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爆发武装起义。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在1804年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幅图描绘了海地人民为争取独立而斗争的情景。
海地独立斗争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2
3
目录
CONTENTS
课标要求: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4
1821年 西属墨西哥独立
1910-1917年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804年法属
海地独立
1826年 西属
拉美民族独立
1822年葡属
巴西独立
1882年埃及
掀起反英斗争
1881-1899年
苏丹抗英大起义
1894-1896年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911年
中国辛亥革命
1905-1911年
伊朗立宪革命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时空坐标
时代 世界背景 民族独立运动
17世纪到19世纪初 早期殖民扩张 美国独立、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两次工业革命 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
民族运动:即“民族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
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
民主运动:即“民主主义革命”,是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斗争。
概念
解析
民族民主
革命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反殖、反侵略
反封建专制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政治民主
自由将
属于你们的
父母 兄弟 姐妹
----西蒙·玻璃瓦尔
一、拉丁美洲
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材料:孕育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众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压迫……在这次革命以前,印第安人、黑奴、混血种人和土生白人分立主义者已发动无数次的起义和反抗。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材料: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
——马克思《资本论》
开采美洲的金银矿
屠杀土著印第安人
建立奴隶制种植园
贩卖黑奴
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材料:到18世纪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器、铁器、玻璃、糖等手工工场及造船厂……在巴拿马、古巴、阿根廷和巴西兴起了造船业。此外拉丁美洲各地普遍生产的棉花、咖啡、烟草、可可等,很大部分是运往欧洲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在经济上摆脱宗主国束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着殖民地走上争取独立斗争的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
材料:到18世纪后半叶,(拉丁美洲)各殖民地的农业发展很快……在城市和集镇出现许多手工作坊。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各地相继出现了商业中心。到18世纪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殖民地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②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为独立运动奠定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欧洲的近代科学、文学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传入。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的一部分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颂。
——许海山主编《美洲历史》
启蒙运动
卢梭
伏尔泰
孟德斯鸠
③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材料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起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作《人权宣言》等的传播,促使当时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日益增长,为拉美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宗主国统治力量的削弱,为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④法国大革命削弱了西方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美国独立也鼓舞了拉丁美洲
人民;西、葡的衰落。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1)法属海地的独立:
1791年法属殖民地海地爆发武装起义。1804年,建立了拉美第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拉开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1789年8月,法国公布了《人权宣言》。(海地人)根据人权平等的原则,向法国提出了获得全部公民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后,200多人举行了武装起义,次年初便遭到失败。同年8月,再次发动起义。1801年1月,统一了整个圣多明各岛。同年7月,颁布宪法,规定……废除奴隶制,居民不分肤色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提倡自由贸易。1802年拿破仑派军试图恢复殖民,未获成功。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独立。
——王斯德《世界通史》
1810--1821年,墨西哥独立运动
2、进程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2)墨西哥:
(土生白人)
1821年,墨西哥独立战争后,建立墨西哥第一帝国,1823年,被军事政变推翻,1824年,建立墨西哥合众国。1848年,美墨战争后被迫将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领土割让给美国。1863年,在法国的扶持下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国。1910年爆发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最终促成了1917年宪法的制定和现行政治体制的建立。
2、进程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3)巴西: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
获得独立,建立君主制。
萄属巴西独立,建立君主制,国王佩得罗一世
(葡萄牙王子)
巴西的独立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没有经历过类似西属美洲殖民地那样的独立战争。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2、进程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4)西属拉美:
圣马丁(土生白人)19世纪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与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阿根廷尊称他为“国父”,智利与秘鲁尊称他为“自由的缔造者”。
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经过16年征战,1826年西属拉美殖民地取得独立运动的胜利。
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分别是南美北部和南部战场的领导人。两人于1822年在厄瓜多尔举行秘密会晤,后者将秘鲁军队交给前者指挥,并辞去“护国公”,前往法国定居。1826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大陆300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3、意义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
