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2节 第2课时 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2节 第2课时 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5: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第2课时 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读某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3题。
注:箭头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北美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图中人口迁移主要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图示时期,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3.该时期人口外迁的最主要目的是寻求(  )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高的经济收入
C.更多的休闲时间 D.更优越的自然环境
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开垦农牧,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而如今,东北人口大量南迁,在这当中出现了一些有条件的老人,在冬季来临前到南方居住生活,来年返春后回东北居住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候鸟式”人口迁移。据此完成4~5题。
4.“闯关东”和“候鸟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
A.经济、气候
B.政治、社会文化
C.经济、政治
D.社会文化、气候
5.下列不属于“候鸟式”人口迁移遇到的困难是(  )
A.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严格,迁入地落户困难
B.距离远,交通费用高
C.习俗、文化差异,融入当地生活环境有困难
D.子女异地探亲不方便
(2024·江苏南京检测)我国各省级行政区之间既存在人口流入又存在人口流出的现象。下图为某年我国跨省级行政区人口流入量和流出量统计图。据此完成6~8题。
注: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6.该年人口流入量大于流出量的省级行政区(  )
A.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B.人口总量比较多
C.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D.管辖面积比较大
7.人口流动对广东的影响表现在(  )
A.增加广东的就业岗位
B.促进广东的经济发展
C.提升广东城市等级
D.改善广东的生态环境
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省流入人口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棉花种植面积大 ②国家政策支持 ③生态环境改善 ④自然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基于原籍国的非洲跨国移民是指从非洲原籍国(即国籍所在国)流向世界其他国家的跨国移民。下图示意2017年基于原籍国的非洲跨国移民数量空间格局。据此完成9~10题。
9.推测埃及的跨国移民主要流向(  )
A.北美地区 B.西欧地区
C.中东地区 D.中亚地区
10.摩洛哥之所以成为非洲大陆跨国移民的重要来源国,主要是因为它(  )
A.矿产贫乏 B.经济发达
C.距离欧洲近 D.气候恶劣
(2024·内蒙古通辽高一期中)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技术、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员。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迁入,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下图反映2000—2015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代表省级行政区高技能人才迁移率(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据此完成11~12题。
11.2000—2015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代表省级行政区高技能人才迁移(  )
A.东部净迁入并逐渐增强
B.中部人才迁出趋势增强
C.西部迁移率的变幅最大
D.在总体上呈现集聚趋势
12.2000—2015年高技能人才迁移的趋势表明(  )
①东部地区的科技类企业减少 ②西部逐渐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③东、中、西部协调程度提高 ④西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山东某中学生小明在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地区,1990年又从东北地区迁回山东。东北地区人口多向南迁移,被称为“雁南飞”。
材料三 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省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省。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地区,这里突出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试分析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
(3)1985年后人口迁移又称“雁南飞”现象,其产生原因是什么 该现象给山东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答案:
1.C 2.D 3.B 解析 第1题,图示流向北美的国际人口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北美三大移民流之一;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图中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区是人口主要迁入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是人口主要迁出区,主要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东欧,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第2题,从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亚洲,D正确。第3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迁移,主要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资待遇等,故该时期人口外迁的最主要目的是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B正确。
4.A 5.A 解析 第4题,“闯关东”是华北地区农民去东北地区开垦农牧,影响因素以经济为主;“候鸟式”人口迁移是东北老人在冬季到南方居住生活,影响因素以气候为主。A正确。第5题,“候鸟式”人口迁移一般不涉及户籍问题,户籍管理制度对其影响小,A正确;东北到南方的距离远,交通费用高;东北习俗、文化和南方习俗、文化有一定差别,“候鸟式”人口融入当地生活环境有困难;子女工作地与老人度假地不同,异地探亲不方便。
6.A 7.B 8.D 解析 第6题,该年人口流入量大于流出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新疆等,这些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A正确;其中新疆人口总量较少、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北京、天津、上海这些直辖市管辖面积较小。第7题,就业岗位的增加与人口流动关系不大;人口流入,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广东经济的发展,B正确;城市等级的提升与流动人口无关;人口大量流入,可能会加剧广东省生态环境的恶化。第8题,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其资源开发,吸引大量人口流入,故新疆外省流入人口多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支持和自然资源丰富,D正确。
9.C 10.C 解析 第9题,中东地区石油开采对外籍劳工需求量大,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与埃及同为阿拉伯国家,地缘相近、信仰和语言具有同一性促使大量埃及劳工流向中东地区,C正确。第10题,摩洛哥与欧洲隔直布罗陀海峡相望,加之与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差距过大,导致很多摩洛哥移民以跨国劳工或非法移民形式,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西班牙及其他欧洲国家,C正确。
11.C 12.D 解析 第11题,根据文字材料可知,高技能人才迁移率为净迁移量与迁移总量的比值。从图中可知,东部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为高技能人才迁入地区,人才迁入呈减弱趋势,A错误;中部的安徽、河南、湖北、湖南为人才迁出地区,人才迁出呈减少趋势,B错误;西部的内蒙古、重庆、西藏、新疆从高技能人才迁出区转为迁入区,迁移率的变幅最大,C正确;高技能人才迁移在总体上呈现分散趋势,D错误。故选C。第12题,读图可知,近年来高技能人才迁移呈分散趋势,高技能人才在区域间流动,利于东、中、西部协调程度提高,西部地区高技能人才迁入率不断提升,可能是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③④正确;不能表明东部地区的科技类企业减少,题图只表示高技能人才的迁移率,不能表明西部逐渐成为人口净迁入区,①②错误。故选D。
13.答案 (1)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
(2)20世纪70年代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山东省高。
(3)产生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了净迁入省;二是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有利影响: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不利影响:加重了山东省的就业压力,加大了人地矛盾。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有我国第一大平原——东北平原,是黑土主要分布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我国第一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大;煤、石油、铁等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第(2)题,结合材料二、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山东省高,农民人均收入比山东省高,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人口从山东省迁往东北地区。第(3)题,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经济、乡情两方面分析。从经济因素分析,1985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了净迁入省。从乡情因素分析,移民自身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人口迁移的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大量人口迁移回到家乡,有利影响是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不利影响是加重了山东省的就业压力,加大了人地矛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