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第2课时 城镇化的利弊--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第2课时 城镇化的利弊--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6: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 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2课时 城镇化的利弊
A组必备知识基础练
(2024广西南宁期末)小城镇“过疏化”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口离开原本居住的城镇,使城镇产业人口短缺与各种城镇功能难以为继的现象。近年来,日本“过疏化”的小城镇数量不断增长,已成为普遍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小城镇“过疏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因素 B.文化因素
C.科技因素 D.经济因素
2.小城镇“过疏化”会导致日本(  )
A.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
B.城镇化水平持续下降
C.农业村、渔村大量消失
D.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
(2024山西太原期中)巴西K市为解决城市快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和城市规划。经过多年建设,该市形成了基于快速交通线由市中心向外辐射的发展轴,同时有多种公交线与快速交通线相连。快速交通线使用大容量低排放的公交车辆。城市沿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下图为K市公交网络模式图。据此完成3~5题。
3.与地铁相比,地面快速公交(  )
A.速度快 B.运量大
C.方便灵活 D.占地少
4.该市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方式有助于(  )
①缓解人口压力 ②减少交通拥堵 ③提高城镇化水平 ④节约能源消耗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城市沿快速交通线两侧高密度开发可以(  )
A.扩大服务范围
B.降低土地租金
C.减少环境污染
D.优化土地利用
(2024浙江台州期末)流动摊贩(地摊)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方式已逐渐发展成我国城市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广州目前摊贩数量达30多万,占就业人数的6.4%以上。广州市青年社区是广州流动摊贩的一个主要集中区,一天中不同时刻有小吃、织补、水果、衣物、饰品、手机贴膜等20到60个不同数量摊贩在此经营,一般到22时后流动摊贩会逐渐离开。下图为广州市青年社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流动摊贩极大地缓解了广州市(  )
A.劳动力供需矛盾
B.城市交通拥堵
C.人口老龄化问题
D.居民购物不便
7.影响广州市青年社区流动摊贩数量一天中呈现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公交车运行时间
B.环卫工的工作时间
C.商场的营业时间
D.市民的上下班时间
B组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4广东阶段练习)我国某市居民出行方式中,公共出行占26.2%,私家车出行占14.3%,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方式占59.5%。总体状况为周一至周五非机动车违法比例高于机动车。下图示意该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违法比例的时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8~10题。
8.非机动车比机动车违法比例高的主要原因是非机动车(  )
A.违法处罚力度大
B.驾驶人法律意识弱
C.驾驶方便
D.违法监管力度大
9.在中午和前半夜时段,机动车比非机动车违法比例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车辆数量 B.出行频率
C.车辆速度 D.天气状况
10.推测与周一至周五相比,周末两日机动车(  )
A.和非机动车违法比例均较高
B.和非机动车违法比例接近
C.违法比例低于非机动车
D.违法比例高于非机动车
11.(2024广东梅州期末)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TOD”城市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布局模式。公共设施及商业网点集中分布在公共轨道交通站点周围,形成生产生活功能齐全的城市片区,有效治理了“大城市病”。日本东京“TOD”城市模式发展起步早,形成了独具东京特色的“接驳错位”模式。下图示意传统“TOD”模式(a)和东京“TOD”模式(b)下的城市布局形态。
(1)解释“TOD”城市模式在治理“大城市病”中发挥的作用。
(2)与传统“TOD”城市模式相比,分析东京“接驳错位”模式对城市片区的影响。
第2课时 城镇化的利弊
1.D 2.D 解析 第1题,寻找好的就业岗位,获得高的经济收入,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是每一位年轻人的愿望。大城市能够实现年轻人的这些愿望,因而大量小城镇的人口涌向大城市,造成小城镇的“过疏化”现象,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小城镇“过疏化”不是造成日本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生育率低、延迟生育等因素,A错误;小城镇的人口流动方向是由小城镇到大都市,故日本城镇化水平没有降低,B错误;农业村、渔村大量消失与小城镇“过疏化”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C错误;小城镇因发展空间小,就业岗位少,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导致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D正确。故选D。