①结束了法、西、葡旧殖民主义统治,建立了多个民族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各国的政治布局。
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和实践为广大拉美国家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独立后的大部分拉美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形式的共和国;奴隶制度很大程度上被废除;限制各国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殖民垄断制度被废除,自由贸易思想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为拉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拉美独立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腐朽的封建势力,同西欧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相配合,加速了欧洲、美洲封建主义的崩溃。
独立后,半封建的大庄园制被保留下来,由于各国的自由派政府采取了废除和剥夺教会地产和印第安人村社土地的措施,大庄园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种植园发展单一的作物制,生产与销售都受外国的控制,极大的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这些新共和国中,有15个国家出现了独裁统治,独裁统治几乎成为独立后拉美的一种普遍的统治形式。19世纪70年代以前,独裁统治表现为考迪罗主义(军事独裁制度)。 ——韩琦《论拉丁美洲殖民制度的遗产》
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
詹姆斯·门罗发表宣言,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美国在西半球扩张扫清障碍。
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
总统塔夫脱
推行的外交
政策,鼓吹
积极的经济
扩张,以金钱
代替枪炮,即用经济手段控制拉美地区,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国。
大棒政策:20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其本质是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实质是美国加强对拉美的侵略。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4、独立后的问题
①经济:独立后的拉美经济上仍保留了大地产制,封建剥削,推行单一作物制的种植园经济,极大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政治:政局动荡,形成了军事独裁的“考迪罗”体制(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独裁制度),民主流于形式,人民依然无权。
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③外部:英美等帝国主义以“援助”为幌子,加紧对拉美进行经济侵略、政治渗透甚至是武力干涉。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任务:独立后的拉美人民依然面临着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艰巨任务
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帮助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1917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反封建和反殖民压迫双重性质)
1888年废除奴隶制、1889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5、民族民主革命的继续
(1)巴西:
(2)墨西哥:
第二阶段: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目标是实现拉美真正的民主、自由、独立
合作探究:墨西哥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
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
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持有制......
一切矿物,或存在于矿脉、矿层、矿块或矿床中构成矿藏之物质......
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
——《1917年墨西哥宪法》
基本内容:
历史意义:
①保证国家对土地、矿山和河流的所有权;
②承诺分散大土地所有制,对私有产权加以限制。
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有助于墨西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6、特点
拉丁美洲国家独立时间图
1826年
1910年
1822年
1804年
1889年
西属于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独立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海地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从独立背景看:
从独立过程看:
从领导阶级看:
从独立结果看:
从独立的形式和性质看:
受外部因素影响大,自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内部条件不成熟,
一定程度上带有早产的性质。
由北向南,持续时间长,阶段性强,涉及的地域范围广
由土著集团的先进分子领导,资产阶级并没有真正成为领导阶级
经济上封建大地产制没有被触动,政治上军事独裁的“考迪罗制”
外部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渗透,独立后的拉美依然步履维艰
以战争的形式实现独立,战争的性质是双重的、正义的
知识拓展
1、对比拉美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有何不同点?
异 范围
政治 经济 基础
革命 任务 和主力
领导者
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只局限于北美13个州,而拉美独立运动席卷整个拉丁美洲。
英属北美是移民殖民地。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统一市场出现,美利坚民族形成,美国独立战争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民族独立的性质。西属、葡属拉美殖民地在其宗主国封建专制统治下,革命前没有形成统一市场和统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能发展起来,拉美独立运动带有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独立性质。
美国要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美利坚民族是革命主力。拉美要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以印第安人和黑人为革命主力。
美国独立由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领导;拉美独立由土生白人地主领导。
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起重大推动作用,美国赢得了彻底独立,也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基础。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新的殖民主义威胁,拉美各国国内普遍存在封建庄园经济和独裁统治,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知识拓展
2、对比拉美独立运动与美国独立战争有何相同点?
拉美与美国在地理、资源、殖民历史等方面拥有诸多相似之处,又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相继独立。然而独立后的美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拉美国家直到今天依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踯躅前行。
同 背景
目的
性质
都是在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影响下爆发。
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
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3、拉美与美国独立后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原因?
