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拟训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模拟训练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16: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模拟训练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同学们,读书节即将到来,校园里被书籍zhuāng shì( )一新。读书屋的wū yán( )下,聚集了许多小书虫。他们xū yào( )收集很多书,来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阅读可以让眼神变得ruì lì( ),明辨善恶(wù è)可以jiě mèn( ),可以带领我们穿梭于时空suì dào( ),可以欣赏méng lóng( )的月光,可以聆听hé xié( )的声音。阅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阅读,我学会了独立思考,遇到事情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声附和(hè huó),做个( );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做个( ),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1)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为两个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通过阅读,我学会了独立思考,遇到事情不能人云亦云,不能随声附和,做个( ),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做个( ),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A.千里马 B.应声虫 C.领头羊 D.纸老虎
(4)下列句子中“窗口”的意思和上文加点词语“窗口”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妈妈去地铁站售票窗口买票。
B.杭州作为文化旅游的窗口城市,一直在不断发展。
C.教室的窗口,摆放着美丽的绿植。
D.如果病情紧急,就要去医院急诊窗口挂号就医。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就是一只变色龙,一会儿和蔼可亲,一会儿张牙舞爪。
B.在教练眼中,他是游泳界的一匹千里马,潜力很大。
C.弟弟就是个闷葫芦,半天也不说一句话。
D.我们的老师从不体罚同学们,因为他是纸老虎。
3.下列句子中,冒号作用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是( )
A.我同桌特别粗心:写字缺胳膊少腿,计算把加号看成减号,上次考试甚至忘记写名字。
B.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C.我家小狗比人都爱美:只要从外面回来就立刻跑到镜子前左照右照,摇尾巴,转圈圈。
D.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三、填空题
4.知识回顾。
(1)诗中有美景。《绝句》中的“泥融飞燕子, ”这两句诗,描写了动物在温暖的春日中活动、休息的情景;《三衢道中》中的“ , ”这两句诗,写出了绿树浓荫、黄鹂啼鸣的景象。
(2)诗中有习俗。《元日》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 ”这两句诗,让我们了解到新年有换桃符的习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 ”这两句诗,让我们了解到 节有登高和插戴茱萸的习俗。
(3)学习了《陶罐和铁罐》一文,我明白了 。学习了《蜜蜂》一文,我知道了蜜蜂辨别方向靠的不是 ,而是 。
四、语言表达
5.口语交际。
三年级(1)班开展“春游打卡地”的征集活动,下列是几位同学推荐的地方,你会选择去哪里呢?说说你的理由吧!(可以从下列选,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
我选择去 ,理由是: 。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 )着,千条万条的( ),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 )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 )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自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6.根据课文内容补全选段。
7.读画横线的句子,完成练习。
(1)句中描写的春日里来“赶集”的事物有 、 、 、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把事物当成 来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春天的热闹景象。
(2)句中描述的画面用( )这两个词语来形容最合适。
A.含苞待放 阳光明媚 B.春风习习 阳光明媚 C.生动有趣 热闹非凡
8.选段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的是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 。
____________
①陶瓷是如何产生的呢?传说中,它和一个叫宁封子的人有关。
②宁封子是黄帝时代的人。( )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用火来烧食物吃,( )没有锅碗瓢盆,只能用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趴下,用手捧着水喝。
③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鱼,放在火堆上烤。就在这时,有敌人来了,宁封子让大家赶紧跑。快烤熟的鱼怎么办呢?宁封子灵机一动,用烂泥把鱼裹住,扔到火堆里。
④三天之后,宁封子回来了,到火堆里找鱼,结果发现鱼早没了,只剩下一个坚硬的泥壳,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的响声。大家都觉得很可惜,宁封子拿着泥壳左看右看,对大伙说:“虽然鱼没了,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说着,他拿着泥壳到河里盛水,发现装在泥壳里的水(果然 居然)没漏。宁封子高兴极了 他大声地说 大家看这下我们可以用它来舀水喝了 大家听了也很高兴
⑤自从(偶然 必然)间烧出了这个泥壳后,宁封子开始尝试烧各种各样的泥壳。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终于发明了陶器。宁封子把这个情况向黄帝作了汇报,黄帝听了也非常高兴,于是就任命他为“陶正”。
⑥( )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 )人们便把宁封子奉为陶器的创始人。
9.在文中画线的句子上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0.划去文中括号中不正确的词语。
1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2.默读短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答案写在横线上。
① ② ③
13.读了这篇短文,你觉得宁封子能发明陶器,有哪两个重要的原因?
