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童年的水墨画
(部编)三年级
下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精读课文
三
课外拓展
四
课堂评价
五
课堂总结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单元学习主题和语文要素
第1课时
第一课时
学认字
染绿
水墨画
mò
rǎn
破碎
suì
溅起
浪花
lànɡ
jiàn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童年的水墨画》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儿童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
组诗
溪边
江上
林中
钓鱼
戏水
采蘑菇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
溪边钓鱼
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溪水很平静、清澈的特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山溪,就是 两旁都有 。山是 的,溪水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溪就如“绿玉带”了,所以才有“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山
小溪
青翠
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
“染”更凸显了溪水 的特点。
绿
(课后第3题)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 。
安静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画面由 变 。
静
动
听觉
视觉
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
“钓竿”说明有人在溪边钓鱼,“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说明有鱼上钩了。
钓鱼人把鱼儿放在草地上,笑声和鱼儿的蹦跳声一起传开来。
抓关键词,背一背。
垂柳
山溪
人影
钓竿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背诵指导(课后第1题)
江 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画出孩子们戏水快乐的动作
江上戏水
演一演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 比喻小孩的胳膊, 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不仅指游戏、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的孩子。突出了孩子活泼的特点。
指的是谁?
指孩子露出的牙齿。
当我们在学习一首小诗时,如果诗中有些句子比较特别,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
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根据上下文,还可以利用插图等来理解。
溪 边
把 当作梳妆的 ,
像 一样平静。
给溪水 了,
上立着一只 。
忽然 一声 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 和 。
垂柳
溪水
镜子
山溪
绿玉带
人影
染绿
钓竿
红蜻蜓
扑腾
人影
鱼儿
笑声
背一背
第二课时
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林中采蘑菇
地上的蘑菇一个个从土里钻出来,像一顶顶斗笠;戴着斗笠的孩子蹲在地上摘蘑菇,远远望去,一个个斗笠似一只只蘑菇。
斗笠
蘑菇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松树很干净,没有灰尘,给人一种清清爽爽的感觉。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蘑菇顶着菌盖比作头戴斗笠,将蘑菇比作山花,形象、贴切。
在这首诗中,有两个词很有特点,你发现了吗?
叠词
清爽
明亮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
江上戏水:鸭子 孩子戏水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童真、童趣
结构梳理
街 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首小诗:
拓展延伸
街头看书
花 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花前作画
树 下
黄桷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从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树下阳光
jué
学写字
墨
染
竿
腾
碎
拨
浪
葫
爽
蘑
菇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框架结构
mò
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成为本字最宽的部分。“土”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rǎn
上半部分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下半部分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suì
“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shuǎnɡ
注意笔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四个撇点要收紧,最后写竖撇和捺。
文中作者写到了童年的三个画面,结合课文想一想你的童年还有哪些画面?动手写一写。
草地放风筝
运动场上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