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六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提优】统编版语文三下( 第六单元重难点梳理)知识清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4 18:0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篇目 课时目标 单元主题
18 童年的水墨画 1. 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等11个生字,积累“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 通过朗读和想象,理解诗歌描绘的溪边、江上、林中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自由与乐趣。
3. 背诵《溪边》,体会儿童诗的意境美。 童真童趣·诚信品质
19 剃头大师 1. 认识“剃、执”等9个生字,会写“表、胆”等13个生字,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
2. 对比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体会童年趣事的幽默与纯真。
3. 分析课题含义,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0 肥皂泡 1. 认识“廊、若”等生字,会写“皂、碗”等字词,积累描写肥皂泡的优美语句。
2. 理解作者对肥皂泡的细致描写,感受童年游戏的想象与美好。
3. 展开想象,描述肥皂泡的“美丽去处”。
21 我不能失信* 1. 认识“庆、盼”等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失信”的含义。
2. 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体会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3. 结合生活实际,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1. 观察身边人物,抓住特点(如“小书虫”“热心肠”),用具体事例描述。
2. 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3. 为习作取一个贴切题目,并通过互评修改完善。
语文园地 1. 学习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2. 积累与“诚信”“童年”相关的词语和名言。
3. 仿照例句,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段落。
易读错的字
碎(suì)了 松针(zhēn) 浪(làng)花
清爽(shuǎng) 拨(bō)动 腾(téng)飞
溅(jiàn)起 水墨(mò) 剃(tì)头
执(zhí)行 仇(chóu)恨 差(chà)不多
习惯(guàn) 摸(mō)着 否(fǒu)则
受刑(xíng) 假若(ruò) 娇(jiāo)小
颤(chàn)巍(wēi)巍 薄(báo)饼 山巅(diān)
婴(yīng)儿
易写错的字
染:右上角是“九”,不是“丸”。
表:最后一笔是“捺”。
鬼:最后两笔为“撇折、点”。
越:被包围部分要写“撇”和“点”。
菇:下部是“姑”,不是“古”。
仰:右部是“卬”,不是“卯”。
生字组词(每字两组)
生字 组词
墨 水墨画、墨水
染 染绿、染色
钓 钓竿、钓鱼
碎 打碎、破碎
拨 拨动、拨开
浪 浪花、海浪
葫 葫芦、糖葫芦
爽 清爽、爽快
仰 仰头、仰望
娇 娇小、娇软
多音字
多音字 读音 组词 例句
扇 shàn 扇子、电扇 夏天天气炎热,我拿着扇子扇风。
shān 扇动、扇风 蝴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
钻 zuān 钻研、钻探 他喜欢钻研科学问题。
zuàn 钻石、钻戒 这颗钻石非常闪耀。
斗 dǒu 斗笠、北斗星 采蘑菇的孩子们戴着斗笠。
dòu 斗争、战斗 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斗争。
处 chǔ 处理、处罚 老师公正地处理了同学之间的矛盾。
chù 到处、处处 春天到了,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
差 chà 差不多、差劲 这次考试他的成绩差不多能达到优秀。
chā 差别、差异 这两种植物有明显的差别。
chāi 出差、差遣 爸爸经常出差去外地。
cī 参差不齐 这些树苗长得参差不齐。
和 hé 和平、和谐 我们都向往和平的生活。
hè 附和、应和 他的演讲很精彩,大家纷纷附和。
huó 和面、和泥 妈妈正在和面,准备包饺子。
huò 和弄和弄、和药 把这些调料和弄和弄。
hú 和了(麻将用语) 他打麻将和了一把大牌。
薄 báo 薄饼、薄片 我喜欢吃奶奶做的薄饼。
bó 单薄、薄弱 他穿得很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bò 薄荷 这种植物是薄荷,可以用来泡茶。
散 sàn 散步、分散 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去公园散步。
sǎn 散文、松散 他写的散文很有韵味。
弹 dàn 子弹、弹弓 警察在现场发现了一些子弹。
tán 弹琴、弹性 她正在弹钢琴,琴声非常悦耳。
形近字
字组 辨析 组词示例
墨(墨水) 默(沉默) 水墨画 / 沉默
碎(破碎) 粹(纯粹) 打碎 / 纯粹
拨(拨动) 拔(拔草) 拨水 / 拔河
娇(娇软) 骄(骄傲) 娇小 / 骄傲
仰(仰头) 抑(抑制) 仰头 / 压抑
六、重点词语
水墨画 染绿 钓竿 打碎 浪花 葫芦 清清爽爽 松针 蘑菇 垂柳
