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之初》一课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教材中识字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精选了《三字经》中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在格式上,短小精悍,以三字为一句,句句押韵,朗朗上口,《三字经》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这样一部源远流长的蒙学经典,恰好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典范,使学生在琅琅读书声中,提高自身“以文化为价值的语文审美与积淀”。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热爱中国传统文学,诵读《三字经》。
语言运用:认读“相近、相反、学习、练习”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感受课文的节奏与韵律,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审美创造:初步懂得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明白要不断进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读本课“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近、习”等6个生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认读“相近、相反、学习、练习”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大致读懂《三字经》两个片段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了解内容
1.同学们,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一上学,我们就开始学习很多有意思的课程。我们都上了哪些课啊?
预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
2.那你们知道古代的小朋友们上学时都学习些什么吗?
3.古代的小朋友到了上学的年龄后会学习这些内容(ppt出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古代小朋友们学习的《三字经》。
4.看了题目《三字经》你猜猜,为什么叫“三字经”呢?
嘿,同学们真厉害!猜得特别对!《三字经》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都是三个字三个字一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识字第8课《人之初》,课文的内容就出自《三字经》。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从学生平时学习的课程切入,引申到古代小孩子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通过对题目的猜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了解了三字经的格式特点。
环节二: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1.老师范读。
学生认真倾听。
2.学生自读课文。
请学生借助拼音,像老师一样自己读一读课文吧!
3.复习“不”的变调规则。
指名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出示所有带“不”的句子)。
看看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都是“不”声调却不同呢?大家还记得“不”的变调规则吗?
“不”的变调规则:“不”字很有趣,声调会变化。遇到四声在后面,“不”字四声变二声。一二三声在后面,“不”字还读四声“不”。
4.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之、初、相、近、习、远、教、道、专、幼、玉、知、义”等生字。
师:这些生字你认识它们吗?
5.学习生字“近、习、远”。
(1)出示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学习生字“近”和“远”。
在这句话里藏着一组反义词呢,你找到它们了吗?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字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出示“远、近”的字理。
“近”是半包围结构,走之旁,表示和脚、行走有关。“斤”古代是斧子,用在这个字中表示声音。
下边学习:“远”字,远字和近字都是表示什么的呢?(教师可随机举例或在黑板上画表示距离的示意图,还可根据学情,让学生体会远近是相对的。)
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关系呢?
哪个同学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远”这个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关系?
说到这里,你想到了哪个词语啊?
(3)学习生字“习”。
师:人刚出生时,都是很好的,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天性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这就是“性相近,习相远”。
快看看这句话中的“习”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快让我们举起小手,一起来边书空,边数数“习”的笔画。
教师范写生字“习”,边写边读书写指导儿歌:“习”字共三笔,起笔横折钩。一滴雨点落中间,提笔向上扬笑脸。
(4)再读课文。
让我们把刚刚学习的三个生字送回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
谁能读读第二段。
谁能完整地将课文读一读?自己先读一读。
同桌两个人读一读。指名读。全班读。
【设计意图】“习”字的书写是本节课汉字书写中的一个难点。笔画虽少,却不容易写好看。课上,教师通过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技巧。识记“远、近”两个字时,通过汉字字理识字,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环节三: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近、习、远”。
(1)生抽读生字,复习巩固生字的读音。
(2)分析生字,记忆生字。
(3)示范指导“近”“习”“远”,学生书空笔顺,认真练写。
2.强调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3.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4.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
5.你能说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吗?
【设计意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生字的结构。识字教学要扎扎实实,教师要注重多示范,力求让学生把每个笔画写正确、写规范、写到位。
第2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了解内容
1.认读字词。
上节课,我们认识不少生字朋友。你们还记得他们吗?让我们先来和这些生字朋友们做个游戏:邮递员。邮递员把词语卡片送给谁,谁就大声带着大家把这个词读出来。
.词语拓展。
“相、习、道、专”,你还在哪些词语中见过这几个生字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本课书的生字词语,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二:引导质疑,畅谈感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儿歌。
2.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句话,你来选选我说的是课文中的那句话。
(1)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2)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志地去教育孩子。
女孩子再来读读这句话。
男孩一起读一读。
(3)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4)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就不能成才。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一读整篇课文。自己先来读一读。
谁愿意来读一读?
同桌两个人互相读一读。
4.自己再读一读课文,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问题一:
出示孟母三迁的故事。谁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谁知道,谁来给我们讲一讲。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看来后天环境的好坏对人的成长会有影响。这就是:出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再来读一读第一句话。
问题二:
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问题三: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对,这就是——出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补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问题四: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块石头就是玉石原石,它现在什么样啊?
师:是啊,一点也不好看。
可是当它经过能工巧匠的打磨雕刻就变成了这个样子,现在你觉得它还不好看吗?
师:是啊,看似普通的玉石经过雕琢,就变成了精美的玉器。
关于美玉,还有个小故事呢。出示和氏璧的故事。
读和氏璧的故事,我们知道玉要雕琢才能更精美,成为宝物。那么人呢?我们身上那些小缺点如果不修正会怎样?
是啊,人也是,只有经过学习的熏陶,就能成才。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5.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我们可以拍着手,打着节奏一起来读一读。
我们还可以和同桌小伙伴一起拍手读,来,同桌一起试着拍手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展示给我们看?
我们一起来拍手读一读。能背的同学可以背。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只需要大致了解三字经的意思即可。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仅靠不断地朗读是很难理解意思的。课上,教师运用游戏的方式,由老师说意思,学生选择对应句子,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意思,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在解决学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借助古代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字经的意思。
环节三:指导书写,巩固生字
1.学习并书写生字“学”。
“学”字,在古代的时候由四个部分组成:
意思就是在房子里用算筹对小孩子进行教育。
后来,字形被简化,现在的“学”字保留了房子和小孩,但是双手被简化为上面左右的两点,而算筹被简化为上面中间的一点。
“学”是一个常用字,日常生活中哪些词含有“学”字呢?
2.指导书写:玉、义。
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他们。
重点关注:
“玉”:三横的长短变化。点要写在最后的长横上面。
“义”主笔是捺,要写舒展。撇的起笔最高,点居中,捺的起笔最低。笔顺:一笔点,二笔撇,三笔捺。
你能说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吗?
3.提示书写姿势:书写时要做到哪“三个一”?(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3.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4.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
【设计意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生字的结构。识字教学要扎扎实实,教师要注重多示范,力求让学生把每个笔画写正确、写规范、写到位。
板书设计
8人之初
《孟母三迁》
《张曜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