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
1.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A.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急剧增长,出现了新的城市群体,逾制建城的现象增多。城市作为统治者的行政、礼教和手工业中心的单一性质得以改变,“城以盛民 ”成为一个新的概念。这反映了( )
A.社会变革影响城市发展 B.城市转以经济功能为主
C.礼乐制度遭到彻底破坏 D.民本理念得以初步实践
3.隋代在西周丰镐两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之间强化了跨越千年的文脉延续过程。不仅将西汉长安纳为禁苑的一部分予以保护,新都的空间形态也与周边历史遗迹多处呼应(如图),在新都规划范围内许多秦汉遗迹都被保留。这一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强化“正统性”认知 B.彰显天朝上国的气派
C.满足士人游赏的需求 D.凸显历史文脉的传承
4.南宋时期,杭州城南的闹市区上供应各类美食,府宅贵家“欲会宾朋数十位”,宴会所需菜品、果蔬等品件“不下一二十件”,亦能“随索随应,指挥办集,片时俱备,不缺一味”。百姓凶吉请客宴席之事所需物件“一切赁至,不劳余力”。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强化市场管理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互市贸易较为活跃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5.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梁启超提出“能变则全,不变则亡”,推动戊戌变法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反映出( )
A.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 B.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并加深中国社会变革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6.1895年8月2日,光绪帝下诏:“中国原有局厂经营累岁,所费不赀,办理并无大效;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方不致有名无实。……一切仿照西例,商总其事,官为保护。若商力稍有不足,亦可借官款维持。”由此可知,光绪帝意在( )
A.引进西方的股份制度 B.大力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
C.加强对洋务企业控制 D.变革官办企业的经营方式
7.1881年底,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路——津沪电报线全线建成。刚开始发送电报的费用极其昂贵。发报费以7个字起算,“路有远近,费有等差”。比如,天津至通州,每字一角;天津至上海,每字一角五分;加急电报,收费加三倍。而在当时,银元一角可购买16斤大米。尽管如此,拍发电报者仍大量增长。这表明
A.通信变革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
B.洋务派忽视普通民众利益
C.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D.帝国主义列强扩大资本输出
8.195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确定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1952年,第二届金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卫生工作与群众相结合”的发展原则。这反映了( )
A.较完善的医疗体系 B.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D.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9.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这一模式()
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
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 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0.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由此可以推知,新时期的中国( )
A.城乡经济差距逐渐加大
B.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C.市场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
D.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11.3世纪,罗马帝国与萨珊波斯帝国交恶,丝绸之路西段贸易明显回落。4-5世纪,两大帝国出现战争转向和平的契机,丝绸之路西段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局面。6世纪萨珊波斯阻断了丝路西段交通,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一方面签约纳贡谋求和平,另一方面努力开辟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交通以获得中国丝绸。这些变化表明( )
A.和平与合作是两大帝国交往与交流的主旋律
B.丝绸之路西段贸易的广度和范围不断被拓宽
C.萨珊波斯在军事上一直碾压罗马一拜占庭帝国
D.沿路大国关系影响丝绸之路贸易的通阻与兴衰
12.1848年,为解决环境污染、传染病肆虐和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的问题,英国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此后,英国又不断改革,1858年创建枢密院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建立了一整套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英国政府这些举措( )
A.有效保障了国内民众身心健康 B.吸取历史上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C.使政府机构变得更加庞大琐细 D.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要求
13.如表为拉美、东亚部分国家出口商品结构(%)。由此可知,与韩国、新加坡相比,墨西哥、阿根廷两国( )
类别 国家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1970 1992 1970 1992
墨西哥 68 47 33 52
阿根廷 86 74 14 17
韩国 24 7 76 93
新加坡 70 22 31 78
A.出口贸易呈现减少趋势 B.对外国资本依赖程度较高
C.产业转型进程较为缓慢 D.区域经济合作化水平较低
14.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九日作为重阳,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 )
A.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B.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C.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
15.17世纪末,咖啡在欧洲兴起,主要种植地为也门和埃塞俄比亚。由于咖啡贸易利润丰厚,1699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咖啡种植园,18世纪上半叶,英、西、葡陆续将咖啡引入牙买加、古巴、巴西、秘鲁等地,咖啡产业在西半球快速发展。咖啡的世界性传播得益于( )
A.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 B.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C.咖啡消费市场的扩大 D.工业革命的发生扩展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以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原王朝定都的首选区域,特别是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而以今北京为中心的幽燕地区则为王朝边地,在唐宋时期被视为“夷狄之域”。自金元建都幽燕以来,历经明清五百余年的历史演变与思想积淀,以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逐渐成形。
北京为“天下之中”观念的真正确立,是在清朝时期。清朝疆域横跨长城南北且持续近30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设也较元、明两朝更为系统与完善,在此期间,古代中国大一统秩序自汉唐阶段的“中国一统”,进一步发展为“华夷一统”。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清代理学家与经学家综合运用多种学术思想资源,最终使北京为“天下之中”的观念定型。这是古代中国大一统秩序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对照汉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天下之中”观念,可以看出从秦汉至明清,古代中国大一统秩序既一脉相承,又有着与时俱进的发展。
——摘编自高波《“天下之中”转移与元明清大一统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成为“天下之中”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京成为“天下之中”的历史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急剧萎缩,参合人数越来越少。但事实上,农民有很大的医疗需求,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2002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工作,到2015年,我国新农合的参合率高达99%,几乎覆盖了全部应参保人口。该制度创新了资金筹集策略,制定了多方主体按照约定共同筹集医疗保障资金的机制,首次明确了政府在新农合中的经济责任和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同时,新农合打破了传统合作医疗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层级分明的组织、经办监督机构,提升了就诊、报销的工作效率,简化了农民的就医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农合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新增许多报销项目,报销比例也有所提高,异地就医联网结报工作不断推进。
——摘编自常玉奇《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与时代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以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以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
……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
——摘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
请以“中华文明的特性”为主题,从材料中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A
2.A
3.A
4.D
5.B
6.D
7.A
8.C
9.B
10.B
11.D
12.D
13.C
14.B
15.B(A、C 也有一定合理性,最佳答案为 B )
16.(1) 背景:河洛地区政治优势地位的逐渐丧失;北京成为封建社会中后期大多数王朝的都城;清朝北部疆域的拓展;古代中国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言之成理即可)
(2) 意义:强化了北京作为多民族国家治理中心的合法性;强化了古代中国对北部边疆的有效统治;促进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深度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内涵的不断丰富;带动了北京周边新兴商贸城市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17.(1) 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
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驿站功能更加多样。
(2) 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
18.(1) 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推行;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政府主导,各方责任明确;注重创新,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任答四点即可)
(2) 意义:提升了农村健康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利于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任答四点即可)
19.【参考示例】
参考角度一: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
参考角度二: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
参考角度三: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 / 凝聚性。
参考角度四: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
第page number页,共number of pages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