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中学高二历史学科检测3 2025.3.23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敬事上帝”“怀保小民”的治国理念。以下表述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
B.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
C.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
D.《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
3.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对陆贾的上述思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B.符合了西汉初年的生产实际
C.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权统治 D.契合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4.下表是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表中变化表明()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外戚专权问题缓解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选官制度名存实亡
5.唐代县之下为乡、里、保、邻等基层组织,每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五保为一里,五里为乡。明代县以下基层行政单位是里、甲,每里十甲,每甲十一户。唐到明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表明明代
A.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 B.人口数量有较大增长
C.加强基层管理和控制 D.增加基层管理的配置
6.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7.宋代笔记体著作《萍州可谈》记载:宋真宗时外戚刘美的女儿嫁给开封茶商马季良为妻。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求娶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据此可知()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重农抑商观念已被颠覆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经济发展冲击思想观念
8.“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C.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9.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称自己是“裱糊匠”,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挽救不了清政府的危局。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大体完成了“最初启动”中国现代化的使命,尽管这一使命是在不知不觉中,甚至是以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方式完成的。这些学者的观点主要是基于洋务派()
A.创办了新式学堂 B.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提出了中体西用 D.创建了近代化海军和军事工业
10.19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墨家学派的科技成就和“尚同”“兼爱”“天志”等学说之风,并用“西墨源”说来解释它们与西方科技、民主议会制、基督教的关系。这种做法()
A.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B.维护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C.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 D.体现了照搬西方的文明
11.如图所示为1909年发表于《神州日报》上的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该漫画讽刺了清政府注:望远镜上写着“报”字,官员投向“秘密文件”柜中的文件封面写着“未经宣布”。
A.政治改革倒行逆施 B.内阁官员权倾朝野目下天害掩手--
C.沦为“洋人的朝廷” D.拒绝西方政治文明
12.康有为认为“每世之中又有三世焉,则据乱亦有据乱世之升平、太平焉,太平世之始亦有据乱、升平之别”;孙中山以“世界大同”来表达自己的最高社会理想;李大钊认为“经济的构造,依他内部的势力自己进化,渐于适应的状态中,变更全社会的表面构造······有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是合理的”。由此可见,他们都
A.彻底否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B.试图营造民主革命舆论
C.受到西方民族观念的影响 D.注重探索社会发展规律
13.人口的跨地域转移和时代密切相关。表1是1820-1911年间广州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个时代的中国
时期(年)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A.商品经济彻底取代自然经济B.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
C.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社会动荡加剧了人口流动
14.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但是出国后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国际协商保障了华工的权利
15.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
A.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B.推动欧洲近代科学产生
C.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 D.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
16.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7.图1中所示的路线反映的是
A.14世纪的欧亚贸易路线图
B.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C.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D.16-19世纪人口迁移路线图
18.表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其中序号各自对应的是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① 18.3 19.2 22.7 24.9
② 2.4 1.6 5.1 9.0
③ 60.6 65.8 63.9 58.3
④ 18.3 13.1 8.1 7.4
A.①欧洲②非洲③亚洲④美洲
B.①美洲②亚洲③非洲④欧洲
C.①亚洲②非洲③美洲④欧洲
D.①欧洲②美洲③亚洲④非洲
19.19世纪澳大利亚土著人口有25万人。因对原材料增加的需求,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掠夺土地,N建立牧场。1851年随着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其它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当地土著居民因遭驱赶、屠杀,到1901年仅剩9万多人。对以上历史现象解释正确的有()
①机器大生产为英国进一步殖民扩张提供条件
②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当地人口结构
③“三角贸易”为澳大利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④欧洲文化逐渐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如图为1956年汕头耀昌火柴厂出品的“大丰收”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案为一位农妇站在稻田里,右手抱着一大捆稻谷,左手举一把镰刀,一脸丰收的喜悦,远处是一辆装满沉甸甸稻穗的马车。该火花从侧面反映出
A.人民公社化后的新生活 B.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成果
C.工业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D.男女自由平等的新气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60分。
21.材料一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发展历史
