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潸潸(shān)温馨(xīng) B.缥缈(miǎo)惆怅(zhàng)
C.咔嚓(cā) 原谅(liàng) D.消逝(shì) 急遽(j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糊涂 搅和 浓稠 通霄 猜想
B.开张 对联 年画 可靠 间断
C.粉碎 外套 解释 腊肉 除非
D.光景 娴熟 展览 风筝 口琴
3.下列句子带点词语用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过春节了,人人都会穿上新鞋新衣,好在新年里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B.网课学习中,如果没有自律的勇气,没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再聪明也无济于事。
C.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念念叨叨下去。
D.2020年春节期间,八十多岁的钟南山爷爷,在告诫所有人尽量不要去武汉时,自己却奋勇当先来到武汉,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4.读句子,你认为与文段衔接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 );旋风一样,( );乱蛙一样,( );火花一样,( );斗虎一样,(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①是蹦跳的脚步 ②是飞扬的流苏 ③是强健的风姿 ④是急促的鼓点 ⑤是闪射的瞳仁
A.④①②⑤③ B.④②①③⑤ C.①④②⑤③ D.④②①⑤③
5.下列句子中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 )
( )我没有衣服穿,( )我是在一个热带气候里,( )有衣服,( )穿不住。
A.虽然……但是……即使……也……
B.既然……就……即使……也……
C.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D.不但……而且……即使……也……
6.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为人民服务”内涵的句子是( )
A.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B.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C.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D.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二、填空题
7.查字典填空。
“乏”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乏”的解释有:①缺少;②疲倦;③能量快消耗完了的。“缺乏”的“乏”应取第 种解释;用第②种解释可组词为 。为“乏”加上部首,可以变成新的字: 、 。
8.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做题。
喜出( )( ) ( )( )两短 ( )精( )神
天涯( )( ) ( )( )之众 ( )头( )气
(1)画“ ”的词语中“出”的意思是 ,词语可以解释为: ;像画“﹏﹏﹏”一样形容专注的词语我还会写 、 。
(2)选词填空。
①无论走到( ),我对祖国的感情永远不会变。
②就是这群被统治者视为( )的起义军,敲响了王朝的丧钟。
9.按课文填空。
(1)《为人民服务》的作者是 ,是为悼念 烈士而写的演讲词。
(2)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认识了 的李大钊,学习了《金色的鱼钩》,我们认识了 的老班长,我们脑海中会想到这一句爱国名言: 。
(3)学了《那个星期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现在用一句名言和一句诗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名言:
诗句:
三、诗词曲鉴赏
古诗文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落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十五夜”指的是 的夜晚,中国历代有 的习俗。“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 。
11.这首诗中其意境与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相近的是哪句话?
1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夜/月明人尽/望 B.不知/秋思/落谁家
1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B.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C.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秋思不知道落在何处,实际上是自己找到了答案,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愉快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匆匆(节选)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过,从我脚边( )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
14.将下面的动词填在语段中的括号内。
闪 飞 溜 跨
15.画“ ”的句子中,“去的”指的是 的时光,“来的”指的是 的时光。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 的感慨。
16.语段中画“___________”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抓住生活中的洗手、 、 等细节,写出了时间 。
17.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语段中画“ ”的句子,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整本书阅读
(一)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①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个用栅栏围起来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来。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再花上更长的时间把它们运回家。也就是说,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并运回来,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我最初用一根很沉的木棒打桩,后来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来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①要是读者知道我是怎样制造这些陶器的,一定会认为我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家伙:有很多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能用;有很多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很多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了。总而言之,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和好,运回家,再做成泥瓮。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而坚硬了。我就把它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诗中有之隔面西,煮完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的陶器碎片。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我自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地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们烧熔了,就慢慢减小火力,等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褪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②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
③这次实验成功后,我就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所以只能像小孩子一样做泥饼,或像不会或面粉的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18.两个片段的作者是 国小说家 ,他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
19.两个片段主要围绕着鲁滨逊讲了怎样的事情?( )
A .制作和建造,以适应岛上的生活。
B.防御和保护,以抵抗野兽的侵袭。
C.发现和研究,提高在岛上的生活质量。
D.消磨时光,让自己在岛上的生活充实起来。
20.请给两个片段各拟一个小标题,并简要概括鲁滨逊分别遇到了什么麻烦。
片段 标题 麻烦
一
二
21.通过“ ”画出的鲁滨逊烧制瓦锅、瓦罐的语句,谈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滨逊?
