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江中考复习——集训精选题(二)
一、选择题
1.如图,中,.分别以点B和点C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P,Q两点,作直线CP,PQ,分别交AB,CB于D,E两点,连接CD.则下列判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 B. C. D.
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B.的解为,
C. D.点在第三象限
3.如图,一把梯子斜靠在墙上,端点A离地面的高度长为时,.当梯子底端点B沿水平方向向左移动到点,端点A沿墙竖直向上移动到点,设,则的长可以表示为( )
A. B. C. D.
4.如图.在长方形纸片ABCD中,AB=12,AD=20,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处,折痕为PQ,当点A'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点P,Q分别在边AB、AD上移动,则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
A.8 B.10 C.12 D.16
5. 如图,在△ABC中,AB=AC,点G是重心,连结AG交BC于点D, BC=4, cos∠ACB=,F是边AC上一点,当FG⊥AD时,则CF的长为( )
A.1 B. C. D.
6.如图,已知CD⊥x轴,垂足为D,CO,CD分别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A,B.若OA=AC,则△OBC的面积为( )
A.4 B.6 C.8 D.10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7.如图,在△ABC中,AB=AC=,BC=2,以点A为圆心作圆弧,与BC相切于点D,且分别交边AB,AC于点EF,则扇形AEF的面积为 .(结果保留π)
8.如图,已知点 A ,B分别在反比例函数与的图象上,且.若,则的面积为 .
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90°,点E在AB的延长线上,DE分别交BC,AC于点F,G.若AB=5,AE=AD=8,EF=DG,则BC= .
10.如图1是某一遮阳蓬支架从闭合到完全展开的一个过程,当遮阳蓬支架完全闭合时,支架的若干支杆可看作共线.图2是遮阳蓬支架完全展开时的一个示意图,支杆MN固定在垂直于地面的墙壁上,支杆CE与水平地面平行,且G,F,B三点共线,在支架展开过程中四边形ABCD始终是平行四边形.
(1)若遮阳蓬完全展开时,CE长2米,在与水平地面呈60°的太阳光照射下,CE在地面的影子有 米(影子完全落在地面)
(2)长支杆与短支杆的长度比(即CE与AD的长度比)是 .
三、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11.如图,直线与x 轴相交于点C,与y 轴相交于点 D,以 为边作矩形, 点 A 在x 轴上,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B,与直线 相交于点E, 求:
(1)k 的值,
(2)E 点坐标.
12.如图,一次函数的图象分别与轴、轴交于点A,B,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
(1)求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结合图象,请直接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13.一条公路上有相距80km的A,B两地,甲、乙、丙三人都在这条公路上匀速行驶.甲从A地出发前往B地,速度为20km/h.甲出发1小时后,乙也从A地出发前往B地,出发半小时后追上了甲,到达B地后停止不动.丙与甲同时出发,从B地前往A地,当丙与甲相遇时,甲与乙相距20 km.设甲行驶的时间为x(h),甲、乙、丙三人离A 地的距离分别为y甲(km),y乙(km),y丙(km),y甲,y乙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1)求乙的行驶速度.
(2)求甲与乙相距20km时甲行驶的时间.
(3)丙出发后多少小时与乙相遇?请直接写出答案.
四、解直角三角形
14.小吉购买了可升降夹书阅读架(如图1),将其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侧面示意图如图2,测得底座AB的高为2 cm, ∠ABC=150°,支架长 BC为 18 cm,面板长 DE为24 cm,CD为6 cm(厚度忽略不计).
(1)求支点C离桌面/的高度
(2)当面板DE绕点C转动时,面板与桌面的夹角满足30°<α<60°,当面板与桌面的夹角增大时,点E离桌面1的高度也随之增大,问当面板DE绕点C转动过程中,点E离桌面l最大高度与最小高度的差是多少 (计算结果保留根号)
15.倡导“低碳环保”让“绿色出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思思买了一辆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各部件的名称如图1所示,该自行车的车轮半径为,图2是该自行车的车架示意图,立管,上管,且它们互相垂直,座管可以伸缩,点,,在同一条直线上,且.
(1)求下管的长;
(2)若后下叉与地面平行,座管伸长到,求座垫离地面的距离.(结果精确到,参考数据,,)
、
五、函数实际应用
16.在水平的地面BD上有两根与地面垂直且长度相等的电线杆AB,CD,以点B为坐标原点,直线BD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得到图1.已知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可近似地看成抛物线y=x2﹣x+30.
