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测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4云南昆明阶段练习)新疆多语种地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新疆各民族人民长期聚居和杂居融合的映射,其形成与海拔、坡度以及当地生产方式密切相关,下图为新疆各语种地名海拔区间占比统计图,其中汉语地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82%。完成1~3题。
1.由图中信息可知,新疆( )
A.蒙古语地名在各海拔较均衡
B.各海拔以维吾尔语地名为主
C.维吾尔语地名占比在1 500~2 000米最多
D.历史上蒙古族在此定居最早
2.推测历史上新疆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
A.山间高平原地区
B.盆地中央
C.冲洪积平原地区
D.中低山区
3.新疆的蒙古语地名中自然类地名占八成以上,且以涉水类地名为主,其主要原因是( )
A.新疆曾经气候湿润
B.蒙古族传统习惯逐水草而居
C.新疆多季节性河流
D.希望所至所居之处水草丰美
(2024浙江衢州期末)下图为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迁入路线图。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气候
C.地形 D.植被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成为亚洲人口重要迁入地的原因是( )
A.文化相近 B.自然环境更加优越
C.自然灾害较少 D.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2024山西临汾期中)下图为我国不同海拔的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统计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各海拔分段比较,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 ( )
A.>3 000米的区域 B.500~1 000米的区域
C.100~500米的区域 D.≤25米的区域
7.图中信息表明,我国( )
A.人口分布较均匀
B.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丘陵区
C.人口随海拔升高递增
D.高原地区都地广人稀
在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中,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而中西部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近年来,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城镇化中的新现象。下图为江西某县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
B.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
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D.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9.影响该县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城乡距离 ②产业基础 ③气候舒适度 ④教育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4四川泸州期末)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下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10~11题。
注:人口流动活跃度(实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人口流动强度(虚线)=(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常住人口
10.甲、乙、丙、丁为该县的四个县域功能区,以下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偏远山区 B.乙—主城近郊区
C.丙—主城远郊区 D.丁—主城区
11.L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西部显著低于东部,可能是西部( )
A.自然灾害较多 B.工业发达
C.教育医疗设施差 D.人均耕地多
(2024安徽淮南阶段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多次做出人口政策的重大调整,2021年5月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实施“三孩”政策。有学者认为,“三孩”政策的实施除了考虑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外,还充分考虑了多年来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2~13题。
12.造成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数量增加 B.消费水平提高
C.能源开采力度增加 D.经济、科技水平提高
13.2022年5月31日,我国全面开放“三孩”政策,其带来的变化是( )
A.人口素质水平提高 B.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
C.人口流动范围加大 D.劳动力储备供给扩大
(2024江苏南京期中)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素有“沙漠中的花朵”的美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暖,年均降雨量约100毫米,水资源严重短缺。该国国土面积8.36万平方千米,2023年人口数量为1 017万人,绝大多数都是外籍人口。下图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该国吸引大量外籍劳工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资源开发 B.临近交通要道
C.旅游产业发达 D.生态环境优越
15.下列能反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当前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
16.提高该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有( )
①大力发展交通 ②开展海水淡化 ③发展喷灌、滴灌 ④降低消费水平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二、综合题(共52分)
17.(2024山西运城阶段练习)(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主城区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区域,研究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下图示意2000年、2010年、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分布。
(1)据图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描述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密度总体变化特点。(4分)
(2)判断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个方向中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最迅速的是哪个,并说明依据。(4分)
(3)简述2000—2020年长沙市主城区人口密度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5分)
18.(2024湖南邵阳期中)(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农村空心化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引起的“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为破解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空心村问题,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侧发力的增长方式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对供给体系结构的改革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材料二 下图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空心村整治关系图。
(1)分析空心村产生的原因。(5分)
(2)推测空心村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3分)
(3)分析空心村问题的整治对城市或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5分)
