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带上它的眼睛》课时练习
一、基础知识综合
1.从下图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字,将正文内容用简化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不加标点)
2.下面是筱熙在预告片的剧本围读会上的发言,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收到拍摄通知之后,我昨天利用(xián xiá)时间仔细阅读了《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故事中的“我”在广袤的草原上漫步,草原十分广阔,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星星点点的小花点缀着这片美丽的大地。“我”听到了“她”轻柔的吟唱,那声音如同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在空气中回荡。
“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爱,哪怕是一条小溪、一阵 (不期而至 如期而至)的微风,都能让她激动不已。“我”一开始反应有些 (迟钝 愚钝),不理解“她”为何如此激动。但后来,“我”和“她”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能(xīn yǒu líng xī),能够通过那神奇的传感眼镜,共享彼此的感受。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与人性的交织。在那遥远的地心深处,“她”孤独地坚守着,为了科学探索,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xián xiá)( )
②(xīn yǒu líng xī)( )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点缀(zuì) 吟唱(yín)
B.点缀(zuì) 吟唱(yíng)
C.点缀(zhuì) 吟唱(yín)
D.点缀(zhuì) 吟唱(yíng)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4)有同学读到“‘我’在广袤的草原上漫步”时,不明白“漫步”的意思。请你解释: 。
3.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人在前面走,身后留脚印。无数的脚印,是一个个生命的着力点,时间将它们连缀成一条蜿蜒曲折的路。这路上,刻记着生命的每一寸历程,每一份价值……就在这短暂的回首间,我突然发现:走平坦的路,脚窝最浅;走泥泞的路,脚窝最深。留在汗水中的脚印最珍贵;留在荆棘中的脚印最美。望着那深深的脚印,我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颠沛流离,又回到了那次hàn liú jiā bèi的跋涉中,更记起了那jiān xīn 跋涉所赢来的胜利和这胜利激发起来的加倍的欢乐和信心。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词语。
hàn liú jiā bèi
jiān xīn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蜿蜒曲折”的修饰语是“路”。
B.“脚窝最浅”的“最”是副词。
C.“珍贵”“美”都是形容词。
D.文中“颠沛流离”一词可以换成“流离失所”。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纪律。
C.他的写作水平明显增强了,这得益于他日常的勤奋练习。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是否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讲,他却心不在焉,东张西望。
B.对于专业知识,我们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C.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D.周末,同学们一起去郊游,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尽享天伦之乐。
6.文学常识填空
《带上她的眼睛》作者是 ,体裁是 ,本文以 为线索,讲述了“我”带上一位因事故而被困地心的小姑娘的“眼睛”去旅行的故事,赞美了小姑娘 的精神品质和她对 的热爱。
二、现代文阅读
金星人的挫折
①上星期,金星上一片欢腾——科学家们成功地向地球发射了一颗卫星!眼下,这颗卫星停留在一个名叫纽约市的地区的上空,并正向金星发回照片的信号。
②由于地球上空天气晴朗,科学家们便有可能获得不少珍贵资料。载人飞船登上地球究竟能否实现?他们期待对这个重大问题取得某些突破。在金星科技大学里,一次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
③佐格教授将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调动了一下。这是他说话前的习惯动作,就像有的人说话前先要清清嗓子一样。他又将旋钮调动了一下,开口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你们提问前,我要先告知你们一件事。那就是,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地球上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④这句话刚出口,台下立刻骚动了起来。一名《金星晚报》的自然专栏记者激动地站起来,向佐格教授发问道:“教授先生,您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⑤“首先,”佐格教授又调动了一下视力辅助器上的旋钮,似乎他是用眼睛说话,“地球的表面——至少在曼哈顿地区——是由坚固的水泥构成,这种土质是无法生长植物的。其次,我们发现,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诸如一氧化碳之类的致命气体,我想没有生命能在这种空气里幸存吧。”
⑥“那么这对我们的飞船计划意味着什么呢?”另一名记者问道。
⑦“我们将不得不携带氧气,这将令飞船重量比计划中增加不少。”
⑧他话音未落,又一名记者迫不及待地向他发问:“除了你刚才所说的外,你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了什么危险吗?”