(1)求电线杆AB和线段BD的长.
(2)因实际需要,电力公司在距离AB为30米处增设了一根电线杆MN(如图2),左边抛物线F1的最低点离MN为10米,离地面18米,求MN的长.
(3)将电线杆MN的长度变为30米,调整电线杆MN在线段BD上的位置,使右边抛物线F2的二次项系数始终是,设电线杆MN距离AB为m米,抛物线F2的最低点离地面的距离为k米,当20≤k≤25时,求m的取值范围.
17.根据以下素材,探索完成任务.
乒乓球发球机的运动路线
素材一 如图1,某乒乓球台面是矩形,长为280cm,宽为150cm,球网商度为14cm.乒乓球发球机的出球口在桌面中线端点O正上方 25cm的点 P处.
素材二 假设每次发出的乒乓球都落在中线上,球的运动的高度y(cm)关于运动的水平距离∞(m)的函数图象是一条抛物线,且这条抛物线在与点P水平距离为100cm的点Q处达到最高高度,此时距桌面的高度为45cm,乒乓球落在桌面的点M处.以O为原点,桌面中线所在直线为∞轴,建立如图2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素材三 如图3,若乒乓球落在桌面上弹起后,在与点O的水平距离为300cm的点R处达到最高,设弹起后球达到最高时距离桌面的高度为h(cm).
问题解决
任务一 研究乒乓球的 (1)求出从发球机发球后到落在桌面前,乒乓球运动轨迹的函数表达式(不要求飞行轨迹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任务二 击球点的确定 (2)当h=20时,运动员小亮想在点R处把球沿直线擦网击打到点O,他能不能实现?请说明理由。
任务三 击球点的距离 (3)若h=40,且弹起后球飞行的高度在离桌面30cm至50cm时,小亮可以获得最佳击球效果,求击球点与发球机水平距离的取值范围。
六、二次函数
18.已知二次函数.
(1)若函数图象经过点.
①求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②若将平面内一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则与图象上的点重合;若将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则与图象上的点重合,求的值.
(2)设点,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若,求证:.
19.在直角坐标系中,设函数(m,n是实数).
(1)当时,若该函数的图象经过点,求函数的表达式.
(2)若,且当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m的取值范围.
(3)若该函数的图象经过,两点(a,b是实数).当时,求证:.
20.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过,,三点,点是二次函数图象上一点,点的横坐标是,直线与轴交于点,且.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过点,作直线于点,作轴于点,并交于点.
①当时,求的长;
②是否存在点,使最大?若存在,求出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七、平面几何
21.如图,在中,,垂足为D,E为线段上一点,且,过E作交于F.
(1)求证:.
(2)求的长.
22.在中,D,E分别是,的中点,延长至点F,使得,连接.
(1)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于点G,连接,若G是的中点,,,
①求的长.
②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23.如图,在中,,D,E为上的动点,且,P为的中点.
(1)若,求的长.
(2)在线段的运动过程中,的长由2到,求这一变化过程中,点 P运动的路程.
(3)连结,求的最小值.
八、园几何综合体
24.如图,为的直径,是圆上一点,是的中点,于点,延长至点,连接,.
(1)求证:是的切线;
(2)若点是上的一点,连接、,,.
①求的值;
②若为的角平分线,求的长.
25.如图,内接于,直径交边于点,过点作于点,交于点,连接.
(1)求证:.
(2)若.
①当是等腰三角形时,求的度数.
②若,求的值.
26.如图,为的直径,弦于,为弦上一点,且,射线与射线相交与点.
(1)求证:为的中点.
(2)①若,求的值.
②当为直角三角形时,求的正切值.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解答】解:由做图可知垂直平分线段,
得,,
,
,
,
,
是的中位线,,
故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
,
故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
,,
,,
,
,
故选项D正确,不符合题意;
只有当时,,
故选项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
由尺规作图的过程知,PQ垂直平分BC,则CD为直角三角形ABC斜边AB上的中线,DE为中位线,再分别对照它们的性质即可判断.
2.【答案】D
【解析】【解答】解:A、由图象可得:对称轴,即,即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函数图象可知:的解为,另一个解为:,即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函数图象可知:且,则有;又当时,,即,即,即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意义可知:,则,又,则,可得点在第二象限,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观察图象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则;若抛物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相等,则其横坐标和的一半等于对称轴对应的数字,可知的对称点为;由于抛物线交轴于点,观察图象知,,可利用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确定出的取值范围;由于的取值范围可以确定,则的大体位置也可确定.