22.法国思想家卢梭在评价《鲁滨逊漂流记》时说:“每个正在成长的男孩都应该先读读这本书。”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五、书面表达
23.习作表达
生活中一定会有让你高兴,让你难过,让你愤怒,让你烦恼,让你后悔……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有的如过眼烟云,也许你早就忘记;有的却恍如发生在昨天,让你永生难忘……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的表达出来,500字左右。
《期中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A C D A D
1.D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
A.温馨(xīng)——xīn;
B.惆怅(zhàng)——chàng;
C.咔嚓(cā)——chā。
故选D。
2.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
A.通霄——通宵
3.C
【详解】本题考查词意的理解及运用。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符合新年穿新衣的语境。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符合题中没有认真对待学习态度虽然聪明也是不能有所得的这个语境。
念念叨叨:就是经常说个不停。不符合语境,可改为师传身授。
奋勇当先: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钟南山爷爷在大家都退避的时刻,冲到最危险的第一线,研判疫情,是伟大的!用奋勇当先符合语境。
4.D
【详解】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文段,深刻理解短文内容,注意上下句的衔接。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较容易地找到答案。因为,雨声像鼓点,旋风飞扬,乱蛙蹦跳,火花闪射,斗虎有着强健的风姿。
5.A
【详解】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 )我没有衣服穿,( )我是在一个热带气候里,”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应填“虽然……但是……”“( )有衣服,( )穿不住。”分句前后是假设关系。填“即使……也……”。
6.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7. 丿 3 ① 疲乏 眨 泛
【详解】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8. 望 外 三 长 聚 会 海 角 乌 合 垂 丧 出乎 遇到意外的喜事,心情格外高兴 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天涯海角 乌合之众
【详解】考查补写成语及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
喜出望外:指因遇到意外的喜事,心中非常高兴。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是对人的死亡的一种婉转说法(多用于假设、虚拟)。
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近义词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等。
天涯海角:形容极偏远的地方。
乌合之众: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
9. 毛泽东 张思德 大义凛然 舍己为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1)此题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为人民服务》;
(2)此题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和《金色的鱼钩》,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形象,并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
(3)此题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课文《那个星期天》,同时能感受父母之爱,并积累关于感恩母爱的名言诗句。
10. 中秋节 赏月 孤寂、怅然 月中的桂树 11.中庭地白树栖鸦 12.A 13.C
【导语】这篇古诗文阅读以王建《十五夜望月》为核心,通过四道题目多维度考查学生鉴赏能力。选诗典型,抓住中秋夜“月”“桂”“秋思”等经典意象,展现唐诗含蓄深远的意境美。题目设计层次分明:第1题侧重文化常识与意象解读;第2题考查诗句比较阅读;第3、4题分别从格律节奏和情感把握角度设问。整体既检验基础积累,又引导体会诗歌“以景传情”的手法,尤其“冷”“落”等字眼的品析,精准指向唐诗“炼字”艺术。选项设置具有思辨性,如第4题C项的反向干扰,能有效检测深度理解。
10.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由“桂花”“月明”“秋思”等意象群可知,此诗描写中秋月夜(农历八月十五),而中秋赏月、团圆的习俗自唐代已蔚然成风。
“冷”字的双关意蕴:表层写秋夜寒露浸湿桂花的物理之冷,深层则通过“无声”“冷落”等词渗透出诗人身处佳节却形影相吊的孤寂感,与尾句“秋思落谁家”的怅惘形成情感闭环。
“桂花”的象征意义,需关联神话语境——月宫桂树是中秋核心意象,既实写庭院桂花飘香,又虚指月宫仙境,赋予诗歌超越现实的哲思维度。
11.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与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境最为相近:两者皆以月光为核心意象,通过“地白”与“地上霜”的冷色调视觉描写(前者实写月光倾洒庭院的皎洁,后者虚写霜色联想),勾勒出深夜的清冷寂静;同时,“树栖鸦”的静态画面与“疑是地上霜”的错觉感知,均以含蓄手法暗示环境的孤寂(鸦栖暗示万籁俱寂,霜色暗含客居寒意),从而在月光笼罩的静谧中渗透出孤独情感,形成“景中含情、冷寂空明”的意境共鸣。