扑腾 扇动 戏耍 拨动 松树 表弟 胆小鬼 理发 夺门而逃 责骂
仇人 差点 付钱 双倍 虽然 一件 大师 肥皂泡 廊子 木碗
透明 娇软 扯成 仰头 一串 婴儿 希望 颤巍巍 山巅 和弄和弄
近义词
平静—宁静 戏耍—玩耍 监督—监视 潮湿—湿润
破裂—破碎 骄傲—自豪 透明—清澈 希望—希冀
抗议—反对 时髦—时尚 优秀—优异 清除—清理
反义词
平静—喧闹 开放—凋谢 痛苦—快乐 熟练—生疏
潮湿—干燥 骄傲—谦虚 容易—困难 失信—守信
抗议—服从 时髦—落伍 欢迎—抵制
九、词语积累
1.动词搭配
(扇动)翅膀 (拨动)浪花 (钻入)水中 (剪)头发
2.形容词搭配
(锃亮)的剃刀 (五色)的浮光 (轻清透明)的球面 (脆薄)的球
3.AABB式:清清爽爽 规规矩矩 坑坑洼洼
4.AABC式:耿耿于怀 翩翩起舞
5.ABB式:颤巍巍 软悠悠 轻飘飘
十、句子积累
1.比喻句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2.拟人句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3.夸张句
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
十一、背诵内容整理
1.《童年的水墨画》·《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2.《肥皂泡》精彩句段
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
3.日积月累
比喻句: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拟人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夸张句: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
第 18 课 童年的水墨画
1. 课题解读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充满童真的视角,描绘了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三个极具乡村特色的童年场景。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2. 作者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作者张继楼,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长期致力于儿童文学创作,作品风格贴近儿童生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其文字简洁明快、生动活泼,善于捕捉儿童生活中的点滴趣事,用质朴的语言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深受广大儿童喜爱。《童年的水墨画》就是他的经典作品之一,生动展现了乡村儿童的生活状态和美好情感 。
3. 主要内容
《溪边》:描绘了溪边垂钓的场景。溪水像镜子般平静,垂柳倒映其中,人影也被染绿,钓竿上立着红蜻蜓。忽然鱼上钩,打破平静,草地上响起鱼儿蹦跳声和孩子们的笑声,展现了乡村溪边宁静又充满童趣的氛围,体现孩子钓鱼时的专注与收获的喜悦。
《江上》:展现孩子们在江上戏水的欢乐画面。把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他们拍水戏耍,快乐无比。“水葫芦” 般的孩子钻入水中又露出水面,水花伴着银牙,生动表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与戏水时的欢乐。
《林中》:呈现了雨后林中采蘑菇的情景。松树被雨水洗刷后清清爽爽,松针上雨珠晶莹,小蘑菇钻出泥土像戴着斗笠的孩子,又像山花开放。通过描写这些景物,营造出充满生机的林中景象,体现孩子们采蘑菇时的欢快心情。
4. 课文重点理解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溪水比作镜子,把山溪比作绿玉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平静、清澈以及山溪的碧绿、柔美。
作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溪边风景图,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自然景色的美丽,同时也为后文描写孩子钓鱼的场景做铺垫,烘托出宁静的氛围。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理解:将孩子们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 形象地比喻孩子们的胳膊在水中划动的样子,“戏耍” 突出孩子们玩水时的快乐、调皮。
作用: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孩子们在江上戏水时的活泼状态,增强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看到孩子们在水中嬉笑玩闹的场景,体会到他们的欢乐心情。
(3)“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理解: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小蘑菇 “戴斗笠” 的人的动作,又把小蘑菇比作山花,形象地描绘出小蘑菇从土里冒出来的形态和在树下生长的样子。
作用:展现了雨后林中充满生机的景象,使小蘑菇的形象更加可爱、生动,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5. 问题探究
(1)作者是如何描绘出充满童趣的童年场景的?
