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高级实验学校高2026级第一学月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外来人员逐渐增多。如明后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的油坊常常“募旁邑民为佣”。康熙初年,松江府枫泾镇有很多布局,“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苏州府盛泽镇的练坊、染坊、踹坊,“数百年来,皆为绍兴人专利之业”。这说明江南()
A.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B.市镇经济繁荣助推人口流动
C.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2.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提出基于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让城市更加智能、科技、环保、低碳;2012年6月,中国有320多个城市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技术工具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这说明( )
A.世界各大洲城市化发展十分均衡
B.欧盟的城市发展理念凸显地域特色
C.欧盟和中国主导智慧城市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城市发展方向
3.北宋漕运分四路向京都汴京集运:淮汴之粟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附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之地入五丈河达京。上述四河合称“漕运四渠”,其中来自东南六路的淮汴之粟占主要地位。这表明“漕运四渠”( )
A.促使泉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B.与京杭大运河的路线基本相同
C.体现出北宋对南方的经济依赖 D.有效缓解北宋面临的军事压力
4.1906年2月,天津第一条公交电车线路开通。为此,《大公报》著文指出,“今天津之电车盖为外人所办,并非我中国所自办,我中国不过特派董事以参议于其间,此后内地电车路权又将握于外人之手”。该文意在()
A.推动交通发展B.学习西方科技C.呼吁保护利权D.关注人民生活
5.“西进运动”期间,美国的交通模式经历了从印第安土著的羊肠小道,到19世纪初刘易斯、克拉克为代表的探险家之路,到19世纪上半叶由政府和私人修建的公路、运河,再到19世纪40年代掀起铁路建设热潮的变化。这些变化()
A.根源于美国东西部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B.促进了印第安土著人日益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C.是工业革命成果的涌现与不断革新的缩影
D.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6.表3所示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对商贸企业员工工作地点的影响情况。这反映出
表3
时间 在东京设置总部的企业从业人员分布 在大阪设置总部的企业从业人员分布
东京 大阪 其他 合计 东京 大阪 其他 合计
1965年11月 76.6% 15.1% 8.3% 100% 38.7% 53.9% 7.4% 100%
1997 年11月 91.1% 3.7% 5.2% 100% 66.2% 23.2% 10.6% 100%
A.高速公路推动城市一体化 B.高铁推动城市从业人数变化
C.高铁发展便利了人们生活 D.交通工具进步改变了城市职能
7.下图为创作于建国初的版画--《愿望》。该画描绘了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时各界群众参与庆祝的场面,把新中国建设史上难忘的一幕镌刻在了中国版画史上。该版画()
A.表达了人民建设国家的高涨热情B.体现新中国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
C.注重表现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D.反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思路
8.据统计,1927-1949年,上海市国药(中药)号累计达到349家,而西药房仅有163家。在平均营业额方面,上海西药业约是国药业的3倍,但上海国药业每日配方量却是西药房的26倍。这些数据说明()
A.民众对中医诊疗缺乏信心 B.政府政策推动传统医学发展
C.近代化加剧了中西医对立 D.中医在基层医疗中的重要性
9.云南洱海白羊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陶器几乎都是夹砂的,纹饰以划纹、绳纹和篦纹为主。划纹中也有之字纹,它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古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字纹并不属于一个系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进程
C.中原文化的辐射力较强 D.云南地区制陶技艺高超
10.《左传》记载,晋献公欲娶戎狄之女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弗听”,后晋国大乱;齐相崔杼违反同姓不婚的禁忌,欲娶棠姜为妻,“(卜之)凶,无所归也,弗听”,后家破人亡。《左传》的这类历史叙事()
A.强化了神权政治传统 B.凸显了道德礼仪规范
C.反映了新兴阶级诉求 D.催生了天人合一思想
11.孔子认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荀子则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由此可见,二者都强调礼()
A.应该由先王制定和实施 B.用来规范人们的欲望和行为
C.对人的情感的治理作用 D.源于对社会混乱的治理需求
12.汉宣帝尊崇儒学,但同时“所用多文法吏”,又常常“以刑名绳下”,一些大臣因言语等小过被杀。“柔仁好儒”的太子向他讽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即遭宣帝训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反映出当时的治国理念是( )
A.儒法相争,因王而异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儒法并用,因时损益 D.外儒内法,以法为主
13.宋代文化不再被极少数士家大族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术”的事例不少,清人沈森甚至认为从宋代开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这些现象反映了宋代()
A.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C.商人成为社会主流 D.社会重文风气浓厚
14.据考古发现,广西平乐、平南、桂平等地战国时期的墓在墓葬形制、随葬品的造型和纹饰等方面与楚国、中原地区所发现的大体相同,但部分出土的随葬品,如铜扁茎短剑、铜双肩铲形钺铜盘口鼎等与中原地区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发现可以印证(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B.各区域文明交流互动频繁
C.中华文明存在连续性特征 D.战国广西青铜铸造业发达
15.康熙年间,桐城两家人在宅基地纠纷中各退三尺,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但此后在战火中逐渐被拆毁。近年来,桐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六尺巷“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这主要表明( )
A.中华文化推动基层治理创新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C.文化强国战略得到贯彻落实 D.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财富
1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隋唐时期,新罗与中国交往频繁,它的典章制度、文字和风俗习惯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全面接受唐文化,国内迅速形成学习唐朝的热潮,政治上建设“律令制国家”,文化上以唐朝为荣,史称“唐风文化”时代。日本自主加入东亚文化圈,形成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的东亚世界文化格局。以唐朝为中心,中国、日本、朝鲜、越南乃至从蒙古草原到西藏高原中间地带的西北走廊地区,构成一个完整、独立、自律的“东亚世界”。在东亚世界中,各国的历史是在同中国的紧密联系中展开的,此文化圈内的各种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处理对外关系的时候,强调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对周边邻国的开放,通过人员、物质、文化的广泛流动,充分吸收各国之长,维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活力,形成对周边邻国的优势和吸引力,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简要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亚文化格局形成的原因和意义(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积极意义。(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铁路修建概况
