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学情评估卷
八年级物理 上(SK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6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计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吕氏春秋·察今》记录了“刻舟求剑”的典故。若要确定剑落水的实际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岸边的树 B. 舟 C. 舟上的标记 D. 水流
2.小明在研学时,看到某科研人员手中有片“会动的树叶”(如图所示),经过了解,得知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叶 。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这只叶 的长度为( )
A. B. C. D.
3.射击项目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的夺金强项,运动员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下列实例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 空中出现彩虹 B. 做手影游戏
C. 照镜子正衣冠 D. 用放大镜看指纹
4.[[2025·常州期中]]在一次生物实验课上,小明不小心把昆虫观察盒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盒盖上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利用盒盖上的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盒底的昆虫,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能提供焦距为、、和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下列哪个凸透镜?( )
A. 焦距为 B. 焦距为
C. 焦距为 D. 焦距为
5.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6.[[2025·无锡期中]]如图所示,烧杯中只有一条玩具小鱼,从某一角度观察到自下而上、、、四条“鱼”的像。下列哪一幅是看到小鱼的像的光路示意图( )
A. B.
C. D.
7.福建的某天文爱好者通过纯手工打磨镜片自制了望远镜,该望远镜不仅可以看到8亿公里外的木星,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木星表面的斑纹,如图是该望远镜内部结构及光路示意图。下列关于该自制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7题)
A. 该爱好者通过纯手工磨制的镜片是凹透镜
B. 看到8亿公里外的木星只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C. 清晰看到木星表面的斑纹时,物镜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 木星到物镜的距离满足(为物镜的焦距)
8.如图(a)所示,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点,同时同向开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b)所示。经后两车相距,则( )
(第8题)
A.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 经时两车一定相遇
C. 、两点可能相距
D. 若、两点相距,则两车沿方向运动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4分)
二、填空与作图题(共5小题,计20分)
9.[[2024·西安新城区期中]]摄影迷小华用手机拍摄了瀑布下美丽的彩虹。彩虹是光的_ _ 现象;手机屏幕上呈现出由红、绿、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多彩画面。游客走在瀑布旁感到凉爽的原因之一是瀑布溅起的水花在空气中_ _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收热量。
10.打铁花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上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在旁设一熔炉将铁块_ _ 成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耀眼的铁花在空气中_ _ (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成铁,此过程需要_ 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11.[[2025·无锡期中]]如图甲所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乐器实物,比希腊骨笛足足早了两千年,笛声是由于_ _ 的振动产生的。如图乙所示,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模仿骨笛,小明用7根吸管制作了可以发出七个标准音阶的排箫。吹奏时,音调最高的吸管编号是_ _ _ _ 。图丙为歌曲《东方红》简谱片段,演奏图丙中框选的片段时,应该吹奏的吸管编号是_ _ _ _ 。
12.如图-1所示,在纸杯底部开一个圆孔,用塑料薄膜裹住杯口,拍打薄膜发出声音,发现烛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 _ ;如图-2所示,利用纸杯、蜡烛、火柴、铁丝等器材把水烧开,纸杯不会被点燃的原因是开水沸腾的温度_ _ 纸的着火点;如图-3所示,利用纸杯和凸透镜自制简易投影仪,把手机里的图片投影到墙上,墙上的像相对于物体是_ _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为使墙上的像变大,凸透镜应_ _ (选填“靠近”或“远离”)墙壁。
(第12题)
13.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刚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折射特点。为使处的光点移至处,应_ _ 水槽中的水量,此时折射角大小_ 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水面高度的变化量,则间距离_ _ (选填“ ”“ ”或“”)。
(第13题)
14.
