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七下3.4.2《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生物学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从引导学生关注人体每天排尿这一现象入手,提出本节课的问题。然后通过“寻证据.阅读构建概念5.4.2 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对尿常规检验单的分析可以反应肾脏结构受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适量饮水和及时排尿等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健康意识。最后通过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肾病的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常见的排尿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尿液如何在身体内形成和排出的原理却知之甚少。在之前的生物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提高 。尿液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微观的结构和物质变化,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学生对生活实例充满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结合直观的图片、动画、实验等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排尿的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科学思维: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自身泌尿系统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观;举例说明排尿的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对血浆、原尿和尿液的成分比较,理解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难点:
1.通过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实践的能力。
2.关注自身泌尿系统的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我们每天都要排除一定量的尿液,把体内的一些废物和多余的水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那么,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 展示新课标要求及学习目标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齐读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体。 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一:寻证据.阅读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7页内容,重点关注图表中血浆、原尿和尿液各种成分的含量。 血液=血浆+血细胞 血浆(没有血细胞):水、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 原尿(没有血细胞和蛋白质):水、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 尿液(没有血细胞、蛋白质和葡萄糖):水、无机盐、尿素、尿酸 尿液的形成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快速阅读课本资料,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归纳总结血浆、原尿和尿液的异同及尿液形成的过程。 利用数据分析和动画展示,引导学生对比血浆、原尿和尿液各种成分的含量及探究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任务二:学习尿的排出 结合泌尿系统组成的图片,再次强调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功能及尿液排出的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观看图片,回顾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归纳总结尿液排出的途径。 巩固泌尿系统组成及功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尿液排出的途径。
任务三:学习尿液与人体健康 举例说明尿液与人体健康。如尿常规检验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尿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但经常憋尿可能引发肾脏疾病,有了尿意应及时排尿;排尿的意义不仅起到排出代谢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有重要意义;运动不当也会损伤肾,运动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动后要及时补水等。 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 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健康生活的观念。
任务四:做中学.收集 布置课后作业: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了解肾透析和肾移植的原理、可治疗的疾病以及最新的发展动态,并与同学们分享。 收集相关资料,并与同学们分享。 运用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态度责任的渗透,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80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独立完成练习,注意听讲。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主动回顾知识,积极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明确重点,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取健康人血浆、原尿和尿液进行分析比较,记录相关数据如表所示(单位:克/100毫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①为原尿,含有大分子蛋白质 B.②为原尿,取自肾小管末端 C.③为尿液,一般不含有葡萄糖 D.由②变为③,肾小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为了研究肾脏功能,科学家利用微穿刺法将显微操纵仪插入肾小囊腔中,用微细玻璃管抽取囊腔中的液体(下称囊内液)进行微量化学分析(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囊内液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 B.若发现某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⑤出现病变 C.肾小囊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物质滤过 D.等量的尿液与囊内液比较,尿素含量增加 3.如图为肾单位结构和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 是( D ) A.尿液的形成包括发生在A、B处的过滤作用和C处的重吸收作用 B.B内的液体与血浆相比,没有大分子蛋白质 C.从③流出的液体与B内的液体相比,没有葡萄糖 D.从②流出的血液与从①流入的血液相比,氧气含量增多,尿素含量减少 完成练习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收集和分享有关肾透析、肾移植方面的资料。(选做)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必做) 按照个人情况完成课后作业 分层作业,关注到每个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动画演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生活案例等,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中,较好地理解了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掌握了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 。
成功之处在于实验探究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模拟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实验,对滤过作用的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充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势。同时,结合生活案例分析糖尿、
病患者尿液含葡萄糖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 。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时间把控上还不够精准,尿液形成过程的讲解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排泄途径和意义的讨论不够深入,课堂练习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优化,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讲解和练习。对于小组活动,要进一步明确小组分工,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