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2.如图所示是清朝前中期人口增长情况。这一变化( )
A.使中国封建社会加速转型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与美洲作物推广种植有关
D.促进了政府赋税制度改革
3.如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重视农业科技的创新 B.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
C.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 D.农业生产方式领先世界
4.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这说明当时河洛地区( )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
C.农业生产力质的突变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5.16—18世纪,欧洲主要从海外进口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和瓷器等;19世纪,主要进口商品逐渐变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C.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6.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迅猛。从2022年开始,ChatGPT、Sora、Gemini等国外大模型相继问世。2023年起,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也掀起“百模大战”,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在产业变革中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这反映了( )
A.虚拟经济成为发展趋势 B.创新驱动日益受到重视
C.大国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D.通信技术发生重大变革
7.“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陆游诗中宋朝设置茶马司负责茶叶和马匹买卖等相关事宜,主要从大理等地区买卖。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宋朝羁縻政策失效
D.扩大了宋的统治区域
8.如图是17到18世纪中国每公斤白银购买大米的数量折线图,图中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赋役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对外贸易出超使白银贬值 D.农业危机造成米价的上涨
9.有资料显示,1872~1895年,官办或官商合办工业资本额占民族工业总资本额的64.56%,民营工业占33.01%,中外合办企业占2.43%。1896~1911年,上述数据分别为21.44%、57.88%、20.68%。这一变化反映( )
A.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加剧 B.晚清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洋务运动工业成就显著 D.清末经济政策调整有一定成效
10.宋朝,在“草市”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居民聚居的“草市镇”。许多以往用于屯兵的军镇也开始向商品交易的集镇演变,成为“草市镇”的主要来源之一。史载,熙宁九年(1076)“路”管辖下的“草市镇”约为27600处。这说明( )
A.城镇传统功能逐步丧失 B.商业繁荣影响市镇发展
C.行政区划制约市镇布局 D.人口迁移推动了城市化
11.19世纪40年代以后,上海地区的农民多从传统的棉稻种植转向蔬菜种植,每年六七熟,获利较多,洋葱、马铃薯、“欧洲种”花菜等种植者日多,蔬菜在当地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转变( )
A.得益于稻粮产量的迅速提升 B.实现了传统产业向近代转型
C.满足了民族工业的市场需求 D.反映了上海近代城市化特点
12.古巴比伦城市玛什坎沙皮尔(今阿布杜瓦里遗址)中发现了4条运河,运河宽可达15米,在城市的北部和东部还发现了至少6条分支水系。主运河交汇处发现了两个港口。4条主运河将城市分为宗教、行政、墓地,居住等区域。这主要说明,古巴比伦( )
A.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B.灌溉农业发达
C.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D.海外贸易繁荣
13.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14.清末,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京师传染病医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这反映了当时( )
A.公共卫生体系完备 B.疫病传播形势较严峻
C.民众防疫观念加强 D.政府重视疫病的防治
15.2014年,西非暴发大规模埃博拉病毒疫情,并迅速扩散到其他国家。多个国家的民航采取禁飞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中、美、英、日加等国迅速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以及医疗技术支持,使疫情得到很好控制。这表明( )
A.疫情防控成败有赖于技术交流 B.世界卫生组织的运作效率较高
C.国际治理需有命运共同体意识 D.各国公共卫生治理日趋国际化
16.下图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造成从甲处到乙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儒家学者对诸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封建统治者采取顺其自然的治国之道
D.科举制规定以儒家经典为研习内容
17.如表中古代文献的内容集中体现了( )
文献 内容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管子·牧民》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礼记·中庸》 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A.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 B.集权制度的逐步形成
C.重农政策的思想渊源 D.民族之间的频繁交流
18.清代官员阮元在《自鸣钟说》中,将西洋自鸣钟的原理说成与中国古代刻漏并无二致;医家毛祥麟将西医施行外科手术说成是华佗之术的“一体”。这表明( )
A.经世致用理念得到了实践 B.华夏文化正统得以彰显
C.对中西文化认识缺乏理性 D.中体西用的思想被认可
19.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20.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下列关于史诗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吉尔伽美什》叙述乌鲁克国王的活动,反映两河流域居民对生命的态度
B.《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的历史,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文学作品
C.《罗摩衍那》源自民间文献创作,集中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和文化成就
D.《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创作于希腊的“古典时代”
21.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B.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C.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协调性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2.下表所示为部分历史学家对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的介绍。它集中反映出当时地中海( )
介绍 出处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第一次形成了“地中海文明”,这个文明主要由各个独立的政治和商业共同体组成,沿着地中海的海岸线散布。在地中海文明中,希腊人、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是主要的活跃者,这些族群所形成的各种文明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文化边界 伊拉德·马尔全《小希腊世界:古代地中海的网络》
地中海有复杂的海岸线和数不尽的岛屿、环环相扣的低地、能够频频通行的滩涂与河流 佩里格林·霍登《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
A.族群复杂导致文化发展的多元 B.海岸线曲折农业经济较发达
C.形成了一个文明交互的共同体 D.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实体
23.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
A.创新历史编繁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
24.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及宣传旨在 ( )
A.树立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
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
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
25.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的正文共282条 《汉谟拉比法典》是研究古代巴比伦封建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B 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C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世界文明史》第3卷说到:“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 美洲当时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首位