12.本题考查对诗句节奏的划分。
A.七言诗常规节奏为“二二三”结构,如“中庭/地白/树栖鸦”或“今夜/月明/人尽望” 。选项A将“月明人尽”强行拆分,导致末字“望”单独成节,破坏了“月明”修饰“人尽望”的语义连贯性(“月明”指月光皎洁,“人尽望”指众人皆望月)。
故选A。
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C.“抒发愉快之情”与全诗含蓄怅惘的情感基调相悖——诗人借“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正因自身怀人愁绪难以排解,才将普遍秋思引向开放式感怀,非但无“愉快”反而更显孤独深沉 。
故选C。
14.跨 飞 溜 闪 15. 已经过去 即将到来 时光匆匆流逝 16. 排比 吃饭 默默 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 17.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过去;读书的时候,日子从书页间过去;聊天时,便从欢快的话语中过去。
【导语】这篇《匆匆》节选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时间的流逝感。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太阳有脚”)和动态意象(“溜”“跨”等动词),将抽象的时间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存在。通过洗手、吃饭等日常细节的排比描写,强化了时间在平凡生活中的悄然消逝。下划线部分采用重复句式,形成韵律美,而“茫茫然”“叹息”等词则透露出对时间无情的无奈。全文以生活化场景为载体,成功营造出时光飞逝的怅惘氛围,引发读者共鸣。
14.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闪:快速地晃动、掠过 ,表示动作迅速、短暂。
飞:像鸟那样在空中快速移动 ,强调速度极快。
溜:偷偷地、悄悄地走开或经过。
跨:抬起腿迈过、越过。
第一空:“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 )过”,用“跨”字,将时间拟人化,仿佛时间像人一样有脚,大踏步地越过“我”的身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时间流逝的动态感,而且这种跨越是迅速且不经意的,契合时间匆匆而过的特点。
故选“跨”。
第二空:“从我脚边( )走了”,“飞”字强调速度极快,突出时间流逝如飞一般,让人来不及察觉就消逝了,进一步强化了时间匆匆的意象。
故选“飞”。
第三空:“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 )走了一日” ,“溜”字有偷偷地、不知不觉溜走的意味,就像时间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悄悄地就消逝了一天,体现出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
故选“溜”。
第四空:“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过了”,“闪”字突出时间一闪而过,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捕捉,形象地描绘出时间在人们的叹息中快速消逝的情景。
故选“闪”。
15.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在画波浪线的句子“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这句话中,结合前文作者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描述,如“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等内容。“去的”,联系文章中对过去时光的描写,像过去的每一天在各种日常活动中悄然消逝,所以指的是已经过去的时光。
“来的”从文章整体对时间不断向前推进的描述来看,是指即将到来的新的时光。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述,是在感慨时光不停歇地流逝,对时间一去不返发出深深的喟叹,引发读者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思考。
16.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
画横线的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作者选取了生活中极为平常的“洗手”“吃饭”“默默(沉思)”这些细节。在文章中,洗手、吃饭、默默思考都是人们日常频繁进行的活动,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通过排比的形式,将这些场景罗列,增强了语势,有力地突出了时间在人们不经意间,在这些琐碎的日常活动中不经意间匆匆流逝的特点,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和不可阻挡。
17.本题考查的是表达能力及仿写句子。
画横线的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句话用排比手法,选取“洗手”“吃饭”“默默沉思”这些日常细节,展现时间在平凡瞬间悄然流逝,句式整齐、节奏强,饱含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无奈与惋惜,引人深思。
仿写时,要仿照文中句子的结构和手法。文中句子是先列举生活场景,然后表明时间在这个场景中流逝。我们可以选取如学习、娱乐等生活场景。
示例:学习的时候,日子从书本里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欢笑声中过去;休息时,便从甜美的睡梦中过去。
