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真题分类汇编(部编版2024)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2024七下·南昌期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小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③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僧寺夜读》,有删改)
【注释】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曷(hé):为什么。③恬:安然,坦然。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辄( ) 去( ) 异( )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王冕在读书上有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4七下·重庆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①。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②,独酌独吟。会风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③,颇肆陵侮。浚巡④,风定雨霁,车马卒⑤至,老父上马呵殿⑥而去。颖士仓忙觇⑦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也。”
(选自《唐撫言》)
【注释】①敻(xiòng)无与比:远没有人能和他相比。②逆旅:旅店。③散冗:闲散平庸的样子。④浚(qūn)巡:时间短暂,顷刻。⑤卒:同“猝”,突然。⑥呵殿:前呼后拥。⑦觇(chān):打听。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 吾射不亦精乎
B.以我酌油知之 以钱覆其口
C.但微颔之 但手熟尔
D.惟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
6.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文章略写了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
B.文章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C.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告诉我们要谦虚,不能骄傲。
D.“汝亦知射乎”表现了陈尧咨诚恳相问的态度。
7.陈康肃和萧颖士在性格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4七下·广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念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安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节选自《泥水燕谈录》)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因时楚国神箭手。②典:掌管邓务。③伎:通假字,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陈康肃公善射/择其善者而从之
B.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C.及守荆南回/及鲁肃过寻阳
D.今汝不务行仁化/卿言多务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岂汝先人志邪?
10.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可以看出陈尧咨为政方面轻重不分,玩物丧志。
B.甲文详略得当,详写陈尧咨的射技,略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剪裁精当,主题鲜明。
C.甲文“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可见卖油翁神闲气定、身手不凡。
D.乙文中陈尧咨被母亲“杖之”是因为他贪图享乐,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11.根据甲乙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4七下·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尝射于家圃 ;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
以我酌油知之 ;
但微颔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14.本文通过陈尧咨善射、卖油翁酌油入葫芦告诉我们 的道理。
(2024七下·黎川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①杖展②,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辨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人徐问公曰:公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选自《青琐高议》,有改动)
(注释)①幅巾:头上用一块绢遮裹。②杖展:挂着手杖行走。
1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顾( )②徐( )③复( )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
②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17.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024七下·郴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④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源溪学案》)
【注释】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手版:笏(hà)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④仕:指做官。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亵玩 ②亭亭净植 ③有狱久不决 。
19.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B.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C.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D.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2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21.乙文叙述了周敦颐哪两件事?请结合这两件事说说周敦颐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4七下·泊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①。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②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③言,政④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宗:根本。②世祚:指国运。③玄:深奥。④政:只,仅仅。
2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王劝其学 学: ②俄而起惊 俄而: 。
③众人皆问之 皆: ④向梦见伏羲 向: 。
23.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节奏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B.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C.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D.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②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25.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2024七下·赵县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诸葛亮临终前给后主刘禅的奏疏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①,以长尺寸②。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三国志 诸葛亮传》)
【乙】为书诫子崧
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③不经营而已。
“薄躬④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每念叨窃⑤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⑥,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全梁文》)
【注释】①生:生产,产业。②以长尺寸:来增加自己的收入。③直:仅仅,只是。④薄躬:自称,谦辞。
⑤叨窃:自谦才不胜任而据有其位。⑥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仰仗先人德行的荫被福佑。
26.运用提供的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字词 方法 方法过程 字义
悉仰于官 成语联想 悉听尊便 A
遂至今日 课内迁移 遂成枯落 B
可谓备之 字典查找 ①具备,完备;②尽,皆;③防备;④准备。 C
岂由才致 课内迁移 非宁静无以致远 D
2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②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
28.关于【甲】文中的“不别治生”中“治”的意思,请你在【乙】文中找到一个词汇来解释。
29.诸葛亮写【甲】文时担任蜀国丞相,徐勉写【乙】文时已有“尊官厚禄”,他们仅仅因为有才能才取得这样的成就吗?请结合两篇文章进行分析。
(2024七下·卢龙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30.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陈康肃公善射 善射:
⑵尝射于家圃 圃:
⑶睨之久而不去 睨:
⑷ 但微颔之 颔: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⑵康肃笑而遣之。
32.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代文学家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33.陈尧咨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024七下·曲阳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①。既灭烛,闻主人媪②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国史补·王积薪闻棋》)
[注释]①逆旅:旅店。②媪(ǎo):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妇:指儿媳。③伏局:认输。
3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释担而立
⑵但手熟尔
⑶自谓天下无敌
35.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积 薪 暗 记 明 日 复 其 势 意 思 皆 所 不 及 也。
3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⑵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
37.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2024七下·覃塘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共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
38.请参考下面表格提示的学习方法,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文言词语 方法 解释
负 成语联想法:负荆请罪 ①
就 查阅字典法:A.凑近、靠近B。开始从事C。完成D。受、被 ②
及 课内迁移法: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 ③
虽 语境推断法 ④
39.【甲】文中的称谓语在语境中体现出丰富的含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阿”用于亲属称呼或小名之前。鲁肃称呼吕蒙为阿蒙,是把吕蒙当做晚辈来教训。
B.“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也可用于朋友、夫妇间的爱称。这个称呼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国之君对部下的关心和爱护。
C.“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以谦虚的方式开始对吕蒙进行规劝,现身说法,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D.“大兄”是对朋友的敬称,吕蒙尊称鲁肃为朋友,有种进步被认可的自得之意。
4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41.学完【甲】文,小文同学和你进行了讨论。
小文:《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给人很多启发啊!
