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素养综合练--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素养综合练--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6 16: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素养综合练
一、单项选择题
斯里兰卡岛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和沿海地区为平原,人口数量约为2 095万(2022年),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十个岛屿之一。下图示意斯里兰卡人口密度分布,图中甲地地处中南部约1 000米的高原。据此完成1~2题。
1.斯里兰卡人口最密集区主要分布在(  )
A.西南部湿润区 B.西南部干燥区
C.中部高原区 D.沿海低地区
2.甲地成为人口密集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位置优越 D.气候凉爽
(2024河南安阳阶段练习)人口垂直分布结构是居住在不同海拔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组成状况和构成关系。位于不同的地区,其海拔是不一样的,居住在不同海拔的人口,其数量多少也是不一样的。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规模随海拔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最可能是(  )
A.华北平原沿海 B.塔里木盆地山麓
C.云南西北部山地 D.青藏高原湟水谷地
4.图示地区(  )
A.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气候和水源
B.2 000~2 300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
C.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迁移的拉力大
D.人口分布十分密集,乡村聚落的规模较大
(2023浙江6月统考高考真题)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3.76亿,比2010年增长约70%,其中省际流动人口为1.25亿,占比为33.2%(比2010年下降5.6%)。流入(出)率为流入(出)人口占本省人口的比重。下表为2020年浙江、新疆、安徽、吉林四省级行政区流入和流出人口统计表。完成5~6题。
省级 行政区 流入人口 /万人 流入率/% 流出人口/ 万人 流出率/%
甲 155.1 2.5 1 152.1 18.9
乙 1 618.7 25.1 236.2 3.7
丙 339.1 13.1 60.3 2.3
丁 100.2 4.2 241.4 10.0
5.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沿海产业升级放缓
B.沿海经济增速下降
C.省际产业转移增加
D.省际交通条件改善
6.表中甲、乙、丙、丁与各省级行政区流动人口状况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甲—新疆 B.乙—安徽
C.丙—浙江 D.丁—吉林
(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中P所示。任意点O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图a所示。图b示意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7~8题。
a
b
7.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
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
8.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图b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9~11题。
9.下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与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相比,市辖区(  )
A.老年人口比重大
B.老年人口数量大
C.劳动人口比重大
D.劳动人口平均年龄大
11.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  )
A.经济规模 B.经济发展趋势
C.人口规模 D.人口职业构成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水资源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可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水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一定水质的条件下,水环境容量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下表为假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变,西藏三种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情景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状况表。据此完成12~13题。
项目 保持现有模式 着力发展支柱 产业、淘汰辅 助性产业 着力发展 旅游业
水资源 承载力 4.05 12.84 24.98 79.12 33.34 105.63
水环境 承载力 2.25 7.41 1.93 6.11 2.08 6.58
土地 资源 承载力 0.04 0.12 0.05 0.17 0.25 0.79
12.如表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水资源
B.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
C.着力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明显
D.从总量上讲,西藏的水资源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13.下列举措最有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是(  )
A.优化农牧业发展结构,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鼓励生育
C.积极推进生态旅游
D.大力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2024山西运城阶段练习)菲律宾是世界人口比较稠密的国家之一,下图为菲律宾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14~16题。
14.棉兰老岛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热 B.地形崎岖
C.生态恶化 D.水资源短缺
15.为提高菲律宾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①生态移民,将部分人口迁入棉兰老岛 ②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促进海洋资源开发 ③加大对平原地区地下水开采力度,保障城市、农业用水 ④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该国人口主要呈北迁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交通条件的改善 B.全球变暖
C.经济发展不平衡 D.国家政策鼓励
二、综合题
17.(2024河南开封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类似于我国的“胡焕庸线”,俄罗斯也存在着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简称“圣图线”)。结合83个联邦主体的人口密度、人口地理集中度、主要城市人口规模3项指标绘制俄罗斯人口空间格局图(如下图所示),图中圆圈大小表示人口规模,圆圈越大,说明人口规模越大。
(1)指出俄罗斯“圣图线”的主要特点。
(2)推测形成俄罗斯“圣图线”西南侧人口分布状况的主要原因。
(3)简述人口分布状况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4)请你为俄罗斯应对该国的人口分布状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献计献策。
18.(2024江苏徐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在实现了“搬得出”之后,如何“稳得住、能致富”成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关键。近年来,青海省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在尖扎县城附近,依黄河建“德吉村”新村,集中易地搬迁了附近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藏族群众近千人。随着整体搬迁的推进,很多原来外出打工的村民回流。下图为尖扎县位置图。
(1)结合图分析青海省的人口分布特征。
(2)试从劳动力角度,说明浅脑山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3)指出政府针对搬迁村民“稳得住、能致富”所做的主要工作。
(4)简述村民回流对德吉村的积极影响。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4 000万人(2023年)。加拿大能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是世界上社会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下图为加拿大人口、矿产、铁路分布示意图。
(1)简述加拿大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分析加拿大北冰洋沿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
