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第1课时 城乡土地利用和城乡空间结构--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城镇和乡村 第1节 第1课时 城乡土地利用和城乡空间结构--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6:0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 第1课时 城乡土地利用和城乡空间结构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下图为川西平原村落局部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川西平原乡村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  )
A.居住用地 B.农业用地
C.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D.工业用地
2.川西平原的村落(  )
A.集中分布在农业用地中
B.散布在农业用地中
C.集中分布在工业用地中
D.散布在工业用地中
(2024·甘肃兰州期中)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的山间盆地称为“坝子”,这里地势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用地。下图为云贵高原某乡村空间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据此完成3~4题。
3.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是(  )
A.林地、居住用地、耕地
B.林地、耕地、居住用地
C.居住用地、耕地、林地
D.耕地、林地、居住用地
4.该乡村空间结构主要利于(  )
A.缩短道路里程 B.规避地质灾害
C.缩小城乡差距 D.集约节约用地
(2024·湖南衡阳期中)某市中学生致信市长,探讨交通拥堵问题,并提出“错峰停车”措施,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下图为该中学生就该市某功能区所绘制的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功能区属于(  )
A.商业区 B.居住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6.“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  )
A.地租水平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汽车拥有量的差异 D.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单中心城市是指只有一个中心或中心商务区的城市。某单中心城市各方向发展比较均衡,城市中心附近人口和产业分布过于集中,交通拥堵,人居环境较差。下图示意该城市某个方向的土地价格(P)变化。据此完成7~9题。
7.据图推测影响该城市沿图示方向土地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①距市中心远近 ②地形 ③人口 ④交通便捷程度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8.乙地附近比例最大的用地类型可能是(  )
A.仓储用地 B.公共绿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9.为改善该城市中心的人居环境,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在甲地增建绿地公园
B.在甲地建设高档住宅小区
C.在甲地增加环状交通线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
D.在丙地建设大型物流园
B组 关键能力提升练
后临河村地处太行山,该村山地占59.7%、低山丘陵占15%、盆地及沟谷占25.3%,在因地制宜理念下形成了“山—林—田—村—水”的聚落格局。下图为该村聚落格局剖面和聚落空间分布示意。据此完成10~12题。
10.“山—林—田—村—水”的布局主要功能是(  )
A.扩大农田,美化环境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因地制宜,增加降水
D.控制灾害,增加收入
11.后临河村的空间形态属于(  )
A.团块状聚落 B.条带状聚落
C.分散型聚落 D.环状聚落
12.后临河村(  )
A.农业用地以耕地为主
B.沿河设村,水陆交通便利
C.房屋坐北朝南,整齐排列
D.主街道顺势而建,利于排水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时间推移,城市中的居住区逐渐出现建筑设施老化、环境风貌杂乱、治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成为居住品质低下的老旧居住区。城市老旧居住区的空间分布与建设时序、功能区划、土地价格等因素息息相关,且老旧居住区呈集聚分布态势。下图示意哈尔滨市区街道层面的老旧居住区空间分布状况。
(1)推测哈尔滨老旧居住区的主要住户类型。
(2)判断甲地附近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说明该地居住区老化严重的原因。
(3)有人建议有序引导老旧居住区住户向松花江北岸迁移,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乡村主要产业类型为农业,需要大量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占比较大,图示川西平原乡村景观中,农业用地面积最大,B正确。第2题,图示村落的建筑相对集中,周围为大量农田,村落主要分布在农业用地中,A正确。
3.C 4.D 解析 第3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平地少,山间盆地称为“坝子”,这里地势较平坦,是当地主要的耕作用地,因此②是耕地;③位于石灰岩峰丛山区,适合发展林业;①主要位于道路沿线,接近耕地和林地,应该是居住用地。故选C。第4题,图中道路弯曲,沿山麓分布,说明不能缩短道路里程,A错误;居住用地背靠山区,可能多滑坡、泥石流,不能有效规避地质灾害,B错误;该乡村结构对缩小城乡差距作用不大,C错误;该乡村空间结构利于因地制宜,集约节约用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D正确。故选D。
5.B 6.D 解析 第5题,该功能区人口早晨流出多,黄昏人口流入多,符合居住区的人口流动状况,B正确。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错峰停车”是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的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D正确。
7.B 8.D 9.B 解析 第7题,城市土地价格变化主要受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影响,①④正确,B正确。地形、人口对土地价格变化影响不大。第8题,乙地价格比周边略高,距市中心的距离适中,应是居住用地,D正确。仓储用地和工业用地一般选在地价较低的城市外围;公共绿地一般选择地价较低地区,且公共绿地的分布面积较小。第9题,甲地靠近市中心,不适合建设高档住宅小区,高档住宅小区一般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靠近文化区的地方,B符合题意。
10.B 11.A 12.D 解析 第10题,“山—林—田—村—水”的布局是在因地制宜理念下形成的,没有扩大农田,美化环境也不是其主要目的;该布局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地表径流,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正确;该布局因地制宜,但是对降水影响较小;可以减轻洪涝等灾害的影响,但是无法控制灾害。第11题,该村落建筑主要位于盆地,后临河村的空间形态为团块状聚落,A正确。第12题,后临河村地处太行山,该村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农业用地不会以耕地为主;后临河村建筑布局在盆地,没有沿河设村;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房屋是否坐北朝南,整齐排列;由图可知,村落顺地势修建,利于排水,D正确。
13.答案 (1)长期居住的老年人(原居民);中低收入的住户;就近工作的住户。
(2)类型:工业区。原因:哈尔滨为老工业基地,郊区工业开发较早,配套居住区建设年代较长;随着老工业基地的衰败,工厂停产、人口外迁,居住区缺乏维护;改造迁移成本高。
(3)赞同。
理由:疏解居住用地空间,减轻中心区的土地压力;松花江北岸环境优美,住宅老化程度低,开发潜力大;松花江北岸用地充足,地价较低,能够获得较大的补偿面积,改善住房品质;带动松花江北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或不赞同。
理由:保留老旧民居能够保护传统街区的文化记忆;松花江北岸与主城区隔江相望,交通不便,且基础设施和生活便利程度与主城区相比存在差距;通过建设高层建筑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原地回迁对土地的压力等问题;搬迁将改变生活习惯,部分居民搬迁意愿较低。)
解析 第(1)题,老旧居住区开发时间较早,部分留在老旧居住区的住户为不愿意搬迁的老人;由于老旧居住区居住品质较低,其租金较低,所以有部分中低收入的住户;老旧居住区集中分布在松花江南岸主城区,哈尔滨的商业区及部分工厂亦分布于此,早期的工厂在厂房附近配建了住宅,所以为了就近工作的住户也可能留在老旧居住区。第(2)题,图中甲地位于近郊,居住区老化程度呈现孤岛状高值。哈尔滨为东北老工业城市,郊区适合发展工业,该地附近主要城市功能区为工业区。该地居住区老化严重的原因主要与老工业基地衰落有关。第(3)题,回答赞同可以从可行性和重要性的角度分析。回答不赞同从不利条件及不利影响等角度分析,如交通不便、割裂城市历史记忆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