3.【答案】B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可知,,
∵,
∴,故,
∵,
∴,
则:,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根据正弦的定义可得:,据此可求出,再利用正弦的定义可得:,利用线段的运算可得:,代入数据可求出答案.
4.【答案】A
【解析】【解答】解:①在长方形纸片ABCD中,AB=12,AD=20,
∴BC=AD=20,
当p与B重合时,BA'=BA=12,
CA'=BC-BA'=20-12=8,
②当Q与D重合时,
由折叠得A'D=AD=20,
由勾股定理,得
CA'==16,
CA'最远是16,CA'最近是8,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16-8=8,
故选:A.
【分析】 本题考查矩形的性质,翻折的性质,勾股定理.利用长方形的性质可得BC=AD=20,分两种情况:当p与B重合时;当Q与D重合时;利用折叠的性质可得:BA'=BA=12,或A'D=AD=20,利用线段的运算,勾股定理可求出A'C,进而求出点A'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
5.【答案】B
【解析】【解答】解:∵ 在△ABC中,点G是重心,连结AG交BC于点D, BC=4,
∴AD为中线,CD=BC=2,AG:GD=2:1.
∵AB=AC,
∴AD⊥BC,
∴cos∠ACB=,
∵ cos∠ACB=,
∴=,
∴=,解得AC=5,
当FG⊥AD时, GF//CD,
∴AG:GD=AF:FC,
∴AF:FC=2:1,
∴CF=AC=.
故答案为:B.
【分析】先利用三角形重心的意义,说明AD为中线,并求出CD,得出AG:GD=2:1,再利用余弦,求得AC,然后说明GF//CD,列出比例式,说明AF:FC=2:1,就可求出FC.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设A(a,),则C(2a,),
∵CD⊥x轴,垂足为D,CO,CD分别交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于点A,B,OA=AC,
∴B(2a,),D(2a,0),
∴.
∴.
∴.
故答案为:B.
【分析】设A(a,),可用a分别表示出B,C,D的坐标,再求出△BOD,△COD的面积,相减可得△COB的面积.
7.【答案】
【解析】【解答】解:∵AB=AC=,BC=2,
∴AB2+AC2=BC2,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C=90°,
连接AD,则AD=BC=1,
则S扇形AEF=.
故答案为:.
【分析】
求扇形面积可先示扇形的中心角,可借助已知条件结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中心角是45度,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作底边上的高,从而计算出扇形的半径即可.
8.【答案】
9.【答案】
【解析】【解答】解:∵AB=5,AE=AD=8,
∴BE=AE-AB=3,
∵AD//BC,∠ABC=90°,
∴∠DAE=∠FBE=90°,
∴DE=.
∴∠ADE=∠AED =(180°-∠DAE)=45°,
∴∠BFE=∠ADE=45°,
∴BF=BE=3,
∴EF=.
∴DG=EF=3.
∴FG=DE-DG-EF=2.
∵AD//BC,
∴△ADG∽△CFG.
∴CF:AD=FG:DG,
∴CF:8=2:3,解得CF=.
∴BC=BF+CF=3+=.
故答案为:.
【分析】先利用线段差求出BE,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得DE,EF,然后求出FG,再证明△ADG∽△CFG,列出关于CF的比例式,求出CF,再根据BC=BF+CF,求出BC.
10.【答案】2米;2:1
【解析】【解答】解:(1)过C作与水平地面呈60°的直线KC交MN的延长线于K,分别过K、E作KS//CE,ES//CK
∴四边形CESK是平行四边形
∴KS=CE=2,即CE在地面上影子的长为2米;
(2)由题意可知:支杆的竖直长度都一样,且竖直的支点为长支杆的中点,即G为OM、B为OC的中点
当遮阳棚完全闭合后,每根杆的长度都一样,即AD的长度为长支杆的一半
∵CE为长支杆的长度,AD为短支杆的长度.
∴CE:AD=2:1.
【分析】本题考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折叠的性质.
(1) 过C作与水平地面呈60°的直线KC交MN的延长线于K,分别过K、E作KS//CE,ES//CK,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可证明四边形CESK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得: KS=CE=2, 据此可求出答案;
(2)由题意可知:支杆的竖直长度都一样,且竖直的支点为长支杆的中点,即G为OM、B为OC的中点,进而可得: 当遮阳棚完全闭合后,每根杆的长度都一样,即AD的长度为长支杆的一半,再根据 CE为长支杆的长度,AD为短支杆的长度. 据此可求出答案.