方法:①细致观察生活,选取典型场景,如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这些具有乡村特色的场景,展现童年生活。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使景物和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③抓住细节描写,像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等,突出场景中的趣味点。
效果: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儿童丰富多彩、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和快乐,引发读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2)这首诗中描绘的童年生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热爱自然:诗中展现的溪边、江上、林中的美景,启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善于发现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欢乐和宁静。
珍惜童年:诗里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提醒我们要珍惜童年时光,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留下美好的回忆。
保持纯真:孩子们在诗中的天真活泼,鼓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纯真的心灵,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
第 19 课 剃头大师
1. 课题解读
《剃头大师》以幽默诙谐的标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心。“剃头大师” 本应是技艺高超的人,但文中的 “我” 实则毫无剃头经验,标题与内容形成强烈反差,充满戏剧性。文章通过讲述 “我” 给表弟小沙剃头的有趣故事,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童年的无忧无虑,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2.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秦文君,她是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幽默风趣,贴近儿童生活,善于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描绘丰富多彩的童年世界,塑造出许多鲜活生动的儿童形象,深受孩子们喜爱。《剃头大师》便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分体现了她对儿童心理的精准把握和对童年生活的细腻描绘。
3. 主要内容
第1 - 6 自然段:主要讲述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小沙天生胆小,尤其害怕剃头,每次都被姑父押进理发店,还对剃头师傅充满抗拒。老剃头师傅使用传统工具,但其推剪老旧,常咬住头发,碎发还会掉进小沙脖子里,让小沙感觉如同受刑,因此小沙称他为 “害人精”。这部分为后文 “我” 给小沙剃头做铺垫,突出小沙对传统剃头的恐惧和不满 。
第 7 - 18 自然段:写 “我” 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我” 虽没有剃头经验,却自认为有天分,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给小沙剃头。剃头时 “我” 动作随意,剪得头发长长短短,最后把小沙的头剃得坑坑洼洼,像层层梯田,小沙看到自己的发型后大叫像见了鬼一样。这部分通过描写 “我” 剃头的过程和小沙的反应,展现了 “我” 的天真和鲁莽,以及整个事件的趣味性 。
4. 课文重点理解
(1)“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
理解:“押进”“夺门而逃” 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沙对去理发店剃头的极度抗拒,他内心充满恐惧和不情愿,这种被迫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用:通过对小沙动作的描写,刻画出小沙胆小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为后文他选择让 “我” 这个毫无经验的人给他剃头埋下伏笔,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合理性。
(2)“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
理解:“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 体现了 “我” 的得意和自我感觉良好,“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 写出 “我” 剃头动作的随意,没有章法。将姑父落满黑头发的睡衣比作熊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作用:生动地展现了 “我” 在剃头时的盲目自信和天真,让读者感受到 “我” 的童趣,同时也暗示了 “我” 剃头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为下文 “我” 把小沙的头剃坏做铺垫 。
(3)“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理解:从表面看,这句话是夸赞小沙是优秀顾客,但结合前文 “我” 剃头的随意和后文小沙的反应,这里实则是一种调侃。因为小沙不挑剔 “我” 的剃头技术,对 “我” 的要求很低,所以 “我” 觉得他是 “优秀顾客”。
作用:这种反话正说的表达方式,增添了文章的幽默色彩,也从侧面反映出小沙对摆脱老剃头师傅的渴望,以及 “我” 在这次剃头经历中的轻松心态 。
5. 问题探究
(1)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突出文章的趣味性的?