你:是的,吕蒙的变化大到能让人“刮目相看”,启示我们:① 。
小文:从孙权劝说的角度看,启示我们劝人要讲策略,从吕蒙接受规劝的角度看,还启示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你:如果从鲁肃评价的角度来看,又得到不一样的启示:② 。
42.如果用【乙】文中的任末做榜样,来劝说吕蒙学习,可以吗?请说说理由。
(2024七下·三江期中)文言文阅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蔽林间窥之( ) ②远遁( )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蹄之( )
44.翻译下列句子。
①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②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5.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① ② 。
46.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47.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2024七下·宜州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节选自《韩非子》)
4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自钱孔入 先自度其足
B.至之市 东市买骏马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非得一人于井中
D.郑人有欲买履者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9.下面对甲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欧阳修,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B.与骄矜暴躁的陈尧咨相比,卖油翁是一个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
C.甲文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陈尧咨善射;后通过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轻蔑并用倒油的事实,让陈尧咨恍然大悟,心悦诚服。
D.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写陈尧咨的射技,略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剪裁精当,主题鲜明。
50.翻译句子。
①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②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1.文末康肃公的笑,有人认为是尴尬的笑,有人认为是会心的笑,还有人认为是嘲讽的笑,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52.根据选文内容,这两个文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第二则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些人?
(2024七下·道县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④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本:根。②体:体悟。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实:充实,充满。
5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 ②陶后鲜有闻( )
③竹本固( ) ④故君子人多树之( )
54.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无丝竹之乱耳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55.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5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57.结合文章内容,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说说【甲】【乙】两文的异同。
(2024七下·隆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④矣。”
(《常羊学射》)
注: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58.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与“楚王田于云梦”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B.“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我酌油知之”的“之”是代词。
C.“吾射不亦精乎”与“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的“射”都是动词,意思是“射箭”。
D.“置”在文言文中常用义有“放弃”“放置,安放”“摆设”等,“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的“置”是“放置,安放”之意。
59.乙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B.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C.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D.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6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
61.【甲】【乙】两文中都写到了“善射”,卖油翁和屠龙子朱认为善射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4七下·湖北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A)?”翁曰:“无他,但手熟(B)。”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①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②于云梦③,使虞人④起⑤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⑥而过,翼若垂(C)。王注矢寸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常羊学射》)
【注释】①若:你。②田:打猎。③云梦:古代湖泽名。④虞人:古代掌管山泽的官吏。⑤起:赶起。⑥旃(zhān):赤色曲柄旗。
6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 康肃笑而遣之
若欲闻射道乎 如使置十叶焉
63.请将“尔”“云”“乎”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B. C.
64.请用“/”给【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禽发鹿出于王左糜交于王右
65.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66.与技艺高超、骄矜暴躁的陈尧咨相比,卖油翁是一个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
卖油翁的智慧是怎样体现的?请结合语段【甲】简要分析。
67.【甲】【乙】两个文段都写到了“善射”。通过【甲】文段中“① ”(用原文填空)可知,卖油翁认为陈康肃公善射的原因为熟能生巧;【乙】文段中,屠龙子朱以楚王射箭为例,意在说明射箭必须② 。
(2024七下·竞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①谓君不善学,信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③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④走。居⑤五日,李生故⑥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⑦,盍⑧改之乎?不然迨⑨年事蹉跎⑩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 ,以昭炯戒 。”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改)
【注】①或:有人。②信:真的。③志:记住。④还(xuán):旋转,转身。⑤居:过了。⑥故特地。⑦厌:满足。⑧盍:何不。⑨迨:等到。⑩蹉跎:指虚度光阴。 坐右:指座位右边,这里指当做座右铭。 昭:显示。炯戒:明显的警戒。
6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或谓君不善学 善: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但:
③不应而还走 走:
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7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71.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请用原文回答)?
