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教学课件(共6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5 16:3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其一《石壕吏》
其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三《卖炭翁》
唐诗三首
石壕吏
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1.根据对联猜诗人,写下你的理由。
①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
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字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
子美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2.根据你的积累,补充文学常识。
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我们称之为叙事诗。
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3.找出书中关于《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P124注释①:唐军围攻叛军次年,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现实所写的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壕 háo
逾 yú
邺 yè
戍 shù
妪 yù
咽 yè
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
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
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诗人投宿在石壕村,目睹因官吏夜捉人导致家庭破碎的悲惨故事。
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
请用诗中的三句话精炼概括图片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词
独与老翁别
老妪
石壕吏
诗人
孙儿
儿媳
三男
老翁
主客关系
祖孙关系
吏民关系
母子关系
根据你对本诗的理解,补充人物关系图。
请以《石壕吏》中的诗句,回答人物当时的状态。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选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画出与他(她)相关的人物关系图,以此来理清文中人物,进而把握人物情节及状态。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儿媳:出入无完裙
孙子:尚在乳下
老妪:老年丧子,暮年从军
老翁:妻离子散
活动三:读懂诗情——一个苦难的家庭
1.这个家庭苦难有哪些?导致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罪魁祸首: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
2.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词中,句尾押韵有押平声韵和仄声韵: 押阴平、阳平韵的是平声韵,押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
蓝字为仄声韵(表达痛苦、感慨、悲愤等情绪时)
红字为平声韵(表现舒缓,低沉、平静等情绪时)
结合老妇的情感变化,思考诗人为何在写其致词时,韵从原先“戍”“死”“矣”等仄声韵转为“孙”“裙”“归”等平声韵?
2.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
悲痛
激动
平静
绝望
无奈
决心
情境化思考:
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的杜甫,目睹了老妪的悲苦,石壕吏的蛮横,你会怎么做?
活动四: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
质疑探究:
诗人为何没有挺身而出,帮助这家人?
诗人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苦闷、矛盾:
一方面,他目睹了石壕吏的蛮横,非常同情这一家人;
另一方面,他非常清楚当时的天下大势,唐军要想取得安史之乱的胜利,就必须马上补充军队。而补充军队就需要这样到处拉人,石壕吏做的就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正当的,无法阻拦的。这关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
活动四: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
诗歌主旨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致词,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对石壕吏蛮横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有一份忧国忧民的矛盾与无奈。

活动五:写出悲情——一个苦楚的结局
情境化练笔:
依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以诗人的视角,扩写本诗。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 手法刻画人物。
提示:诗人心情如何?诗人还能见到谁?人物的神态、外貌、语言会如何?此时的环境如何?……
改写例文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石壕吏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叫做“歌行体”,是由古代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
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特点: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
5、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妻儿挨冻受饿,然而诗人却没有怨天尤人,他心中所挂念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同样遭遇的寒士。也正因如此,诗人在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下,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创作背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我”的情感。
内容探究
秋风破屋 焦灼痛苦
群童盗茅 无可奈何
屋破漏雨 痛苦难眠
愿得广厦 胸怀天下
诗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chóng
cháng
zhuǎn
háo
juàn
ào
三重茅: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
高。
沉到池塘水中。
沉塘坳:
挂罥:
长:
【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诗歌赏析
作者用哪些动词来描写秋风?有什么作用?
怒号



挂罥
飘转

直接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
侧面表现风之大,风之猛烈,危害大。
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狂风肆虐无情,诗人焦灼痛苦。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注释】
忍能:
狠心这样
喝止不住
呼不得:
zào

诗歌赏析
【译文】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a.这节诗描写了怎样的情形?
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饱经战乱,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诗歌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b.杜甫写作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qǐng
qīn
sāng
俄顷:
【注释】
一会儿。
接近。
被子。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彻:
丧乱:
衾:
漠漠:
向:
阴沉迷蒙的样子。
诗歌赏析
【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没有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呢?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诗歌赏析
“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这节诗写出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
“长夜”一语双关,既指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shà


xiàn
突兀:
【注释】
高耸的样子
寒士:
庇:
遮盖,掩护。
贫寒的士人。
诗歌赏析
【译文】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胸怀天下,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诗歌赏析
诗人借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仍流离失所的人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歌主旨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课外拓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课外拓展
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苦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把他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课堂演练
A
主 旨
默 写
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2.按原文填空。
(1)表明诗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
(2)表现诗人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情思的诗句是 ,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卖炭翁
白居易
导入新课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一读:正字音释字词
预习检测 词义配对
二读:明内容
1、南山——即终南山。
距离长安城四十余里,它山深林密,荒凉险恶,人迹罕到,常有豺狼出没。
2、宫市——宫市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还要货主送到宫内,并向他们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
“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资治通鉴》
卖炭翁烧了一车炭运到长安去卖,却被宫使抢走,千余斤炭只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
二读:明内容
  2、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
1、概况诗歌大意
品读揣摩
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
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 生活艰难 年岁已高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
生活艰辛、困苦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点出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品读揣摩
品读揣摩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
运炭辛苦,生活艰难困苦。
路远、车重、天寒、人苦。
品读揣摩
使者是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横冲直撞。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横冲直撞、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品读揣摩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丑恶面目。
品读揣摩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三读:析情感
2、我感到了什么?
可怜……可怜……可怜……
1、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的黑暗现实,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主旨归纳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走近作者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随堂检测
C
2.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