方法:①将老剃头师傅和 “我” 的剃头过程进行对比。老剃头师傅使用专业工具,剃头时较为规范,但因工具老旧给小沙带来痛苦;“我” 则毫无经验,工具简单,剃头动作随意,全凭想象操作。②把小沙对老剃头师傅和 “我” 的态度进行对比。小沙对老剃头师傅充满恐惧和反感,称其为 “害人精”;对 “我” 给他剃头虽有犹豫,但因急于摆脱老剃头师傅,所以选择信任 “我”,这种态度的转变也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效果:通过对比,使故事充满戏剧性,突出了 “我” 的天真和鲁莽,以及小沙的胆小和无奈,让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感受到文章的幽默风趣,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更深刻地体会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纯真有趣。
(2)课文中 “剃头大师” 这一称呼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引发好奇:“剃头大师” 通常让人联想到技艺精湛的剃头高手,而文中的 “我” 却与这一形象大相径庭,这种反差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促使读者阅读文章去探寻究竟。
突出主旨:“我” 以 “剃头大师” 自居,却把小沙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这一称呼充满自嘲意味,既展现了 “我” 的童真童趣,又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让读者在欢笑中领悟到童年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
第20课 肥皂泡
1. 课题解读
《肥皂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冰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时吹肥皂泡的有趣经历,以及由肥皂泡引发的丰富想象。课题 “肥皂泡” 直接点明文章描写的核心事物,通过对肥皂泡的制作、吹起、形态以及想象其去处的描写,展现了儿童眼中奇妙而美好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热爱,同时激发读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和对生活中细微美好的关注。
2.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充满对大自然、母爱和童真的赞美。在《肥皂泡》中,冰心用她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儿时吹肥皂泡这一普通的游戏描绘得充满诗意和趣味,展现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主要内容
第1 - 2 自然段:开篇点明作者对吹肥皂泡这一游戏的喜爱,简单介绍了吹肥皂泡是在下雨时节无聊的消遣方式,为后文详细描写做铺垫。
第 3 自然段:细致描述了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过程。先把碎肥皂放在碗里加水和弄和弄,再用竹笔套管蘸肥皂水慢慢吹起、轻轻一提,最后用扇子轻轻扇送,体现了作者对这一过程的熟练和专注,以及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 。
第 4 自然段:描绘了肥皂泡的美丽形态和孩子们观看肥皂泡时的心情。肥皂泡有着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形态各异,孩子们 “悬着心,仰着头,屏住呼吸”,既表现出对肥皂泡的喜爱和期待,又展现出他们紧张、专注的神情。肥皂泡破裂时,孩子们 “低了头,揉出了眼泪”,流露出失落与感伤 。
第 5 自然段:作者展开丰富想象,描述了肥皂泡可能飞去的地方。它们借着轻风,上天过海,挨着明月,跟着夕阳,飞越山巅,落到熟睡婴儿的头发上,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对生活的憧憬,也让读者感受到肥皂泡如同梦幻般的美好 。
4. 课文重点理解
(1)“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理解:“五色的浮光” 描绘出肥皂泡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的多彩光泽,“轻清透明” 从重量、洁净度和透光性等方面刻画了肥皂泡的质地,“乱转” 则体现出浮光在球面上灵动、无规律的转动状态。
作用:通过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肥皂泡的色彩美和动态美,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那美丽的肥皂泡,感受到其迷人的魅力,同时也为后文作者对肥皂泡的想象做了铺垫。
(2)“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肥皂泡比作美丽的梦,“小心地轻轻吹起”“轻轻地飞起” 体现了孩子们对肥皂泡的珍视,四个 “那么” 连用,强调了肥皂泡圆满、自由、透明、美丽的特点。
作用:表达了孩子们对肥皂泡的喜爱之情,也借肥皂泡寄托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丰富了文章的情感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童真童趣。
(3)“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
理解: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肥皂泡人的动作 “挨着”“渡过”“跟着”,想象肥皂泡能飞到天上,与明月相伴,跟随夕阳西下。
作用:这一想象充满浪漫色彩,让肥皂泡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
5. 问题探究
(1)作者是如何把吹肥皂泡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的?
