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查资料,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和庄子的生平、思想,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2.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提高朗读能力。3.学生通过赏析名句和评价人物形象,感受《庄子》散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赏能力。4.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深入感悟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理解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提高理解感悟能力。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能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1、3课时,指向目标2)评价任务二:能抓住关键词语疏通文意(第1、3课时,指向目标1)评价任务三:能通过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特点。(第2、3课时,指向目标3)评价任务四:能抓住特定意象,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寓意。(第2课时,指向目标4)评价任务五:能复述故事情节,从辩论内容和辩手两个方面分析辩论的巧妙之处和输赢结局(第3课时,指向目标3、4)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北冥有鱼》(共3课时) 二次备课
[导入]他是一个成语故事大王,“白驹过隙、踌躇满志、望洋兴叹、大同小异、呆若木鸡、井底之蛙、得心应手、对牛弹琴、栩栩如生、越俎代庖、形如枯槁、朝三暮四……”都出自于他讲的故事,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都能够开口说话,大家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一些重大的宇宙和人生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听他又讲了什么故事?说了什么哲理?课前导学检查(一)了解庄子和《庄子》(指向目标1)1.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庄子和《庄子》的知识2.老师明确。(1)作者介绍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曾为漆园吏。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2)《庄子》介绍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3)《北冥有鱼》介绍《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二)一读课文,培养语感(指向目标2)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1)字音冥míng 鲲kūn 徙x 谐xié 抟tuán 邪yé (2)节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抽查个体朗读,抽查小组读3.全班齐读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指向目标1)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自主理解字词和句意,遇有疑惑处小组合作,释疑解难。(1)重点字词怒而飞 振奋,指用力鼓动翅膀其翼若垂天之云 像;悬挂志怪者也 记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飞翔;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 离开;大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深蓝色;真正的颜色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尽头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2)通假字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3)词类活用志怪者也 形作名,怪异的事情水击三千里 名作形,在水面上南冥者,天池也 名作形,天然的(4)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志怪者也 古义:记载。 今义:志向。野马也 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今义:高山上湖泊的名称。怒而飞 古义:奋起。 今义:生气。(5)判断句式①南冥者,天池也。……者,……也。 翻译:……是……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也 。 翻译:……是……③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向吹也。……也,……也。 翻译:……是……(6)翻译重点句子。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文: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③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2.背诵全文[学后反思]1.是否掌握判断句式的基本句式特点。2.反思《北冥有鱼》中鲲鹏的特点。
【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鲲化大鹏↓起于南冥 ↓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北冥( ) 其名为鲲( ) 抟( ) 其正色邪(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志怪者也( ) (2)抟扶摇而上者( )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是鸟也( )
(5)怒而飞( )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北冥有鱼 “ ”同“ ”,意思是:
4.一词多义
其
①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_______
③其正色邪 ____________ ④其视下也____________
之
①鹏之背____________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
③我知之濠上也____________
而
①化而为鸟____________②怒而飞____________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____________
息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作者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时期哲学家,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 》,题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本课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北冥有鱼》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如此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2.《北冥有鱼》中,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 。
3.《北冥有鱼》中,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 , , 。
4.《北冥有鱼》中,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míng kūn tuán yé
2.(1)记载(2)盘旋飞翔(3)气息,这里指风(4)这(5)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冥”同“溟”,意思是:海
4.(1)其:代词,它的;表推测;表示选择;代大鹏
(2)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鱼之乐”
(3)而:表示承接;表示修饰;表示转折
(4)息:大风;气息
二、1.周,战国,道,天人合一,清静无为
2.《逍遥游》
3.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三、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甚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部分:
1.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志怪者也
(2)形容词作动词:怒而飞
2.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
(2)志怪者也 古义: 今义:
(3)野马也 古义: 今义:
(4)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
(5)怒而飞 古义: 今义:
3.文言虚词
(1)其名为鲲
(2)之 鹏之徙于南冥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
(3)其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4)而 化而为鸟
怒而飞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重点句子翻译
(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判断句)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课后习题)