美国 拉美
殖民历史
政治形势
经济发展
移民素质
北美的殖民宗主国是荷英,有着浓厚的民主传统,自由发展工商业的基础
拉美的殖民宗主国为西葡,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并移植了本国的封建生产方式
美国独立后建立宪政民主,除南北内战外,其他时段都是相对安定和平。
拉美独立后建立军事独裁的考迪罗制,民主政治不成熟,政局还长期不稳定。
美国独立后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经济命脉掌握在本国资产阶级手中。
拉美独立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沿袭殖民经济结构,出口单一产品依赖国外
美国积极吸引欧洲移民,高素质移民给北美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文化。
拉美移民在数量和质量上远不如北美
提拉克(1856—1920)
“现代印度的缔造者”
二、亚洲的觉醒
二、亚洲的觉醒
1、概念解析
16世纪列强在亚洲的早期扩张
19世纪末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
早在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就开始了对亚洲这片古老大陆的探索。到19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已经将亚洲绝大部分地区变成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掀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斗争即“亚洲革命风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亚洲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亚洲开始觉醒。
①亚洲觉醒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资产阶级从改良走向革命。
②亚洲觉醒意味着亚洲各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争取民族解放,另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成为这一时期斗争的主要特点。
二、亚洲的觉醒
2、背景
材料3:你们的工业被彻底摧毁,被外国统治摧毁;你们的财富流出国外,你们的生活降低到没有人能忍受的最低水平......良方不是请愿,而是抵制。我们说,准备好你的军队,组织好你们的力量,然后开始干吧,这样他们才不能拒绝你们的要求。
——摘译自《提拉克,他的著作与演讲》
材料2:“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1:俄国不断取得在伊朗北部建筑公路,铁路,在里海的伊朗沿岸捕鱼,采伐树木,开设工厂,建立银行,甚至贩卖鸦片等许多特权。 ——施兴和主编《国际关系史》
殖民者在亚洲作威作福
①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激起了亚洲民众的反抗。
材料1: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1901—1911年设立了650多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2: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的城市手工业,还打击了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使印度自给自足的村寨变成生产棉花和其他原材料用以换取英国货物的农村......这种演变过程在其他落后国家相继发生。
——摘编自《世纪经济史》
②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列强的侵略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1:几乎所有殖民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都是受过欧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启蒙思想的价值观,将它作为瓦解欧洲人在海外的殖民统治。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2:英国的教育制度把西方的文学和政治思想整个主要部分引入印度,也促进了印度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原则、个人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原则,不可避免的变得对外来的英国统治不利起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③思想: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革命)意识觉醒;
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亚洲的觉醒
3、概况
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的立宪革命
中国的辛亥革命
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抓捕提拉克。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政治总罢工,要求释放提拉克。这次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二、亚洲的觉醒
3、概况---(1)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建立政党
确立目标
政治罢工
1885年,印度民主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积极要求民主平等和自治。
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国大党党旗
提拉克:印度资产阶级运动领导人,国大党领袖。圣雄甘地称之为“现代印度的缔造者”
二、亚洲的觉醒
3、概况---(2)伊朗的立宪革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伊朗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恺加王朝的横征暴敛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开明绅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领导下,1905—1911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革命期间,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步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革命虽然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并在俄国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亚洲觉醒的先声。
穆罕默德·阿里:
1907年继承伊朗王位,同年议会颁布伊朗
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二、亚洲的觉醒
3、概况---(3)中国辛亥革命
二、亚洲的觉醒
3、概况---(3)中国辛亥革命
孙中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国父”。
①概况:
②意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知识点小结
国家 殖民者 时间事件 性质 目的 领导力量 意义 特点 结果
印度 英国 1905-- --1908 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 英俄 1905-- --1911 立宪革命 开明绅士 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中国 列强 1911 辛亥革命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族独立民主政治
“国大党”
提拉克
同盟会
孙中山
黄兴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舞台
制定了资产阶级宪法;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没有彻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反帝
任务
突出
反帝
同时
反封建
亚洲的觉醒
二、亚洲的觉醒
4、特点
材料:在斗争的高潮中,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表了大量文章,声援印度和伊朗等国人民的斗争。菲律宾爆发革命后,孙中山一再帮助菲律宾革命者购买武器,而后者也曾捐赠10万元给孙中山作为从事革命活动的经费。中国和越南的革命者也曾互相支持对方的斗争。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①从觉醒背景看:
②从领导阶级看:
③从斗争水平看:
④从革命性质看:
⑤从斗争形式看:
⑥从觉醒影响看:
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迅速,民族忧患和民主革命意识更加浓厚。
资产阶级成为觉醒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作为新生力量也参与其中。
出现了资产阶级政党,如印度国大党、中国同盟会;
提出了革命纲领,如三民主义。
旧式的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代替,宗教的旗帜逐渐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代替,进入到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时期。
带有一定的国际性,表现出亚洲各国人民互相声援、支持的新现象。
采用了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形式
二、亚洲的觉醒
5、性质、意义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伊朗革命保住了其重要成果宪法;印度人民则迫使英国当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亚洲觉醒时期各国斗争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开辟了斗争的新阶段。……亚洲民族运动在客观上成了西方工人运动的同盟军。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②意义:
①性质:
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和本地的封建势力,对各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标志着亚洲各地人民已作为一支反对帝国主义的强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
斗争舞台,在客观上成为西方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亚洲成为反帝的重要阵地。
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潮,为亚洲各国走上独立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批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形成,古老亚洲开始走上近代政党政治的道路。
标志着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印度的历史是短暂统一而长期分裂,中国则是长期的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文化,缺乏主体民族的多元大国,而中国从周秦时期就已经构建起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逐渐形成了家国认同和文化认同。
印度存在独特的种姓制度,强调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这成为了古代印度社会阶层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统一帝国内,尽可能地打破身份等级的限制,向民众“开放政权”。
印度文化以信仰为本位的宗教型文化,重精神轻物质,追求来世,忽视现世的责任;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德为本位的伦理型文化,推尊入世的处世哲学,中国人不把幸福放在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
China
India
中印都是文明古国,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近代两国又都受西方的殖民奴役,经过厚重艰难的近代抗争岁月,二战后才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近年来,印度不断与中国制造摩擦,人们对两国的聚焦点逐渐由关注共性转向差异,那么曾经同样作为“觉醒者”中印之间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呢?