方法:①运用一系列准确、细腻的动词,如 “放、加、和弄和弄、蘸、吹、提、扇” 等,清晰地展现了制作肥皂水和吹肥皂泡的步骤,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②注重细节描写,像 “慢慢地吹起”“轻轻地一提”“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 等,突出了吹肥皂泡时动作的轻柔与专注,增强了画面感。③融入自己的感受,如 “轻圆的、软悠悠地在空中飘游”,体现出作者对肥皂泡的喜爱和欣赏,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效果:使吹肥皂泡这一平常的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感染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同时也学习到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
(2)文章中作者对肥皂泡的想象有什么意义?
丰富文章内容:想象肥皂泡上天过海、挨着明月、跟着夕阳等奇妙去处,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充满奇幻色彩,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充满童趣和幻想的世界。
表达情感愿望:这些想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如自由、圆满、美丽等。肥皂泡带着作者的希望和梦想飞翔,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引发读者对美好事物的思考和向往 。
第21课 我不能失信
1. 课题解读
《我不能失信》以简洁有力的标题,明确传达了文章的核心价值 —— 诚实守信。课文通过讲述宋庆龄小时候为了遵守与小珍的约定,放弃去伯伯家做客这一真实且贴近生活的事例,生动展现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刻体会诚信的内涵,明白坚守承诺是一种珍贵的品质,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孙永猛。这篇课文根据宋庆龄的真实经历创作改编,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她一生秉持诸多优秀品德,此文中所体现的诚实守信品质,是她高尚人格的一个缩影。
3. 主要内容
去伯伯家的期待: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宋耀如一家准备去朋友家做客,宋庆龄满心欢喜,她早就盼着去伯伯家看那漂亮的鸽子,伯伯还打算送她一只,这体现出宋庆龄对此次出行的热切期待。
约定引发的抉择:刚走到门口,宋庆龄突然想起与小珍的约定,即当天上午教小珍叠花篮。爸爸提议改天再教小珍,拉她要走,而宋庆龄坚决拒绝,强调小珍来了会扑空不好;妈妈则建议回来后去小珍家解释道歉,改天再教,这部分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宋庆龄面临的选择和她坚定守信的态度。
坚守约定的结果:宋庆龄独自在家等候小珍,虽一个人在家有些无聊,但她并不后悔,因为她坚守了自己的承诺,突出了她对诚信的重视和坚守。
4. 课文重点理解
(1)“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 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理解:两个 “不行” 连用,语气强烈,鲜明地表达出宋庆龄拒绝去伯伯家的坚决态度。“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这一动作,直观呈现出她坚守约定的决心,不愿因自己离去让小珍扑空。
作用: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生动塑造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形象,凸显她对承诺的高度重视,为后文她独自在家等候小珍做了有力铺垫。
(2)“不,妈妈。您说过,做人要信守诺言。如果我忘记了这件事,见到她时向她道歉是可以的,但我已经想起来了,就不能失信了!” 庆龄坚定地说。
理解:宋庆龄引用妈妈的教导,表明自己对诚信原则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她认为既然想起约定,就必须遵守,不能因为其他诱惑而违背诺言。
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宋庆龄的人物形象,深刻突出文章诚信的主题。同时,引导读者思考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及面对选择时应坚守诚信的原则。
(3)“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理解:前半句表达了宋庆龄对不能去伯伯家的些许遗憾,后半句则强调她坚守诚信的坚定信念,“不后悔” 是因为她做到了信守诺言,体现出诚信在她心中高于一切。
作用: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升华了文章主题,促使读者深入思考诚信的价值,明白在生活中应坚守诚信,即使会面临一些小损失。
5. 问题探究
(1)文中是如何通过对话体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的?
