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古代非洲与美洲》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讲述中古时期的非洲与美洲,教材包括“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主要包括古代非洲的东非、西非、南非主要国家及城市,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非洲与美洲作为两个独立的大陆,历史上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小,相互之间也没有任何交往,但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的文明。研究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典型成就,尊重文明多样性,感悟文明的多元性及异质文明之间交融共生的重要性。学生情况分析对于本课知识点,学生较为陌生,己知大多来源于课外知识,对整体的非洲美洲文明发展情况的知识依旧空白。经过一学期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习惯了高中历史学习并形成了自己的历史方法,且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其抽象思考深刻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树立尊重包容的文明观、世界观。
教学目标
能够梳理出古代非洲、美洲主要国家或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其大致时间。(时空观念)阅读教材和史料,梳理具体史实,概括出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概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了解非洲和美洲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感悟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具有多样性。(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非洲文明与古代美洲文明的表现与成就教学难点认识并理解文明的多元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历史视频 文字史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扮演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古代非洲文明谜题谜题一:古代非洲真的进入文明社会了吗?谜题二:古代非洲文明真的与世隔绝、默默无闻吗?终极谜题:古代非洲在世界文明中是否应该有一席之地?神秘之城——玛雅文明浮动园地——阿兹特克文明天空之城——印加文明
古代美洲文明之旅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两位学者对古代非洲文明的评价,引出“古代非洲文明谜题”——古代非洲是否产生了文明?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 ”,“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黑格尔非洲大陆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在近代的书写中,对非洲有着广泛的误读与偏见。这种偏见建立在种族主义观念之上的奴隶贸易与殖民主义,促使了非洲的文明被刻意抹杀。——李安山让学生扮演小侦探,一起来解答古代非洲文明的谜题。 阅读材料,思考古代非洲是否产生了文明。 通过古代非洲文明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一、古代非洲文明谜题 谜题一:古代非洲真的进入文明社会了吗?寻找线索,让学生回顾第一单元所学内容——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出古代非洲的农业和生产工具。文明产生的前提是什么?农业的出现、生产工具的进步考古研究表明……公元前2世纪到5世纪期间,冶铁技术通过……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有铁头的锄和装有铁头的斧使农业有可能扩展到非洲的森林地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得到了两条线索。有了农业和铁器工具的加持,古代非洲显然已经具备了进入文明社会的前提条件。再一起探索,古代非洲是否具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表征。文明社会的表征是什么?具备国家管理的能力15、16世纪桑海国家在政治方面划分行政区,军事上建立常备军,统一度量衡,加强了中央集权。……桑海盛行奴隶制,由于奴隶处境困苦,经常反抗。——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分析总结西非、东非、南非重要国家和城市的国家治理方式,印证古代非洲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谜题二:古代非洲文明真的与世隔绝、默默无闻吗?贸易往来古代西非和北非的贸易往来古代东非和中国古代的贸易往来文化成就用《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引出西非马里国王曼萨·穆萨。介绍他的“麦加朝圣”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西非的文化。介绍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和南非的石头城大津巴布韦,让学生感受古代非洲的文化成就。终极谜题:古代非洲在世界文明中是否应该有一席之地?让学生梳理归纳表格,对古代非洲文明进行小结。拓展探究:中非关系源远流长展示中非的历史友谊,从历史纵横的视角体会世界文明的多元、多样性,文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1)回忆第一单元所学内容。得出线索,文明产生的前提是农业的出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非洲农业成就:甜高粱、西瓜、棉花、牛、绵羊、山羊。生产工具的进步:非洲铁器。(2)了解文明社会的表征是具备国家管理能力。西非:奴隶制国家、中央集权帝国。东非:王国、城市国家。南非:王国。(1)通过识图和老师讲解,分析线索:沙漠商队、线索:东非出土的古代中国瓷器。得出古代非洲贸易活动频繁,范围扩展到亚洲中国。(2) 了解西非马里国王曼萨·穆萨“麦加朝圣”事迹,理解廷巴克图重要的文化成就和历史地位。以及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和南非的石头城大津巴布韦的地位和文化成就。理解古代非洲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总结归纳古代非洲文明的发展情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体会中非关系源远流长。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多类别史料呈现历史,吸引学生兴趣,培养其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加深对非洲文明和“世界文明多元面貌”的理解。
二、古代美洲文明之旅 以小侦探解密的方式,我们破解了古代非洲古老独特的文明。让学生继续穿越时空,领略古代美洲的文明。通过印第安人特殊乐器演奏的《最后的莫西干人》,提问学生听后感受,设置情景穿越。情景一:这是平常的一天,你打开手机,刷到了这样一条视频……听完你的感受如何?听完后你感触颇多,想表达些什么,却又一阵困意来袭……情景二:再醒来时,眼前出现了一个印第安人,来不及多想就让我们选择住哪座城市?请选择你喜欢的城市,并说一说理由。三座城市都很受欢迎,按照顺序,先来到神秘之城。情景三:根据选择的城市,给学生提供导游稿,让学生角色扮演小导游。神秘之城——玛雅文明请跟随着玛雅小导游的步伐,领略神秘之城——玛雅文明。A.经济农业:手工业:B.政治 国家: 统治阶层:C.文化浮动园地——阿兹特克文明请跟随着阿兹特克小导游的步伐,领略浮动园地——阿兹特克文明。A.经济农业:B.政治C.文化 建筑:天空之城——印加文明请跟随着印加小导游的步伐,领略天空之城——印加文明。A.经济农业:国有化:B.政治 中央: 地方: 人口: 交通:C.文化 建筑:4. 古代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瘟疫、疾病的肆虐;文明较为封闭,缺乏对外交流。这种独特神秘文明的消失、衰亡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缺失、遗憾。而美洲这些古老的文明都是古印第安人智慧的结晶。他们是美洲的土著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是他们现在又面临着文明衰落的新困境。文明该何去何从呢? 1.感受到悲怆、凄凉、伤心……2.选择神秘之城:喜欢金字塔、喜欢探险、未知的东西……选择浮动园地:想知道怎么浮动、在水中的城市是怎样修建的……选择天空之城:空中之城很瑰丽……3.(1)玛雅文明A.经济农业:种植玉米为主手工业:陶器B.政治国家:城市国家统治阶级:氏族首领、贵族、祭司C.文化陶器、金字塔、历法纪年、象形文字……(2)阿兹特克文明A.经济农业:浮动园地B.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C.文化建筑:特诺奇蒂特兰——人工岛(3)印加文明A.经济农业:梯田国有化: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B.政治中央:最高统治者为国王地方:全国分为四大政区,贵族充任长官人口:人口调查表、迁移新区交通:修建完善交通道路C.文化建筑:马丘比丘——空中之城4. 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瘟疫、疾病的肆虐;文明较为封闭,缺乏对外交流。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对中古时期美洲文明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有宏观的了解。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重焕新生的丝绸之路好像给了我们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的大会上所说。文明既要扎根于本民族,也要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学习,不应该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生机盎然。课后作业:1.总结并归纳这场穿越之旅,完成表格。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古代美洲文明衰落的感悟。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大量的学生自主学习,即侦探解密式、角色扮演导游式等完成了对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并深刻理解不同文明的多元性,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应当充分尊重不同地区的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借鉴等。但是存在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太扎实的问题,需要在课后多进行知识点巩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