11.【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CD所在的直线与AD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CD所在的直线为 ,
∴可设AD所在的直线为y=2x+b,
∵ 直线与x 轴相交于点C,与y 轴相交于点 D,
∴令x=0,则y=2,
令y=0,则x=4,
∴C(4,0),D(0,2),
∴AD所在的直线为y=2x+2,
∴A(-1,0),
∴在Rt△COD中,CD==,
在Rt△AOD中,AD==,
过点作轴于点M,如图所示:
∵AD∥BC,
∴∠ADO=∠CBM
∵∠AOD=∠COB=90°,AD=BC,
∴△AOD≌△CMB(AAS),
∴BM=OD,CM=AO,
∴OM=OC-CM=3,
∴B(3,-2),
将B代入 反比例函数 ,得:-2=,
∴k=-6
(2)解:根据题意可知点E为 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交点,
由(1)可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x>0),
∴将两个函数联立方程组,得:,
解得:(不符合题意,舍去)或
∴
【解析】【分析】(1)根据根据题意可知CD所在的直线与AD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可设AD所在的直线为y=2x+b,一次函数解析式可得点的坐标,即可求出直线AD的解析式,进而求出点A的坐标,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D的长,作轴,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得△AOD≌△CMB,即可得点的坐标,由此即可求解;
(2)将直线与反比例函数y=联立方程组,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即可.
(1)解:在一次函数中,令,则;令,则;
∴,则,
在中,,
∵四边形是矩形,
∴,,
∴,
∴,且,
∴,
∴,
∴,
∴,,
∴,
∴,
∵,
∴,
如图所示,过点作轴于点,
∴,
∴,
∴,,
∴,即,
∴,
∴反比例函数中;
(2)解:由(1)可得反比例函数,
∴联立方程组得,,
解得,或,
∴.
12.【答案】(1)解: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相交于点、,
,
,,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把点、的坐标代入得,
解得,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2)解:由图象可知,当或时,.
【解析】【分析】 本题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交点问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1)根据的图象的相交于点、,可得,据此可求出和m的值,据此可得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把点、的坐标代入可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可求出的值,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2)观察函数图象,找出一次函数图象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下方的的取值范围为或,据此可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13.【答案】(1)解:乙的速度为20×(1+0.5)÷0.5=60(km/h).
(2)解:∵甲的速度为20km/h,乙的速度为60km/h,
∴y甲=20x,y乙=60(x-1),
当甲在乙前面20km时,
20x-60(x-1)=20,
解得x=1,
当乙在甲前面20km时,
60(x-1)-20x=20,
解得x=2,
综上所述,甲与乙相距20km时甲行驶的时间为1h或2h.
(3)解:丙与甲同时出发,从B地前往A地,当丙与甲相遇时,甲与乙相距20km,
∴甲与乙相距20km时,甲和丙行驶时间相等,
∴乙与甲相遇时间为1h或2h,
在y甲=20x中,
当x=1时,y甲=20,
当x=2时,y甲=40,
∴y丙过(1,20)或(2,40),
设y丙=kx+b,
当y丙过(1,20)时,
,
解得;
当y丙过(2,40)时,
,
解得;
∴或.
当丙与乙相遇时,
或,
解得或.
【解析】【分析】(1)根据甲的速度乘以甲出发1小时后,乙用半小时追上,可求出乙的速度;
(2)根据甲、乙的速度,分别求得甲、乙的运动的函数表达式,再分“甲在乙前面20km”、“乙在甲前面20km”两种情况,分别求出所需的时间;
(3)分y丙过(1,20)或(2,40)两种情况,分别求出y丙,当丙与乙相遇时,分别求出x即可.
14.【答案】(1)解:如图,过点C作CF⊥l于点F,过点B作BM⊥CF于点M,
∴∠CFA=∠BMC=∠BMF=∠BAF=90°,
∴四边形ABMF是矩形,
∴∠ABM=90°,MF=AB=2,
∵∠ABC=150°,
∴∠MBC=∠ABC-∠ABM=60°,
∵BC=18,
∴CM=BCsin60°=9,
∴CF=CM+MF=2+9,
即支点C离桌面l的高度为2+9cm.