方法:作者主要通过刻画宋庆龄与父母的对话来展现其品质。在对话中,宋庆龄的语言简洁而坚定,如 “不行!不行!” 直接表明拒绝去伯伯家的态度;“不,妈妈…… 就不能失信了!” 则引用妈妈的教导,阐述自己坚守诚信的理由。这些语言描写,鲜明地体现出她对诚信的执着。
效果:通过对话,生动塑造出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形象,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她内心的坚定。这种对话描写方式,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更易理解和认同诚信的重要性。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 “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这句话的理解。
在生活中的体现:在生活里,我们时常会面临类似的选择,比如和朋友约好一起学习,却遇到更有趣的活动邀请。就像宋庆龄一样,选择遵守约定可能会错过一些看似更有趣的事,会感到无聊或遗憾。但当我们坚守承诺后,内心会因为做到了诚信而感到坦然。
诚信的价值:这句话启示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比一时的乐趣更为重要。坚守诚信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我们应向宋庆龄学习,在生活点滴中践行诚信,即使会有一些小牺牲,也要坚守承诺。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人物特点捕捉与表现方法
方法 定义 课文示例 题目应用
典型事例展现 通过描述具体事件突出人物特点 《我不能失信》:宋庆龄放弃去伯伯家,坚守与小珍的约定,体现诚实守信 《“热心肠” 的同桌》:同桌帮同学解决学习难题;《“运动健将” 小明》:小明在运动会上多次夺冠
日常行为呈现 借助人物日常的行为习惯表现特点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中提及的 “昆虫迷” 表哥,在家里养各种昆虫 《“小书虫” 的课余生活》:描写 “小书虫” 课间、课余总是手不释卷;《“幽默王子” 的校园日常》:讲述 “幽默王子” 在课间讲笑话逗乐同学
语言动作刻画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现性格 《我不能失信》里宋庆龄与父母的对话,以及 “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的动作,展现其坚定守信 《“故事大王” 开讲啦》:描写 “故事大王” 讲故事时丰富的表情、生动的动作和绘声绘色的语言;《“小问号” 的十万个为什么》:刻画 “小问号” 提问时好奇的神态和急切的动作
写作技巧与要求
(1)题目拟定
教材启发:可直接选用教材提供的带有特点词语的题目,如《我们班的昆虫迷》《家有虎妈》《戏迷爷爷》 ,明确人物身份与特点。
自主创新:自拟题目时,要简洁且能突出人物特点,激发读者兴趣。像《“飞毛腿” 小张的传奇》《“美食家” 奶奶的厨房秘籍》 ,让读者一眼就能知晓人物的独特之处。
(2)结构规划
开篇引入:可以直接点明要写的人物及其特点,如 “我的同桌是个不折不扣的‘热心肠’,在班里,他的热心可是出了名的”;也能通过有趣的场景或事件引入,比如 “教室里传来一阵欢笑声,不用猜,肯定是我们班的‘幽默王子’又在讲笑话了” 。
主体叙述:详细描述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或日常行为。写 “运动健将”,就描述他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包括动作、神态、周围人的反应等;写 “小书虫”,可讲述他在图书馆沉浸看书,忘记时间的故事,加入心理和环境描写 。
结尾升华:总结人物特点,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如 “这就是我的‘热心肠’同桌,有他在身边,我们的班级生活充满了温暖”;或者阐述从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比如 “从‘小书虫’身上,我明白了阅读的魅力,也开始爱上了看书” 。
(3)细节雕琢
动作描写:“‘飞毛腿’小明听到发令枪响,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步伐轻快而有力,瞬间就把其他选手甩在了身后”,通过 “冲”“甩” 等动词,展现小明跑步时的速度与姿态。
语言描写:“‘小问号’一脸疑惑地问:‘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呢?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一连串的问题像鞭炮似的蹦出来”,体现 “小问号” 爱提问的特点。
神态描写:“‘幽默王子’讲笑话时,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上扬,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容,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生动展现出 “幽默王子” 讲笑话时的神态。
示例题目与提纲
(1)《“热心肠” 的同桌》提纲
引入:开学第一天,新同桌主动帮我搬书、整理书桌,给我留下 “热心肠” 的初印象。
事例一: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忘带计算器,正当我着急时,同桌毫不犹豫地把他的计算器递给我,自己则用草稿纸艰难计算。描述当时紧张的考试氛围、我的焦急和同桌的果断。
事例二:同学生病请假,同桌放学后主动去他家帮忙补习功课。详细描写同桌耐心讲解题目、同学认真听讲的场景。
结尾:表达我对同桌的感激与赞美,突出 “热心肠” 的同桌给大家带来的温暖和帮助。
(2)《“运动健将” 小明》提纲
