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 11 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设计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志业 ”作为关键词串联起本课内容讲授。志业 既是指马恩二人个人理想信念的追寻,也是时代历史中一个群体的信仰追求。志业的“形塑 ”与“实践 ”正 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也希望以志业为主题,通过个人的角度与时代的视角融合,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相 关知识点,理解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的同时,也能够在个人事迹的了解中,感悟历史人物的品格精神与 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 同时本教案也借助了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设计理论,这一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六个类目的认知过程维度及 四个类目的知识维度,分别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 识和反省认知知识,旨在帮助教师更系统地设计课程、教学活动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更好实现教学评 一致性。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第五单元的主题为《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课则是本单元的第 2 课时,主要叙述马克思主 义诞生的背景、基本原理与世界意义。上承接的第 10 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本课提供了时代背景。 本课则为下接的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两课提供了背景,为学习殖民地半殖民地 的民族独立运动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让无产阶级斗争有了强大的武器,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 发展,因此本课在纲要下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 本课内容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三个子目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的顺序,呈现了无产阶级斗争 进入了历史新阶段。第一子目“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重点 要求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必然。第二子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介绍了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教师需要对《共产党宣言》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加深学生理解。第三子目“ 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介绍了国 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通过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运动作为案例,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三节内容前后相 承,联系紧密,教学时应注重子目之间逻辑关系的建立。 (二) 学生情况分析 1. 已知 通过对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16 课“马克思主义 ”的学习,学生对马克 思恩格斯个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国际工人运动有了初步了解。本课应当在初中基础上,更注重 学生历史思维与素养的培养。 2. 想知 高一学生正处在 15-16 岁之间,有较强烈的好奇心,思维活跃,同时在思维上已经从形象思维为主向以 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鼓励他们对例如巴黎公社运动所带来的经验教 训等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能知 学生对相关史实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掌握,但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认识,这是本课教学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 4. 未知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虽然在前期学习中已经耳熟能详,但理解上仍然薄弱。因此本课的重要任 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将其具体化、形象化。
1
教学目标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征,对其理论类别进行维度标准细分:记忆,指能掌握基本历 史史实;理解,指能明白历史史实之前因后果;运用,指能应用所学做出历史解释;分析,指能够对史料进 行信息提取、概括;评价,指对历史事实做出评论;创造,指通过学习获得规律性的认知。事实性知识,指 知道基本历史史实;概念性知识,指知道基本史实间的关联;程序性知识,即某一时期的历史规律;反省认 知知识,指从历史中收获的反省。依据此标准设计本课目标,并填入表中: 目标 1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 2 :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目标 3 :通过文本分析,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 4 :通过对比,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目标 5 :结合地图,建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范围影响传播的时空观念。(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目标 6 :通过材料探究,了解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经验借鉴,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影响。(素养 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目标 7 :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记忆 理解 运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事实性知识 目标 3