3.C 4.D 5.D 解析 第3题,地铁运量更大,速度更快,相比之下公交运量小,速度慢,A、B错。相比而言,公交车线路建设周期短,运行过程中灵活性较强,C正确。相比于在地下修建地铁,路面修建公交占地更多,D错。故选C。第4题,公共交通发展,能够减少私家车使用量,能够缓解交通拥堵情况,便于居民出行,由于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使得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方式可以节约能源消耗,②④正确;这种出行方式的变化对缓解人口压力以及对提高城镇化水平等影响不大,①③错。故选D。第5题,沿着快速交通线两侧进行高密度开发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浪费,优化土地利用,D正确。城市的服务范围与城市等级有关,一般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这种高密度开发难以扩大服务范围,A错。交通线两侧高密度开发,会提高土地租金。同时,污染物集中排放,可能会增加环境污染,B、C错。故选D。
6.A 7.D 解析 第6题,流动摊贩(地摊)作为一种非正规就业方式已逐渐发展成我国城市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可知流动摊贩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极大缓解了广州市劳动力供需矛盾,A正确;地摊可能加大城市交通拥堵,B错误;无法缓解广州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附近也有商住楼及市场,居民购物便利,C、D错误。故选A。第7题,流动摊贩主要服务于住宅区、工厂的工人与市民,下班时间有较充足的时间购物,摊贩一般到22时后才离去,所以一天中呈现波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市民的上下班时间,D正确;公交车运行时间、环卫工的工作时间、商场的营业时间对其波动变化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8.B 9.B 10.D 解析 第8题,非机动车出行率高,但非机动车驾驶人法律意识弱,加上违法处罚力度小,易导致非机动车驾驶人违法行驶,A错误,B正确。违法监管力度对所有交通参与者都是相同的,D错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驾驶方便性上存在差异,但这不是违法比例差异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B。第9题,一般来说,人们工作地与居住地有一定距离,机动车因速度快,利于人们工作往返,因此相比非机动车,在中午和前半夜时段,机动车的出行频率较高,故在中午和前半夜时段,机动车比非机动车违法比例高,B正确;车辆数量在中午和前半夜时段有可能减少,A错误;机动车的车辆速度与路况有关系,与中午和前半夜关系不大,C错误;特殊的天气状况下,违法比例可能更高,但不代表中午和晚上的天气状况和其他时间就一定不一样,D错误。故选B。第10题,周末两日,人们大多居家休息,出行率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违法比例均低于周一至周五,A错误;周末探亲或旅游等远距离外出需驾驶机动车出行,故推测周末两日机动车违法比例高于非机动车,D正确,B、C错误。故选D。
11.答案 (1)集约公共设施,预留绿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集中,功能齐全,利于人们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缓解交通堵塞,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站点以步行街道连接,并沿街布局商业网点,延长了乘客换乘时间,并将其转化为消费时间,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发展;延长乘客换乘时间,降低了城市交通枢纽的换乘效率。
解析 第(1)题,大城市病体现为城市绿地面积不足、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大、环境污染较严重、交通拥挤等问题,而“TOD”城市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布局模式,公共设施及商业网点集中分布在公共轨道交通站点周围,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集中,功能齐全,利于人们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公共设施和商业网点集中,集约使用了城市公共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可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以公共交通为主导,自行车、轨道交通、步行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综合,缓解交通堵塞,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第(2)题,“接驳错位”设置了大量的步行街道,站点以步行街道连接,并沿街布局商业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步行街,既延长了乘客换乘时间,也将其转化为消费时间,十分巧妙地利用人们闲暇时间购物,从而促进了城市商业经济发展;原来枯燥的等待公共交通的时间被利用,从而延长乘客换乘时间,降低了城市交通枢纽的换乘效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