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1节 人口分布--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1节 人口分布--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5: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 人口分布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四川南充高一月考)下图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2.南半球人口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寒冷漫长 ②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 ③中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 ④高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江西赣州期中)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是反映人口分布集中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下表是2000—2020年各区域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变化表。据此完成3~4题。
时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全国 0.711 0.718 0.735
胡焕庸线两侧 东南半壁 0.517 0.534 0.566
西北半壁 0.754 0.748 0.752
四大地区 东部 0.365 0.398 0.427
中部 0.302 0.305 0.336
西部 0.773 0.765 0.771
东北 0.449 0.459 0.504
3.2010—2020年,西部人口分布趋势(  )
①有助于地区均衡发展 ②有助于人民享受现代化成果 ③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 ④利于持续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水平
C.政策影响 D.社会发展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图为某国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图。
(1)简述图示国家人口分布随海拔的变化特点。
(2)分析该国人口分布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原因。
(3)在热带地区,人们往往选择到海拔较高的地方生活,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山东泰安高一月考)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出境后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图甲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高程分布图,图乙为该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的关系图。据此完成6~8题。
图甲
图乙
6.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 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上升而迅速增加
C. 5 000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7.与该流域人口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
8.由该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级居民点相比乡镇级居民点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
研究学者通过计算乡镇(街道)尺度的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双变量数值,绘制出长沙市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LISA集聚关系图(下图),图中四种类型的数值如下表所示。读图和表,完成9~11题。
集聚关系 地形起伏度 人口密度/(人/km2)
低—高型 0.09 139.82
高—高型 0.22 37.79
低—低型 0.12 6.96
高—低型 0.42 4.98
注:地形起伏度的数值越大,地形起伏度越大。
9.推测长沙市的地形起伏的总体特征为(  )
A.中间高,东西低 B.东西高,中间低
C.中间高,南北低 D.南北高,中间低
10.造成低—高型和低—低型人口密度差别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经济 D.政策
11.图中两个高—高型的孤岛分布于岳麓山和谷山,其形成人口密度高值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特殊 B.生态环境优美
C.自然资源丰富 D.远离洪涝灾害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西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东屏太行山,西、南倚吕梁山和黄河,北至长城,地势总体上呈“两山夹一川”态势,东西两侧山地、丘陵隆起,中部呈串珠式盆地塌陷,河流、平原镶嵌其间,自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下图为某年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1)简述山西省人口分布的特点。
(2)指出影响山西省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3)太原市是现在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城市,试简述其原因。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不同纬度人口数量的多少,可判断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A正确。第2题,气候寒冷而漫长的主要是高纬度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主要是局部地区;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小,适宜人类居住的面积小;高纬度地区虽然陆地面积较大,但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合人类居住。C正确。
3.D 4.A 解析 第3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10—2020年,西部人口基尼系数增加,说明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增加,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排除①;西部地区人口多集中于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有助于人们享受现代化成果,不利于西部各地乡村振兴,②正确,排除③;西部人口分布趋势较为集中,使得生态脆弱区人口较少,有利于保障该地区生态功能,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D。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环境,一般人口分布于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因此,我国人口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以东、以南地区,A正确;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影响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B、C、D。故选A。
5.答案 (1)该国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
(2)海拔低,气候条件适宜,水热条件好,适宜人类生存。随着海拔上升,水热条件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
(3)低纬度热带地区,山地和高原是人口分布较稠密的地区。这是因为热带的低地和平原地区,虽然地势低平,但由于高温多雨、排水不畅、丛林郁闭、毒虫猖獗,对人体健康威胁极大。而在海拔适中的山区和高原上,温度和降水状况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都比较适宜。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示信息分析,该地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减少。第(2)题,自然环境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人们总是要选择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地方居住。结合海拔对气候、水源、地形等的影响分析。第(3)题,热带地区人们选择到海拔较高的地方生活的原因,主要从自然环境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方面分析。
6.C 7.B 8.A 解析 第6题,0~400米人口分布随高程上升而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 400~2 999米先上升后下降,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明显。5 000米以上人口总量很小,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可能有大片无人区,C正确。澜沧江—湄公河大致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随海拔降低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第7题,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该流域人口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B正确。第8题,读图乙可知,向阳方位东南、正南和西南的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较村级居民点大,说明乡镇级居民点对坡向的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A正确;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有利;该流域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会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乡镇级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西北。
9.B 10.C 11.A 解析 第9题,长沙市东西两侧地形起伏度较大,因此可以判断长沙的地形起伏整体特征为东西高,中间低,B正确。第10题,根据图表,低—高型和低—低型地形起伏差异较小;长沙市内水源分布变化不大;经济发展的差别会造成两个类型的人口密度差异显著,C正确;政策因素对人口分布密度的影响较小。第11题,两个高—高型的孤岛位于长沙市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两地虽地形起伏较大,但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A正确。
12.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南部人口密集,北部人口稀疏,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密度最小;城市人口密度大,其他地区人口密度小。
(2)地形地势;气候;水源;等等。
(3)经济较发达,人口迁入多;地形平坦,适宜居住;靠近河流,水源充沛;等等。
解析 第(1)题,结合山西省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简述人口分布特点。第(2)题,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第(3)题,太原市是现在山西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其原因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角度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