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5 13: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第6 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于关键问题的解决是本课教学路径, 以历史人物的活动展开历史情境,进行探索式学习,是本课的基 本思路。 具体措施是在教学目标引领下,提炼关键问题,并用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在历史人物情境中探究,将关键 问题解构成有逻辑性的问题链,运用历史思维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能掌握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的 能力,正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从单元结构看,本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世界》第一课, 本单元指向“走向整体 ”这样一个进行时态,体现过渡和转折意义,而新航路正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 要节点。从子目内容和层次上看,教材三目按照动因和条件、四条航线的开辟、其他航线的开辟排列,从原 因到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其他航路的开辟 ”这一目的设置,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新航路 的含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 流动、人类认识世界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 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侧重“影响和意义 ”,突出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是阐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影 响的背景。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了解了新航路开辟的部分原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 是,他们对新航路开辟之前中世纪的社会状况还不是很了解,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同时缺乏中西联系的意识, 教师需要选取适当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学生历史时空观比较薄弱,缺乏对历史事件内在逻辑的理解分析问 题时,往往会把历史事件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相剥离,孤立分散地看问题。 (三) 设计思路 带着教材分析研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中认为“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 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基于 对这一观点的深入思考,本课的关键问题逐渐显现:时代的力量如何体现? 在问题的进一步探究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中“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而已 ”的观点,得出这样的认识:“时代的力量依靠人的力量喷发出来,历史人物的追求和行为是时代力量 的载体。 ”在那个向外猛冲的时代里,有哥伦布、麦哲伦这样的英雄,也有利益明确的国王、富格尔家族等 资助者,还有不知名的水手、地图绘制者、造船者等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小人物。运用情境学习法,引导 学生与他们“对话 ”,理解他们行为的目的,正是对开辟原因的历史解释。基于以上思考,本课学习主题确 定为“尽群人之力,探时代之潮 ”,通过人物的活动映射时代的特点。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通过设置麦哲伦时空,设计路线图,能将全球航路开辟的重要事件放在具体的时空观念下加以描述;通 过解读史料,知道史料的分类以及不同史料的价值,并努力重现历史真实,形成对历史客观的认识。落实时 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2、通过解读国王、商人和水手的相关史料,借助变化中的世界地图,分析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因素之 间的关系,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时代之力 ”的共同推动,并认识人民群众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作用。重 点落实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1