14.这篇文章没有题目,请你根据短文内容,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米粽之忆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我心里就不免涌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浸在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端午的先几天,母亲便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我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得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一边还低声唱着歌,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子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lǚ)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呢。”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眼皮便开始打架。不知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
⑥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15.梳理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完成导图。
16.阅读第③自然段,了解包粽子的过程,完成流程图。
捋平→( )→( )→( )→捆那米粽
17.第④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中,作者把自己比作小苍蝇,从“ ”“ ”这两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作者 的心情。
18.文中还有多处生动有趣的句子,用“ ”画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写一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书面表达
19.写作
题目:有趣的___________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自己爱做的一件事、一项实验。②要注意把内容写清楚,让人一读就知道有趣的原因。③要把句子写通顺,书写时注意字迹工整,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
参考答案
1.(1)装饰 屋檐 需要 锐利 解闷 隧道 朦胧 和谐
(2)è hè
(3) B C
(4)B
【详解】(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装”“饰”“檐”“需”“解”“隧”“朦”“谐”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多音字。
恶,[è]①罪过;罪恶(跟“善”相对)。②凶狠;凶猛。③坏;不好。
[wù]①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②羞耻。③嫉妒。④得罪。
[ě]①[恶心]要呕吐。②厌恶(wù)。
[wū]①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何”“怎么”。②叹词。表示惊讶,相当于“啊”。
善恶[è]:善与恶。
和,[hé]①(关系)融洽、协调。②(态度)温和、温顺。③(气候)温暖。④使和解、和睦。⑤比赛不分胜负。⑥数学术语。两数相加的结果称为和。⑦伴随;连带。⑧介词。
[hè]①声音相应;和谐地伴唱或伴奏。②附随;响应。③依别人诗词的内容、形式再创作,作酬答用。
[huò]①掺杂;混合。②量词。用于洗东西或煎同一服中药换水的次数。[huó]①在粉状物中加水或其他液体,通过搅拌、揉弄使粘在一起。
[hú]①打麻将牌的用语。达到规定的要求而赢牌叫和。
随声附和[hè]: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
应声虫:比喻自己无主见,只知随声附和的人。
领头羊:指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或者行业中的领军者。
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从句子中“不能随声附和”可知①处选择应声虫,故选B;从句子中“带领大家共同进步”可知②处应选择领头羊,故选C。
(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窗口:①窗户。②窗户跟前。③(售票处、挂号室等)墙上开的窗形的口,有活扇可以开关。④指直接为群众生活服务的。⑤比喻渠道。⑥比喻反映或展示精神上、物质上各种现象或状况的地方。
句子“阅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中“窗口”意思为:渠道。
A.“窗口”的意思为:(售票处、挂号室等)墙上开的窗形的口。
B.“窗口”的意思为:渠道。
C.“窗口”的意思为:窗户。
D.“窗口”的意思为:(售票处、挂号室等)墙上开的窗形的口,有活扇可以开关。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D.“纸老虎”意为:比喻外强中干的人。与原句“我们的老师从不体罚同学们”表达的是老师爱护学生,搭配不当;
故选D。
3.B
【详解】此题考查冒号的作用。
冒号的作用一般有:
1.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示提示下文;
3.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示出解释或说明;
5.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
A、C、D项都是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B.用在“说”的后边,示提示下文。
故选B。
4. 沙暖睡鸳鸯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超常的记忆力 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课文内容、重要节日积累。
(1)“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出自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意思是山路上苍翠的树,头下的树荫与来时一样浓密森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添了些幽趣。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山行过程中的愉快心情,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书写时注意“鸳”“鹂”正确写法。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两句让我们了解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有:登高、插茱萸。