(1) [[2025·东莞期中]]如图,小明通过镜子,看到了挡板前的小凯,请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找出小凯的位置,并补充完整光路图。
[第14题(1)]
(2) [[2024·恩施州模拟]]天文望远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请完成图中入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图(其中 是透镜 的焦点,是透镜 的焦点)。
[第14题(2)]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计18分)
15.请完成下列填空。
(1) 如图-1所示,当喇叭发声时,发现塑料小球不断地跳动,当喇叭停止发声时,塑料小球也停止了跳动。这一现象表明,声音是由物体_ _ 产生的。
(2) 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_ 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在冰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_ _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 如图-3所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和玻璃板,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此时棋子与的像重合。实验中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仅将玻璃板沿轴向左翻转一定角度,棋子_ _ (选填“能”或“不能”)与的像重合。
16.小海在劳动课实践中发现,水滴入热油锅中,油花四溅。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小海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如下探究。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从水温达到开始,每隔 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水沸腾并持续加热一段时间。
(1) 小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坐标系中描出了相应的点。
① 根据图乙中描出的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② 根据绘制的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 _ 。
(2) 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被这样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_ _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同温度的水会_ _ 大量的热。
(3) 小海发现,当试管内的水沸腾时,烧杯中的食用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食用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所以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_ _ ,引起油花四溅。
17.如图甲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 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_ _ 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于是他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2) 实验前,调节“”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像呈现在_ _ _ _ _ _ _ _ 。
(3) 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②保持_ _ _ _ _ _ _ _ _ _ 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
(4)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光源的高度)
①分析_ _ _ _ 三组数据可知: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
②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焦距 像的高度
1 17.1 15.0 8.0 4.4
2 30.0 15.0 10.0 2.5
3 60.0 15.0 12.0 1.3
4 25.0 11.8 8.0 2.4
5 25.0 16.7 10.0 3.3
6 25.0 23.1 12.0 4.6
由此可知:人眼通过调节晶状体焦距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用变焦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时,通过同时调节焦距和像距,使物体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5) 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①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选填“厚”或“薄”),焦距变大,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
②用变焦相机拍完西安钟楼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钟楼上的钟拍得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_ _ _ _ _ _ (选填“向前伸”或“往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四、综合题(共1小题,计6分)
18.[[2024·湖北期中改编]]“拥堵延时指数”是指汽车在拥堵状态下花费的时间与畅通状态下花费的时间的倍数。小明一家准备开车去体育中心,从某电子地图上得到了两套出行方案:方案①路程较短,方案②用时较少。如图所示,两套方案中道路限速和拥堵延时指数均在图中标明。其中方案①的路程是。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拥堵延时指数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1) “拥堵延时指数”越大,表示道路越_ _ (选填“畅通”或“拥堵”)。图中限速标志牌内的“40”表示汽车在该道路上行驶的最高速度为,方案①中,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即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方案①中,道路畅通状态下出行花费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3) 若在图中所示状态下,方案②比方案①少花,则方案②的路程是多少?
期末学情评估卷
八年级物理 上(SK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6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计1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吕氏春秋·察今》记录了“刻舟求剑”的典故。若要确定剑落水的实际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岸边的树 B. 舟 C. 舟上的标记 D. 水流
【答案】A
2.小明在研学时,看到某科研人员手中有片“会动的树叶”(如图所示),经过了解,得知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叶 。请你根据图片信息,估测这只叶 的长度为( )
A. B. C. D.
【答案】B
3.射击项目是我国在奥运会上的夺金强项,运动员射击时利用“三点一线”进行瞄准,下列实例与其原理相同的是( )
A. 空中出现彩虹 B. 做手影游戏
C. 照镜子正衣冠 D. 用放大镜看指纹
【答案】B
4.[[2025·常州期中]]在一次生物实验课上,小明不小心把昆虫观察盒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盒盖上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利用盒盖上的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到盒底的昆虫,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能提供焦距为、、和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下列哪个凸透镜?( )
A. 焦距为 B. 焦距为
C. 焦距为 D. 焦距为
【答案】D
5.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 “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 “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 “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 “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6.[[2025·无锡期中]]如图所示,烧杯中只有一条玩具小鱼,从某一角度观察到自下而上、、、四条“鱼”的像。下列哪一幅是看到小鱼的像的光路示意图( )