(2)解:如图,过点C作CN//l,过E作EH⊥CN于点H,
∴∠EHC=90,
∵DE=24,CD=2,
∴CE=DE-CD=18,
当∠ECH=30°时,
EH=CEsin30°=9;
当∠ECH=60°时,EH=CEsin60°=9;
∴当面板DE绕点C转动过程中,E离桌面1最大高度与最小 高度的差是 9-9cm.
【解析】【分析】(1)先证明四边形ABMF是矩形,根据矩形的性质,可得∠ABM=90°,MF=AB=2,再利用角的和差求出∠MBC,然后利用正弦求出CM,再利用线段的和差求出CF即为支点C离桌面l的高度;
(2)分“∠ECH=30°”、“∠ECH=60°”两种情况,分别求出CH,再求出E离桌面1最大高度与最小 高度的差.
15.【答案】(1)解:根据题意可知:∠CAB=90°,
在△ABC中,AB=30cm,AC=40cm,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BC==50cm,
答:下管的长为.
(2)解:过点作,垂足为,如图所示:
,,
,
∵,,
∴sin∠ABD=,
,
座垫离地面的距离,
答:座垫离地面的距离约为.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CAB=90°,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即可得出BC的值;
(2)过点作,垂足为,根据已知可求出的长,然后根据,得直角三角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的长,再加上车轮半径即可.
(1)解:,
,
在中,,,
,
下管的长为;
(2)解:过点作,垂足为,
,,
,
在中,,
,
座垫离地面的距离,
座垫离地面的距离约为.
16.【答案】解:(1)将抛物线 y=x2﹣x+30转化成顶点式为: y=(x-40)2+14,
∴对称轴为x=40,
∴BD=40×2=80米,
当x=0时,y=30,
∴AB=30米,
答: 电线杆AB和线段BD的长分别是30米,80米;
(2)根据(1)可知: 抛物线y=x2﹣x+30的对称轴是x=40,BF=80米,A(0,30),则点C(80,30),
根据题意可知,BM=30米,
∴ 左边抛物线F1 的顶点为(20,18),
设左边抛物线F1的解析式为y1=a(x-20)2+18,
把点A(0,30)代入得:30=202a+18,
∴a=0.03,
∴左边抛物线F1的解析式为y1=0.03(x-20)2+18
把x=30代入F1的解析式得:y1=0.03(30-20)2+18=21,
∴MN=21米,
答:MN的长21米;
(3)由题意可知:MN=CD=30米,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抛物线F2的顶点在线段CN的垂直平分线上,
∴抛物线F2的顶点的横坐标为+m=+40,
设抛物线F2的顶点的坐标为(+40,n),则抛物线F2的解析式为:y=(x﹣﹣40)2+n,
将C(80,30)代入得:(80﹣﹣40)2+n=30,
解得:n=﹣(40﹣m)2+30,
∴n=﹣(m﹣80)2+30,
∴n是关于m的二次函数,
又∵由已知m<80,在对称轴的左侧,
∴n随m的增大而增大,
∴当n=20时,﹣(m﹣80)2+30=20,
解得:m1=40,m2=120(不符合题意,舍去),
当n=25时,﹣(m﹣80)2+30=25,
解得:m1=60,m2=100(不符合题意,舍去),
∴m的取值范围是:40≤m≤60;
【解析】【分析】(1)将抛物线 y=x2﹣x+30转化成顶点式为: y=(x-40)2+14可得对称轴为x=40,继而得BD,AB的长即可;
(2)由(1)可知, 抛物线y=x2﹣x+30的对称轴是x=40,BF=80米,A(0,30),则点C(80,30), 左边抛物线F1 的顶点为(20,18),设顶点式解析式y1=a(x-20)2+18,把点A(0,30)代入解得a=0.03,当x=30时,MN的长度为21米;
(3)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抛物线F2的顶点在线段CN的垂直平分线上,可得抛物线F2的顶点的横坐标为+40,设抛物线F2的顶点的坐标为(+40,n),则抛物线F2的解析式为:y=(x﹣﹣40)2+n,把C(80,30)代入得n=﹣(m﹣80)2+30,分别求出
n=20与n=25时对应的m值,继而可得m的取值范围是:40≤m≤60.