(3)《齐谐》者,志怪者也。(课后习题;判断句)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化而为鸟 学而不思则罔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
B.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北冥的气势-乘 风而起,击水九万,扶摇三千。
C.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抒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D.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参考答案】
一、1.(1)怪异的事物 (2)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1)古义:海水运动,这里指汹涌的海涛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2)古义:记载。今义:志向。(3)古义:游动的雾气。今义:野生的马。(4)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高山上湖泊的名称。(5)古义:奋起。 今义:生气。
3,(1)叫(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3)表示选择,“是……还是……”/代词,代大鹏(4)表顺承/表修饰(5)到(6)用(7)就
4.(1)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
(2)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4)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1.A 2.A 3.B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北冥有鱼》(共3课时) 二次备课
[导入]庄子他笔下的这只大鹏鸟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歌颂它“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白居易赞扬它“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李清照希望“九万里风鹏正举”,大鹏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让我们继续学习《北冥有鱼》。一、读课文,文本探究(指向目标3、4)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鹏鸟了,有什么作用?预设:鹏鸟是由鲲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作者使用夸张手法,先夸张鲲鹏极大,后比喻大鹏奋起而飞,翅膀如垂天之云。想象奇特。2.本文将来几层意思?庄子笔下的鲲鹏的形象怎样,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是如何描写的?预设:《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令人瞠目。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里,扶摇九万里。第三层,从“天之苍若”到结尾,作者仰现卷关,想界大鹏分收大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作者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从南冥到北冥又形成对比,表现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到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高远。也足见庄子的想象雄奇瑰丽、意境壮阔。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预设:“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4.文章既然是写鲲鹏的,为什么有要写“野马”和“尘埃”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吗?预设:鲲鹏奋飞需要借助“海运”“扶摇”;“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这里是把它们相比,一大一小都要有所持,说明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逍遥”要有所依靠。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预设:“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6.庄子借助鲲鹏想要说明什么道理?于今天又有什么意义吗?预设:庄子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现实意义: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魅力达到你人生的理想境界。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二、写作特色(指向目标3)预设1.夹叙夹议,节节叙事,节节议论,议论方式灵活多变,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增强了说服力。2.想象奇特丰富,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壮阔。3.运用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是夸张,姜鹏的翅膀比作天边的云是比喻。三、作业回忆积累的其他与“大鹏”有关的古诗句,探究“大鹏”的文学形象意义。预设:与“鹏”有关诗词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大鹏经庄子创造,成为大理想、大境界的象征,时常被诗人化用在诗词句中,表达诗人高远追求。[学后反思]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说说《上李邕》中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2.反思是否理解“逍遥游”的内涵。
【板书设计】 北冥有鱼鲲鹏形象: 鲲鹏意蕴硕大无比 志存高远变化神奇 → 善借长风奋飞壮美 豪放胸襟气势宏伟 神奇不凡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一项是( )
A.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B.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C.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标志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名为鲲 为宫室、器皿、人物
B.鹏之背 康肃笑而遣之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刀劈狼首
D.其正色耶 其真无马耶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用力鼓动翅膀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D.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野生的马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化而为鸟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B.其翼若垂天之云 若为佣耕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二、阅读《北冥有鱼》,回答下面的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选自《庄子集释》,描绘了鲲变鹏,鹏扶摇直上、迁徙南海的壮丽图景。
B.庄子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就用夸张的手法来写鹏之大。
C.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瑰丽,情感真挚强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文中的大鹏形象启示我们,只要自己志存高远、早够强大,做什么事都不需要任何凭借。
2.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 有什么联系?
3.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4.“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参考示例】
一、1.D 2.C 3.D 4.C
二、1.D
2.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3.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
4.“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恃,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部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怪: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4)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①穷发:穷,尽;发,草木,植被。指不毛之地,沙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化而为鸟 化:
(2)天池也 天池:
(3)其广数千里 广:
(4)未有知其修者 修: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3.(甲)(乙)两文中所述之鲲鹏,借助于什么飞到“南冥”,其目的是?
