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4 20:12:20

文档简介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D B C B C D D C B A D A A B B
二、非选择题部分
17题
(1)特点:国家主导;集中于中西部地区;规模大、范围广;建、拆结合;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任答2点4分)必要性: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美苏关系恶化,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三线建设是国防安全的需要;当时我国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薄弱,三线建设也是出于改善国内经济布局的需要;三线建设还可通过区域联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任答2点4分)
(2)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任答1点2分)
现实意义:牢记历史,不忘使命,推动我国国防建设事业再上新台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任答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题
(1)制度:封君封臣制度;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各层级间相对独立;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任答3点6分)
(2)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加强了王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有利于大学的兴起和市民文化的发展。(任答3点6分)
19题
(1)精神动力:对传教天主教的热衷;根本的原因:地中海沿岸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欧各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每点2分)
(2)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和改变饮食结构;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任答1点2分)
消极影响:物种交流所带来的传染病造成了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物种的灭绝;玉米、甘薯等大量种植在某些地区破坏原有生态,造成水土流失等。(任答1点2分)
(3)影响: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以及社会转型。(任答1点2分)
(4)性质不同:西方航海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探险活动,而中国是封建性质的活动;经费来源不同:西方是私人筹资,股份制公司形式,中国是封建国家财政支付;目的不同:西方基本上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中国是为了宣扬国威为主的政治目的;规模不同:中国规模远远大于西方;结果不同:西方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把人类带进资本主义时代,中国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严重消耗了国力。(3点6分)
20题 (12分)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不同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不同文明需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和平相处、和谐共生,对待不同文明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人文精神丰富多彩,教育受重视,典章制度与伦理规范在古代世界自成一体。中华文明的突出内涵包括“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庸”、“和天下”、“绥万邦”、“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兼爱非攻”、“治国平天下”等等,其中的许多精神仍然被传承与发扬。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高2027届高一下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某同学为研究建国初期的历史状况,搜集了以下资料,请判断该资料可用于研究哪一历史事件( )
1952—1957年社会总产值的产业部门构成
年份 社会总产值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
1952 100 51% 17.6% 3.2% 28.2%
1957 100 40.6% 25.3% 4.3% 29.8%
——数据来源: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17年版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国民经济恢复
2.土地问题是中国几千年农耕经济的核心问题。下列各项中,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是( )
A.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 B.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1979年,连续9年亏损的广东省清远县氮肥厂实行上交利润承包后,实现全县工业生产值增长12.2%,利润增长2.5倍,是广东省利润增长最高的一个县。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国企改革的局部试验和探索
C.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推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释放活力
4.如表为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对外交对象国的不同表述。这些表述的变化( )
20世纪50年代 “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70年代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
20世纪80年代初 日本、美国、苏联、第三世界
21世纪初 “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A.说明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 B.体现了传统的革命外交思想
C.折射出灵活务实外交理念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5.陈明远在《质疑四大文明古国—颠覆历史常识》一书中指出,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城市建设代表主要的物质财富,属于硬件;文字、文献代表主要的精神财富,属于软件。这表明( )
A.城市建设与文字、文献相互影响 B.早期文明产生标志是城市和文字
C.城市建设是文明出现的重要前提 D.早期文明产生受制于生产力发展
6.分析下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1到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 帕特农神庙
A.各区域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D.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7.下列关于各古代文明的文化成就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②苏美尔神话是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的洪水传说的源头
③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④古希腊人修昔底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认为是“历史之父”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
8.在古代希腊城邦制中,个人要融汇于城邦,为城邦服务终身,甚至为了城邦的利益不惜牺牲生命。据此推知,古代希腊城邦制( )
A.注重个体意识 B.尊崇思想自由 C.倡导民主政治 D.强调集体主义
9.古代世界的帝国大都通过军事征服和扩张而建立,疆域包括地中海东部,地跨欧亚非三大洲。下列四个帝国中有一个不具备以上特征,它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埃及帝国 D.罗马帝国