书写时注意“符”“萸”正确写法。
(3)《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王预处理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然而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不能骄傲自大,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蜜蜂》的作者是法布尔,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做的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阐述了蜜蜂的辨向能力和勤劳精神。结合文章内容:“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填空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5. 植物园 植物园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在那里我们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植物,增长见识。此外,去植物园的交通也很便捷。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题目要求推荐“春游打卡地”,可以从列出的选,也可以写自己想去的。要求写出理由。答题时,先说说你推荐的地方是哪里,再陈述理由,注意语句要通顺,表达要清晰。
示例:我会选择去溪边春游。理由是:溪边环境优雅,空气清新,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声,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在那里,我们可以欣赏到溪水的清澈,观察溪水中的小鱼和石头,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生机。而且,溪边通常是绿树成荫,我们可以在树荫下野餐、休息,享受阳光和微风的拂面。
6.洒落 柔柳 烂漫无比 伶俐可爱 7. 轻风 细雨 柔柳 各种颜色的花、青草、绿叶; 人 C 8. 小燕子 小燕子伶俐可爱,给春天增添了生机
6.本题考查补全课文内容。
书写时注意“洒”“柔”“烂”“伶”的正确写法。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1)从文中“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可知,描写的春日里来“赶集”的事物有轻风、细雨、各种颜色的花、草和绿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把花、草、叶、柔柳当作人来写 ,赋予它们像人一样去赶集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
(2)文中描绘了花、草、叶、柔柳等像人赶集一样聚拢,小燕子也飞来增添生趣,画面充满活力与趣味。“含苞待放”侧重形容花未开放的状态 ,“阳光明媚”强调阳光充足,呈现了热闹、有趣的画面氛围。
故选C。
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选段“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可知“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的是小燕子。
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加入到春天的美景中,它们的活泼可爱和灵动姿态,让春天的画面更加鲜活生动,充满了生机和趣味。
9.。 :“ 。 ” 。 10.果然 必然 11.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12. 用泥把鱼裹住扔到火堆里烤 发现泥壳装水没漏 黄帝任命他为“陶正” 13.①他能从中发现价值。②勇敢大胆的去尝试。 14.宁封子发明陶器
9.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宁封子高兴极了”表达一个完整意思,后面用句号。“他大声地说”提示说话,后面用冒号和前引号。“大家看这下我们可以用它来舀水喝了”是说话内容,句末用句号和后引号。
结合上述分析,划线句添加的标点符号为:宁封子高兴极了。他大声地说:“大家看,这下我们可以用它来舀水喝了。”
10.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结合第④段句子“他拿着泥壳到河里盛水,发现装在泥壳里的水(果然 居然)没漏。”可知这里装在泥壳里的水没漏是意外情况,用“居然”,划去“果然”。
“偶然”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必然”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
结合第⑤段句子“自从(偶然 必然)间烧出了这个泥壳后,宁封子开始尝试烧各种各样的泥壳。”可知烧出泥壳是意外发生的,用“偶然”,划去“必然”。
11.本题考查关联词。
结合第②段句子“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用火来烧食物吃”和“没有锅碗瓢盆,只能用手抓着吃”是转折关系,后一句表述的情况与前一句表述的情况是不同的。故选择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但是……”。
结合第⑥段句子“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和“人们便把宁封子奉为陶器的创始人”是因果关系,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故选择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12.本题考查段落大意概括。
结合第②段句子“那时的人们已经知道用火来烧食物吃,没有锅碗瓢盆,只能用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趴下,用手捧着水喝。”可知没有发明陶器以前,人们只能用手抓着吃。
结合第③段句子“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鱼,放在火堆上烤。就在这时,有敌人来了,宁封子让大家赶紧跑。快烤熟的鱼怎么办呢?宁封子灵机一动,用烂泥把鱼裹住,扔到火堆里。”可知有一次由于敌人来了,来不及将鱼转移,灵机一动把鱼用泥裹住扔进火堆中。
结合第④段句子“三天之后,宁封子回来了,到火堆里找鱼,结果发现鱼早没了,只剩下一个坚硬的泥壳,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的响声。…… 他拿着泥壳到河里盛水,发现装在泥壳里的水居然没漏。”可知三天以后,他发现发现用泥壳装水没漏。
