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测评--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测评--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6:4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4江苏连云港期末)读北美洲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人类到达后,该地物种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 B.栖息地破坏
C.气候变化 D.小行星撞击
2.下列属于物种锐减带来的危害是(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D.环境污染演化的问题
(2024河南模拟预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系统的水平沟(是指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截流蓄水沟或槽,沟或槽内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土挡以间断水流)、梯田、谷坊、鱼鳞坑、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在生态措施的配合下,可以有效地完成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治理,达到平整土地,改善沟壑纵横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据此完成3~5题。
3.与梯田所在区域相比,鱼鳞坑所在地区(  )
A.坡面径流快 B.地势起伏小
C.水肥条件优 D.生物数量多
4.不同工程措施在水土治理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
①梯田水平方向拓宽土地面积 ②淤地坝减缓沟地水平坡度 ③水平沟利于减缓坡面垂直坡度 ④鱼鳞坑滞流作用明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5.图示水土治理工程措施,与我国传统人地思想观一致的是(  )
A.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D.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2024江西南昌期末)黑龙江某农民专业合作社曾经出现如下现象:玉米和大豆根系扎不深,出苗瘦弱、发黄;大雨过后,农田中雨水几乎不能下渗,远看似一片浅塘;大豆种植区,即便每亩地用25千克化肥(1亩=1/15公顷),也不及上辈人用更少的化肥的产量高。近年来,该合作社采取措施,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据此完成6~7题。
6.推测该合作社曾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森林减少 B.湿地减少
C.土壤退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7.该地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整体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2024云南德宏期末)有序度表示子系统在整体系统发展中的协调水平(数值越大表示协调能力越强)。各子系统有序度高,能促使整体系统健康稳定发展。下图示意黄河流域2014—2023年淡水、能源、粮食子系统有序度演变过程。完成8~10题。
8.未来该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是(  )
A.淡水 B.能源 C.粮食 D.耕地
9.有利于粮食子系统有序度缓慢上升的是(  )
A.耕地资源比较丰富
B.农业科技进步
C.环境污染有所改善
D.产业结构调整
10.2014—2023年该流域能源有序度的变化,说明(  )
①能源生产结构改善 ②能源消费结构多元 ③能源调出量下降 ④能源消耗总量降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江苏学业考试)中国的城市正在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扰。目前天津已建成三座垃圾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烟气净化工艺,把垃圾用来焚烧发电,废渣用来制砖,余热用来取暖,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有效地改变了过去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对环境的严重影响。据此完成11~13题。
11.关于建垃圾发电厂对天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解决了能源紧张状况
B.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C.加剧了人地矛盾
D.冬季取暖完全由余热提供
12.城市垃圾除焚烧发电外,以下处理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垃圾填埋处理
B.露天焚烧
C.分类处理,废弃物再利用
D.远郊堆放,自然降解
13.垃圾发电站建设选址应考虑(  )
A.接近居民区 B.靠近交通干线
C.靠近河流 D.远离城市
(2023云南曲靖三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小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废旧汽车处理市场潜力巨大。下图为我国某废旧汽车回收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其主要原因是(  )
①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②发展中国家治理污染的成本高 ③发展中国家人均消耗资源多,浪费严重 ④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5.从效益的角度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可以(  )
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②增加就业 ③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④减少环境污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6.我国废旧汽车回收利用中对于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共52分)
17.(2024河南南阳期末)(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可可托海镇“因矿而生”,曾因有著名的“三号”矿坑,被世界公认为稀有金属的“天然陈列馆”。1999年,虽然“三号”矿坑还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但我国仍决定关闭这个运行了半个世纪的矿坑。可可托海镇2013年被命名为地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被正式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5年被授予“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16年被正式批准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可可托海镇集绝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哈萨克人文景观、浓厚的红色文化于一身,为其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图示意可可托海镇位置。
(1)指出可可托海镇矿产开采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6分)
(2)推测国家关闭可可托海“三号”矿坑的主要原因。(4分)
18.(2024山东济宁期末)(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洋县是我国朱鹮、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占县域面积94%的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洋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但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例如为朱鹮提供觅食的湿地和栖息的林木、朱鹮活动区内稻田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禁止开矿等举措使当地经济发展一度陷入“绿色贫困”。
近年来,洋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利用县域生态资源,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突破口,创新有机产业、生态旅游、精准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有机产业助推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典型地域模式。下图示意洋县有机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模式。
(1)分析洋县农村经济发展一度陷入“绿色贫困”的原因。(4分)
(2)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生产标准,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农业生产方式。评价洋县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6分)
(3)为洋县采用“种植+加工+旅游”模式发展经济提出具体措施。(6分)