(3)简述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较大的原因。
20.(2024河南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巴西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现为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2022年巴西人口达到了2.15亿,为世界上人口第五大国家。1960年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中南部地区的戈亚斯州,面积34万平方千米,人口530万,约占巴西人口的3%。
巴西北部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林业资源丰富,有丰沛的水资源。当地政府致力于研究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的科技应用,研究成功后巴西又会拥有大面积一年三熟乃至四熟的良田。巴西南部是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地表起伏比较平缓。该国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且量大,最高气温不超过36 ℃。下面图1为巴西地形图,图2为巴西人口、城市分布图。
图1
图2
(1)简述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的自然原因。
(2)简述近几十年来戈亚斯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
(3)推测未来巴西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第一章素养综合训练
1.A 2.D 解析 第1题,斯里兰卡人口最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该区域降水丰富,属于湿润区,A正确。第2题,斯里兰卡属于热带气候,多数时间气候湿热,高原上气候较凉爽,人口分布较密集。甲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人口稠密,D正确。
3.D 4.B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人口规模较大处位于海拔2 000~2 300米,华北平原沿海海拔在200米以下,A错误;塔里木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均海拔为800~1 300米,山麓地区海拔较低,B错误;云南西北部山地为横断山脉,山高谷深,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人口聚集区也在海拔3 000米以上,C错误;青藏高原湟水谷地海拔1 600~2 500米,故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青藏高原湟水谷地,D正确。故选D。第4题,由图可知,影响该地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A错误;海拔2 000~2 300米人口聚集最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B正确;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规模较小,说明生存条件较差,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如多水患等,不适合人类居住,C错误;湟水谷地人口、乡村聚落一般沿河呈带状或条状分布,通常规模不大,D错误。故选B。
5.C 6.D 解析 第5题,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省际产业转移增加,省级行政区之间发展差距减小,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主要原因,C正确;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沿海产业升级加快,A错误;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沿海经济增速上升,B错误;省际交通条件改善,是省际流动人口的有利条件,不是我国省际流动人口占比下降的原因,D错误。故答案选C。第6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丁流入率小于流出率,为人口净迁出区,应该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但新疆人口稀少,油气资源丰富,由于资源的开发,为人口净迁入区,与表中丙对应,A、C错误;吉林地处东北地区,加之气候寒冷,基础产业衰退,人口迁出,D正确;乙地人口大量迁入,应为东部沿海地区,应为浙江省,B错误。故选D。
7.A 8.D 解析 第7题,读图b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趋势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8题,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合题意。故选D。
9.A 10.C 11.B 解析 第9题,读图对比2020年和2010年的市辖区人口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常住人口数量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幅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降幅较大,总人口明显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图符合题意,A正确;②图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不符合题意,B错误;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不符合题意,C、D错误。故选A。第10题,我国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人口迁移为主。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A、D错误,C正确;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B错误。故选C。第11题,当今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具有类似常住人口变化状况的地级市,一般具有相似的经济发展趋势,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D 13.C 解析 第12题,西藏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最弱,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土地资源。发展旅游对于提升水环境承载力作用不明显。发展支柱产业、淘汰辅助性产业,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不明显。西藏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支撑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第13题,扩大粮食种植面积、鼓励生育和大力提高消费水平都不利于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推进生态旅游,有利于保护土地生态,提升土地资源承载力。
14.A 15.D 16.C 解析 第14题,根据所学及图示信息可知,棉兰老岛纬度较低,该地位于低纬度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A正确;由图示信息可知棉兰老岛相对高差不大,不存在地形崎岖情况,故B错误;题中信息未体现该岛屿生态恶化情况影响人口分布状况,故C错误;该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岛屿面积适中,不存在水资源短缺情况,故D错误。故选A。第1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区域内部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不会提升该区域的人口合理容量,故①错误;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可以增加区域资源总量,有利于提高菲律宾人口合理容量,故②正确;加大对平原地区地下水开采力度,保障城市、农业用水,会使该地资源状况和生态状况恶化,不利于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故③错误;提高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可有效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故④正确。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16题,材料并未体现该国交通条件的改善,且交通条件改善只是方便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带来人口向北流动,故A错误;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低地,岛屿人口会向高海拔内陆迁移,不会引起定向北迁趋势,故B错误;菲律宾北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迅速,南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因素引发人口北迁趋势增强,故C正确;题中信息未体现国家政策鼓励人口迁移,故D错误。故选C。
17.答案 (1)“圣图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南侧是人口高密度集聚区,东北侧是人口低密度稀疏区;东北侧人口稀疏区面积大于西南侧人口均值区和集聚区等。