社会差异
国家差异
文化差异
中印文明之间的相似与相异,相容与相斥,需要我们以更理性的视角来看待,亚洲崛起的道路上,我们共同关注中印未来的发展。
孟尼利克二世(MenelikⅡ,1844-1913年)
非洲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有成就的统治者之一
现代埃塞俄比亚国家的缔造者、 埃塞俄比亚皇帝(1889至1913在位),埃塞俄比亚民族英雄。
三、非洲的抗争
三、非洲的抗争
1、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丧失了政治独立,……被强行分割为不同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几部分。……非洲人民丧失了大片土地,人口锐减,丰富资源遭到无情掠夺。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5世纪—19世纪中叶前
西方列强入侵非洲,集中于沿海地区,进行罪恶奴隶贸易
工业革命后
进行全面的殖民入侵。在北非,英国占领埃及、苏丹;列强还各自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计划,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帝国主义瓜分非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商品的涌入,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进一步受到摧毁,而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单一作物制或矿产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经济具有极大的依附性。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①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激起了非洲人
民的强烈反抗
②非洲经济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工业近代
化进程缓慢
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为了自卫,居民们自动组织起来,在一些要道设立陷阱,用投枪、弓箭袭击贩奴商人。早期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还表现在被捕奴隶进行的顽强斗争上,最常见的反抗方式是逃跑或自杀。据不完全统计,1700-1845年,仅在英、美贩奴船上就爆发了55次大规模的奴隶暴动。
19世纪以来,武装斗争成为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其中,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但在动员民众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依据材料分析,19世纪前后,非洲反抗斗争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早期抗争:零散
规模化
三、非洲的抗争
2、斗争形式
三、非洲的抗争
3、概况
(1)埃及的抗英斗争
在1882年在反抗英国侵略的斗争中,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抵抗。他们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等口号,以此唤起埃及的民族意识。但后因封建上层叛变投敌抵抗失败,阿拉比等人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艾哈迈德·阿拉比:
“祖国党”领袖。该党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
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利用伊斯兰教中关于马赫迪即救世主的传说号召人民为摆脱外国奴役进行“圣战”…… 到1900年1月,起义最后失败。此后,在“英埃共管”名义下,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这次武装起义规模很大,持续近20年,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2)苏丹马赫迪起义
自称马赫迪,意为“蒙受引导者”或“被引上正道的人”。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杜瓦战役中(绘画作品)
(4)阿散蒂人民抗英斗争
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全国人民英勇抵抗,终于在1896 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签署《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并赔款1000万里拉。
18世纪末,统一强盛的阿散蒂联邦成为英国向西非内陆扩张的障碍。19世纪初,英国为了侵略西非内陆,向位于今天加纳境内的阿散蒂联邦发动进攻。从1806到1900,先后9次战争。期间阿散蒂军民多次打退英军,直到20世纪初,英国才完全占领阿散蒂。
三、非洲的抗争
3、概况
国家 殖民国 动员方式 斗争结果 抗争特点 影响
埃及 1882年
苏丹 1881年 埃塞俄比亚 1894年 阿散蒂19世纪初 英国
英国
意大利
政党:
祖国党
马赫迪
宗教组织
皇帝号召
抵抗失败,
英国占领埃及
虽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打败侵埃意军保持了独立
建立政党组织唤醒民族意识;爱国军官领导武装反抗斗争
利用伊斯兰教组织民众进行斗争;宗教领袖领导武装反抗;规模大、持续时间长。
封建统治者发表诏书动员民众,亲自领导武装斗争;全国民众团结一心、英勇抵抗
英国
军民反击
多次击退英国侵略者,直到20世纪初,英国才完全占领阿散蒂。
抗争时间持续近一个世纪,前后发生九次交战,时间之长、次数之多,为殖民史上罕见。
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知识点小结
非洲的抗争
三、非洲的抗争
4、特点及意义
材料: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范围和水平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发的部落起义或地区斗争,而是发展成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有的发展成为全民性的卫国战争。……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几乎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或传统社会的统治者领导的。……非洲人统治阶级最早是想利用伊斯兰教来巩固其统治,但在客观上伊斯兰教却起了团结非洲人、推动他们进行反帝斗争的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编》
从抗争形式看:
从领导阶级看:
从抗争水平看:
从革命性质看:
从目标结果看:
武装斗争是反对殖民主义的主要形式。
领导力量多元化,有宗教领袖,封建君主,也有资产阶级参与;
仍以传统社会阶层为主。
