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课标分析:通过了解,认识等行为动词可知,本课的课标要求在于能够借助相应的史料明确中古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面貌及基本发展趋势,从不同的区域出发,在了解其基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中古时期世界的多元面貌。教学内容分析及整体设计思路本课位于《纲要(下)》第二单元第3课,根据单元即课题分析可知,本课的核心重点主要落脚中古时期欧洲的发展面貌。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字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与俄罗斯”。其中第一、二子目叙述的主要的西欧历史,第三子目叙述的主要是东欧历史。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即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作为中古东欧历史发展的影射,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本单元及本课限定时期为中古时期,如果平铺直叙容易让学生产生历史的割裂感,习惯性去找一个点,认为这个点之前是一个时期,这个点之后是一个时期。但整个历史是有连续性的,必须要理清这个连续性,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面貌。因此本课的设计企图给中古时期的欧洲下一个定义,即“古典与近代的桥梁”。通过标题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是古典与近代的桥梁,这段时期发生了什么?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不断地将本段历史与古典与近代联系起来,以此达成历史的连续性的教学。基于此,本课设计以“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开端。罗马帝国在上古时期的欧洲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历史又会怎么发展呢?已经分裂的两个帝国发展趋势是否相同呢?由此来探讨西欧和东欧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为达成目的,本课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西欧封建秩序何以确立?中古西欧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变还是不变?中古东欧帝国的基本面貌?三个探究问题遵循历史思维和基本的逻辑线索,围绕中古时期的欧洲为核心展开,力图理清中古时期西欧和东欧的基本面貌及历史发展趋势,从而达到论从史出的效果,即中古时期的欧洲是多元的欧洲,架起了从古典通往近代的桥梁。学生情况分析对比初中课标和教材,中古时期欧洲基础知识和基本事件在初中阶段都已有涉及。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中古时期的欧洲应以形成基本的认识,对中古时期的欧洲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基本特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初中教材将“封建时代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单元,分别叙述基督教、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叙述内容比较分散且没有涉及俄罗斯的内容。从初中教材的编写内容可知,初中更注重知识的传授,高中则是在初中基础知识上的深化,事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更注重时空观念下的历史解释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理解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实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探究中古时期欧洲的历史发展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通过学习中古时期西欧和东欧的不同发展面貌认识中古东欧的多元面貌。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文字等相关史料,从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的角度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确立及基本特征,并从历史的发展时序中认识从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有所进步(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唯物史观)。通过探文字、图片等史料,探究中古西欧发展的历史趋势,认识到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古西欧后期城市逐渐兴起,王权逐渐加强,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明确中古西欧在发展的同时孕育出了新的因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借助时间轴、文字、地图等史料,概述拜占庭和俄罗斯的发展历史,并通过两个帝国分析中古东欧所呈现的历史面貌,理解西欧和东欧的不同,认识到中古欧洲的多元面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趋势。教学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古时期欧洲的多元文明面貌。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及图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片思考问题,能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以史料设问,引导学生回顾知识,思考未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中古西欧——封建的确立与发展 【探究一】西欧封建秩序何以确立?通过图片材料、文字材料等探究中古西欧封建秩序的确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以下问题:什么是封君封臣制?封君封臣制有什么特征?封君封臣制赖以维系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庄园的基本面貌及特征?农奴是自由还是不自由?这一时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理解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基督教神学共同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探究二】中古西欧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变还是不变?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史料分析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种变化趋势产生了什么影响?解决以下思考问题:城市兴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王权加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中古西欧的发展趋势,并画出思维导图。 通过教材阅读、PPT材料分析等紧跟课堂节奏,尝试对所设问题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形成一定的认识。通过阅读教材以及PPT出示材料,认识中古西欧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探究这种趋势出现的影响。总结概括中古西欧的发展趋势。 通过材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分析问题能力;通过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培养学生论丛史出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连续性的意识,加强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中古东欧——帝国的逐鹿与传承 【探究三】中古东欧帝国的基本面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探析拜占庭帝国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分析《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概括拜占庭帝国的基本面貌。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俄罗斯和拜占庭的关系,理解东欧帝国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完成“俄罗斯发展历史”时间轴,明确俄罗斯发展的基本线索。 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并结合教材,能够结合所学分析拜占庭帝国的特征,分析《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并明确罗马帝国的基本面貌。通过教材和教师所示材料理解俄罗斯和拜占庭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理解东欧帝国的基本面貌。根据教材完成“俄罗斯发展史”的时间轴,理清俄罗斯的历史发展脉络。 通过教材阅读及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通过材料和所学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归纳概括,明确中古时期的欧洲继承了古典文明,也为近代文明奠定了基础,是近代与古典的桥梁。通过即学即练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教学反馈,检测教学效果。 根据所学及材料完成本课思维导图,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架起了古典与近代的桥梁。 通过材料及所学深化学生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梳理能力及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
小试牛刀 通过即学即练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教学反馈,检测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课前反思)
整节课以探究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理解历史,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课涉及内容较多,可能存在时间把控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不够等问题;问题设计中,情境性问题较少,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兴趣的调动方面有待提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