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19: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主要作品: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
他的作品往往有特殊的藏文化气息,文字干净、隽永、富有诗意。
作者简介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
背景简介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略有改动。作者曾经说:“武威行后,又到丽江,其实都在作关于藏文化边缘区的一些相关调查。说调查也不准确,因为材料多从书面上来,但从书上搜得材料后,还要想到这些事实的曾经的发生地,感受一番。”本文是作者应当地政府之约,为中小学生写的一篇有关丽江风光的散文。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朗读课文,体会一滴水的奇幻旅行。
2、体会作者写景角度的妙处,品味文章富有诗意的语言。
3、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目标
轻盈(yíng) 喧哗(xuān)
喉咙(hóu) 驿道(yì)
目眩神迷(xuàn) 闸口(zhá)
蘸(zhàn) 擦拭(cā)
字词积累
【草甸】 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苍劲】 (树木)苍老挺拔。
【掌故】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五彩斑斓】 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喧腾】 喧闹沸腾。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2段),点明“我”的身份——一滴水。
第二部分:(第3--8段),写“我”从玉龙雪山到古城之前的经历。
第三部分:(第9--14段),写“我”流经古城时的所见所闻。
第四部分:(第15、16段),写“我”流出古城,奔向大海。
划分文章段落
1、 为什么“我”要落在玉龙雪山顶上?
玉龙雪山在丽江北面,为下文“我”向下观察丽江做铺垫。
2、“我”下山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高达挺拔的松与杉、开满鲜花的杜鹃和山茶、马帮、驿道、纳西族村庄和明朝正在建筑的四方街。
3 、第六段中“几百年”有什么作用?
点明“我”沉睡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整体感知
4、“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丽江已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5 、作者为什么要让我出现在水车上?
“我”随着水车来到高处,能更好地观看古城。
6 、“我”观赏到丽江什么民俗画面?
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玉器店、演奏古代音乐的老者、东巴象形文字、种植兰花的三坊一照壁的院子。
7 、写寄居的游客有何作用?
表现丽江外地游客聚集的特点。
精读课文
1.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水的蜕变经历了那几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2.读课文3-15自然段,说一说一滴水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3.一滴水在去丽江坝的路上、进入四方街前、离开中河后都看见了些什么?
4.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5.作者将自己比作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子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精读课文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水的蜕变经历了那几个过程?说明了什么?
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二、读课文3-15自然段,说一说一滴水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来到丽江坝
奔流走过草甸、落水洞
来到丽江古城
在四方街漫游
精读课文
三、一滴水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
精读课文
1.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2.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3.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
4.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景美
厚重的历史感
历史
渊源
名声
传播
四、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前看到了哪些景象?
1.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2.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3.看见了花与树。
4.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五、文中写明朝时期四方街的建造和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
写四方街的建造年代和徐霞客的到来,体现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古城的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精读课文
六、一滴水在四方街经过了哪些地方?
读课文,找找看。
极其富有纳西族的民族特色,市井民俗图——热闹、勤奋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精读课文
1.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
[浇花民俗图——平和、悠然]
2.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休闲民俗图——恬静、和谐]
3.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
[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府建筑的奇特与非凡,令众游客如痴如醉。]
4.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宾主交流民俗图——热情、融洽。]
七、一滴水离开中河后又看见了什么?请简要概括一下。
一滴水在经过丽江时,除了看到丽江的自然景物,还看到了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这说明了什么?
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黑龙潭、丽江古城,显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和魅力,丽江古城走向了世界,体现了丽江古城的发展。
精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概括一滴水的经历
玉龙雪山山顶—— 驿道
———纳西族村庄
——草甸——落水洞
—黑龙潭——玉河
—四方街——中河
—纳西人的院子兰花上
——中河
——金沙江。
合作探究
2、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憧憬和向往美好
执着追求
敬仰传统文化
充满好奇和热情
积极快乐……
合作探究
3、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
祥和
宁静
美好
悠闲、和谐、幸福……
合作探究
(1)将自己比作水,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
(2)作者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作者更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4.作者将自己比作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子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合作探究
丽江水多,水美,选取“一滴水”游览丽江,富有地方特色;可以多角度展开描写;
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考察了“土”味浓郁的建筑,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美感袭身,皆满足矣。融入更加广阔的江海,开始一滴水热情、奔放的新生活。
1、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2、线索清晰,借物抒情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小水滴”经过丽江的情形,流露出作者对丽江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
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
一滴水的
漫长旅行
一滴水奔流到金沙江边,汇入了江海
一滴水来到丽江坝
一滴水奔流走过草甸、落水洞的情景
一滴水仰望着玉龙雪山兴奋地来到丽江古城
一滴水在四方街的漫游历程
丽江风情
热爱向往
主旨归纳
本文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同时,文章通过一滴水的曲折经历告诉我们要不畏艰难、勇敢追求理想。抒发了作者对丽江的向往与热爱。
课程结束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