18. 英 丹尼尔·笛福 19.A 20. 布置住所 布置住所干活时没有工具; 制作陶器 不知如何调和陶土,不知如何正确烧制陶器。 21.我看到了一个认真耐心、聪明能干、热爱生活、乐观、坚持不懈的鲁滨逊。 22.赞同。鲁滨逊不畏艰险、聪明能干、意志坚强,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的精神品质值得每个正在成长中的男孩学习。
【解析】18.本题考查作家及其作品。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17到18世纪英国作家,他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作品有《骑士回忆录》《辛格顿船长》《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等。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一)主要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建造住所;
(二)主要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制作陶器,故两个片段主要围绕着鲁滨逊写了制作和建造,以适应岛上生活的事。
故选A。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给文章加标题。
(一)主要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建造住所,故可取名为布置住所。由材料一“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可知,遇到的麻烦是干活时没有工具。
(二)主要写了鲁滨逊在荒岛上制作陶器,故可取名为制作陶器。由“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方法去调和陶土”“我自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去涂上一层釉”可知,遇到的麻烦是不知如何调和陶土,不知如何正确烧制陶器。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划线句子可知,鲁滨逊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两只大瓦罐,说明鲁滨逊是认真耐心、坚持不懈的人。鲁滨逊自己不断尝试烧制陶器,说明他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人,遇到如此多的困难,鲁滨逊也不放弃仍坚持烧制陶器说明他是一个乐观的人。
2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文段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是否赞同,然后并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赞同。这本书讲述鲁滨逊在孤岛上生存的故事,强调独立、勇气和智慧。对成长中的男孩而言,它能培养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他们勇往直前,面对生活的挑战。因此,这本书对于男孩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3.范文: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打开记忆的闸门,有数不清的记忆像星星一样多。其中有一颗最大最亮的星星,那就是令我最感动的一件事儿。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屋外下着鹅毛大雪,风儿也变得粗暴。写完作业后,我的肚子却“咕噜咕噜”叫了起来。我转头望向窗外:“唉,这是什么鬼天气?可是我的确很饿,爸爸会不会出去给我买吃的呢?”我看向爸爸,提心吊胆地走过去,双手搓着衣角对爸爸说:“爸爸,我饿了,你能给我买个汉堡吗?”爸爸向窗外看了看,又抬头看了看时间,虽然时间不早了,但他却坚定地说:“行,我这就去。”说完他向门口走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大雪中。
爸爸走出家门后,我等啊,等啊等,雪越下越大,爸爸还是没有回来。我越来越焦急:“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天气这么糟糕,难道爸爸被雪困住了吗?” 一串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中转来转去。过了一会儿,我终于听到了开门声。呀,这是“雪人”给我送来了汉堡吗?只见他头上,身上都是雪,眉毛也结了冰,爸爸顾不得擦拭,把手中的袋子递给我,赶忙说:“快吃吧,不然一会儿就凉了。”我拿过汉堡,触到爸爸的手又冰又红,爸爸的声音很低,但却很温暖。我一口一口地吃着,眼泪大颗大颗地掉了下来。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一直留在我记忆的闸门中,永远也忘不了。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次习作是自命题作文,每天我们都在经历一些事情,哪一件事情是让你难忘的?开心的?激动的?气愤的?悲伤的……要求写一个对自己来说特别意义的事情。因此选材要围绕“题眼”去选。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哪些事情让你难忘、开心、激动、气愤、悲伤,过程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印象深刻,有意义,最想分享的去写。写事的记叙文,要写清楚这件事情对你的影响。要注意进行必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在写事情的时候,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气引出下文)
正文:通过具体的事情写出让你难忘的内容,用上修辞使描写更形象。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