72.课文《孙权劝学》中的吕蒙以及本文中的王生在听别人劝说之后,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024七下·宣化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皇甫谥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②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谥乃感激,就乡人席坦⑥受书,勤力不怠。
——(节选自房玄龄《晋书·列传》)
【注】①叔母任氏:过继他的叔母任氏。②三牲:牛、羊、猪(三牲)肉。③道:正道。④卜:选择。⑤阙:同“缺”。⑥席坦:人名。
7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面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词语推断法:义不容辞
⑵修身笃学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⑶勤力不怠 查阅词典法:①懒惰,松懈;②怠慢,轻慢,不恭敬;③疲倦。(选自《古代汉语常用字》 (填序号)
74.把甲文中加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75.两文所写都是劝学的故事,孙权和叔母任氏分别是如何劝说的?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2024七下·桥西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上,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常羊尝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②,使虞人起禽而射之③。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④拂王旃⑤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⑥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⑦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⑧矣。’”
(选自明代刘基《郁离子·卷三》,有删改)
【注】①田:同“畋”,打猎。②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③使虞(yú)人起禽而射之:让掌管山泽田猎的官员去哄赶禽兽从而射杀它们。④鹄(hú):天鹅。⑤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⑥注矢:指把箭搭在弓上。⑦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大夫,善射。⑧必:完全肯定。
76.【甲】文选自① (朝代)② (人名)的《归田录》。
7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尝射于家圃 常羊尝学射于屠龙子朱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禽发,鹿出于王左
C.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十发而十中
D.若欲闻射道乎 卿言多务,孰若孤
7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康肃笑而遣之。
②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7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个文段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2024七下·红花岗期中)古代诗文阅读
苏武牧羊
卫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②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④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⑤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卫律,原是汉朝大臣,后投靠匈奴。②白:告诉。③羝:公羊。④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⑤节:符节,旌节。缀有施牛尾的竹竿,是古代使者出使的信物。
80.下列说法与文章不符合的一项是( )
A.苏武被幽禁后,以绝食抗议。 B.苏武通过嚼雪和毡毛做斗争。
C.苏武攫取野鼠储藏的野果吃。 D.苏武和他的部下被分别安置。
81.结合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①用现代汉语翻译“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②最能体现苏武爱国忠君精神的是哪一句?请摘录原文回答。
82.下列选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单于愈益欲降之”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爱莲说》)
C.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2024七下·沿河期中)古代诗文阅读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②,盍③改之乎?不然,迨④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⑤炯戒⑥。”
选自《李生论善学》
【注】:①还:通“旋”,掉转身。②厌:满足。③盍:何。④迨:等到。⑤昭:展示。⑥炯戒:明显的警戒。
8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B.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C.岂善学者所应有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D.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84.结合课文,说说李生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四字短语回答。)
8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李生认为学习贵在善于思考,而最忌讳的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
B.李生在规劝王生时,谈到“不耻下问”,也是告诉王生要多向老师请教。
C.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知错能改,能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反省的王生。
D.李生引用孔子的名句,既能论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增强对王生的说服力。
(2024七下·罗甸期中)古代诗文阅读
北人食菱①
[明]江盈科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②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②啖(dàn):吃。③坐:因为,由于。
86.下列句子翻译或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或曰:‘食菱须去壳。’”翻译为:“或者说:‘吃菱必须去掉壳。’”
B.“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说明北人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的心理。
C.菱角生长在水中,北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表现出北人不懂装懂的性格特点。
D.这则小故事情节构思遵循生活的真实,北人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87.从选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旨的语句摘抄下来,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8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人自护所短 自钱孔入
B.欲以去热也 睨之久而不去
C.欲以去热也 公亦以此自矜
D.仕于南方 尝射于家圃
(2024七下·平塘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冤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8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内心惊惶,改变神色。但他在这种情况下仍旧继续发奋读书。
90.联系选文思考,最能表现王冕惜时读书、废寝专心、好学不倦的原文是:
91.下列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遂为通儒 自以为大有所益
B.依僧寺以居 蒙辞以军中多务
C.冕小儿,恬若不见 卿言多务,孰若孤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024七下·从江期中)古代诗文阅读
司马光好学
朱 熹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④迨:等到。⑤倍:同“背”,背诵。
92.下列对选文中“精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心地诵读 B.聚精会神地读
C.精读和背诵 D.精神百倍地读
93.司马光好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9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患记问不若人 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咏雪》)
B.迨能倍诵乃止止有剩骨(蒲松龄《狼》)
C.用力多者收功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D.所得多矣 多不接世(诸葛亮《诫子书》)
(2024七下·新建期中)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乙】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 “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①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摸。