17.【答案】解:任务一:∵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100,45),
∴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00)2+45,
∵点P(0,25)在抛物线上,
∴a(x-100)2+45=25,解得:a=-,
所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00)2+45;
任务二:不能实现,理由如下:
击球点为R(300,20),
球网上方点F的坐标为(140,14),
设直线RO解析式为:y=kx,
∴300k=20,
解得:k=,
∴直线RO解析式为y=x,
当x=140时,y=,14=,
所以不能实现;
任务三:设弹起后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1(x-300)2+40,
当a1=a时,y=-(x-300)2+40,
当y=0时, -(x-300)2+40=0,
解得:x=250或x=-50,
∴点M的坐标为(250,0),
∵点M在抛物线y=a1(x-300)2+40上,
∴a1(250-300)2+40=0,
解得:a1=,
∴弹起后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x-300)2+40,
∵a=,
∴弹起时最大高度为40cm,
∴弹起高度范围为30≤y≤40,
当y=30时,(x-300)2+40=30,
解得:x=275或x=325,
∵ 当x=300时,y=40,275<300<325,
∴击球点与发球机水平距离 的取值范围为275【解析】【分析】任务一:根据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设出顶点式,将点P的坐标代入,求出a,得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任务二:先判断不能实现,再说明理由.
设直线RO解析式为:y=kx,将R点坐标代入,求出k,得到直线RO的解析式,将x=140代入,求出函数值与14比较,说明不能实现;
任务三:设弹起后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1(x-300)2+40,
当a1=a时,取y=0,求出点M的坐标,根据点M在抛物线y=a1(x-300)2+40上,求出a1,从而,可得弹起高度范围,取y=30,求出x的值,得出击球点与发球机水平距离 的取值范围.
18.【答案】(1)解:(1)①将代入可得,解得:,
∴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②∵将平面内一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则与图象上的点重合;若将点A向右平移个单位,则与图象上的点重合,
∴,
∵,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解得:,
∴,
∴.
(2)解:∵设点,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
∴
∴,,
∴
,
∵,
∴,即.
【解析】【分析】
(1)①利用待定系数法将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即可;
②由于B、C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B、C两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此时可利用抛物线解析式得到对称轴的表达式从而求出的值,再利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代入点坐标即可求得n;
(2)由于 与和是定值,则可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则可分别用含的代数式表示出与的和,最后再使用配方法即可.
19.【答案】(1)解:当时,则,把点代入得,,
∴,
∴,即;
(2)解:∵,
∴抛物线与轴的交点为,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
∴对称轴为直线,
∵抛物线开口向上且当时,随的增大而减小,
∴,
∴;
(3)证明:∵函数的图象经过,两点(是实数),
∴,,
∴
,
∵,
∴,,
∴.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1)当时,则,把点代入解析式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可求出n的值,据此可求出函数表达式.
(2)先求出抛物线与的交点坐标,进而可求出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根据抛物线开口向上且当时,随的增大而减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出,解不等式可求出m的取值范围;
(3)把,两点代入,表示出和为,,然后将配方可得:,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而可证明结论.
20.【答案】(1)解:把,,代入中得:
解得,
所以解析式为:;
(2)解:①点的横坐标是,
的纵坐标是
由,求得直线解析式为
的纵坐标是,
所以当时,
②存在,理由如下:
点在直线上,
点的横坐标是
,当时,最大
点坐标为.
【解析】【分析】(1)已知抛物线上三个点的坐标,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2)
①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的解析式,由于DF垂直x轴交直线BC于点H,则D、H、F三点的横坐标相同,由于点D在抛物线上,此时可设出点D的坐标,则可表示出点H的坐标,则DH的长度是关于点D横坐标的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代入计算即可;
②利用点D的坐标可得出DG的长,则DG+DH的长依然是关于点D横坐标的二次函数,再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即可求解.
21.【答案】(1)证明:∵CD⊥AB,EF∥CD,
∴∠CDB=∠ACB=∠AEF=90°
∴∠B+∠BCD=∠A+∠B
∴∠A=∠BCD
在△AEF和△CDB中,
,
∴△AEF≌△CDB(ASA).
(2)解:由(1)可知,△AEF≌△CDB,
AF=BC,
∴CF=AC-AF=AC-BC=2.
22.【答案】(1)证明:∵D,E分别是,的中点,
∴,,
∵,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解:①设与交于点H,
∵G是的中点,
∴,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设,则,
∵,
,
∴,
∴,
∵,
∴,,
∵,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②由①知,,
∴,
在中,根据勾股定理得:
,
∴平行四边形的周长.