A. B.
C. D.
【答案】A
7.福建的某天文爱好者通过纯手工打磨镜片自制了望远镜,该望远镜不仅可以看到8亿公里外的木星,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木星表面的斑纹,如图是该望远镜内部结构及光路示意图。下列关于该自制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第7题)
A. 该爱好者通过纯手工磨制的镜片是凹透镜
B. 看到8亿公里外的木星只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
C. 清晰看到木星表面的斑纹时,物镜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同
D. 木星到物镜的距离满足(为物镜的焦距)
【答案】C
8.如图(a)所示,甲、乙两车分别在同一直线上的、两点,同时同向开始沿直线做匀速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b)所示。经后两车相距,则( )
(第8题)
A. 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B. 经时两车一定相遇
C. 、两点可能相距
D. 若、两点相距,则两车沿方向运动
【答案】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4分)
二、填空与作图题(共5小题,计20分)
9.[[2024·西安新城区期中]]摄影迷小华用手机拍摄了瀑布下美丽的彩虹。彩虹是光的_ _ 现象;手机屏幕上呈现出由红、绿、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多彩画面。游客走在瀑布旁感到凉爽的原因之一是瀑布溅起的水花在空气中_ _ (填物态变化名称),吸收热量。
【答案】色散; 蓝; 汽化
10.打铁花是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上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在旁设一熔炉将铁块_ _ 成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耀眼的铁花在空气中_ _ (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成铁,此过程需要_ 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
【答案】熔化; 凝固; 放出
11.[[2025·无锡期中]]如图甲所示,“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乐器实物,比希腊骨笛足足早了两千年,笛声是由于_ _ 的振动产生的。如图乙所示,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模仿骨笛,小明用7根吸管制作了可以发出七个标准音阶的排箫。吹奏时,音调最高的吸管编号是_ _ _ _ 。图丙为歌曲《东方红》简谱片段,演奏图丙中框选的片段时,应该吹奏的吸管编号是_ _ _ _ 。
【答案】空气; A; C
12.如图-1所示,在纸杯底部开一个圆孔,用塑料薄膜裹住杯口,拍打薄膜发出声音,发现烛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 _ ;如图-2所示,利用纸杯、蜡烛、火柴、铁丝等器材把水烧开,纸杯不会被点燃的原因是开水沸腾的温度_ _ 纸的着火点;如图-3所示,利用纸杯和凸透镜自制简易投影仪,把手机里的图片投影到墙上,墙上的像相对于物体是_ _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为使墙上的像变大,凸透镜应_ _ (选填“靠近”或“远离”)墙壁。
(第12题)
【答案】能量; 低于; 倒立; 远离
13.如图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刚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探究光的折射特点。为使处的光点移至处,应_ _ 水槽中的水量,此时折射角大小_ 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水面高度的变化量,则间距离_ _ (选填“ ”“ ”或“”)。
(第13题)
【答案】增加; 不变;
14.