9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
或说肃曰:
因为肃画五策:
96.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97.关于鲁肃对吕蒙才干和谋略的巨大变化的惊叹,甲文和乙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这些描述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024七下·余江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②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③皆白首也。夫④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⑤,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⑥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省东阿县。②反:通“返”,返回,③共载:同车。④白首:老年人。⑤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⑥决之:决断政事。⑦廪:仓库中的粮食。⑧赈:救灾。
9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遣 闻 乃
99.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②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00.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得“阿县大治”?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024七下·滦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
卖油翁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卖蒜老叟①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②。忽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念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欲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参考注释】:①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②堵:墙。③揶揄:讥讽。④纵:放开。
10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钱孔入 自以为大有所益
B.释担而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尝射于家圃 老人自缚于树
D.能以一死成君之名 睨之久而不去
10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睨之久而不去 睨: ②但手熟尔 尔: ③咳嗽不绝声 绝: 。
10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②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104.笑,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它既是内心的表白,又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小梁同学负责把两文中的“笑”进行汇总,请大家帮他完成下表。
甲文 乙文
原文句子 康肃笑而遣之 叟笑曰
内心独白 批注: 看了老翁精湛的倒油技术而自叹不如,这是惭愧的同时也带有① 的笑 批注:②
人性光辉 ③ 胸有成竹
(2024七下·北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完成问题。
木兰诗(节选)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5.下列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双兔傍地走 B.木兰当户织 C.对镜帖花黄 D.阿爷无大儿
10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B.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C.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7.对下列各句修辞用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对偶,突出了木兰的忧虑)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设问,突出了识别的困难)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轡头,北市买长鞭。(排比,写出了操办的急切,渲染了气氛的紧张,同时又显得井然有序)
D.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对偶,突出战事之紧急)
108.诗中是怎样描述木兰回到家中的心情的?试简略分析。
(2024七下·南宁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③,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④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⑤尔。”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①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②西洛:西京洛阳。③僚属:下属的官吏。④讽诵:背诵,朗诵。⑤属思:思考,构思。
10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B.陈康肃公善射 择其善者而从之
C.睨之久而不去 讽诵之声琅然
D.以我酌油知之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110.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111.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汝亦知射乎?”一句中,陈尧咨对老者直接称“汝”,很不客气,透露出他的盛气凌人。
B.甲文中通过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如卖油翁 “置”“覆”“酌”“沥”一气呵成,体现他的乐观。
C.乙文中谢希深说“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宋公垂专心求学的状态。
D.甲乙文都通过人物对答的形式,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小故事中明白了大道理。
11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②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
113.甲乙两文都选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笔记小说集《归田录》,故事虽短,哲理颇丰。请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
(2024七下·百色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③,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④,卧则读小说⑤,上厕则阅小辞⑥,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⑦亦言:宋公垂⑧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⑨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释】①(钱思公)即钱惟演,吴越王钱俶的儿子。②〔西洛〕西京洛阳。③〔僚属〕官府的佐助官。欧阳修、谢绛等都曾是钱惟演的僚属。④〔经史〕经书和史书。⑤〔小说〕杂记类书籍。⑥〔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⑦〔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朋友。⑧〔宋公垂〕即宋绶(shòu),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著名。⑨〔属思〕构思。
11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B.尝射于家圃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D.康肃笑而遣之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115.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尔安敢轻吾射”表现出康肃公怒形于色,从质问、斥责的语气中,看出他的傲慢无礼。
B.【甲】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略写陈尧咨在家圃射箭的情形,详写卖油翁演示沥油的过程。
C.【乙】文中钱思公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他善于利用时间,博览群书,他所作的文章,都是在马上、枕上、厕上完成。
D.【乙】文没有对宋公垂这个人物进行直接描写,而是用同在史院的谢希深的话进行侧面烘托。
11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无他,但手熟尔。
②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117.乙文中,作者介绍了钱惟演,宋绶两人的读书故事,一定让你深受触动。请你继续列举两个关于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要求:写出两个典故名称即可,不用描述)
118. 两篇短文分别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文章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1.就 ;离开;对……感到惊异
2.①父亲大怒,鞭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②孩子对读书这样痴迷,为什么不听任他去做想做的事呢?