1876年 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即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但经营了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1881年 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路的序幕。
1903年 中东铁路正式运营,这是列强通过修建铁路攫取中国资源的标志。
1909年 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并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1911年 截止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清政府时期共修建铁路9100公里,但其中只有1800公里属于清政府拨款自建、赎回或商办。
1912年 民国政府宣布“统一路政”,将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收归国有,用于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1928年 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
1945年 抗战结束前夕,国民党政府实际管辖的铁路里程只有1400多公里,就是说除东北、台湾省铁路全部丧失外,又在抗战期间丢掉95%。
1949年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为21810公里,铁路机车以蒸汽机车为主。
1952年 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75年 对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完成,中国铁路首次实现电气化。
2017年 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新时代。
2008年 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21年 截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高达15万公里,全国高铁汇总里程数也突破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苗秋林《中国铁路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01)
从表格中提炼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隔离病人的防疫措施。《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防治传染病的法律条文。两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出瘟疫流行的原因,注意到自然环境和疫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防疫。到了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清代医学著作《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后来,人痘接种法传到欧亚各国。1769年,英国医生琴纳在中国人痘接种法的启发下,发明了牛痘免疫法。
-摘编自《中国疫病史鉴》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摘编自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疫病防治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7分)
遂宁高级实验学校高二第一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C B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A A 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内涵:自强不息;注重道德;注重民族气节;主张和而不同;关注民生,具有民本思想;强调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任答4点得8分)特点:中华文化的起源是独立起源发展,具有本土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具有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延续性。(任答2点得4分)
(2)成因: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相对开明;对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古代交通相对通畅。(任答2点得4分)
意义: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国先进的制度和经济文化促进东亚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任答2点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3)传统文化的“仁”“和”的思想,推动中国“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建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兼爱”、“非攻”等也助推中国的大国外交的发展。(2点5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8.【答案】示例:
论题:铁路百年巨变见证民族伟大复兴。(2分)
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铁路在中国的出现是随着西方侵略而来的,中国近代的铁路多是列强投资修筑,为其直接或间接控制,而且列强还控制铁路沿线的采矿、行政、管理等权利,铁路成为列强在近代中国掠夺资源、扩张势力的主要工具。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逐渐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1905年,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师首次不借助外国资金和外籍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自主修建京张铁路,开启了中国人自主修建铁路的时代,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分)
民国时期,中华民国宣布“统一路政”,要求各省把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回国有,从而出现了铁路修筑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高潮,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但仍未能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加上国内政治不稳定和经济混乱等因素,限制了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和进步。(3分)
新中国时期,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完全收回了铁路的自主权,国家组织了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身于我国的交通运输业。随着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硬件现代化程度更高,实现了自主创新,高速时速和营业里程大幅度提升,位居世界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铁路大国。(2分)
中国铁路经历了从排斥到逐渐接受并重新的发展,从外资铁路为主到中国完全自主修建铁路,从技术落后到技术先进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复兴。(2分)
(示例只供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得分。)
19.【答案】
(1)措施:隔离病人;制定法律条文(以法保障);动员民间力量;接种疫苗等。(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减轻了民众的疾患痛苦,保护了民众健康;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统治秩序;传播到欧亚地区,推动了西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4分,1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变化:由全盘否定到重新认可。(2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一战揭露了西方列强的扩张本质;近代科学的发展进步;中医学自身的价值及其发展;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觉醒(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或知识精英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理性)。(5分,1点2分,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