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3节 人口容量--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3节 人口容量--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5: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人口容量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广东深圳高一月考)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迁移率(指城市人口迁入率减迁出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城市人口数量最少的时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图示时期该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时段人口不断增多
B.②~③时段人口不断减少
C.②~⑤时段人口不断增多
D.③~④时段人口增长快于④~⑤时段
3.图中反映的是该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印度 B.巴西
C.英国 D.埃及
(2024·河南焦作期中)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在30°N附近,青藏高原环境人口容量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右图为影响人口容量的途径图。据此完成4~5题。
4.青藏高原环境人口容量远小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  )
A.土地面积小 B.矿产资源少
C.人口数量少 D.自然条件差
5.为提升青藏高原的环境人口容量,图中最合理的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河北秦皇岛检测)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支流湟水中游,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面积约7 660平方千米。西宁市区海拔约2 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 363.6毫米。下图为西宁市实际人口和生态适度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注: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6.影响西宁市生态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淡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人才资源
7.西宁市未来应该(  )
A.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
B.吸引乡村人口迁入城市
C.保持人口与环境协调
D.鼓励市区人口外迁
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人口数量除以资源人口容量。读某年我国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近年来新疆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完成8~9题。
8.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小
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较落后
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
D.新疆流动人口主要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
9.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更加丰富 B.经济水平更高
C.土地面积更小 D.人口密度更大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下图为某城市常见资源和环境可承载人口规模(单位:万人)上限雷达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该城市环境人口容量最可能为(  )
A.200万人 B.400万人
C.500万人 D.700万人
11.对该城市环境人口容量制约最小的因素是(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水环境
12.为提高该城市环境人口容量,最应该(  )
A.大力开发耕地资源
B.加大水资源调入
C.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D.改善城市水环境
(2024·江苏淮安期中)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示意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个省级行政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13~15题。
省级 行政区 生态适度 人口/万人 P1/万人 P2/万人 现实人 口/万人
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
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
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
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容量。
13.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
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
14.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
C.畜牧业较发达
D.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
15.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广西 B.新疆
C.四川 D.内蒙古
16.(2023·贵州兴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石羊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三大河。上游位于祁连山区,降水丰富,是河流水源补给地。中游流经河西走廊平地,形成武威等绿洲,灌溉农业发达。下游是民勤绿洲,终端湖如白亭海、青土湖等均已消失。石羊河流域内居民点密度很小,平均每25平方千米仅有1个居民点分布。下图为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指出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的变化特点。
(2)分析武威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原因。
(3)水资源承载力是石羊河流域的“短板”。为缓解该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说明当地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B 2.C 3.C 解析 第1题,城市人口迁移率是指人口迁入率减迁出率。图中除时间①外,其他时间人口迁移率均为正值;①②时间段之间,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②时最低,约为-0.5%,此后逐渐升高,而且②时城市人口迁移率约为0.5%,此时二者之和约为0,则该城市人口数量最少的时间是②,人口增加的起始时间是②,此后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B正确。第2题,①~②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迁移率为正值,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绝对值一直大于人口迁移率的数值,人口总量不断减少;②~③时段人口迁移率为正值且较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且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绝对值变小,人口总数增加,所以②时人口最少,②~③时段人口不断增多;②~⑤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人口迁移率为正值,人口不断增多,C正确;根据曲线的斜率,③~④时段人口增长慢于④~⑤时段。第3题,该城市最近四十年人口迁移率逐渐增加,可见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印度、巴西、埃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以迁出为主;英国工业化较早,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吸引大量外来移民,C正确。
4.D 5.B 解析 第4题,青藏高原土地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存在着大量的金属资源;人口数量不能影响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自然条件差,所以环境承载力小,环境人口容量小,D正确。第5题,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就需要提高资源的数量、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随时间变化,③人口迁移和④道路交通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起的作用逐渐降低,①耕地和②科技应用领域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起的作用越来越大,③④不够合理,C、D错误;青藏高原因受地形与气候影响,可转化耕地数量少,加之生态环境脆弱,不可能扩大耕地规模,①不合理,A错误;提高科技水平,增加科技应用领域,可提高资源利用率与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②合理,B正确。
6.B 7.C 解析 第6题,生态适度人口即在生态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的人口合理容量。西宁市降水少,淡水资源不足,因此生态适度人口数量少,B正确;西宁市面积约7 660平方千米,土地面积大,A错误;西宁市矿产资源较充足,矿产资源不是影响生态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C错误;人才资源不属于生态环境的范畴,D错误。故选B。第7题,由图可知,西宁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一直高于生态适度人口数量,鼓励生育和吸引乡村人口迁入会进一步增加实际人口数量,加大当地的生态压力,A、B错误;保持人口与环境协调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C正确;鼓励市区人口外迁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选C。
8.B 9.B 解析 第8题,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其经济人口容量大;西藏经济较落后,经济人口容量小,人口压力指数较大,B正确;黑龙江资源丰富,资源人口容量大,人口压力指数较小;新疆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四川和河南。第9题,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经济人口容量更大,人口压力指数比山东小,B正确。
10.A 11.C 12.D 解析 第10题,根据木桶原理,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受水环境影响,应在300万人以下,A正确。第1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矿产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限最大,故对该城市环境人口容量制约最小的因素是矿产资源,C正确。第12题,该地环境人口容量主要限制因素为水环境,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质量,可以提高其人口的承载力,D正确。该地环境人口容量主要限制因素为水环境,因此开发耕地资源,对提高人口承载力的最低限度影响不大,A错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节约资源,但是对水环境影响不大,对提高人口承载力收效不明显,C错误;加大水资源调入可以增加当地的水资源,但是不能改变水环境,不能提高水环境的人口承载力,B错误。
13.A 14.A 15.C 解析 第13题,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A正确。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第14题,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而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说明其主要原因是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A正确。第15题,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 001.3万人,说明该省级行政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C正确。
16.答案 (1)从河流上游到中游增加,中游到下游减少。
(2)地势平坦开阔;水资源相对丰富;位于绿洲地带,灌溉农业较发达;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等。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石羊河流域“上游位于祁连山区”,山区地形地势复杂,人口密度较小;“中游流经河西走廊平地,形成武威等绿洲,灌溉农业发达”,农业发达,人口多,人口密度较大;“下游是民勤绿洲,终端湖如白亭海、青土湖等均已消失”,据此可知,下游水量小,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因此石羊河流域人口密度的变化特点为从河流上游到中游增加,中游到下游减少。第(2)题,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第(3)题,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可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采取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