3、探索不同阶段探索海洋的历史情境,认识新旧航路的关系并感悟航海家们的航海精神。从不同角度认识 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为下一课深入分析影响做铺垫。落实核心素养和时空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二)教学难点 分析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时代之力 ”的共同推动,并 认识人民群众在新航路开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神话故事和两位历史人物导入 导入故事:古希腊神话里,大力神海格力斯(Hercules) 将阿特拉斯山脉一分为二,开辟出直布罗陀海峡,由此 形成的巨岩和大山伫立在海峡两岸,被称为“海格力斯 之柱 ”。 第一句铭文来自海格力斯之柱树立之时,刻 在上面的警告铭文“Non Plus Ultra ”,意为“海外不存 在大陆 ”,表示海格力斯之柱就是已知世界的尽头。警 告人类不要越界,16 世纪初,一位少年把“Non ”删去,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刻在自己的纹章上。意为“海外还 有大陆 ”。与此同时,一位葡萄牙人,改名字换国籍来 到了西班牙只为寻找一个证明“海外还有大陆 ”的机会。 历史就是那么巧合,1518 年他们相遇了,并他们签订了 一个改变历史的协议。 从“海外不 存在大陆 ” 到“海外还 有大陆 ”的 转变,直接 点 名 航 海 时 代 思 想 观 念 变 化 和 眼 界 的 扩大,用西 班 牙 国 王 把“海外还 有大陆 ”作 为 座 右 铭
2
以 及 麦 哲 伦 改 名 换 姓 也 要 寻 求 一 个 证 明“海外还 有大陆 ”的 机会,引发 思考,也吸 引 了 学 生 的兴趣。同 时 培 养 学 生 的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落实家 国情怀。
任务一:探寻 “ 一个人的竭 力”之谜 材料一 书本P37 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的协议 材料二:P36 史料阅读 材料三 【奥】斯蒂芬.茨威格《麦哲伦纪事》节选 那里没有金子,也没有香料,那里的居民体格羸弱, 征服者让他们像奴隶一样卖力工作时,他们就像苍蝇一 样死去。虽然发现美洲作为精神财富,为西班牙带来了 很好的名望,但物质财富证实只是幻影......直到 1546 年发现波托西银矿。 ---【奥】斯蒂芬.茨威格《麦哲 伦纪事》 问题一:1518 年,麦 哲 伦 为 什 么要 去 远 航? 问题二:1518 年的时 候,西班牙已经发现 了新大陆,为什么还 要去? (1)阅读材料,哥伦 布日记中的美洲是怎 么样的? (2)这跟协议中的内 容基本一致,为什么 还要去呢?这段材料 的出处是哥伦布的航 海日记,从史料分类 看这属于什么史料? (3)日记作为一手史 料我们在解读的时候 要注意什么? 问题三:1518 年,麦 哲伦要到东方 ( 亚 洲) ,有几条路可以 走? 1 、 通过材 料解读,直 接 点 名 航 海 探 险 的 诱因,为接 下 去 展 开 “ 为 什 么 还要去 ”做 铺垫,培养 学 生 历 史 理解素养。 2 、 通过哥 伦布《航海 日 记 》 和 《 麦 哲 伦 纪事》中对 于 美 洲 记 录的反差, 引 起 学 生 兴趣。并在 史 料 分 类 的 分 辨 和 在 历 史 学 习 中 的 如 何 运 用 史 料 的 探 讨
3
(1)学生活动:在空 白地图上,画一画, 1518 年,麦哲伦要到 东方(亚洲) ,有几 条路可以走 ? 如何 走? (2) 假如你是麦哲 伦,环顾当时的全球, 你想去东方香料群 岛,你会怎么选择? 中,培养学 生 史 料 实 证素养,并 理解“为什 么还要去 ”, 激 发 学 生 往 下 探 讨 的兴趣。
任务二:理解 “ 一群人的助 力”之因 材料一: 麦哲伦劝说西班牙国王考虑组建一支前往香 料群岛的探险队。麦哲伦向国王申辩,就像非洲有尽头 一样,美洲也应有尽头。 为了增加说服力,麦哲伦还 展示了一副地图(一说地球仪)。“整个世界都被刻在 地球仪上,他在地球仪上标出他建议走的路线 ” --- 【美】劳伦斯.贝尔格《香料、黄金与殖 民地》改编 材料二:大航海时代 四幅地图 材料三 书本P37 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的协议 材料四 (15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完成了政治统 一进程,建立起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朱寰主编 《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五:探险的总费用中,大部分是富格尔家族的托瓦 尔﹒德﹒阿罗以高息借给国王的。 —— 【美】劳伦斯.贝尔格《香料、黄金与殖民地 》 材料六 富格尔家族,15世纪到16世纪德意志著名的工 商业和银行家族。经营丝织品、印度香料等,并投资采 矿业,经营高利贷。 在所经营的工商业中,较早出现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6世纪的富格尔家族不属于单纯 问题一:合作讨论: 仔细观察四幅地图, 提取关键的地理信 息,将四幅图片按照 顺序排列,并根据麦 哲伦远行前的背景思 考哪一幅地图最接近 麦哲伦的预想?为什 么? 问题二:讨论探究四 幅地图的先后顺序, 并思考哪一幅地图最 接近麦哲伦的预想? 问题三: 思考西班牙 王室、商人、普通水 手、前人等之间的关 系, 以及他们为何鼎 力支持麦哲伦远洋探 险? (1)为何是一定是西 班牙? (2)商人如何、为何 参与航路开辟? (3)学生辩论:你如 何看待冒险、财富与 生命的关系? (4)麦哲伦远洋探险 的技术如何?来自于 哪里? 1 、 通过合 作 讨 论 和 地 图 解 读 培 养 学 生 的 时 空 观 念,理解人 类 认 识 地 球 的 视 野 不断发展。 2 、站在国 王 和 商 人 的 角 度 再 次 解 读 协 议,理解中 央 集 权 政 府 是 新 航 路 开 辟 的 政治保障, 再 通 过 对 主 要 资 助 者 富 格 尔 家 族 的 介 绍 了 解 资 本 主 义 生 产方式、商 业 资 产 阶 级等概念, 理 解 经 济 的 发 展 是 新 航 路 开 辟 的 根 本 原因,落地