3.王冕:学习时全神贯注,不为外界所动。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通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王冕在读书上有所成就的原因即可。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王冕)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诵读书籍。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本,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1.辄默记,翻译为:就默默地记住。辄,就
冕因去,翻译为:王冕于是离开家。去,离开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翻译为: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异,对……感到惊异
故答案为: 就;离开;对……感到惊异
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挞、已而、痴、曷”。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已而:不久。痴:此指一心一意,沉醉于……曷:何。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父亲大怒,鞭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
②孩子对读书这样痴迷,为什么不听任他去做想做的事呢?
3.①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翻译为: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写王冕痴迷读书。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翻译为: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本,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写王冕读书时专心,不为外界干扰。
故答案为: 王冕:学习时全神贯注,不为外界所动。
4.C
5.①(卖油翁)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萧颖士)经常自己带着一壶酒,在郊外追逐美景。
6.D
7.陈康肃和萧颖士在性格上的共同点是骄傲自负。
陈康肃公自恃箭术高超,对卖油翁的评价表示不满和愤怒。萧颖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看到紫衣老父和小童闲散平庸的样子就肆意欺侮。例如陈康肃听到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后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萧颖士见到紫衣老父和小童后“颇肆陵侮”,都体现了他们骄傲自负的性格特点。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陈康肃公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因此自我夸耀。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老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射中靶心,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康肃公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康肃公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萧颖士在开元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他仗着自己才华横溢,非常傲慢自负,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经常自己带一壶酒,到郊外风景优美的地方去游玩。有一次,他偶然在旅店休息,独自饮酒吟诗。恰巧遇到风雨大作,有一个穿着紫色衣服的老人,带着一个小童来这里避雨。萧颖士看老人穿着散乱,言行举止也不拘小节,便放肆地侮辱他。不久,风雨停了,车马突然出现,老人骑上马,仆人前后簇拥着离开了。萧颖士慌忙中偷偷打量,旁边的人告诉他说:“那是吏部的王尚书大人。”
4.A .“尝射于家圃”的“射”是“射箭”的意思,“吾射不亦精乎”的“射”是“射箭的本领”的意思。
B.“以我酌油知之”的“以”是“凭借”的意思,“以钱覆其口”的“以”是“用”的意思。
C.中两个“但”的意思相同,都表示“只,只是”。
D.“惟手熟尔”的“尔”是“罢了”的意思,“尔安敢轻吾射”的“尔”是“你”的意思。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翻译。①重点词:但,只;颔,点头。②重点词:胜,优美的景色。
故答案为:①(卖油翁)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②(萧颖士)经常自己带着一壶酒,在郊外追逐美景。
6.ABC.正确。
D.有误,“汝亦知射乎”表现了陈尧咨的盛气凌人,不是诚恳相问的态度。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陈康肃和萧颖士在性格上的共同点是自恃有才,骄傲自大。甲文中,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当卖油翁对他的射箭技艺只是微微点头时,他就忿然质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表现出他对自己射箭技艺的自负和对他人评价的不满。乙文中,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无与比”他看到紫衣老父和小童闲散平庸的样子,就“颇肆陵侮”,表现出他的傲慢无礼。直到得知老父是吏部王尚书时才仓忙打听,可见他之前的傲慢是因为自恃有才而看不起他人。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他人不屑一顾,就如同陈康肃和萧颖士一样,这种性格往往会让人失去他人的尊重和支持,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故答案为:陈康肃和萧颖士在性格上的共同点是骄傲自负。
陈康肃公自恃箭术高超,对卖油翁的评价表示不满和愤怒。萧颖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看到紫衣老父和小童闲散平庸的样子就肆意欺侮。例如陈康肃听到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后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萧颖士见到紫衣老父和小童后“颇肆陵侮”,都体现了他们骄傲自负的性格特点。
8.C
9.①我也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②这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10.B
11.陈尧咨是一个技艺高超但也可能带有自负情绪的人。他有着一定的自我反省能力,但在某些方面(如理解家族期望)仍需提升。同时,他也展现出了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接受他人意见并改正错误的品质。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参考译文】
【甲】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自我夸耀。有一次,他在家里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老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