23.【答案】(1)解:∵,
∴,
∴,
∵
∴,
∵DE=4,
∴,
∴CD=.
(2)解:解:连接,如图所示:
∵,P为的中点,,
∴,
∴点P运动的轨迹是以C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上的一段弧,
当时,为等边三角形,;
当时,,得到弧的圆心角为,
∴点P运动的路程为圆心角为的弧的长度,即为.
答: 点 P运动的路程是.
(3)解:如图,在上取一点F,使得,连接,,
由(2)可知,,
∵,,
∴,
∵,
∴,
∴,
∴,
∴,
在Rt△ACF中,,
∵,
∴,
∴的最小值为.
24.【答案】(1)证明:连接,如图所示,
为的直径
∴90°,
是的切线.
(2)解:①连接,如图所示,
是的中点
为的直径
∴∠ACB=∠DFO,
,
,
设的半径为,则,,
,,
,
,解得,
经检验,是方程的解,
,
,
,
②过点作交于点,如图所示,
∵是的角平分线,,
,
∴∠CBG=∠BCP,
∴BG=CG,
由(2)①得:,BC=8,
在Rt△BCG中,BC==,即=8,
∴BG=,
∴tan∠BPC=,
∴PG=,
∴CP=CG+PG=.
【解析】【分析】(1)根据,可知,再根据圆周角定理得出∴90°,从而得到,即可证明;
(2)①连接,证明,进而得出,设的半径为,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由勾股定理求得=8,得到,即可得到;
②过点作交于点,推出∴BG=CG,解直角三角形得到,易得tan∠BPC=,解得,由即可求解.
(1)证明:如图,连接,
为的直径
是的切线
(2)解:①如图,连接,
是的中点
为的直径
设的半径为,则,
,
,解得
经检验,是方程的解
②如图,过点作交于点,
,是的角平分线
.
25.【答案】(1)解:是直径,
∴,
∴,
∵,
∴,
∵,
∴.
(2)解:设,则,∵,
∴,
∵,
∴,
∵是等腰三角形,
∴a.当时,,
∴,解得:,
∴;
b:当时,,
∴,
∴,解得:,
∴;
c. 当时,,
∴,解得:,即三点共线,不符合题意;
综上,的度数为和.
②如图:连接并延长交于G,连接,则,
∵,
∴,
∵是的直径,
∴,
设圆的直径为d,
∴,
∴,
∵,
∴
∴,
∴,
∵,
∴,即,
∴,
∴
∵,,
∴,解得:,
∴,
∴,
∵,,
∴,
∴,
∴,即.
【解析】【分析】
(1)由圆周角定理可知等于、是直角,再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即可得证;
(2)由于,所以EB不可能等于EC,因此当是等腰三角形时只有两种可能,即CE=CB或BE=BC,分类讨论并计算即可;
由于锐角三角函数离不开直角三角形,因此可连接OD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圆周角定理把转化到直角三角形ABD中,由AB=AC,则由垂径定理知半径AO必然垂直平分BC,因此可连接AO并延长交BC于点G,则BG=CG,且等于等于,此时再设出AD的长,则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可分别求出AB、BC的长,再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也等于,解直角三角形可得BH、CH、CF的长,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从而利用相似比可求出结果.
26.【答案】(1)证明:∵为的直径,,
∴,
∴,
∵,
∴,
∴,
∵为的直径,
∴,
,
,
∴,
∴,即为的中点;
(2)解:①,且,,
∴,
∴设,,
∴,
∵为的直径,,
∴,
∴,
∵,,
∴,
∴,
∴,
,
∴,
∴;
②∵射线与射线相交与点,
∴,
(i)如图,当时,,由(1)得,
,
设,
∴,
由(1)得,
∴,
;
(ii)如图,当时,,
,
∴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
∴,
∴四边形为菱形,
∵,
∴四边形为正方形,
,
∴;
综上所述,的正切值为或1.
【解析】【分析】(1)根据垂径定理得,根据圆周角定理得,从而得,进而得,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于是得,则有,即可得证结论;
(2)①根据,设,,利用勾股定理、垂径定理得,于是得,然后根据“母子”相似模型证出,从而得,进而求出,代入数据即可求;
②根据题意可知,然后两种情况讨论:(i)当时,先求出,设,得,从而得,进而得;(ii)当时,证出四边形为正方形,从而得,进而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