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知识与技能: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出生籍贯
学业经历
科研成就
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等方面的研究,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J粒子,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
01
02
03
丁肇中
写作背景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
在评选过程中,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表了这篇演讲。
文体知识
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分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具有逻辑性的论证。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zhào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字词积累
预习指导
2.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从文中找出原句并概括)
1.本篇演讲词,作者想跟大家探讨什么问题?
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实验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问题探究: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实验有什么特点?
3.丁教授认为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这篇演讲词,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当堂达标
2.演讲过程中,列举了哪些事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1)王阳明“格竹”的事例
(3)作者的个人经历
(2)研究竹子的性质
(4)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
角度
作业:完成下列表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重点)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本篇演讲词层层递进的结构;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演讲时的内容和情感需要注意什么?
观点明确
语言朴素简练
语气铿锵有力
论据充分、论证清晰
主题思想深刻、鼓舞人心
仪态大方自然
手势运用合理
文体知识
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的、充分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具有逻辑性的论证。
预习指导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我们应该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摆事实,讲道理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作用 论述
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失败。
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反面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对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反面
1、 按照“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
思。
2、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递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问题探究
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
(1)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
(2~12)
分析问题
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 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3)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递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这篇演讲词的主题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讲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议论型演讲。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中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
总 结
作业:
1.完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课练;
2.预习《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完成导学案。
(均拍照上传到晓黑板“作业”区)
3.继续背默第三和第六单元的古诗文,周四进行背默小测。(重点!!坚持每天背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