开场:学校运动会,小明报名多个项目,同学们都对他充满期待,凸显他在运动方面的声誉。
比赛一:100 米短跑比赛,描述小明起跑时的爆发力、跑步时的速度和冲过终点线时的激动神情,以及观众的欢呼。
比赛二:跳远比赛,细致刻画小明助跑、起跳、落地的动作,展现他的专业与自信。
结尾:总结小明在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强调他 “运动健将” 的称号当之无愧,以及他对同学们的激励作用 。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理解方法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和词语方法相近。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像在《剃头大师》中 “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联系自己去理发店剃头时不舒服的经历,就能明白小沙对剃头的抗拒;联系上下文也很关键,读《童年的水墨画》中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结合前文对孩子们在松林里活动的描写,可知是在写戴着斗笠的孩子们;还可以查资料,比如了解古代诗词中典故来理解句子,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明白的地方。
方法运用拓展:在阅读课外书籍时,遇到难懂的句子和词语,同样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比如读科普读物时,结合生活中相关现象理解科学术语;读文学名著时,通过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来理解特定语句,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二、识字加油站
1.生字学习
生字及读音:学习 “旭(xù)、屿(yǔ)、瞭(liào)、巡(xún)、缆(lǎn)、锚(máo)” 这 6 个生字。比如 “旭” 和 “日” 有关,是太阳初升的意思;“屿” 代表小岛 。
识字方法:可以借助插图识字,看到图片里的海岛、海边事物,对应记住 “岛屿、海滨、沙滩” 等词;通过做动作理解 “瞭望”,模拟远望的动作来加深印象;利用形声字规律,像 “缆”,“纟” 表示和绳索有关,“览” 表读音 。
2.词语想象:由 “旭日、岛屿、海滨、沙滩、瞭望、巡航、缆绳、铁锚” 这些词语,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清晨,旭日缓缓升起,阳光洒在海边的岛屿上,金色的沙滩绵延向远方,海浪轻轻拍打着海岸。有人站在岸边瞭望,海面上有船只在巡航,船上的缆绳系着铁锚 。
三、词句段运用
1.一词多义辨析
“熟”:“米饭没熟,还要再蒸一会儿” 中,“熟” 指食物达到可以食用的程度,是从烹饪角度说的;“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里,“熟” 表示对曲子熟悉、熟练,是从记忆和操作的角度来讲。
“味道”:“我很喜欢苹果的味道” 中,“味道” 是指苹果本身的滋味,是味觉感受;“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 中,“味道” 是比喻义,指这本书很有趣味、很有内涵,是一种感受和评价 。
2.围绕中心写作
例句特点:“我的表弟小沙天生胆小,他怕吃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 ,先点明小沙 “胆小” 的特点,再列举具体事例说明;“他们高兴极了,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歌,还围在一起跳舞” ,先表明 “高兴极了” 的状态,再用具体行为体现高兴程度。
3.仿写示例:
小丽多才多艺,她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画作,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钢琴曲,还能在舞台上表演精彩的舞蹈。
雨下得真大,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地面上,溅起高高的水花;街道很快积起了水,像一条条小溪;远处的景物都被雨幕笼罩,变得模糊不清 。
四、日积月累
1.名句理解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出自《周易》,意思是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追随,有了过错就及时改正,强调人要积极向善、勇于改错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源自《论语》,说的是有了过错却不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突出了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意为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鼓励人们不要害怕犯错,要敢于认错、积极改错 。
2.名句运用:在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同学有好的学习方法时,就可以 “见善则迁”;自己犯了错误,比如不小心弄坏别人东西,要及时认错赔偿,做到 “有过则改” ,避免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些名句能时刻提醒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统编版语文三下第六单元重难点知识点梳理记忆
课文解读
基础梳理
课文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