D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传”“志”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历史;日本根据自己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笔画,创制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古代朝鲜和日本吸收中华文化,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A.A B.B C.C D.D
26.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冲击,结果是游牧世界范围逐渐缩小,而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成为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B.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扩张倾向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27.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
A.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
C.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
28.下表反映了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墨西哥印第安人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
时间 1492年左右 1568年 1595年 1625年
印第安人数量 500万人~2500万人 265万人 137.5万人 73万人
A.葡萄牙实施种族灭绝政策 B.墨西哥人口结构的变化
C.印第安人被迫迁离墨西哥 D.欧洲病毒在美洲的传播
29.下列标题中,最符合地图信息的是( )
A.《16—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主要方向》
C.《17—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和人口流动》
D.《工业革命前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
30.自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通过挨家挨户的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同时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这些活动( )
A.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31.【西方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面对高速城镇化导致乡村发展滞后及衍生的社会问题,西方开始主动通过政策干预促进乡村经济,以实现乡村振兴。20世纪50年代,由于二战以后的粮食严重短缺问题,农业发展被西方社会置于核心位置。欧美各国政府对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直接或间接财政补贴,同时也致力于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从西欧到美国,各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干预减少。同时,随着逆城市化兴起,乡村景观、乡村空间的娱乐休闲价值开始显现。市场和村民等行动者在乡村治理中开始发挥更大作用。
——摘编自张京祥《解析中西方乡村振兴的“同”与“不同”》
材料二 1954年和1955年联邦德国先后颁布《土地整治法》和《农业法》,推动小规模农户退出后的土地流转集中、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生活水平。通过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强化小城市和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增强其对大企业的吸引力,让在小城市和镇工作、回乡村居住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形成了产业和人口的“逆城市化”发展趋势。
——摘自《德国:“乡村振兴”新思路,给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西方乡村发展政策的主要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邦德国乡村发展模式对当今其他国家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启示。
三、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和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在外人叩关的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宋朝社会的“液态流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特征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历史上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D
2.C
3.C
4.A
5.C
6.B
7.A
8.C
9.D
10.B
11.D
12.A
13.D
14.D
15.C
16.A
17.A
18.C
19.D
20.A
21.B
22.C
23.C
24.B
25.D
26.B
27.A
28.D
29.A
30.D
31.(1) 差异:①50 年代重视农业生产;80 年代重视乡村的娱乐休闲价值。②50 年代加强政府财政支持;80 年代减少政府干预,重视市场的作用。
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①二战粮食短缺问题的教训;②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或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①逆城市化兴起;②新自由主义兴起或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2) 启示:①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②城乡统筹: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③产业协同:强化小城市和乡镇的产业配套与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多元化,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2.(1) 解释: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打破了坊市界限,店铺可随处开设,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草市、夜市、早市繁荣,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这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商业、手工业等活动,促进了人口的横向流动。随着交通的发展,如运河的畅通等,人员的往来更加便捷,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
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科举制度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宋朝商业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平民通过经商致富,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实现了阶层的纵向流动。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上升通道。
(2) 外部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随着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受到冲击;大量华工走向世界,这是由于西方列强在华掠夺劳动力,以及海外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华工的输出一方面是被迫的,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人提供了新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
内部原因:清政府放弃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使得关内外的人口流动得以大规模进行;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地区间联系加强;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因素;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33.论题:近代殖民战争给亚非美地区带来了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欧洲殖民者在北美屠杀印第安人,欧洲文化与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激烈冲突,但是在欧洲人排斥有色人种的基础上,在人们开拓殖民地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与混合,英语发展为美式英语,北美居民的饮食文化和艺术生活也融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英国在将印度变为殖民地的过程中,把英语和英国法律、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但是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却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提出 “印度人的印度” 这一口号。另外,印度的传统文化仍顽强地保留下来。埃及长期受到法国与英国的殖民统治,与西方文化既有碰撞又有交融,独立后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总之,近代史上欧洲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经历了激烈的文化冲突与文化的交融的过程。
第page number页,共number of pages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