4
的中世纪封建商人。 材料七:人文主义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幸 福。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八 图片航海技术的进步 总结:新航路开辟的 原因 唯物史观。 5 、 通过辩 论,引发对 冒险、财富 和 生 命 关 系的思考, 理 解 人 文 主 义 的 含 义。
任务三:延续 “几代人的接 力”之果 材料一 新旧航路的地图对比 材料二 亨利王子没有或者看到使他国家载入地里发现 册的任何伟大发现。但亨利王子去世后的第二代人里,追 者和继承人实现了他的梦想。亨利王子为葡萄牙留下了当 最 好 最 新 型 的 船 只 , 还 有 征 服 海 洋 最 好 的 水 手 。 -【奥】斯蒂芬.茨威格《麦哲伦纪事》 时间轴罗列: 从丝绸之路到郑和 下西洋到四大航路的 开辟再到其他航路的 开通。 通 过 时 间 轴,将古今 中 外 的 航 线 汇 聚 总 结,理解全 球 航 路 的 概念,以及 航 路 开 辟 的传承性,
总结升华 材料三 西班牙国徽和西班牙国旗 用 马 恩 的 原话“历史 不 过 是 追 求 者 自 己 的 目 的 的 人 的 活 动
5
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 动而已,从海外不存在的固步自封,到海外还有大陆的 自信,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如今, “ Plus Ultra ” 刻在了西班牙国徽上,印在了国旗上,飘扬在西班牙的 上空。同学们觉得,在如今新的时空下,历史又赋予了 它怎样的含义呢? 而 已 ” 点 题,理解不 同的“人 ” 在 全 球 航 路 开 辟 中 的 推 动 作 用。用“海 外 不 存 在 大 陆 ” 到 “ 海 外 还 有大陆 ”与 导 入 形 成 闭环。再用 如 今 刻 在 国 徽 和 印 在国旗上, 将 历 史 与 现 实 相 交 织,引发学 生 再 次 思 考 这 句 话 的含义。拉 长时空,提 升立意。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尝试以历史人物为载体,以关键问题的层层递进为路径,展开历史情境教学,进行探索式学习, 深入历史解释,在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历史中的人、现实中的和未来的人相互映照。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水平4-1要求“理解人民群众在 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历史人物是历史和 时代的载体与印迹。让现实中的人(包括师与生)与历史人物对话,是填补历史和现实的鸿沟,搭桥历史与 现实的重要途径,更是让现实中的人带着历史中的人的精神走向未来的渠道。将历史中的人、现实中的人和 未来的人统一起来,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落实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历史情境是学习的重要载体。学习任务和问题链的设置以及学生活动的展开都依据历史情境。在 本课的设计中,历史地图和围绕历史人物的史料的充分挖掘是本课历史情境设置的一大特点。史料纷繁复杂, 笔者认为一堂课得史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深。本课充分重视教科书相关栏目的运用,尤其是对“学思之窗 ” 中关于麦哲伦和西班牙国王订立的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进行了多次、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分别站在 麦哲伦、国王和商人的角度进行探讨,培养了学生研读史料和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宽广的历史视野是深入思维的舞台。教师要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不同的时段和历史空间进
6
行“对话 ”。例如本课有一个环节是与哥伦布的对话,解读《哥伦布日记》中发现哥伦布在日记中塑造出了 一个理想的美洲,与当时现实中的美洲其实有很大差距。那么在当时为何会有怎样的反差?在今天如何又看 待《哥伦布日记》的史料价值?又比如郑和下西洋,大部分的教师都会侧重于讲述郑和下西洋的遗憾,明明 早于麦哲伦半个世纪却嘎然而止了,进而去比较中西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当放大历史视野,将其放入人类对 海洋的探索过程中却发现,新航路不是腾空出现的,那是人类几千年逐渐推进的航路,一棒又一棒的接力, 才传递到了麦哲伦、达伽马等人手中。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 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 和沟通合作能力。 ”⑤感人所感、知人所感 ”的让学生“感同身受 ”的去理解历史人物,从而理解时代的潮 流和人物的选择,历史的前进、转折亦或是经验和教训。关键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学生能掌握理性分析和客观 判断的能力,更是为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