陈尧咨擅长射箭,能够百发百中,世人认为他的箭术如神一般,因此他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由基是古代著名的射手)。等到他镇守荆南地区回来,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吗?”陈尧咨说:“荆南地区地处交通要冲,每天都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但我常常以射箭为乐,每次射箭都让在座的客人无不赞叹佩服。”母亲听后说:“你父亲教导你要以忠孝来辅佐国家,现在你却不致力于推行仁政教化,而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这难道是你先人的志向吗?”于是用杖责打他,并将他佩戴的金鱼袋(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打碎。
8.A.陈康肃公善射:此处的“善”意为“擅长,善于”,表示陈康肃公擅长射箭。 择其善者而从之:此处的“善”意为“好的,优点”,表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B. 但手熟尔:此处的“尔”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此处的“尔”是第二人称代词,意为“你”。
C. 及守荆南回:此处的“及”意为“到……的时候”,表示到陈尧咨镇守荆南回来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此处的“及”同样意为“到……的时候”,表示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D. 今汝不务行仁化:此处的“务”意为“致力,从事”,表示现在你不致力于推行仁政。 卿言多务:此处的“务”意为“事务”,表示你说事务多。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①重点词:无他,没有别的奥妙;惟,只,不过。②重点词:岂,难道;汝,你;志,心意。
故答案为:①我也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②这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10.ACD.正确。
B.甲文详略得当,详写陈尧咨的射技,略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剪裁精当,主题鲜明。这个选项不正确。实际上,在甲文中,卖油翁酌油的过程是详写的,通过这个过程来展示他技艺的高超和从容不迫,同时也用来教育陈尧咨不要过于自负。而陈尧咨的射技虽然也有提及,但并非详写。
故答案为:B
11.两篇短文都强调了陈尧咨射箭技艺的精湛,无论是“当世无双”还是“百发百中”,都显示了他在射箭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和造诣。 在甲文中,陈尧咨因为自己的箭术而自矜,当卖油翁对他的箭术只是微微点头时,他感到不满并质问对方。这显示了他有一定的自负心理,认为自己的箭术无人能及。同样,在乙文中,他自号“小由基”(由基是古代著名的射手),并常常以射箭为乐,使得宾客无不叹服,这也体现了他的骄傲情绪。 在乙文中,陈尧咨向母亲汇报自己的政绩时,更多地强调了自己的射箭技艺而非治理地方的成果。母亲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他应该以忠孝辅国家,而不是专注于个人的技艺。这表明陈尧咨在理解母亲的期望和家族的传统价值观方面存在不足。
故答案为: 陈尧咨是一个技艺高超但也可能带有自负情绪的人。他有着一定的自我反省能力,但在某些方面(如理解家族期望)仍需提升。同时,他也展现出了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接受他人意见并改正错误的品质。
12.在;放下;凭借;点头
13.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
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14.熟能生巧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12.尝射于家圃 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 于 : 在 ;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释:放下。以我酌油知之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以:凭。 但微颔之 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颔: 点头。
故答案为:在;放下;凭借;点头
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①重点词:“吾”,我;“射”,射箭的本领,“精”,精湛。②重点词:“康肃”,指陈尧咨;“遣”,打发。故答案为: 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14.熟能生巧:这是本文的核心道理。无论是射箭还是酌油,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积累才能达到高超的技艺水平。卖油翁的酌油表演就是对这一道理的生动诠释。故答案为: 熟能生巧
15.①.回头看;②.慢慢地;③又
16.①遇到几个游客在激烈地讨论文史,议论纷纷,争辩不休。②那群人(听了)很惶恐,惭愧地低头离开。
17.①衣着朴素、不拘小节。从他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出来。②为人谦逊。从“唯唯而已”含糊应答可以看出来。(3)彬彬有礼。从他拱手回答可以看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裹一块绢,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人在那里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人回头看他。有一个客人随意问他说:“你也懂得文书?”王安石含糊地应答。人家再问他姓名,王安石拱手回答说:“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惭愧地低着头离开。
15.①“人莫之顾”译为:没人回头看他。顾,回头看:
②“有一人徐问公曰”译为:有一个客人缓慢问他说。徐,慢慢地;
③“复问公何姓”译为:人家又问他姓名。复,又。
故答案为:①回头看;②慢慢地;③又。
16.①数,几个;盛,激烈的;辩,争辩。②俯,低头:去,离开。
故答案为:①遇到几个游客在激烈地讨论文史,议论纷纷,争辩不休。②那群人(听了)很惶恐,惭愧地低头离开。
17.根据“幅巾杖展,独游山寺”可知,王安石衣着朴素,出行低调,可见其不拘小节;根据“有一人徐问公曰:公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可知,王安石虽有学富五车的文史知识但不显扬自己的知识,可见其为人逊;根据“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可知,王安石注意礼节,以拱手之礼回复他人所问,可见其彬彬有礼。
故答案为:①衣着朴素、不拘小节。从他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出来。②为人谦逊。从“唯唯而已”含糊应答可以看出来。③彬彬有礼。从他拱手回答可以看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18.亲近而不庄重;耸立的样子;判决,决断
19.A
20.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②王逵是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辩。
21.一次审讯立断久不能决的案件;不惜得罪上司,勇救按法不当死的因犯。才智过人,善于断案;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可以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人很多了!