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传统社会统治者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主,仍属于旧式民族斗争。
反抗过程和结局有所不同,但争取民族独立是共同目标。
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延缓了其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2)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激励着非洲人民继续战斗。
合作探究:1894年埃塞俄比亚和中国都爆发了反侵略战争,结果却是一胜一负,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签约,最终保持了国家的独立;而清王朝却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埃同是反侵略的抗争,结果却不尽相同,这给了我们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
“敌人侵扰了我们的国境,妄图消灭我们的信仰,破坏我们的祖国。为了爱惜我们遭受如此深重苦难的国家……我决心保卫我们的国家,给予敌人以反击,一切有力量的人都跟我来吧。……
—— 1895年孟尼利克《告全国人民书》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闻尘偶记》
孟尼利克二世
同仇敌忾,
勠力同心的民族精神是战胜侵略者的关键因素!
慈禧太后
欲民族独立,挽救民族危机,必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相结合!
(战略失误;退缩保守;民众长期受剥削压迫,缺乏民族意识)
反对帝国主义 争取民族独立
四、亚非拉
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材料1:1909年,面临日益强烈的印度人参与政府的要求,殖民当局颁布了一项有限特许状,允许富裕印度人选举地方立法会代表。 ——杰里·本特利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2: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资本民主运动进步到革命的资本民主运动,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变化到资本民主之剧烈的开始表现。 ——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
材料3:“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祖国党《祖国报》
“自治,自产,抵制英货和实行民族教育。” ——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
“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欧洲的全球霸权在1914年时似乎是牢固的、永恒的,但只要人们较清醒地回顾一下,便可轻易发现,殖民地世界中潜伏着的复仇者正在慢慢觉醒,正在对西方统治权发起最早的攻击。……这些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将以破竹之势前进。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①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②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③激发了亚非拉地区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合作探究: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异同
异 拉美
亚洲
非洲
自身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土著集团的先进分子领导,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民族独立成为其首要任务
由于各个地区、国家的社会发展程度不平衡,外来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或强或弱,阶级结构的变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区和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斗争水平高低各异,形式和性质也不尽相同。
由于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新的阶级力量参加斗争
经济具有较强的依附性,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领导多是传统社会阶层,仍属于旧式的民族斗争,只有埃及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
同 背景
任务
影响
都存在殖民者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经济都有一定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都有民族意识的觉醒。
都肩负着反抗外来侵略或者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多采取武装斗争或者是武装起义的方式进行斗争,反映了亚非拉人民渴望独立、自由的强烈愿望。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被迫结束殖民统治或改变管理方式);削弱了本国的反动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但大多遭到失败。
拉美的独立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原因 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给非洲带来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成果丰硕 范围广、各国相互支持、彼此协作 有组织、规模大且持久的武装斗争
领导 力量 土著地主集团中的先进分子 资产阶级、工农力量 力量多样,包括领袖、国王、知识分子等
代表 运动 海地独立、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的斗争、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意义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课堂小结
从“解放者”、“觉醒者”到“抗争者”,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正如习主席说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英雄身上都学到了哪些民族精神呢?
心怀祖国的爱国精神
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天下为民的奉献精神
不怕牺牲的流血精神
亚非拉民族独立的精神
【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