⑨佐格教授微微一笑,按下显示钮,一幅激光全息影像展现在大家眼前:“请看这里,你看到这片环绕地球上空的黑云了吗?我们称呼它‘爱迪生联合带’,爱迪生联合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电力公司,它制造了大量烟尘污染。我们不清楚它的构成,但它很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在我们把第一个金星生物送到那里之前,我们将会做进一步的研究。”
⑩“请注意这看起来像河的区域,卫星发回的资料显示,它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而且里面的水完全不适宜饮用。这意味我们必须携带饮用水,这又大大增加了飞行器重量。”
这时,一位记者打断他,问道:“对不起,教授,请问照片上这些黑色微粒是些什么东西?”
“关于这点我们还不能确定,它们看起来像是一些沿着固定路线移动的金属微粒,它们放出气体,发出噪音并且不断地互相冲撞,鉴于如此多的路线和金属颗粒,简直不可能避免在飞船降落时撞上一个两个。”
“那么这些石笋般挺立着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这些是某种夜晚能发光的花岗岩形成物,格拉姆教授管它们叫‘摩天者’,因为它们看起来像要触到天空似的。”
“佐格教授,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飞船计划不是会被迫延迟吗?”
“是的,不过一旦‘格拉布贷款基金会’追加投资,我们将立刻继续研究。”
“可是,教授,难道我们要花费数以亿计货币,只是为了在一个没有人的地球上降落飞船吗?”
“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
7.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章题目中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8.本文借虚构的“金星人”之口,主要谈了地球哪几个方面的严重污染问题?
9.怎样理解“因为只要我们金星人能够学会在地球上存活,那我们就能在任何地方生存了”这句话?
10.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地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警示人们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文章借“金星人”之口表现主题有哪些好处呢?
在观看电影预告片后,同学们纷纷为“她”的奉献和挑战精神点赞,并开展了“推选‘最具挑战精神’人物”活动。杨杨在活动中推荐了刘慈欣《山在那儿》中的冯帆,请你帮助他完成推荐任务。
山① 在那儿
①冯帆②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③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型飞船④下面,海水高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
②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
③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
④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45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一样。
⑤冯帆用最省力的蛙泳姿势游着。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13公里左右,爬坡不比平地,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
⑥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他回头一看,看到了山脚的已经落下了帆的救生艇,仍然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己太笨了: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
⑦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使得沿坡面方向的重力逐渐减小,这种重力的渐减抵消了坡度,使得重力对水坡上的物体并不产生使其下滑的重力分量。
⑧冯帆继续向上游,随着重力的减小,身体变轻了,游动变得更轻松。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变慢。
⑨随着风力的增大,水坡上开始出现排浪。A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向上攀游。随着重力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B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
⑩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登”了20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
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
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入水前吸入的最后一口空气,也支撑不到自己浮上水面。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冯帆乘着上升的气泡升上天空,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
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
(作者:刘慈欣。有删改)
【注】①山: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拉起海水形成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②冯帆:海洋地质工程师。大学时他曾组织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全队四人死亡,自己成为队中唯一的生还者。毕业后为逃避山以惩罚自己,他来到太平洋上,以船为家。③蓝水号:“蓝水号”考察船,冯帆的海上工作地。④巨型飞船:外星人的飞船。
11.【推荐指南·了解经历】了解人物,需先了解他的经历。请完成冯帆挑战活动的思维导图。
12.【推荐指南·艺术特色】理解人物,需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结合小说中的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特色 文章
《带上她的眼睛》 《山在那儿》
科学性 示例:“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 ①
文学性 ② 善于渲染自然伟力
示例: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动不已,为下文她困在地心的谜底揭开做了铺垫,表现了她的乐观、坚强 从文中画线的A、B句中任选一句赏析小说的文学性。 赏析:③
13.【推荐指南·理解寓意】与众不同的挑战对象——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海水高山”,让冯帆的挑战更具价值。请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探究“山”的含义。
【链接材料】“山在那儿,总会有人去登的。”是,登山是智慧生物的一个本性,他们都想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这并不是生存的需要……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
(节选自刘慈欣《山》)
14.【推荐指南·撰写荐词】小说刻画的冯帆是一个“登山者”,更是一个“前行者”,他的精神激励着你我。请结合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影响力,撰写一段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的推荐词。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神秘的传感眼镜》
①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未来,传感眼镜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项神奇发明。它不仅能让佩戴者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还能将触觉、味觉等感官信息传递给对方,实现真正的身临其境。
②有一天,一个名叫林宇的年轻人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要带上一位身处遥远星际基地的科学家的“眼睛”,去地球上的一处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这位科学家由于长期在太空工作,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地球的自然之美了。
③林宇戴上传感眼镜,按照科学家的指示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鸟儿在枝头欢唱,各种珍稀的动植物随处可见。
④“哇,这就是地球的森林吗?太美了!”科学家的声音从眼镜中传来,充满了惊叹和向往。林宇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一朵奇特的花朵。“能把那朵花凑近一点吗?我想看看它的细节。”科学家请求道。林宇照做了,他轻轻地把花捧起来,让科学家能够看得更清楚。
⑤“真是奇妙的生物!”科学家感慨道,“我在这里每天面对的都是冰冷的仪器和数据,已经忘记了大自然的美好。”
⑥在考察过程中,林宇还带着科学家感受了清澈的溪流、古老的树木和壮观的瀑布。每一处景色都让科学家兴奋不已,他不断地发出赞叹声,仿佛自己真的置身于这片森林之中。随着考察的结束,林宇取下了传感眼镜。他的心中也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感,既为自己能够帮助科学家实现愿望而感到欣慰,也为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而感到自豪。
15.这篇短文与《带上她的眼睛》有哪些相似之处?