19.(2024陕西阶段练习)(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
(1)说出我国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4分)
(3)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研究,西藏自治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自治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5分)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21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 560万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本地农民工11 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 959万人,下降2.7%。
材料二 下表为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比较表。
比较特征 第一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
个人 情况 文化特征、家庭背景 小学和初中学历为主;多子女家庭 初中及以上为主;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
就业 情况 打工主要目的、工作期望、劳动供给决策 为家庭,求生存,能挣到比种田多的钱即可;绝对收入比较少 为自己,追求生活质量;向往体面或接近市民的工作
城市 适应性 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外界的联系、生活方式 较弱,多以同乡为主要交往对象;以口信、书信为主,信息量少,频率低,速度慢;与传统农民接近 较强,向往城市生活,渴望融入城市;以电话、网络为主,信息量大,频率高,速度快;与现代市民接近
(1)据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首要动因的异同点。(5分)
(2)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3分)
(3)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对城镇化的影响。(5分)
第一章测评
1.A 2.C 3.B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蒙古语地名在各海拔较均衡,基本在10%以下,A正确;<500米处以汉语地名为主,B错误;海拔1 000~1 500米以维吾尔语地名为主,C错误;无法反映在此最早定居的居民其民族的相关信息,D错误。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其中汉语地名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8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新疆地名中汉语地名数量最多,且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地区,历史上迁入新疆的汉族人口主要从事农耕业,因此在地域选择上偏向于适宜农耕、便于灌溉的河流沿岸及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区,C正确;汉语地名在海拔较高处占比较低,山间高平原地区、盆地中央、中低山区都不是历史上汉族的主要分布地区,A、B、D错误。故选C。第3题,新疆的蒙古语地名中自然类地名占八成以上,且以涉水类地名为主,是因蒙古族为游牧民族,传统习惯为逐水草而居,B正确;新疆气候湿润时期较早,当时该地人口分布很少,A错误;多季节性河流不是以涉水类命名的主要原因,需有人类活动才会出现地名命名,C错误;新疆游牧民族多逐水草而居,故以涉水类地名为主,而不是希望所至所居之处水草丰美而命名,D错误。故选B。
4.B 5.D 解析 第4题,读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可知,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可知,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不适合居住,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湿润(读图,东南部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适宜居住,因此气候是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B对;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次西南沿海地区人口也比较集中,但其他沿海地区人口稀少,因此地形不是影响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C错;植被、土壤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D错。故选B。第5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特点是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澳大利亚成为亚洲人口重要迁入地的原因是亚洲与澳大利亚之间迁移距离较短,而不是文化相近,且澳大利亚经济发展水平更高,D对,A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经济原因,而非自然原因,B、C错。故选D。
6.D 7.B 解析 第6题,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读图可知,在海拔≤25米的区域,面积比重最小,人口比重较大,所以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是海拔≤25米的区域,D正确;>3 000米的区域面积比重大,而人口比重小,人口密度最小,A错误;500~1 000米的区域面积比重和人口比重相当,人口密度不大,B错误;海拔100~500米的区域人口比重较大,面积比重也大,人口密度相对较小,C错误。故选D。第7题,图中信息表明,我国平原、丘陵地区(海拔低于500米)的面积比例大约是25%,人口占比超过70%,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A错误,B正确。随海拔升高,人口比重减少,数量减少,C错误。黄土高原地区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大,D错误。故选B。
8.C 9.A 解析 第8题,人口主动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与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加上城市消费水平、物价水平、住房压力大,于是人口不断地主动回流,C正确。第9题,回流人口主要选择在县城定居,一般外出务工的多为农村人口,县城距离农村相对较近,方便照顾家人,①正确;相对而言,县城的产业基础条件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对当地回流人口吸引力较强,市区的产业基础也好,但市区生活成本较县城高,且离农村较远,②正确;气候舒适度、教育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③④错误。A正确。
10.C 11.B 解析 第10题,据图分析可知,甲人口流动强度基本稳定,说明甲的人口变化较小,甲与丙有相似特征,丙的人口流动强度虽然为负值,但是流出相对较少,由此可知甲是主城近郊区,丙是主城远郊区,C正确、A错误;主城区应是人口向该地区流入,则人口流动强度应为正值,所以乙应该是主城区,B错误;丁地的人口流动强度为负值,而且丁地人口流动活跃度最高,由此可以判断出丁地人口流出较多,说明该地区应属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D错误。故选C。第11题,据上题判断可知,西部地区主要是城区,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教育医疗设施较好,所以人口活跃度较低,B正确;而东部地区主要是偏远山区,自然灾害较多,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设施较落后,耕地面积小,农业收入有限,人口流出多,流入少,人口流动活跃度较大,A、C、D错误。故选B。
12.D 13.D 解析 第12题,人口合理容量受资源、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人口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D正确;我国土地资源数量多年来未增加,排除A;消费水平提高会造成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下降,排除B;能源开采力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但不是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故选D。第13题,全面开放“三孩”政策,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扩大劳动力储备供给,D正确;该人口政策对人口素质水平和人口流动范围影响不大,排除A、C;该人口政策不会提高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排除B。故选D。
