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 )。
(2)“追梦女孩足球节”的举行,让更多女孩可以驰骋( )在绿茵场上。
(3)习总书记谆谆________________(gào jiè)我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
(4)当你遇到一件暂时无法解决的事情时,不妨换个角度去看看,也许________________(yū huí)一下事情反而更容易解决。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夺路而逃 如丝如缕 怒不可遏
B.涛声如雷 勇往直前 前呼后拥
C.浑厚庄重 推推搡搡 千军万马
D.深不可测 博大宽厚 振耳欲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妈妈时常告诫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力争做到最好。
B.不一会儿,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伴随着阵阵震耳欲聋的雷声。
C.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你也不必怒不可遏,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就一定能考好。
D.这两件事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怎能混为一谈?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将绿色经济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决策,体现了中国对解决环境问题上的担当。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实施后,使全社会正在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气。
C.我国确立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推动“十四五”经济绿色转型的新动力。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6.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________;那清脆如弹拨者,________;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________;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________。
①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②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③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④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
7.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比喻)
B.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拟人)
C.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比喻)
D.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排比)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这两则材料中“黄河”的象征含义。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9.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古之黄河】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
(2)【今之黄河】每年3月12日植树节,黄河入海口处的群众都会自发地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4],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0.请根据提示,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
(1)文章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③~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调动了哪两种感官描写壶口瀑布?
12.赏析理解下列句子。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2)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
13、作者写第一次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尼亚加拉大瀑布[1]
①那一天的天气寒冷潮湿,着实苦人。不论多会儿,只要车一停下来,我就侧耳倾听,看是否能听到瀑布的吼声,同时还不断地往我认为一定是瀑布所在那方向张望;每一分钟都期盼会有飞溅的浪花出现。后来我们到底下了车了,于是我才听到洪流的轰隆声,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
②崖岸陡峭,又因为有刚刚下过的雨和化了一半的冰,地上滑溜溜的,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下去的,不过我却一会儿就站在山根那儿,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那时汹涌澎湃,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原来我们正站在瀑布的下面。我只能看见巨浪滔天,劈空而下,但是对于这片巨浪的形状和地位,却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感到泉飞水立,浩瀚汪洋而已。一直到我来到平顶岩上看去的时候——哎呀天哪,那样一片飞立倒悬的晶莹碧波!——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才在我眼前整个呈现。
③于是我感到,我站的地方和造物者多么近了,那时候,那副宏伟的景象,一时之间所给我的印象,同时也就是永远无尽所给我的印象。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是一片宁静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暗淡之情,不掺余一丁点恐怖之心。尼亚加拉一下就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留下了一副美丽的形象,这副形象一直永世不尽留在我的心头,永远不改变,永远不磨灭,一直到我的心房停止了搏动的时候。
④我在那个神工鬼斧所创造出来的地方待了十天,在那永久令人不忘的十天里,日常生活中的龃龉和烦恼,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巨浪的轰隆声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无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如天使的泪般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
⑤啊,这令人陶醉的地方!在那十天里,我就一直在那地方,整天往来徘徊,从一切角度,来看这个垂瀑。站在马蹄型大瀑布的边缘上,看着奔腾的水,在快到崖头的时候,力充劲足,然而却又好像在驰下崖头、投入深渊之前,先停顿一下似的;从河面上往上看巨涛下涌;攀上邻岭,从树梢间眺望,看激湍盘旋而前,翻下万丈悬崖;站在下游三英里的巨石森岩下面,看着河水,波涌涡漩,轰隆声应答,表面上看不出来它所以这样的原因,其实在河水深处,受到巨瀑奔腾的骚扰。永远有尼亚加拉当前,看它受日光的蒸腾,受月华的洗礼,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白天整天眼里看它,夜里枕上醒来耳里听它。这样的福就够我享的了。
⑥我现在每天平静之时都要想:那片浩瀚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飞悬倒洒,汹涌澎湃,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米的空中弯亘横跨。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莹明澈。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壁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但是这个滔天的巨浪,在它要往下流去的时候,在那深不可测的深渊里,永远有浪花和迷雾的鬼魂,其大无物可与伦比,其强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就在这儿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
(摘自英国·狄更斯《游美札记》)
【注释】[1]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由马蹄型瀑布、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三部分构成。
15.“后来我们到底下了车了,于是我才听到洪流的轰隆声,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这句话从哪个角度描写了什么内容?
16.文中第②段和第⑤段,作者从观赏大瀑布中获得的印象或体验有何不同?
17.请探析文中画线句子“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的含义。
18.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连用四个“仍旧”,这有什么用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流凌的黄河
①站在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上,站在大雪纷飞的穹宇下,我看黄河。黄河,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流动着,在雪花无声无息里流动,在冰凌悠悠漂浮中流动。
②没有浮躁的喧哗,没有烦嚣的不安,没有轻薄的浪花,甚至连一点儿脚步声都没有。有的只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泰然自若的风骨,沉着稳健的向前,战胜一切的自信!