(1) [[2025·东莞期中]]如图,小明通过镜子,看到了挡板前的小凯,请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找出小凯的位置,并补充完整光路图。
[第14题(1)]
(2) [[2024·恩施州模拟]]天文望远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请完成图中入射光线经过两个透镜的光路图(其中 是透镜 的焦点,是透镜 的焦点)。
[第14题(2)]
【答案】
(1) 如图所示
(2) 如图所示
三、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计18分)
15.请完成下列填空。
(1) 如图-1所示,当喇叭发声时,发现塑料小球不断地跳动,当喇叭停止发声时,塑料小球也停止了跳动。这一现象表明,声音是由物体_ _ 产生的。
(2) 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冰_ _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在冰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_ _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3) 如图-3所示,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和玻璃板,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此时棋子与的像重合。实验中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仅将玻璃板沿轴向左翻转一定角度,棋子_ _ (选填“能”或“不能”)与的像重合。
【答案】(1) 振动
(2) 吸收;不变
(3) 玻璃板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不能
16.小海在劳动课实践中发现,水滴入热油锅中,油花四溅。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小海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如下探究。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从水温达到开始,每隔 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水沸腾并持续加热一段时间。
(1) 小海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坐标系中描出了相应的点。
① 根据图乙中描出的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② 根据绘制的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 _ 。
(2) 水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被这样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_ _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同温度的水会_ _ 大量的热。
(3) 小海发现,当试管内的水沸腾时,烧杯中的食用油却没有沸腾,由此可知食用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所以水滴入热油中会迅速_ _ ,引起油花四溅。
【答案】
① 如图所示
② 100
(2) 液化;放出
(3) 高;汽化
17.如图甲所示,人眼的功能类似于照相机。小明对人眼和照相机如何成清晰的像,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1) 人眼结构中,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不变,相当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_ _ 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能否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可能与晶状体的焦距有关,于是他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2) 实验前,调节“”光源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是为了使像呈现在_ _ _ _ _ _ _ _ 。
(3) 实验主要步骤:①保持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源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物距和像的高度。
②保持_ _ _ _ _ _ _ _ _ _ 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换上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分别记录焦距、像距和像的高度。
(4) 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光源的高度)
①分析_ _ _ _ 三组数据可知:当像距不变时,物距变大,要成清晰的像,凸透镜焦距要变大。
②分析4、5、6三组数据可知:当物距不变时,凸透镜焦距越,像距越大,像也越大。
实验序号 物距 像距 焦距 像的高度
1 17.1 15.0 8.0 4.4
2 30.0 15.0 10.0 2.5
3 60.0 15.0 12.0 1.3
4 25.0 11.8 8.0 2.4
5 25.0 16.7 10.0 3.3
6 25.0 23.1 12.0 4.6
由此可知:人眼通过调节晶状体焦距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用变焦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时,通过同时调节焦距和像距,使物体成大小不同的清晰的像。
(5) 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交流:
①人长时间看近处物体,眼睛容易疲劳。学习较长时间后,建议同学们适当远眺,使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选填“厚”或“薄”),焦距变大,舒缓眼疲劳,保护眼睛。
②用变焦相机拍完西安钟楼的全景后,要在原地把钟楼上的钟拍得更大一些,应该把照相机的镜头_ _ _ _ _ _ (选填“向前伸”或“往后缩”),同时增大焦距。
【答案】(1) 光屏
(2) 光屏中央
(3) “”光源
(4) 1、2、3;大
(5) 薄;向前伸
四、综合题(共1小题,计6分)
18.[[2024·湖北期中改编]]“拥堵延时指数”是指汽车在拥堵状态下花费的时间与畅通状态下花费的时间的倍数。小明一家准备开车去体育中心,从某电子地图上得到了两套出行方案:方案①路程较短,方案②用时较少。如图所示,两套方案中道路限速和拥堵延时指数均在图中标明。其中方案①的路程是。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拥堵延时指数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1) “拥堵延时指数”越大,表示道路越_ _ (选填“畅通”或“拥堵”)。图中限速标志牌内的“40”表示汽车在该道路上行驶的最高速度为,方案①中,畅通状态下,汽车的平均速度为最高限速的,即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2) 方案①中,道路畅通状态下出行花费的时间是多少分钟?
(3) 若在图中所示状态下,方案②比方案①少花,则方案②的路程是多少?
【答案】(1) 拥堵;10
(2) 解:由可知,方案①中,道路畅通状态下出行花费的时间
(3) 拥堵状态下,方案①花费的时间
方案②中拥堵延时指数为,则在畅通状态下,方案②花费的时间
畅通状态下,汽车在方案②中的平均速度
则方案②的路程
第页/共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