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素养综合练--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素养综合练--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8.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6:1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素养综合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和美国本土沿37°N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局部)。与中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不同,美国本土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呈“U”形。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美国本土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部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B.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C.南部和北部沿海人口稠密
D.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
2.与乙地相比,甲地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高原,地势平坦 B.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C.开发较晚,环境优美 D.纬度较低,气候温暖
3.美国本土东北部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
A.依山面海,环境优美 B.气候温和,适宜居住
C.地势平坦,方便居住 D.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2024·安徽池州高一期末)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是(  )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
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5.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 B.自然地理环境
C.地域开发程度 D.国家发展政策
6.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
D.加强经济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2024·福建漳州高一期末)贵州省正安县山高谷深,曾经是交通不便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从1987年开始,正安县大量人员前往广东务工,其中有不少人从事吉他生产行业。2012年正安县实施“引凤还巢”,吸引在广东的正安籍吉他行业从业人员回乡创业。据此完成7~9题。
7.促使正安人前往广东务工的主导因素是(  )
A.环境 B.交通
C.政策 D.经济
8.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正安县外出人员首选珠三角地区为务工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比较发达 B.就业机会较多
C.教育资源较多 D.空间距离较近
9.有利于正安县“引凤还巢”的措施是(  )
A.实行合村并镇,减少乡村的数量
B.扩大城镇规模,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C.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设吉他产业园
D.降低落户准入门槛,引进高素质人才
(2024·山东聊城检测)生态人口容量是指满足一定的消费水平下人口的物质资料需求,而不导致生态系统平衡受到破坏的最大人口数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总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但生态人口容量降低态势明显,人口生态超载现象较为严峻,人地关系进一步紧张。下图示意某年陕西省生态人口超载空间情况。据此完成10~12题。
10.西安、咸阳等关中地区生态人口超载严重,主要是因为当地(  )
A.土壤贫瘠
B.人均粮食消费量大
C.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多
D.生态破坏严重
11.延安市生态系统压力较小,存在生态人口盈余,推测其原因是(  )
A.迁出人口多,人口密度较低
B.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
C.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沃
D.人均消费水平极低
12.陕西省提高生态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开发煤炭资源 ②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 ③积极发展服务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④保护耕地,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称黑河—腾冲线(下图)。该线反映了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据此完成13~14题。
13.绘制胡焕庸线时所依据的主要数据是(  )
A.经济水平、自然资源
B.城市规模、气候类型
C.人口容量、产业结构
D.人口数量、区域面积
1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黑河—腾冲线最有可能移向(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2024·湖南部分学校联考)有学者把基于出生地、五年前常住地、户口登记地的人口迁移分别定义为“终身迁移”“期间迁移”和“人户分离迁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5~16题。
15.有关三种人口迁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终身迁移不包含户口随迁的情况
B.期间迁移与户口的性质、户口登记地的变更有关
C.期间迁移能反映五年内的迁移次数
D.人户分离迁移不能反映迁移次数
16.读图,关于三种人口迁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期间迁移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必然也是终身迁移人口
B.期间迁移人口与人户分离人口没有重合部分
C.期间迁移人口与人户分离人口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D.期间迁移人口增加,则人户分离人口也会增加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北部,濒临大西洋。16世纪初,欧洲人和非洲黑人开始在巴西东南沿海登陆,种植甘蔗、咖啡和开矿。目前,巴西是“金砖国家”之一,人口超过2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80%,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很有成效的国家。
图a 巴西人口分布
图b 巴西地形
图c 巴西气候类型及马瑙斯、巴西利亚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1)阅读图a,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2)阅读图b、图c,并与图a对照,说明地形、气候(气温、降水角度)对巴西人口分布的影响。
(3)简析巴西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文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总人口9 851万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10年前减少了1 101万人。下图为东北三省位置示意图。
(1)分析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原因。
(2)推测东北三省外流人口的主要迁入省级行政区,并说明理由。
(3)简述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不利影响。
19.(2024·河北邢台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安徽省是我国人口较多和发展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较少,人口与自然资源矛盾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迅速,成就突出,从农业大省快速向工业大省转型,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随着自然资源的持续消耗,安徽省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加重,经济增长遭遇资源瓶颈、环境约束和人口制约。下图示意1998—2012年安徽省资源、经济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数量的对比。
(1)说明2006—2012年安徽省经济人口容量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其原因。
(2)简述安徽省资源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量的意义。
(3)请为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22年,尼日利亚人口增长到2.16亿人,居非洲第一。目前该国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际移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该国贫困人口和青年失业率都居高不下。图1为1990—2020年尼日利亚国际移民人数分布状况,图2为1950—2022年尼日利亚人口统计。
图1
图2
(1)据图文材料描述尼日利亚人口变化的特点。
(2)推测尼日利亚人口国际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及影响其迁移的主要原因。
(3)分析国际移民逐年增多给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