16.短文中的科学家对地球自然景观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17.从这两篇文章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三、语言表达
18.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而角色的形象往往是通过某个场景或某个事件彰显出来的。请阅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说说你会在预告片中选择哪个场景或者事件来塑造“她”的形象,并阐述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语文新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带上它的眼睛》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1.示例:探秘先锋勇 航天俊杰任
2.(1) 闲暇 心有灵犀
(2)C
(3)不期而至 迟钝
(4)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3.(1)汗 流 浃 背 艰 辛
(2)D
4.D
5.D
6. 刘慈欣 科幻小说 “我” 带上小姑娘的 “眼睛” 去旅行的经历 坚强乐观 自然、生活
7.科幻小说。“挫折”指的是由于金星人不能适应地球的恶劣环境而不得不推迟数年未实现的飞船计划。 8.生物灭绝;大气被污染;水体遭破坏;废气乱排放。 9.地球上的环境恶化已达到令人恐怖的程度,看似俏皮的一句话,却把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程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10.①以科幻的形式出现更能吸引读者;②借“金星人”之口,更能表明地球污染已严重到威胁人类生存的程度,使文章更具警示作用。
11.①不后悔 ②停止游动,观察周围 ③根据发现,继续上游 ④惧怕而恐慌 12.①示例:外星飞船的引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出现了低重力状态 ②示例: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 ③示例一:A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水坡上神奇而美妙的排浪现象,暗示在自然伟力作用下登山将是一件愉悦自在的事
示例二:B句中“接”“抛”“传递”等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冯帆在低重力下的海浪中下落上升的情景,既温柔又有力,表现了在自然伟力作用下冯帆登山时的轻快和自由 13.示例:“山”指冯帆攀登的“海水高山”或珠穆朗玛峰;指冯帆攀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些困难具体包括前所未有的山的高度、从峰顶坠落的死亡危险等;指冯帆重启的登顶梦想——挑战自己,完成未尽的登山心愿;还指所有智慧生物对更高更远的追求,想要去探索和挑战的未知领域,想要突破和超越的极限。 14.示例:冯帆开了登水山的先河,明知前路艰险充满未知,依然积极乐观,信念坚定,敢于拼搏;面对困境,他判断准确,冷静沉着,最终突破极限,探索出新道路。冯帆身上这种超越自我、探索未知又极具智慧的挑战精神,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指引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好地前行,激励我们去创造人生更多的可能。因此推荐冯帆为“最具挑战精神人物”。
15.相似之处:两篇文章都围绕传感眼镜展开故事,都是通过带上他人的 “眼睛” 去感受自然之美,都体现了被困在特殊环境中的人对地球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都展现了主人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升华。 16.短文中的科学家对地球自然景观的反应说明了人类对自然有着本能的热爱和向往,即使长期处于远离自然的环境中,一旦接触到自然之美,依然会被深深吸引和打动。同时也反映了科技发展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可能让人们与自然逐渐疏离,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17.启示:我们要珍惜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美好事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科技的发展应该服务于人类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让人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能保持与自然、与他人的紧密联系;我们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18.示例:我会选择“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显得很娇小”这个场景,它突显出小姑娘青春活力、娇小美丽的形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