14.A 15.A 16.A 解析 第1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东地区石油资源丰富,石油资源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吸引大量外籍劳工的主要原因是石油资源开发,A正确;临近交通要道、旅游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越对劳动力吸引较小,无法吸引大量劳工,B、C、D错误。故选A。第15题,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开采石油需要大量男性劳动力,会使得当地的性别比例失调,A正确,B、C错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老年人口占比较小,D错误。故选A。第16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量等因素影响,大力发展交通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小,①错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水资源短缺,开展海水淡化,发展喷灌、滴灌,节约水资源能够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②③正确;降低消费水平并不现实,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答案 (1)空间上:整体分布不均,大致由主城区向周围逐渐减小。时间上:主城区中心区增大不明显,中心区周边区域增大比较明显(特别是南部地区增大更快)。
(2)南部。依据:主城区南部人口密度增加最大、增速最快。
(3)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出现社会治安问题;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空间上:整体分布不均,主城区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区域,故最大值位于主城区,大致由主城区向周围逐渐减小。对比三幅图,时间上:主城区中心区增大不明显,中心区周边区域增大比较明显(特别是南部地区增大更快)。第(2)题,读图可知,人口密度南部较大,且增速较快,说明南部基础设施完善,故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个方向中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最迅速的是南部。第(3)题,人口密度的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为有利与不利两方面。有利影响:人口数量增加可以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具有广阔市场,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影响:人口数量增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造成社会问题;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问题;出现社会治安问题;人口增多排放的废弃物增多,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18.答案 (1)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产生人口流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务工人员无法融入城市;传统的攀比心理,回村建新房。
(2)年久失修的房子存在安全问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
(3)对城市:避免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或对乡村: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避免潜在的矛盾纠纷。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可知,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较大,农民进城务工产生人口流动;由于城市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务工人员有极少数成为城市市民,很多人无法融入城市;由于传统的攀比心理的存在,农民返乡后回村建新房,导致旧宅基地闲置,出现空心化。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旧宅基地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倒塌等安全问题;旧宅基地闲置、新宅基地外扩,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由于新宅基地多占用耕地,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劳动力减少,阻碍农村的经济发展。第(3)题,有两种观点,表明观点说明理由即可。对城市:乡村空间优化,统一规划建房,整治空心村可以避免产生社会治安问题;同时农民进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繁荣。对乡村:乡村空间优化,统一规划建房,改善乡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减少由于宅基地问题潜在的矛盾纠纷。
19.答案 (1)地区差异较大;沿海地带人口压力指数相对较小,内陆地区人口压力指数相对较大,西藏、青海、陕西等省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
(2)江苏省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3)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我国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地区差异较大,分布不均匀;沿海地带人口压力指数相对较小,内陆地区人口压力指数相对较大,其中西藏、青海、陕西等省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第(2)题,从图中可知,自然条件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压力指数较小,从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等方面说明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海洋,经济发达,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第(3)题,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较大,说明西藏的人口容量减小,人口容量的减小说明西藏的生产能力减小,消费水平提高,分析西藏生产能力减小的原因即可。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
20.答案 (1)相同点:都是为了寻求更多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或家庭生活。
不同点: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农村的推力:就业机会少,收入低,生活困难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首要动因是城市的拉力: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社会福利好,交通便捷等。
(2)我国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流入地区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就业机会都优于流出地区。
(3)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 第(1)题,结合表中信息可知,第一代农民工主要来自多子女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故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是农村的推力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多出生在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庭,为追求生活质量而进城务工,主要是城市的拉力导致。但两代农民工进城务工都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经济待遇。第(2)题,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城乡差距、收入、就业等方面分析。第(3)题,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为城市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提升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