结合第⑤段句子“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终于发明了陶器。宁封子把这个情况向黄帝作了汇报,黄帝听了也非常高兴,于是就任命他为‘陶正’。”可知,宁封子烧出陶器之后,皇帝封他为“陶正”。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④段句子“三天之后,宁封子回来了,到火堆里找鱼,结果发现鱼早没了,只剩下一个坚硬的泥壳,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的响声。……他拿着泥壳到河里盛水,发现装在泥壳里的水居然没漏。”可知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注意到“烧硬的泥壳能盛水”。结合第⑤段句子“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终于发明了陶器。宁封子把这个情况向黄帝作了汇报,黄帝听了也非常高兴,于是就任命他为‘陶正’。”可知,他善于观察、不断试验,最终成功烧制出陶器。
结合上述分析,宁封子能发明陶器的两个重要原因:①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注意到“烧硬的泥壳能盛水”。②他善于观察、不断试验,最终成功烧制出陶器。
14.本题考查拟写题目。
结合第④段句子“三天之后,宁封子回来了,到火堆里找鱼,结果发现鱼早没了,只剩下一个坚硬的泥壳,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的响声。……他拿着泥壳到河里盛水,发现装在泥壳里的水居然没漏。”可知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注意到“烧硬的泥壳能盛水”。结合第⑤段句子“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终于发明了陶器。宁封子把这个情况向黄帝作了汇报,黄帝听了也非常高兴,于是就任命他为‘陶正’。”可知,他善于观察、不断试验,最终成功烧制出陶器。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本文主要写了宁封子偶然发现泥壳里的水没漏,于是他开始尝试烧各种各样的泥壳。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终于发明了陶器。故题目可为“陶器的故事”或者“宁封子发明陶器”。
15.包粽子 煮粽子 吃粽子 16. 包上 抽出 咬住 17. 围着 轰不走 吃粽子的迫切 18.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
1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从第③自然段“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捆那米粽”可知,这一段详细描写了妈妈包粽子的准备工作和具体过程,所以“包粽子”是围绕“米粽”的一件往事。
第④自然段“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表明开始煮粽子这一环节,且后文描述了煮粽子时满屋子的香味以及“我”围绕锅台转的情景 ,所以“煮粽子”是相关往事。
第⑤自然段“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端起碗就吃”,明确写出了“我”吃粽子的情景,所以“吃粽子”是围绕“米粽”的往事。
故答案可填(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包粽子 ;煮粽子 ;吃粽子
16.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③自然段“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在捋平苇叶之后,是把糯米和红枣包起来,所以第一空应填“包上”。
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可知,在包好粽子后,下一步是把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抽出来,所以第二空填“抽出”。
由“一头用牙咬住,用另一头去捆那米粽”可得,抽出马兰草叶后,是用牙咬住一头,再去捆粽子,所以第三空填“咬住”。
1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在第④自然段“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这句话中,“围着”强调了“我”一直围着锅台,没有离开;“轰不走”形象地表明无论别人怎么驱赶,“我”都不愿意离开锅台 。这两个词都体现出“我”对即将煮熟的米粽的关注。
因为“我”一直围着锅台,赶都赶不走,是急切地盼望着米粽快点煮熟,能早点吃到,所以可以感受到作者急切、期待吃到米粽的心情。
18.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在文中寻找描写生动有趣的句子,可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富有生活情趣等角度去筛选。
选定句子后,分析句子运用的手法或特色,阐述喜欢的理由,比如修辞手法带来的表达效果、展现的画面感、传达的情感等。
示例:
句子: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地唱歌。
理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粽子在锅里煮时发出的声音说成是“快乐地唱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煮粽子时热闹的场景,也体现出“我”对粽子的期待和喜爱之情。
19.例文:
有趣的蚂蚁观察日记
今天我要写的是“有趣的蚂蚁”。这些小小的昆虫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和惊喜。
记得第一次认真观察蚂蚁是在我家后院。那天,我把一小块饼干屑放在地上,不一会儿就有一只小蚂蚁发现了它。这只蚂蚁先用触角碰了碰饼干屑,然后绕着它转了一圈,似乎在评估这个“大猎物”的价值。接着它飞快地跑回蚁巢,不一会儿就带来了一队“援兵”。
最有趣的是看它们搬运食物。蚂蚁们会分工合作,有的在前面拉,有的在后面推。如果食物太大,它们还会把食物分解成小块搬运。有一次我看到它们搬运一粒米饭,那粒米饭对它们来说就像一座小山,但它们毫不气馁,齐心协力地把“小山”搬回了家。
下雨前蚂蚁搬家也很有趣。它们会排着整齐的队伍,把蚁卵和食物搬到更高的地方。队伍中每只蚂蚁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从不混乱。我曾试着用树枝在它们队伍中间划一道线,结果它们会绕过障碍继续前进,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通过观察蚂蚁,我学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些小小的生命用它们的方式告诉我:只要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次观察蚂蚁,都能发现新的趣事,这真是一项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