阶段 概况
形成初期(1840-1870) 鸦片战争后,随着加州“淘金热”的影响,大量中国移民开始以劳工身份前往美国,参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在旧金山建立起第一处唐人街。
发展与挑战(1870-1940)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唐人街面临着种族歧视和法律限制的双重压力。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摧毁了唐人街大部分建筑,在华人的努力下,重建后的唐人街融入了更多中国元素,以吸引游客。
繁荣与转型(1940-2000) 随着二战的爆发,1943年《排华法案》被废除,更多华人移民来到唐人街。唐人街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展示区和旅游目的地。
现代化与多元化(2000年至今) 随着城市的发展,唐人街受到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萎缩,但唐人街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摘编自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力的都市族裔聚居区》等
材料二 旧金山唐人街见证着华人在美国的奋斗历程,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时间过去了100多年,美国唐人街诞生的缘由被人们遗忘,与之相应的是全球华人迁移,世界各地陆续诞生了新的唐人街。如今,唐人街的街巷似乎不那么像中国城镇,也诞生了独属于自己的餐饮风格、文化特色。它见证了地理变迁、人世更迭,记录了美国逐渐走向开放包容、同时经历起伏的过程。在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唐人街是永不消退的文化符号。
-摘编自冀思宇《旧金山唐人街:永不消退的文化符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来旧金山唐人街演变的时代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唐人街的文化意义。(6分)
22.材料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领主为了对外作战及镇压内部反抗,都拥有一批骑士。骑士文学的产生与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形成密切相关。
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最初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盛行于12、13世纪,14世纪时走向衰落。骑士文学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骑士的典雅爱情,主要包括三种文学样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骑士文学很好地诠释了中世纪的美学精神,深受中世纪欧洲民众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流行,当时欧洲各文学大国均出现过骑士文学的繁盛期。一些英雄史诗继承和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和维吉尔史诗传统,宣扬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忠君爱国思想,歌颂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英雄形象。除此之外,中世纪的骑士身上也怀有古希腊英雄式的理想-张扬个性的欲望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罗兰之歌》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罗兰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中世纪英雄的基本特征--对宗教的虔诚以及勇敢和忠诚。
-摘编自张琳琳《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广泛流行的原因,并指出骑士文学的史学价值。(8分)
23.材料 利兹毛纺织厂工人请愿书(1786年)
致尊敬的英国史泰博工厂商人、服装制造商和相关工作人员:
代表服装厂数千名工人呈上此请愿书。
梳毛机已经剥夺了数千名请愿者的工作,使他们陷入了极端贫困当中,无法获得维持家庭的收入来源,并且剥夺了他们抚养孩子长大成为劳动力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将偏见和自私之心搁置在一旁,并请求贵方注意以下事关此事件本质的事实。
在利兹西南方十七英里的土地上,至少存在一百七十台梳毛机,数量多得让人难以置信!······据此,保守计算,我们可以得出,每一台梳毛机器将导致十二名工人失业;如果将其他地区的机器数量都计算在内······共有四千名工人将被迫转而从事其他能够让他们维持生计的行业。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缓解,这些失业人口必将对教区造成巨大压力。如果我们听任每个家庭立约成为学徒的男孩失去工作,八千名工人将被剥夺谋生的机会。
由此,我们希望,出于人性考虑,当权者应当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阻止机器使用,遏制有损同胞利益趋势的蔓延。
机器的危害不止于此。对衣料本身的危害更为严重,在正面起绒工序中,衣料上的绒毛几乎被机器磨损殆尽,只留下光秃秃的衬底。
机器产生的罪恶不胜枚举。我们真诚希望人类的判断力不受狭隘利益的左右,识别出继续使用机器将产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以致最后被吞没等恶果。
我们希望向为继续使用机器辩护的人提出以下几点质疑:
具有常识的人一定明白,如此多的机器投入使用,必定会取代在机器发明之前进行人工梳毛操作的工人。
这些失业的人将如何为他们的家庭提供收入来源呢?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哪个行业做学徒呢?······我们的孩子将做些什么呢?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是否会变得无事可做?······
上文表达了我们不带任何偏见,代表了我方的利益。并且,我们坚信,具有常识、宗教信仰和人性的人们都会觉得这份倡议合理且必要,他们自己的感情将督促他们支持我们和家庭的事业。
约瑟夫·赫普沃斯 托马斯·罗里 罗伯特·伍德 托马斯·布莱克本代表数千名工人签字
-【美】弗兰克·萨克雷 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 1689~1799》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4分)
答案
1-5:CDDCC 6-10:DDCBA 11-15: ADDBD 16-20:BCDAB
21.(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对华人的法律政策及调整;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二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社会多元化;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4点4分)
(2)意义: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推动中美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任3点6分))
22.(1)特征:具有世俗性;带有人文主义色彩;文学样式多;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传统;存续时间较长;影响广泛。(任4点4分)
(2)原因:顺应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骑士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美学精神。(4点4分)
史学价值:为人们认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参考;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封建时代的社会生活;有助于人们了解中世纪欧洲民众的精神生活。(任2点4分)
23.材料表明,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毛纺织厂的工人集体请愿反对机器生产的现象。(概述社会现象,3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导致传统行业的工人大量失业,工厂主与工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激化。(分析原因,6分)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社会变革;材料反映的现象,正是这种社会转型冲击下小生产者的无奈抗争;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传统行业的工人逐步成为工业化下的工厂劳动力,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得出认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