1.D 2.B 3.D 解析 第1题,美国本土东北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美国本土北部地区与加拿大接壤,没有临海;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D正确。第2题,甲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甲地位于沿海地区(海岸山脉西侧),受到来自太平洋上湿润水汽及地形的影响,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所以人口稠密,而乙地位于内陆,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所以人口稀少,B正确;甲地历史悠久,开发较早,人口稠密;甲、乙两地纬度相差不大。第3题,美国本土东北部位于沿海平原地区,冬季较冷,是殖民者最早开发的地区;工农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所以人口稠密;地势平坦不是该地的突出优势。D正确。
4.D 5.A 6.D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最大,D正确。第5题,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较富裕的地区,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导因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地域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第6题,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D正确。
7.D 8.D 9.C 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贵州省正安县山高谷深,曾经是交通不便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收入不高,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人们前往广东务工,D正确;环境、交通、政策都不是主导因素,A、B、C错误。故选D。第8题,由所学知识可知,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正安县外出人员首选珠三角地区为务工目的地主要是因为贵州距离珠三角地区更近,有利于就近务工,D正确;总体而言,长三角地区经济、就业机会、教育资源更具优势。故选D。第9题,由材料可知,2012年正安县实施“引凤还巢”,吸引在广东的正安籍吉他行业从业人员回乡创业,实行合村并镇,减少乡村的数量对从业人员返乡一般没有吸引力,A错误;扩大城市规模,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能直接影响人口回流,B错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设吉他产业园,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吸引人口回流,C正确;“引凤还巢”的对象是外出务工的本地人员,降低落户准入门槛,引进高素质人才对“引凤还巢”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C。
10.C 11.A 12.D 解析 第10题,西安、咸阳等关中地区生态人口超载严重,主要是因为当地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多,消费问题大,使生态人口容量降低,C正确。第11题,延安市生态系统压力较小,存在生态人口盈余,说明其总人口少,物质资料需求小,这可能是由于迁出人口多,人口密度小,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减轻,A正确。第12题,陕西提高生态人口容量的措施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保护资源来实现,例如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现有耕地,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去扩大耕地来提高产量。D正确。大力开发煤炭资源,不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可能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增大生态系统压力,不利于提高生态人口容量;人类应该适度消费、文明消费,保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才能提高生态人口容量,而不是过度消费。
13.D 14.C 解析 第13题,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因此绘制胡焕庸线时所依据的主要数据是人口数量、区域面积,D正确。第14题,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利用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人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未来黑河—腾冲线最有可能移向西北方向,C正确。
15.D 16.A 解析 第15题,据图可知,终身迁移既有人户分离,也有户口随迁的情况,A错误;期间迁移指调查时的常住地与五年前不一致的人口迁移,因此与户口性质、户口登记地的变更均没有关系,也无法反映曾经迁出外地一段时间、调查时已经返回原地的迁移,B错误、C错误;人户分离迁移不包括户口随迁的迁移人口,也不能反映迁移次数,D正确。第16题,据图可知,终身迁移人口包含期间迁移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所以期间迁移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必然是终身迁移人口,A正确;期间迁移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有重合部分,二者是并列关系,同属于终身迁移人口,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C错误;期间迁移人口增加,人户分离人口不一定增加,D错误。
17.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西北部和中部地区人口稀疏;东南沿海地区人口最密集等。
(2)地处低纬度地区,东南部高原(巴西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平坦开阔,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温和、干湿季分明,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人口较稠密;西北部平原(亚马孙平原)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潮湿闷热(或终年气候湿热或终年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活动,人口稀疏。
(3)濒临大西洋,海上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水平高(工农业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等等。
解析 第(1)题,根据图a,可明显看出巴西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地区人口稠密,西北部和中部地区人口稀疏;其中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最大,最密集。第(2)题,结合题干提示从地形、气候角度分析。第(3)题,从巴西东南部的地理位置、交通、发展历史、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回答。
18.答案 (1)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大,促使部分人口离开去寻找就业机会;重工业的发展使其环境污染严重,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人们选择搬离;东北三省纬度高,冬季严寒,加之森林广布,宜居范围较小;等等。
(2)主要迁入省级行政区:山东、北京、天津等。理由:经济较为发达,就业机会多;距离东北地区较近,交通便利;等等。
(3)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速慢;人才外流,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负担加重;等等。
解析 第(1)题,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发展、生活环境角度分析。第(2)题,东北三省外流人口的主要迁入省级行政区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距离等角度分析。第(3)题,人口流失的不利影响主要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
19.答案 (1)持续上升。原因:社会经济水平提高,使经济人口容量不断提升。
(2)有利于人口数量保持在资源可承受范围以内;有利于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解析 第(1)题,2006—2012年安徽省经济人口容量具有持续上升的特点,主要原因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第(2)题,安徽省资源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数量,说明安徽的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人口数量保持在资源可承载的范围以内;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第(3)题,合理的建议应使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20.答案 (1)人口总数不断增加;移民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变慢;2015年以前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主要向南非、埃及、西亚地区迁移。主要原因:尼日利亚人口众多,失业率高,导致人口迁移;尼日利亚经济落后,非常贫穷,因此很多人向南非、埃及、西亚地区迁移。
(3)带来交通、住房、就业等压力;可能引发治安问题;加剧水资源紧张;基础设施压力大。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尼日利亚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移民数量不断增多;2015年以后人口增长速度变慢;2015年以前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第(2)题,由材料“该国贫困人口和青年失业率都居高不下”可知,该国的人口迁往国外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失业率高,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找就业机会;迁移目的地以就近为主,主要迁往经济相对发达的南非、埃及以及西亚。第(3)题,国际移民逐年增多对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加重迁入国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带来交通、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压力;导致社会治安变差;水资源短缺加剧;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