③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铺天盖地,浩浩荡荡。没有鸟鸣虫吟、红尘碎语,没有争锋斗狠、狂放泼野,唯有静静的流动。漂浮着满河浩阔壮观的北方冬天,好像是一条蛰伏入眠的巨龙。
④啊,雪落黄河静无声。
⑤静无声的黄河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又慢慢苏醒,慢慢在蛰伏中蠕动。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这不,远远地,咔嚓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竖立。严寒精心高垒起的一座冰山訇然碎裂,没入宽阔深邃的河水中。冬天顷刻惊飞四散,朔风黯然销声匿迹,一切的寒冷已不叫凛冽的寒冷,所有的冬天不再喧哗自己是冬天。
⑥雪是越下越大,白花花的,一朵一朵飘着,漫天漫地,稠稠密密。雪吞咽着山川村落、烟火人间,吞咽着高原大地、日月星辰,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到它茫茫的白幕之中。但它吞咽不了黄河,黄河依然静悄悄地、稳如泰山地流动着。站在高原的更高处看流凌的黄河,又像是一条从天而落的银河,舒缓而下,连接天地。河,睡在天堂之上,唯有梦是那样亘古遥远、瑰丽雄浑,那样多彩缤纷、近在眼前,只轻轻地飘浮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向着无尽的远方。
⑦晋陕峡谷,犹如大地哗啦扯开的胸膛,在白花花的雪野里,大幅油画般铺开,铺成雪原莽莽、雪峰巍巍的浩大背景,黄河被衬托得更加气势磅礴。看吧!大河上下,好一派雄浑壮观的景象。此刻,任何华美的辞藻,都没有力量嵌进这天地无声却令人心海咆哮的壮丽诗章中;任何高亢的赞美,都显得那么苍白微弱,只有流凌的黄河,在无声无息中永恒汇聚着、充盈着、释放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凛然高耸起不可欺、不可辱、不可侵的血气,昂然高扬出战胜一切阻遏、一切对手的霸气,一往无前,势不可当!
⑧看流凌的黄河,我瞬间强大,瞬间雄起,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恩怨不平,竟然轻盈得像一绺飞散的冷雾,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此时此刻,灵魂骤然震颤,心海更加咆哮,仿佛站在黄河与高原交响曲那最震撼天地的音符上,由不得要往远看,往大看。我想,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被这样一条裹挟着黄土,磅礴浩荡、摧枯拉朽、势不可当的大河哺育的民族,一定有着与她同样的优秀基因、同样的精神力量和胆魂气魄!我分明一下子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我敬仰黄河,虔诚地跪在黄河冰冻铁硬的滩头,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
⑨就在我抬头的刹那,太阳拨破云海,红彤彤、圆润润、热腾腾的,带着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流动的冰凌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远远望去,寥廓的黄河滩上飞起一圈又一圈绚丽耀眼的彩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20.“啊,雪落黄河静无声。”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2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
(2)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
2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3.本文的描写对象是“流凌的黄河”,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大雪”?请简要分析。
答案
1、mí màn (2)chí chěng (3)告诫 (4)迂回 2.D 3.C 4.C 5.C 6.B
7.A 8.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
9.(1)示例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示例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示例一: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示例二:你我携手,保护母亲河。
10、(1)雨季中的壶口瀑布 (2)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11、听觉、视觉。
12、(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河水的气势壮阔、奔腾激越。
(2)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13、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1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观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被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
15、从听觉写出大瀑布磅礴的声势,从触觉写出大瀑布雷霆万钧的震撼力。
16、第②段由初识瀑布时的渺茫,到有了整体印象。第⑤段细品大瀑布,得到无尽的享受。
17、“一瞬的感觉”是观赏大瀑布时的感受,作者惊叹大瀑布的浩瀚峻伟。“永久的感觉”是永远留在作者心中的感受,作者感到心灵的宁静、恬适和永久的安息与幸福。
18、作者连用四个“仍旧”,借助瑰丽的联想,意在表现观赏大瀑布之后,大瀑布留在作者心中的印象。
19、①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黄河;②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20、①突出强调雪中黄河悄无声息的特点;②承上启下,由上文对“雪落黄河”的描写过渡到下文对雪下的黄河静无声的描写;③调整文章的节奏,以适应表达情感的需要。
21、(1)运用一连串的动词,使“彻底醒来”的黄河具有动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势不可当,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2)运用叠词,朗朗上口,增加了音韵美;生动地写出了黄河河面冰凌的数量之多和覆盖面积之大。
22、这段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作者描写流凌的黄河,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精神,抒发了战胜一切阻遏、藐视一切的豪情。
23、作者看黄河时正大雪纷飞,雪是眼前实景;大雪与流凌共同点明作者看黄河时的时令,即数九寒天;大雪吞咽天地山川等万物,但吞咽不了黄河,从而凸显黄河连接天地的力量;大雪铺成的雪原、雪峰把黄河衬托得更加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