19.(2024河南南阳期中)(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山东省菏泽市某环境能源公司年处理生活垃圾36.5万吨,年提供绿色电力12 748.3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21万吨,真正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指出,要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积极开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焚烧处理,进一步健全收运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垃圾焚烧发电作为主流垃圾处理方式,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下图为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链结构图。
(1)与传统的垃圾填埋相比,简述垃圾焚烧发电的优点。(6分)
(2)简述垃圾焚烧发电上游产业能够产生的效益。(4分)
(3)试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20.(2024广东期中)(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滇池处于云贵高原中部,流域面积小,是昆明市百姓生产生活的主要供给水源。滇池流域也是全国有名的蔬菜、花卉生产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滇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已严重威胁着流域内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简析滇池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并分析滇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5分)
(2)近年来通过治理,滇池的环境不断改善,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其主要治理措施。(5分)
第五章测评
1.B 2.A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从人类到达后,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物种数量急剧下降,说明物种数量的下降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由于人们长期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地,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生物链被割断,导致生态失衡,相当一部分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数量锐减,B正确;相比人类到达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小行星撞击等大的自然变故并无明显的影响,且与人类活动无关,A、C、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和草原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所以物种锐减带来的危害是生态破坏问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A 4.D 5.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鱼鳞坑所在地区坡度较梯田区域地势起伏大,坡度大,坡面径流快,A正确,B错误;梯田区域水肥条件优且生物数量多,C、D错误。故选A。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梯田水平方向拓宽土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①正确;淤地坝工程的作用在于将沟谷中含沙量较高的水流拦蓄起来,阻挡泥沙就地沉积,减缓了沟地的垂直坡度,②错误;水平沟是在山坡上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截流蓄水沟或槽,沟或槽内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土挡以间断水流,有利于减缓坡面的水平坡度,③错误;鱼鳞坑通过就地拦蓄径流,使其渗入土地,滞流作用明显,④正确。故选D。第5题,水土治理工程措施反映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地理环境决定论,A、D错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人定胜天论,B错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反映人地协调发展,C正确。故选C。
6.C 7.D 解析 第6题,材料中没有体现森林减少,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湿地减少,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作物根系扎不深,雨水几乎不能下渗,大豆产量降低,反映的问题是土壤退化,黑土地变薄变硬,作物减产,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故选C。第7题,没有体现公平性,公平性是任何生物可以享受资源,A错误;整体性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B错误;共同性原则指的是有共同保护环境的责任,材料没有体现,C错误;该地区改变了发展观念,采取措施来解决土壤退化问题,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D正确。故选D。
8.A 9.B 10.A 解析 第8题,图中显示最后阶段淡水有序度数值最低,说明未来黄河流域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约束要素是淡水。结合所学区域知识可知,黄河流域位于北方,降水较少,但人口和产业密度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9题,黄河流域耕地面积有限,A错误;农业科技进步,如优良耐旱高产品种的研发、节水技术等,有利于该区域的粮食子系统有序度缓慢上升,B正确;影响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不是生态环境污染,故改善环境污染对当地粮食子系统上升帮助不大,C错误;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侧重于优化第二、三产业的比例,第一产业占比较低,不利于粮食子系统有序度上升,D错误。故选B。第10题,读图可知,该流域能源有序度上升。能源生产结构改善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能促进该区域整体系统健康稳定发展,①②正确;根据能源有序度的变化,不能判断出能源消耗总量和调出量的变化,③④错误。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B 12.C 13.D 解析 第11题,建设垃圾发电厂能够使垃圾得到充分利用,改善了城市环境的质量,故B正确;建造垃圾发电厂只能缓解能源紧张状况,A错误;建立垃圾发电厂,减少垃圾,使垃圾的占地面积减小,所以不会加剧人地矛盾,C错误;余热数量有限,不能完全取代冬季供暖,D错误。故选B。第12题,垃圾的最理想利用方式就是分类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C符合题意。分类填埋、露天焚烧、自然降解均会产生一定的污染,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13题,垃圾焚烧发电虽然相对清洁,但还是会造成部分污染,应远离居民区和城市,A错误,D正确。靠近交通干线不是垃圾发电站的首要考虑因素,B错误。垃圾发电站对水源要求不大,C错误。故选D。
14.D 15.A 16.B 解析 第14题,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同时又面临人口增长的压力,从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雪上加霜,①④正确;污染治理成本高不是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的主要原因,②错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大,但人均消耗量小,③错误。故选D。第15题,从图中可知,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①正确;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②正确;图中没有体现能源数量增加或能源利用率提高的信息,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作用不大,③错误;电池具有污染性,电池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④正确。故选A。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消耗,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正确;公平性原则体现在代际公平和当代人之间的公平,A错误;共同性原则体现在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C错误;阶段性原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D错误。故选B。
17.答案 (1)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矿产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废水、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加剧环境污染。
