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六年级上册
《草原》
老舍先生简介
舒庆春(1899-1966),北京人,满族正红旗,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
生平基本信息
新中国第一位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被译成20余种语言全球传播。
文学成就地位
以幽默语言描绘市井百态,《茶馆》通过京味对白展现社会变迁,体现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怀。
创作风格特色
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期间推动通俗文艺发展,主持制定《汉字简化方案》,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社会文化贡献
创作时代背景
1960年代国家推进"三线建设",内蒙古作为边疆地区迎来基础设施升级,如包钢二期扩建工程。
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1962年国家颁布《森林保护条例》,呼伦贝尔草原开始实施轮牧制度,防止过度放牧。
自然生态关注萌芽
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20周年,蒙汉文化融合活动频繁,乌兰牧骑文艺宣传队巡回演出成典型。
民族团结政策深化
1961年"文艺八条"出台后,作家重获采风自由,老舍赴锡林郭勒盟体验生活三月创作本作。
文学创作环境转变
01
02
03
04
草原采风经历
昼夜观察草原生态特征
深入呼伦贝尔实地考察
1961年夏,老舍随中国文联代表团赴呼伦贝尔草原采风,积累《草原》创作素材。
通过记录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景观,精准呈现"羊群似珍珠撒"的视觉意象。
参与牧民那达慕大会
亲历赛马、摔跤等传统活动,将牧民热情豪迈的性格特征融入课文细节描写。
重点字解析(渲、勒、吟)
水墨画中常用渲染技法表现云雾,如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墨色渐变处理
渲字渲染技法
古诗吟诵讲究平仄,如李白《静夜思》通过拖长音调传递思乡情感
吟字诵读韵律
多音字辨析(蒙、似、乐)
"蒙骗"读mēng表欺骗;"蒙受"读méng表承受;"蒙古"读měng指民族名称,如课文"蒙古族"。
蒙(mēng/méng/měng)
"音乐"读yuè指艺术形式;"快乐"读lè表情绪状态,如文中"唱起欢乐的歌"用lè。
乐(yuè/lè)
"似的"作助词读shì;"相似"作动词读sì,如"草原与绿毯相似"的比喻句。
似(shì/sì)
易错字书写指导
常见将下半部写成"炎",正确应为"毛"部,通过田字格拆分教学(如某校书写大赛纠错案例)
毯字结构分解法
01
强调"府"下"肉"横折钩笔顺,用彩色粉笔标注易错点(参考《汉字书写规范》指导方案)
腐字笔画强调
02
区分"羊"与" "部件差异,展示学生混淆案例图片(某区期末试卷错字统计)
羞字对比记忆
03
中间"几"易漏写,创编"山字戴帽,几字撑腰"口诀(获市级优秀板书设计奖)
微字部件联想
04
生字巩固游戏
将“毯”“腐”等生字拆分成偏旁部首卡片,学生分组进行限时拼接,正确率最高组获草原小卫士称号。
生字拼图竞赛
01、
创设“蒙古包做客”情境,学生使用“羞涩”“渲染”等词语即兴对话,结合动作演绎词义内涵。
生字情景剧表演
02、
关键词释义(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前者聚焦色彩流动感,后者强调纵向延展性,指导学生精准运用景物描写。
视觉差异与写作指导
老舍原文用"翠色欲流"描写雨后草色层次感,体现对草原生命力的赞叹。
语境应用与情感表达
拆解"翠色欲流"为色彩动态描绘,"一碧千里"展现空间延展性,如蓝天映衬下的草原全景。
词汇解析与文学效果
特色词语赏析("渲染""勾勒")
老舍用"勾勒"描绘蒙古包骨架,线条简洁有力,展现草原建筑的独特美感。
工笔与写意的美学对照
01
"渲染"一词生动呈现草原色彩渐变过程,如绿色颜料在宣纸上自然晕染开。
动词背后的动态画面感
02
借用绘画术语"勾勒",精准表现牧羊少年手持套马杆挥动的利落轨迹。
文学修辞的跨艺术门类运用
03
"渲染"暗合蒙古族传统唐卡绘制技法,体现文字与民族艺术的内在呼应
地域文化视角的词语解码
04
近反义词拓展
清鲜-浑浊(自然景象)
结合北京空气质量改善案例,对比草原空气与城市雾霾天的差异。
勾勒-描绘(动作描写)
以徐悲鸿《群马图》为例,解析两种绘画技法在草原风景中的不同表现。
羞涩-大方(情感表达)
通过蒙族小骑手初学马术与老牧民娴熟姿态对比,体会人物性格差异。