(2)“圣图线”西南侧大致位于东欧平原,气候相对温和,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较长,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城市众多,是俄罗斯人口重要流入地等。
(3)“圣图线”东北侧广大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冬季寒冷漫长,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滞后,人口稀疏,劳动力短缺,不利于资源的开采利用;“圣图线”西南侧人口高度集聚,环境压力大,城镇化问题显著,人地矛盾突出;人口要素在地区间的配置失衡,不利于俄罗斯东西部的均衡发展。
(4)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部分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给东部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加强东部地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宜居性;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提高东部地区资源开发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口迁入东部地区。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圣图线”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其西南侧城市多,由图例可知,西南侧多为人口集聚区和均值区,东北侧多为人口稀疏区;从面积看,线的东北侧面积更大。第(2)题,俄罗斯纬度位置高,热量条件整体较差,“圣图线”西南侧纬度相对低,气候条件相对优越,气温相对高,更适合人类生活;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广阔,利于人类活动;该区域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达,经济发达,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相对更优越,对人口的吸引力强;同时该区域铁路线稠密,对外联系方便等。第(3)题,结合第(1)题可知,俄罗斯人口分布差别大,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但该区域面积占俄罗斯总面积较小,导致欧洲部分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化问题显著,环境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地广人稀,缺少劳动力,导致资源开发力度小或者没有开发,资源浪费严重,限制了经济发展。第(4)题,俄罗斯人口分布差别大,西部稠密,东部稀疏,可以将西部的人口吸引至东部地区。一方面,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部分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开发东部地区,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加强东部地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宜居性,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吸引西部人口迁入;同时,政府采取措施,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人口迁入东部,还可以接纳一定数量的国外劳动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8.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2)浅脑山区位置偏远,教育落后,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加就业岗位;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4)村民回流增加劳动力,带回信息、资金、技术等,推动“德吉村”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提升村民幸福感。
解析 第(1)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该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较为寒冷,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整体人口分布不均。第(2)题,限制从劳动力角度进行阐释,浅脑山区位于青海偏远地区,整体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能适应的工作有限。同时由于该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其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多,青壮年劳动力存在不足的现象。第(3)题,由于该地区位置偏远,经济较为落后,故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便于当地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应加强该地文化教育的培训,提高当地整体的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技能。由于该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开发经济的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当地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在经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第(4)题,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村落年轻劳动力不足,村民的回流能有效增加当地年轻劳动力。同时这些在外务工的劳动力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会带来外界的信息、技术及资金等,进一步推动“德吉村”的经济发展。同时年轻劳动力的回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化问题,有助于村民幸福感的提升。
19.答案 (1)人口空间分布不均;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南多北少,东南沿海人口最多。
(2)纬度高,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常年被冰雪覆盖,冻土广布;极夜期长;植被稀少。
(3)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加拿大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纬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南部圣劳伦斯河谷地人口密集,北部人口稀少,人口空间分布不均。第(2)题,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包括太阳辐射、可利用土地等)影响较大。北冰洋沿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主要有:纬度高,气候严寒;常年被冰雪覆盖,冻土广布;纬度高,极夜期长;冰雪覆盖,植被稀少等。第(3)题,加拿大是发达国家,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且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利于资源的输入。综上所述,加拿大的人口合理容量较大。
20.答案 (1)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过于湿热。
(2)地处巴西高原,气候温和适宜,水源充足,国家政策调整,经济迅速发展,就业机会多等。
(3)变大。原因: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实现后,北部地区耕地资源更加丰富;北部地区自然资源状况较好,随着资源利用技术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变大。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马孙平原地区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故人口密度较小。第(2)题,戈亚斯州地处巴西高原,高原面相对凉爽舒适,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高原面上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降水较多,因此水源充足;由于迁都,国家政策的调整,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快,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创造出的就业岗位较多,吸引大量劳动力进入。第(3)题,由材料“当地政府致力于研究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的科技应用,研究成功后巴西又会拥有大面积一年三熟乃至四熟的良田”可知,热带雨林可持续种植实现后,北部地区耕地资源更加丰富,粮食产量增加,能够养活的人口增多;“北部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林业资源丰富,有丰沛的水资源”,据此可知,北部地区自然资源状况较好,随着资源利用技术的提高,相关产业得以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变大。因此可推测未来巴西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将变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