(2)减缓矿产资源衰竭速度;增加我国稀有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解析 第(1)题,可从采矿的开采、储存、运输、生产等环节展开分析。采矿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就业机会,但是也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采矿的地面工作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大规模剥离岩土,这不仅会破坏原有的地表形态,还会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产开采过程中排放出未经处理的粉尘、废气和废水,加剧环境污染。第(2)题,主要从可可托海镇矿产开采带来的问题等角度展开分析。由材料可知,曾因有著名的“三号”矿坑,被世界公认为稀有金属的“天然陈列馆”,关闭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可以减缓矿产资源衰竭速度,增加我国稀有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由上题可知,可可托海镇矿产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关闭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18.答案 (1)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产量降低;退耕还林、还湿等政策使农业用地面积减少;限制部分工矿业发展,农民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减少。
(2)有利条件:生态环境优良,大气、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大。
不利条件: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水利、交通等保障条件有待提高;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发展有机农业缺少技术支撑。
(3)将土地流转到托管企业,增大耕作田块面积,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朱鹮”等相关特色有机产业品牌,推进品牌化经营与销售,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整合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体验、水果采摘等旅游业。
解析 第(1)题,洋县农村经济发展一度陷入“绿色贫困”,主要是农业发展受限,可从政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角度进行分析。农业效益低下,由于农业技术落后,生产方式传统,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产品产量降低,农民收入不高;退耕还林、还湿等政策使农业用地面积减少,限制了农业的发展;限制部分工矿业发展,农民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减少。第(2)题,评价条件需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洋县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有利条件:洋县自然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有机农业;政府政策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利条件: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动力不足;洋县水利、交通等农业基础设施较落后,技术落后,缺乏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经验,有机农业生产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洋县采用“种植+加工+旅游”模式发展经济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将土地流转到托管企业,增大耕作田块面积,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如“朱鹮”等,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整合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体验、水果采摘等旅游业;同时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19.答案 (1)垃圾处理效率高,减量化显著;场地选择较容易,无害化较彻底;可回收余热发电,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垃圾清运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等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3)走专业化、大型化道路,以提高综合效益;严格把关垃圾焚烧发电建厂项目,避免盲目跟风;加强相关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设备的研发;燃烧废气达标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山东省菏泽市某环境能源公司年处理生活垃圾36.5万吨”可知,垃圾焚烧发电的垃圾处理效率高,减量化显著;垃圾焚烧场地选择较容易,无害化较彻底;根据材料“年提供绿色电力12 748.3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21万吨”可知,垃圾焚烧可回收余热发电,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第(2)题,根据材料“积极开展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焚烧处理,进一步健全收运体系,推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可知,垃圾清运减少了生活垃圾的堆放,保持了环境的清洁,又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产生较好的环境效益;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又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项目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等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第(3)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众多,生产生活垃圾量大,在
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垃圾焚烧发电应向专业化、大型化道路方向发展,以提高综合效益;垃圾焚烧发电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选址时易遭到周边居民反对,因此应严格把关垃圾焚烧发电建厂项目,避免盲目跟风;还应加强相关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技术设备的研发;垃圾焚烧发电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因此要做到燃烧废气达标排放,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20.答案 (1)水体污染。
原因:①滇池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水体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弱;②周边农业中的化肥、农药残留进入滇池;③昆明人口增加迅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滇池等。
(2)①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②加大投入,将城区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③减少周边农业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量;④调整滇池流域内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⑤跨流域调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⑥加强流域管理,建立滇池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滇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水体污染问题突出。原因可从污水排放和水体自净能力的角度展开分析。因滇池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水体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弱,污染物净化速度慢;滇池周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残留进入滇池,导致滇池中磷元素等增多,水体富营养化;昆明人口增加迅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滇池等,加重滇池水污染。第(2)题,滇池的环境不断改善的措施可结合图中信息从个人、产业、政府的角度作答;对个人而言,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产业角度看,加大投入,将城区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减轻污染;减少周边农业中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污染物质来源;调整滇池流域内的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跨流域调水,增加水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从政府角度看,加强流域管理,建立滇池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