结构梳理(草原美景→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01
草原美景的空间层次
课文由远及近描绘草原,从"一碧千里"的整体景象到"翠色欲流"的细部特写,展现立体画卷。
03
主客联欢的交响乐渲染
以"欢呼声""马蹄声""欢笑声"构成声音三重奏,烘托蒙汉团结的联欢氛围(参考课文第4段)。
02
喜迎远客的动态描写
通过"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动词连用,生动呈现蒙古族同胞策马迎接宾客的欢腾场景。
04
主客惜别的场景升华
"蒙汉情深何忍别"直抒胸臆,"夕阳话别"的剪影描写,将民族团结主题推向情感高潮。
修辞手法赏析(比喻/拟人/夸张)
比喻:草原与绿毯的视觉联想
"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大花",将草原比作绿毯,生动展现草原的辽阔柔美。
01
02
拟人:草原的"欢迎"姿态
"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赋予动物人类情态,强化草原的迷人魅力。
03
夸张:天空触手可及的辽阔感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通过夸张表达强化视觉冲击,体现草原的壮阔与包容。
动静结合描写分析
以"羊群似珍珠撒"为例,静态草原与流动云影形成视觉韵律,如呼伦贝尔草原晨昏光影变化。
自然景观动静交融
牧羊犬疾驰与牧民扬鞭呼应,动态捕捉蒙古族生活画卷,参考那达慕大会套马场景实录。
人畜互动层次渲染
民族情谊主题探究
剪羊毛季蒙汉协作场景,展现生产劳动中的民族交融(呼应锡林郭勒盟那达慕互助传统)
献哈达时掌心向上的细节,彰显对宾客的尊重(参考鄂尔多斯婚礼献哈达仪式)
蒙汉双语问候场景中,牧民教客人说"赛白努",体现语言桥梁作用(如呼和浩特双语学校交流案例)
语言交流中的情感传递
传统礼节中的文化认同
互助行为中的团结精神
对比阅读(《草原》vs《牧场之国》)
01
《草原》展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壮美,如牧民套马场景;《牧场之国》聚焦动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描绘牛群静立草场的画面。
主题思想对比
02
老舍用"像无边的绿毯"比喻草原,《牧场之国》以"黑白两色的琴键"白描奶牛群,体现动静差异的写作技巧。
描写手法对比
对比阅读(《草原》vs《牧场之国》)
《草原》通过蒙汉联欢抒发民族情谊,《牧场之国》借挤奶工剪影传递悠然自得,形成热情与宁静的情感对照。
情感表达差异
01
《草原》体现内蒙古游牧文化,套马杆象征豪迈;《牧场之国》折射荷兰围海造田历史,风车与运河暗含人文智慧。
文化背景解读
02
写作训练:家乡美景描写
苏州园林通过借景手法展现空间层次,指导学生从俯视、平视、季节变化等视角观察家乡建筑群。
多角度观察法训练
01、
周庄水乡游记常以石板路、乌篷船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物象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情感融入技巧指导
02、
文化延伸:蒙古族风俗介绍
蒙古族以奶茶、手扒肉为特色,咸香奶茶配炒米,体现游牧民族饮食智慧。
特色饮食文化
蒙古袍立领斜襟,配彩色腰带与头饰,鄂尔多斯妇女银饰重达十余公斤。
传统服饰艺术
草原“三艺”为核心,如锡林郭勒盟万人摔跤赛,保留700年传统竞技形式。
那达慕盛会
马头琴世界非遗代表作,演奏家齐·宝力高改编《万马奔腾》享誉国际乐坛。
马背音乐传承
背诵优美段落
将草原段落按景物描写分层,先背蓝天白云层,再记羊群河流层,最后整合成篇。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
通过配乐诵读体会作者惊喜之情,用"这种境界..."段落示范,建立情感联结强化记忆效果。
分层记忆法指导背诵
情感引导促进记忆
制作草原手抄报
参考《敕勒歌》诗句与呼伦贝尔实景图,搜集草原动植物、蒙古包等科普知识素材。
收集草原图文资料
模仿《国家地理》草原专题版面,将牧民生活照与生态知识用箭头导图串联呈现。
设计主题式排版布局
运用内蒙古传统云纹图案装饰边框,插入马头琴演奏图与那达慕大会摄影作品。
整理特色文化元素
精选优秀作品布置"草原之窗"展区,邀请家长参观并设置"最佳创意牧民奖"评选。
举办班级手抄报展
01
02
03
04
观察日记:身边的自然美景
定点观察法实践
选定固定观察点(如小区花坛),每日记录晨昏光影变化,参照杭州西湖荷花池观测模式。
动态追踪法运用
连续一周追踪同一棵树(如校园梧桐)的叶色变化,借鉴北京颐和园古树四季记录法。
谢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