4.你从鲲鹏身上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写出两点即可)
5.你喜欢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参考示例】
一、1.(1)冥:同“溟”,海。(2)怪:形容词用作名词,奇怪(怪异)的事物。(3)抟:盘旋飞翔。(4)野马:山野中的雾气。
2.(1)用力鼓动翅膀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
(2)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要迁徙到南海。
(3)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4)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水浪远达三千里。
(5)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6)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
二、1.(1)变化(2)天然形成的水池(3)这里指宽(4)长
2.(1)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2)(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风力(外力);到理想的境地去追求精神自由
4.(1)人应有执着的信念。(2)人要有雄伟的气魄。(3)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4)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5.示例一:我喜欢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喜欢鲲鹏。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第三课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共3课时) 二次备课
[导入]今天介绍两个人,一个叫庄子,一个叫惠子。惠子在梁国做宰相的时候,庄子去看望他。惠子派人在国都搜寻了庄子三天三夜,怕他抢了他的相位,庄子于是骂惠子是吃死老鼠的鹞鹰。后来,惠子死了,庄子却非常痛苦,甚至多年以后,他特意来到惠子的墓前说“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了”。今天,我们来看看这对老友,又有怎样的故事。一读课文,培养语感(指向目标2)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1)字音濠梁háo 鲦鱼tiáo (2)节奏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3.全班齐读(男生女生+旁白角色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指向目标1)1.学生默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自主理解字词和句意,遇有疑惑处小组合作,释疑解难。(1)重点字词是鱼之乐也 这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完备请循其本 追溯 本源云者 语气词连用,用在句中表停顿(2)一词多义固: 固不知子矣 固然 子固非鱼也 本来安: 汝安知鱼乐 哪里 安知鱼之乐 怎么(3)句子翻译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您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文: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③请循其本。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三、复述故事,探究问题(指向目标3、4)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辩论双方是谁?观点各是什么?预设: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庄子,惠子;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转化了思考角度和问题角度,避重就轻地将惠子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这足以可见庄子的诡辩艺术。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3.在这场辩论赛中,庄子运用了反问方法来回答惠子的提问,这样的说话技巧有什么作用?预设:以反问的形式来回答对方的提问,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4.庄子真的知道“鱼之乐”吗?请谈谈你的理解。预设: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庄子的思想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小结:本文由庄子一句不经意的感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被惠子抓住不放,论辩由此展开。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这种诗意的感染。四、写作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作业设计】
一、基础知识部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濠( ) 鲦鱼( ) 请循其本(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
(3)请循其本 本:
(4)是鱼之乐 是:
(5)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既已:
(6)“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者:
3.古今异义
循其本 古义 今义
一词多义
(1)固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2)之 是鱼之乐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3)安 安知鱼之乐 汝安知鱼乐
5.判断文言句式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三、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参考示例】
一、1.háo tiáo xún
2.(1)游:游玩 (2) 万全、完备 (3)本源 (4) 这 (5)已经 (6)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3.循: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按照、沿袭
4.(1)固:固然;本来(2)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安:怎么;哪里
5.(1)判断句(2)倒装句,状语后置
二、1.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解析: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2.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庄子偷梁换柱,将怎能会知道偷换为“怎么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三、赞同。人之所以不一样正是因为内心的私密性。不同的经历和天生的性格造就出的人格是互不相同的,即使是所谓的心理治疗也不过是推断病人有可能的心理状态。解析:分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有观点,理由充分,句子通顺即可。
课后作业: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C.子/固非/鱼也 D.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游玩)
B.请循其本(本心)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通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辩论深化。
B.辩论过程笔调轻松,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C.通过辩论,表现出庄子机制与巧妙的辩论风格。
D.惠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
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4.下面对本文的说法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春秋时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B.本文写了一场轻松闲适的对话:惠子力辩,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性;庄子巧辩,超然于事物之外。
C.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这其实只是一种主观看法,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于外化。
D.惠子的形象在简洁的对话中得以体现,他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注重对事物真相的探究。
5.翻译下面句子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
(2)东面而视:
(3)河伯始旋其面目: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三、书面表达:
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出自《庄子》,试着写出一条,并写出它的意思。
2.续写故事
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怎样继续辩论?请发挥想象,紧扣逻辑,续写原文。
【参考示例】
一、1.C 2.B 3.D 4.A
5.(1)鲦鱼在水中游得多么休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2)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
(3)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二、1.(1)注入(2)面向;朝向(3)旋转;掉转(4)认为轻
2.(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3.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三、1.例子: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2.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