【乙】
周敦颐,字茂叔,是道州营道县人,因为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都得不到解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了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说:“老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 ① 轻慢地玩弄。 亵 : 亲近而不庄重 ; ② 高高地挺立,洁净地生长 。 亭亭 : 耸立的样子 ; ③ 有案件长久以来没有得到判决或解决。 决 : 判决,决断 。
故答案为:亲近而不庄重;耸立的样子;判决,决断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有狱久不决”是一个主谓结构,“有狱”是主语,表示存在案件,“久不决”是谓语,说明案件长时间没有判决。“敦颐至”是主谓结构,“敦颐”是主语,“至”是谓语,即周敦颐到来。“一讯立辨”也是主谓结构,“一讯”是主语,表示一次审讯,“立辨”是谓语,意思是立刻分辨清楚。
故答案为:A
20.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① 重点词语:“莲之爱”指对莲花的喜爱;“同予者”即像我一样的人;“何人”意为什么人。②重点词语:“酷悍吏”指残酷凶悍的官吏;“众”指大家;“莫敢争”即没人敢争辩。故答案为: 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②王逵是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和他争辩。
21.乙文叙述了周敦颐的两件事:速断久悬之案:周敦颐刚到分宁县担任主簿时,面对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案件,他仅通过一次审讯就迅速而准确地作出了判决。这一事件展示了周敦颐的聪明才智、明察秋毫以及果断的决策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作为官员的公正无私和高效执行力,赢得了当地人的高度赞誉,连老练的官吏都自愧不如。勇争不当死囚:当转运使王逵想要对一名依法不应处死的囚犯加重刑罚时,面对王逵这位以残酷凶悍著称的官吏,众人皆不敢出声反对。然而,周敦颐却独自站出来与王逵争辩,坚持正义。在争辩无果,甚至面临被罢官的风险时,他毅然决然地表示不愿为了取悦上司而杀人,展现了他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高尚品质。最终,王逵被他的正义感所打动,囚犯也因此得以免罪。结合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一个才智过人、公正无私、果断干练、坚守原则、不畏强权的人。他作为官员,不仅具备卓越的行政能力,更有着深厚的道德操守和正义感,是历史上值得敬仰的清廉官员之一。故答案为:一次审讯立断久不能决的案件;不惜得罪上司,勇救按法不当死的因犯。才智过人,善于断案;为人正直,刚正不阿。
22.学习;不久、一会儿;都;刚才
23.C
24.①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作为根本。
②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25.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作为根本。常在孙权身边喝得酩酊大醉。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刚才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呵。”语惊四座,众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了。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学:学习。②一会惊醒。俄而:不久、一会儿。③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皆:都。④我刚才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向:刚才。
故答案为:学习;不久、一会儿;都;刚才
23.“常在孙策坐酣醉”:“常” 是副词,表频率,意为经常;“在孙策坐” 是一个介词短语,“在” 为介词,“孙策坐” 表示所处的地点,即 “在孙策的座位上”;“酣醉” 是谓语动词,描述状态,意为尽情地喝酒而醉倒。此部分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成分,表达虞翻经常在孙策座位上尽情饮酒至醉倒的情况。“忽于眠中”:“忽” 是副词,表突然;“于眠中” 是介词短语,“于” 为介词,“眠中” 表示时间范围,即 “在睡梦中”。这部分作为一个时间状语,用来修饰后面的动作 “诵《易》一部”,表明 “诵《易》一部” 这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突然在睡梦中。“诵《易》一部”:“诵” 是谓语动词,意为诵读;“《易》一部” 是宾语,其中 “一部” 作为数量词修饰 “《易》”,表明诵读的对象是一部《易经》。
故答案为:C
2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①重点词:乃,于是;以 为,把作为;宗,根本。②重点词:众坐,指在座的人;皆,都;呓,说梦话;诵,背诵。
故答案为: ①于是吕蒙博览群书,并把《易经》作为根本。②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乃博览群籍”可知,吕蒙广泛的阅读书籍,博览群书,是好学的表现;
根据“忽于眠中诵《易》一部”“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可知,在睡梦中在诵书,是好学的表现。
故答案为: 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26.全,都;于是,就;具备,完备;达到
27.①子女弟子衣食所用,自然有富余。
②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8.经营
29.不是。①除了个人才能外,还要有先人美好德行的影响(或者继承前代先辈美好德行),如乙文“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②有清廉、清白的家风,如乙文“以清白遗子孙”;③对物质生活低欲望,淡泊寡欲,如甲文“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乙文“非直不经营”。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参考译文】
【甲】
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女们的衣食费用,自有余裕。至于我在外任职,没有其他额外的调度,随身衣物和饮食,都仰赖官府供给,不再另外置办产业,以此来增添家财。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丝织品,外面有剩余的财产,那样就辜负了陛下。
【乙】
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常常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至于置办产业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不仅仅是不去经营那么简单。
“我自身遭遇际遇”,才有今天的地位,高官厚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常常想到自己能得到这些,难道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吗?这完全是仰仗先祖的风范以及带来的福庆,才使我达到今天的地位。古人所说的把清白留给子孙,这不是最丰厚的遗产吗!