10.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规定“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如有人打折自由人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据此可知,当时( )
A.罗马诞生了第一部成文法 B.罗马法仍维护奴隶主利益
C.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 D.贵族特权受到完全的限制
11.6世纪中叶到7世纪末,“查士丁尼瘟疫”、频繁的外敌入侵等重大灾难,被拜占庭人视为“上帝的惩罚”,基督教信仰成为寻求救赎的重要寄托,教规获得更大社会影响力,《民法大全》的权威性受到一定冲击。这深层次反映出( )
A.世俗权力与教会神权的结合 B.基督教会世俗影响力高于其他
C.法律权威已经被教会所取代 D.教会权力与世俗皇权此消彼长
12.如图是一位同学的学习笔记。据此推断,该同学主要学习内容是( )
A.古代尼罗河流域的文明 B.辉煌的古代美洲文化
C.地跨亚非欧的古代帝国 D.中古时期的亚洲文明
13.玛雅人自称“玉米人”,玛雅文明又称玉米文明,玛雅玉米不仅产量非常高,而且抗灾能力也很强,成为玛雅人的主粮。由此可推知,玛雅人对玉米情有独钟,是因为( )
A.促进了玛雅人口的增长 B.反映了古代美洲农业技术水平高超
C.推动了玛雅经济的繁荣 D.得益于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交流
1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巨变。原本相对分散的贸易中心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威尼斯、热那亚等传统商业城市走向衰落,而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等新兴商业城市崛起。与此同时,商品种类大幅增加,美洲的烟草、可可,亚洲的香料、茶叶等大量涌入欧洲市场。这一“巨变”( )
A.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发展 B.表明欧洲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C.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使欧洲各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15.在中世纪的西欧,行会规定夜间不能生产和交易,城市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基本限于白天,夜晚劳动只是偶尔为之的例外。新航路开辟以后,夜晚劳动逐渐成为西欧手工工场生产劳动的常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行会势力的削弱 B.市场需求的扩大
C.生产方式的转变 D.照明条件的改善
16.哥伦布在1503年向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说道:“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后来他又在遗嘱中写道:“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国王)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这些材料表明西方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  )
A.掠夺工业原料 B.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C.倾销过剩商品 D.开展世界性贸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题,共52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历程,认真研究总结这一历程及其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我们党领导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三线建设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 1964年5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做出了“集中力量、争取时间建设三线,防备外敌入侵”的战略决策。要求:一线要搬家,三线、二线要加强,以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毛泽东多次说:“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线建设不好,睡不好觉。
——摘编自于锡涛《冷战背景下的“三线建设”》
材料二 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
——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60年代中后期,为国防战略需要而建设的062基地和064基地相继在达州南北启动建设,自建设之初就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张爱萍将军多次视察此类基地。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感召之下,数以万记来之全国各地的航天人才便扎根于大巴山深处。一代代航天人,“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他们隐姓埋名,艰苦奋斗,为国铸剑,铸就了伟大的航天精神。直到今天这种精神仍在鼓舞着我们奔向星辰大海。
——达州某中学校史《关于如何延续伟大航天精神》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三线建设的特点和必要性。(8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载人航天精神的具体内容并指出其现实意义。(4分)
18.让我们走进中世纪的欧洲,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一个自由人(封臣)对另一个自由人(封君)服从和服役(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封君对封臣保护和维持的义务,而维持的主要办法就是对赐给他一块封土。”
——著名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展示的为中世纪欧洲哪一种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6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摘自周宪、[美]乔纳森·纳尔逊《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
材料二
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在16世纪以前,除了战争和灾荒年代以外,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是基本稳定的。但是,从16世纪20年代西班牙率先发生物价上涨,继而波及整个西欧,持续到17世纪中叶为止。16世纪末与16世纪初的物价相比,西班牙平均物价上涨了4倍多……;法国物价上涨2.5倍,英国上涨3倍多……。造成这次持续一个半世纪的欧洲价格革命的原因,除了欧洲人口剧增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流入西欧……16世纪西欧出现的价格革命对于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起着一种催化剂作用。
——吴木生《为什么说“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
材料四 大航海的指标对比
郑和航行 达·伽马航行 哥伦布航行
次数与时距 7次历时28年 2次历时6年 4次历时13年
船只数目 一般每次260余只,大中巨型宝船60只 最少3只,最多17只 第一次4只,第二次20只
船只吨位和人数 估计1500吨、约27000人 100—200吨、约90—1500人 50—120吨、约150人
打通交通线 中国至东非海岸 绕航非洲至印度 欧洲至加勒比海岸
船队性质 皇朝特遣舰队 王室特许私人航海探险队
资金来源 国库调拨 股份和私人集资、王室赞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精神动力和根本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物种交换所带来“正负参半”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的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差异。(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交融、升华、传播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如图所示。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