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易错卷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积累与运用(41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7分)
悠悠华夏,有着yuán yuǎn liú cháng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瞧!春日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处处洋溢着生机;夏日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尽显热烈与明艳;秋季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渲染出独特的诗意;寒冬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奇妙的雪景。这些诗词,历经岁月沉淀,至今仍yì yì shēng huī。
请你根据语段中的拼音,把相应的词语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2分)
yì yì shēng huī yuán yuǎn liú cháng
请你找出语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①______改为______ ②______改为______
“脍炙人口”的“炙”是______结构,第四笔是______,“脍炙人口”原指美味人人爱吃,现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在语段中是指 。(3分)
下列成语感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足智多谋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鞠躬尽瘁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奋不顾身
大公无私 高风亮节 见利忘义 克己奉公
虚怀若谷 刚愎自用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下列句子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
A.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B.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C.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D. 他长得很像他的父亲。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引号表示引用)
他脸色苍白,艰难地说:“水……水……”(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
菜地里种着白菜、萝卜、茄子……(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个星期天》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在等待过程中的焦急和无奈。
B. 《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被审、被害的过程。
C. 《学弈》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D. 《石灰吟》和《竹石》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石灰吟》是宋代诗人于谦的作品,《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的作品。
6.根据所学内容填空(9分)
(1)《匆匆》中作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 和______。(2 分)
(2)《长歌行》中 “ , ” 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进。(2 分)
(3)我知道中秋节的习俗有 、 等;过年吃鱼寓意 。(3 分)
(4)古诗中常常蕴含着哲理,如 “ , ” 告诉我们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道理。(2 分)
7.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这不是简单的一幅画,而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用加点词仿写句子)(2 分)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2分)
(3)他跑得非常快。(改为夸张句)(2 分)
(4)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例:高兴时,觉得鸟儿在为我歌唱,花儿在对我微笑。(仿写)(2分)
难过时,觉得
二、综合性学习(9分)
某校五年级开展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节日连连看】请将下列传统节日与对应的习俗用线连起来。(4分)
春节 赏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 赏月、吃月饼
端午节 贴春联、吃年夜饭
中秋节 赛龙舟、吃粽子
2.【众口话节日】请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不少于30字)(2分)
3.【立志传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请写出两条。(3分)
三、阅读理解(29分)
课内阅读(14分)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除夕和初一的情景,其中除夕的特点是 ,初一的特点是 。(4分)
2. “截然不同”在文中指除夕和初一的景象完全不一样。请写出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成语: 。(2分)
3.文中描写除夕时,从“做年菜”“穿新衣”“ ”“ ”“ ”等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3分)
4.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句话体现了人们怎样的情感?(3分)
初一男人们去拜年,女人们接待客人,这种习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分工和家庭观念?(2分)
课外阅读(15分)
《老海棠树》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我买菜做饭,缝缝补补,我就一天到晚忙个没够?”我赌气不理她,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拉——刷拉——”,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根据课文解释词语:(2分)
“无地自容”在文中指奶奶因为被人说吃了多年剥削饭,内心感到极度羞愧,不知如何是好。请你用自己的话解释“名正言顺”在文中的意思。
文章围绕奶奶和老海棠树写了多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三件。 (3分)
从文中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4分)
“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文章结尾作者说“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作者为什么会“永生的痛悔”? (3分)
四、写作(30分)
题目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请以“我发明的______”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题目二:成长路上,我们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请以“成长,让我收获______”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2. 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不少于450字。2025学年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易错卷答案
积累与运用(41分)
(7分) (1)熠熠生辉;源远流长(每词1分,共2分)
①“座”改为“坐”;②“梨”改为“李”(找出并改对一个错别字得1分,共2分)
上下;撇;文人墨客留下的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佳作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结构、笔画各0.5分,词语解释2分,共3分)
(2分)A。解析:A选项中四个成语都是褒义词;B选项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画蛇添足”是贬义词,“奋不顾身”是褒义词;C选项中“见利忘义”是贬义词,“大公无私”“高风亮节”“克己奉公”是褒义词;D选项中“刚愎自用”是贬义词,“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是褒义词 。
(2分)D。解析:A选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B选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太阳“有脚”“挪移”的人的动作;C选项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碗有千斤重”夸大了碗的重量;D选项“像”表示比较,不是比喻修辞 。
(2分)D。解析:D选项中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不是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
(2分)D。解析:于谦是明代诗人,不是宋代 。
(9分)(1)无奈;惋惜(每空1分,共2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空1分,共2分)
赏月;吃月饼;年年有余(每空1分,共3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每空1分,共2分)
(8分) (1)示例:这不是普通的一本书,而是承载着无数回忆的珍宝。(2分,合理即可)
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2分)
示例:他跑得像一阵风一样快,眨眼间就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2分,夸张合理即可)
示例:难过时,觉得鸟儿的叫声很刺耳,花儿也都无精打采地低着头。(2分,体现出难过时对事物的感受即可)
(9分) 1.春节——贴春联、吃年夜饭 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每条连线1分,共4分)
示例:我最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时一家人可以团聚,一起贴春联、吃年夜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欢乐的氛围,还能收到长辈给的压岁钱,特别开心。(2分,能说明喜欢的原因,表达通顺即可)
示例:①举办传统节日文化展览,展示节日的起源、习俗等知识;②学校开设传统节日文化课程,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节日。(3分,合理可行即可,一条建议1.5分)
阅读理解(29分)
(14分) 1. 热闹;全城休息(每空2分,共4分)
天壤之别(或“大相径庭”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
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每空1分,共3分)
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重视,对亲情的眷恋,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和传承。(3分,意思对即可)
这种习俗反映出当时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以及家庭观念中注重家族关系维护、重视亲情交流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分) 1. 在文中指奶奶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符合身份、合理合法且能被认可的工作。(2分,意思对即可)
①奶奶在老海棠树下糊纸袋,“我”在树上玩不帮忙;②夏天奶奶在树下补花,让“我”洗菜,“我”胡乱洗,还和奶奶赌气;③秋天奶奶执意扫院子、扫街,不让“我”帮忙。(每件事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奶奶是一个勤劳、要强、渴望进步的人。如奶奶在树下糊纸袋、补花,不辞辛劳,体现了她的勤劳;面对别人说她吃剥削饭,她执意劳动,想证明自己能自食其力,体现了她的要强;冬天晚上还在灯下学习,努力跟上时代,体现了她渴望进步。(人物特点1分,结合事例分析3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这句话既指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劳作、生活,也象征着奶奶一生都在对自己的价值、生活意义进行探索和张望,表达了奶奶对自食其力、跟上时代的渴望。(3分,意思对即可)
因为“我”曾经对奶奶的学习需求不屑一顾,伤害了奶奶,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却无法弥补,所以会“永生的痛悔”。(3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30分)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