概念性知识 目标 1 目标 6 目标 4 目标 5
程序性知识 目标 2
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 7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共产主义宣言》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史料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生学法:史料研究、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板书设计
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以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的故事为引,联系 到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材料,指出马克思和 他的革命伙伴恩格斯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最 初的理想志业,导入新课。 了解马克 思与恩格 斯的人物精神。 以神话故事与本课 人物结合,引起学生 兴趣,帮助学生对主 题形成引起初印象。
一 、 志 业 何 由 — — 早 期 工人运动与 社会主义思 想的萌发 展示马恩早期经历。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弊 端暴露( 目标1-2) 1. 这是最好的时代 教师设问:结合所学和材料,这一时期的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呈现什么面貌? 答案:生产力提升 [过渡]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只有积极的面貌 吗? 2. 这是最坏的时代 教师设问: 图片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生活和工 作处于什么状态中? 答案: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政治权利 有限 教师:尽管资本主义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却 也暴露了它的弊端,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加剧, 这些弊端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本身,这也是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 ( 目标1) 3. 教师设问:图片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做 什么? 答案:工人,打砸机器。 [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工人阶 1. 思考问题,结合 材料尝试回答资 本主义的发展情 况的。 2. 学生结合图片思 考问题,并进行 互动。 引导学生思考马恩 二人的 志业如何萌 发,与时代环境有何 关联,导入讲授。 巩固所学知识,帮助 学生更好理解资本 主义经济弊端。 学生通过情境更好 感知工人阶级的处 境,培养历史解释能 力,理解马克思主义 产生是 资本主义社 会发展的必然。 通过图片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兴趣。并通 过地图,建立学生工 人运动的时空观,理
3
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开展了一系列工人运 动。 4. 教师设问:当时欧洲有哪些代表性工人运 动? 5. 教师设问:结合课本,工人运动的发展呈 现出什么特点? 6. 教师设问:三大工人运动最终都以失败告 终,导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讲解:尽管三大工人运动以失败告终,却 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它也标志着工人阶级作 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为马克思主 义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过渡]:在工人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同时,也 有一群人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相关思想,来揭露 批判它的种种弊端。 (三)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 目标1) 7. 教师设问:新和谐公社体现了空想社会主 义者如何的理念 [过渡]:公社所构筑的理想社会虽然美好,但 却难以现实生活中实现,最终以失败告终。 8. 教师设问:结合材料思考空想社会主义的 局限性 [过渡]:空想社会主义虽然存在局限,但不可 否认,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 (四)实践基础:马、恩深入工人群众, 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 目标 1) 9. 教师设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实践因素是 什么呢? 答案:深入工人群体,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 现有理论观点进行完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总结马克思 10. 学生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评 价1:对应目标1-2 ,考察记忆维度) [小结与过渡]: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是时代背景下经济、阶级、思想与实践因素共 同作用的产物。志业在时代洪流中如火种般熊 熊燃起,成为了马恩二人行动的力量之源,马 克思主义就是其中的代表成果,它的诞生是二 人友谊的见证。 3. 学生结合地图概 括三大工人运动 信息。 4. 学生思考工人运 动的发展特点、 失败原因。 5. 学生结合案例思 考空想社会主义 的核心理念。 6. 学生结合故事, 思考空想社会主 义的局限性。 7. 学生思考总结实 践因素,并进行 互动。 8. 学生总结马克思 主义诞生的时代 背景 解工人运动的阶级 推动作用。 通过历史情境,锻炼 学生信息提取、历史 解释能力,理解思想 因素对 马克思主义 产生的影响。 帮助学生更生动理 解实践 因素的推动 作用,感知马恩早期 为推动工人运动所 作出的实践,并及时 巩固所学。
4
