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基本概念与主要特点。
⑵学会判读相关示意图,如地震构造示意图、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区域的地形地貌图等,获取关键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解释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⑶能够分析给定地区的地质、地形、气候等资料,判断该地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理由。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⑵引导学生运用案例分析法,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归纳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⑴人地协调观:深刻认识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树立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减少因不合理人类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
⑵综合思维: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包括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岩石特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区域认知:通过对不同区域地质灾害案例的研究,了解地质灾害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和差异,认识区域特征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⑷地理实践力: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如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并能提出合理的防灾减灾建议,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 2019 年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材主要介绍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地震部分从地震的概念、形成机制、构造要素以及震级和烈度等方面进行阐述,是理解其他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滑坡和泥石流则重点讲解了其形成条件、发生过程以及危害。教材通过丰富的示意图、案例和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
3.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
①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及危害。
②判读地质灾害相关示意图,分析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⑵难点
①理解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②综合分析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储备。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欲望。然而,地质灾害相关知识较为抽象,涉及到地球内部结构、岩石特性、地形地貌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学生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导和启发。 四、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唐山抗震纪念碑的图片,介绍唐山大地震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震级、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提问学生:
1.从这座纪念碑中,我们能感受到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2.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地震灾害?”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对地震的了解,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唐山抗震纪念碑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震灾害的严重性,从而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和思考,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奠定基础。
问题导学(3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关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相关图片和简单文字介绍,提出问题:
1.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是如何发生的?它们在形成条件、发生过程和危害方面有哪些不同?
2.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地质灾害?
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尝试在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教材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新知探究(一):地震(10 分钟)
教师活动: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构造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讲解地震的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详细介绍地震的构造要素,如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进行标注。
3.讲解震级和烈度的概念,强调震级是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的强烈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通过举例说明,如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不同,对地面的破坏程度也不同。
学生活动:
1.认真观看多媒体展示的示意图,结合教师的讲解,理解地震的形成机制和构造要素,在笔记本上记录重点内容。
2.思考教师提出的关于震级和烈度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举例说明自己对震级和烈度区别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示意图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震形成机制和构造要素,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分震级和烈度这两个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深度学习(一):地震的危害及分布(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典型地震灾害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包括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坏等场景,引导学生分析地震的危害。然后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中国地震分布图,讲解世界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的分布,以及我国地震多发的地区和原因。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图片,分析地震带来的危害,如生命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观察地震分布图,总结世界和我国地震的分布规律,思考我国地震多发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灾害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地震的巨大危害,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分析地震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理解地震分布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
新知探究(二):滑坡和泥石流(10 分钟)
教师活动:
1.利用动画演示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过程,讲解滑坡的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强调滑坡发生的条件,如地形坡度较大、岩土体松软、有一定的触发因素(如降水、地震等)。
2.讲解泥石流的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展示泥石流形成条件的示意图,分析泥石流形成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充足的水源、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和陡峻的地形。
3.对比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生过程和危害,引导学生总结两者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演示和示意图,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和条件,记录重点内容。对比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点,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和示意图,将抽象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加深学生对两种地质灾害的认识。
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资料:
2025年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造成数间房屋掩埋、人员被困。 本次灾害因近期持续降雨及地质条件影响,造成高位山体滑坡转化为碎屑流,形成长约1.2公里的碎屑堆积体。
讨论以下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资料,筠连县发生山体滑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对给定的地理资料进行分析,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的地质灾害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归纳总结(2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危害以及分布规律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调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补充完善自己的笔记,强化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拓展提升(2 分钟)
教师活动: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当地历史上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其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针对当地的防灾减灾建议。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地质灾害的最新动态,收集相关信息,在班级内进行分享交流。
学生活动:明确课后拓展任务,课后积极查阅资料,完成任务,为班级交流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板书设计
地质灾害
一、形成机制
1.特点
2.危害
3.分布
二、地震
1.成因:地壳岩层断裂或错位释放能量
2.特点:突发性、破坏性大
3.危害: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损坏等
4.分布:世界:环太平洋、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中国:东部沿海、西南、西北等地
三、滑坡
1.成因: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土体沿滑动面下滑
2.特点:速度较快、规模不等
3.危害:破坏农田、房屋,堵塞河道等
4.分布:山区,地形坡度大、岩土体松软地区
四、泥石流
1.成因:暴雨或冰雪消融激发的特殊洪流
2.特点:流速快、破坏力强
3.危害:冲毁房屋、道路,掩埋农田等
4.分布:山区沟谷,有充足水源、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陡峻地形地区
六、分层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
1.填空题
⑴地震的形成原因是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作用下发生______或______,释放能量。
⑵滑坡发生的地形条件是______,泥石流形成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______、和。
2.选择题
⑴下列关于地震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B. 震级越大,烈度一定越大
C. 烈度与震源深度无关 D.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
⑵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是( )
A. 平原地区 B. 植被茂密地区
C. 山区沟谷 D. 地势平坦地区
二、提高作业
1.简答题
⑴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三种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⑵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多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原因。
2.分析题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 丙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节的偏南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三、拓展作业
1.调查研究
查阅当地的地质灾害资料,了解当地历史上发生过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时间、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并撰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2.设计方案
假设你是一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为当地的一个新建居民小区设计一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包括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类型、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特点和危害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区别时,虽然通过举例说明,但部分学生仍然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此外,在学生分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监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