2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A.悉听尊便:所有事情都完全按照对方的意思去办。句意为:都仰仗官职俸禄。悉,全,都。B.于是枯败零落。句意为: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遂,于是,就。C.句意为: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备,具备,完备。D.句意为: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哪里是自己多有才华?致,达到。
故答案为:全,都;于是,就;具备,完备;达到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谓,说;遗,留给。②中重点词语有:以,来;修身,修养身心。
故答案为:①子女弟子衣食所用,自然有富余。②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8.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不治别生”意思是:没有别的经营生计。“治”意思是“经营”。
故答案为:经营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诸葛亮担任蜀国丞相以来,鞠躬尽瘁,严于律己;从“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可知,作者继承前代先辈美好德行,有美好的德行。从“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以清白遗子孙”等语句能看出,诸葛亮和徐勉都有简朴的家风。从“不别治生,以长尺寸”“非直不经营”等语句能看出,诸葛亮和徐勉都为人淡泊,不追求物质享受。
故答案为:不是。①除了个人才能外,还要有先人美好德行的影响(或者继承前代先辈美好德行),如乙文“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②有清廉、清白的家风,如乙文“以清白遗子孙”;③对物质生活低欲望,淡泊寡欲,如甲文“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乙文“非直不经营”。
30.擅长射箭;园子;斜着眼看;点头
31.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⑵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32.北宋;欧阳修;本文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大本领,做人都要内敛,要含蓄,要低调,不要张扬自满。
33.示例:精益求精、为人豁达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以及启示感悟能力。对于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并整理,加强记忆;谈启示时,可谈自己的认识、感悟,应结合文章中的观点、事实来谈。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在文章主旨理解方面,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写人类的文章常考主人公的品质品格,写事类的文章常考故事揭示的道理哲理,学生可以此为思考的出发点,结合所读到的内容作理解。一般的,写人类的文章会围绕主人公集中叙写一到两个事件,在分析人物品格时可着重理解事件中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进而概括其品格特点。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眼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30.(1)陈尧咨擅长射箭。善射:擅长射箭。
(2)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圃:园子。
(3)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很久都不离开。睨:斜着眼睛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4)只是微微点头。颔:点头。
故答案为:(1)擅长射箭;(2)园子;(3)斜着眼看;(4)点头。
31.(1)重点词语:汝,你。亦,也。你也懂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2)重点字词:遣,打发。句子翻译为: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故答案为:(1)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2)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32.本文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文章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文章的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根据文章主旨来谈启示,如:艺无止境,精益求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谦虚低调,不骄不躁,智者超然物外,愚者坐井观天。
故答案为:北宋;欧阳修;本文告诉我们,不管你有多大本领,做人都要内敛,要含蓄,要低调,不要张扬自满。
33.文中提到“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能达到“当世无双”的境地,绝非偶然。这表明陈尧咨在射箭技艺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水平,力求做到极致。他没有满足于一般的射箭能力,而是通过长期的练习和钻研,使自己的射箭技术达到了出类拔萃的程度。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像陈尧咨一样,不满足于浅尝辄止,而是要深入探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追求卓越。
当卖油翁以“无他,但手熟尔”评价他的射箭技术,甚至用自己酌油的技艺来展示“熟能生巧”的道理,让陈尧咨感到“忿然”之后,陈尧咨最终“笑而遣之”。从一开始的生气到最后能够笑着打发卖油翁离开,这一转变体现了陈尧咨能够放下自己的架子和怒气,接受卖油翁的观点。他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高超的射箭技艺而固执己见,而是能够以一种较为豁达的心态面对卖油翁的“挑战”和教诲。这种豁达的为人处世态度,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因一时的意气用事而陷入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故答案为:示例:精益求精、为人豁达。
34.放下;只是;认为,以为
35.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36.⑴用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的用勺子倒油注入到葫芦里。
⑵美好的夜晚难以排遣,可以下一局棋吗?
37.【甲】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乙】记述了王积薪闻棋复棋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骄傲自满等。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不能是单纯的节奏划分,而是要在理解句意甚至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停顿。单个句子节奏的划分,可以寻找主谓结构的短语,一般在主谓之间断开。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