二 、 志 业 何 为 — — 马 克 思主义的诞 生 ( 目标 3-5)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目标3-4) 1. 内容 教师设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持有 什么样的态度,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 什么?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工人阶级的历 史使命是什么? 2. 意义 教师设问: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什 么不同之处? 教师进一步讲解《共产党宣言》的意义 [过渡]:《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恩二人持续 投入工人运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体系。 (二)《资本论》与唯物史( 目标3) 3. 教师介绍《资本论》与唯物史观的观点与 意义,并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 (三)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目标5) 4. 教师设问:结合教材和地图从内容本身和 区域的视角思考马克思主义意义。 5. 教师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知识点(评价2:对 应目标3-4 ,考察运用、分析维度) [小结与过渡]:我们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历, 在他们的革命友谊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体系 构成,我们能够看到在二人的通力合作下,马 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发展,他们用行动将自 己的志业燃烧于人世间。 1. 阅读《共产党宣 言》原文,尝试 解读核心观点。 2. 学生结合表格信 息,思考异同。 3. 学生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体系形成 初步认识 4. 学生尝试结合地 图归纳马克思主 义的意义。 5. 学 生 完 成 小 练 习。 在研讨 中更好理解 《共产党宣言》的观 点,培养学生材料分 析能力。 通过对 比 ,巩固所 学。在掌握特点的基 础上,更深入理解意 义,锻炼概括分析能 力。 通过讲解与人物经 历,学生认识马克思 主义是不断发展完 善的。 学生通过地图,建立 马克思主义诞生意 义的时空观。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 所学。
三 、 志 业 何 存 — — 国际 工 人 运 动的 发展 ( 目标 6-7) (一)第一国际( 目标6) 1 .教师设问:第一国际对国际工人运动有什么 推动作用? [过渡]第一国际成立后,成员就积极开展工人 运动,支持被殖民国家民族独立运动,还支持 了一场重要的工人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 学习的巴黎公社运动。 (一) 巴黎公社运动( 目标6-7) 2 .教师设问:是什么特殊的条件孕育了巴黎公 社? [过渡]:一个政权的建立,特别是与之前属性 不同的政权,在最初最重要举措的是采取措施 巩固政权。 3.教师设问:巴黎公社是如何来建设新生的政 权呢? 并思考一下这些政策背后体现了巴 黎公社政权的什么属性? [过渡]尽管巴黎公社在国际工人运动中轰轰烈 烈地进行,却以失败告终。 4.教师设问:有没有同学能够给大家讲述一下 巴黎公社的结局? 1. 学生观察地图思 考第一国际发挥 的作用。 2. 学生尝试从内部 外部矛盾思考公 社背景,与老师 互动。 3. 学生结合表格归 纳革命举措与政 权属性。 4. 学生讲述公社的 结局。 锻炼学生读图概括 能力,从时空视角直 观理解第一国际意 义。 学生结合材料锻炼 历史解释能力,更深 入理解 巴黎公社的 特殊背景。 通过体现原则的思 考,锻炼学生归纳概 括能力 , 并巩固所 学。 在情境 中认识公社 社员的革命精神,并
5
[过渡]尽管公社最终失败,但却历史上留下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 5.教师设问:同学们这个视频是关于什么的新 闻主题呢? 答案:纪念巴黎公社 150 周年活动的报道 6.教师设问:巴黎公社运动究竟有如何重要的 意义,让今天的人们仍然纪念它呢? 7.教师结合图片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 强调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引领 人们追寻社会主义的理想 6. 教师通过练习巩固本节知识点(评价3:对 应目标6-7 ,考察运用、分析维度) 5.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视频主题, 结合材料归纳巴 黎公社意义。 6. 学生感知马克思 主义的世界影 响。 7. 学 生 完 成 小 练 习。 培养学生多视角进 行史料实证、历史解 释的能力。 以视频创设情境,学 生通过材料深刻分 析公社意义,培养分 析概括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马克 思主义世界影响的 时空观, 感知共产 主义伟大理想承载 着一代代人前仆后 继的实践探索。 及时巩固知识点掌 握。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知识,结合材料讲述马恩晚年所 做努力,并通过电影《青年马克思》片段带领 同学们再次回顾二人的革命友谊,并布置课后 作业:结合本课所学,联系当下实际,谈谈学 习了马恩二人的事迹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 播对你的启发。(评价 4:对应目标 1-7,考察 评价维度) 学生梳理本课框架, 结合文本视频,理解 马恩的贡献与马克 思主义的影响。 通过框架梳理,帮助 学生巩固所学,建立 本课的主题线索。并 结合文本与视频,引 导学生更深刻感知 马克思主义的深远 影响,树立共产主义 伟大理想。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设计理论为指导,设定教学目标, 以进一步明确对应教学活动与评价环节,从 而尽可能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但在理论应用上,与历史学科的契合还有待进一步磨合完善。 2、本课教学主题设计上选择以志业作为主题,通过马恩人生经历, 以小见大串联起全课讲授。在教学内容 上,关注初高中课程衔接,以已学史实性知识为基础,通过问题探究,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并联系前课 内容,承上启下,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整体时空观念。授课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文字资料与 影像资料,突破重难点,在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相关概念知识的同时,更深刻感受无产阶 级革命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深刻意义。但在问题设置、逻辑关联方面仍有完善空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