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专题八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考专题突破 精练本
1.【农业政策的调整】(10分)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赫鲁晓夫学习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摘编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注:百分比为约数。
——整理自《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年份(年) 农民收入元) 家庭经营收入 工资性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数额(元) 比重(%)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4.4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160 1 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2 622 1 541 58.8 918 35 163 6.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及特点。(2分)
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农业萧条。(1分)
特点:以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国家干预经济)。(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的结果以及导致此结果的原因。(3分)
结果:失败。(1分)
原因:未充分考虑国情,盲目照搬他国模式;改革缺乏配套措施,以行政命令发展经济,未重视市场的推动作用;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弊端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3分)
变化趋势:收入增多,收入来源多元化。(1分)
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可以从事更多的经营活动。(答出两点即可,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经济的看法。(2分)
示例:国家要立法保障经济发展;要关注人民的收入提升;要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要重视科技投入;要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制定政策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分)
材料一 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的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新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这一制度”的会议,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优势。(3分)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分)
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便利人民行使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或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体制”的名称,并简述“新体制”建立的意义。(3分)
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民族问题“情况复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3分)
表现: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2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方面所体现的共同特点。(2分)
都依据国情制定;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都具有创新性等。(答出两点即可)
3. (2024·青海)【改革与发展】(10分)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从下图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示例: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
论述:每当社会出现转型或危急时刻,改革者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社会变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他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8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专题八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
1.【农业政策的调整】(10分)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赫鲁晓夫学习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摘编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年) 农民收入(元) 家庭经 营收入 工资性 收入 其他 收入
数额 (元) 比重 (%) 数额 (元) 比重 (%) 数额 (元) 比重 (%)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4.4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160 1 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2 622 1 541 58.8 918 35 163 6.2
注:百分比为约数。
——整理自《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及特点。(2分)
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农业萧条。(1分)特点:以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国家干预经济)。(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的结果以及导致此结果的原因。(3分)
结果:失败。(1分)原因:未充分考虑国情,盲目照搬他国模式;改革缺乏配套措施,以行政命令发展经济,未重视市场的推动作用;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弊端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3分)
变化趋势:收入增多,收入来源多元化。(1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可以从事更多的经营活动。(答出两点即可,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经济的看法。(2分)
示例:国家要立法保障经济发展;要关注人民的收入提升;要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要重视科技投入;要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制定政策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分)
材料一 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的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新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这一制度”的会议,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优势。(3分)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分)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便利人民行使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或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体制”的名称,并简述“新体制”建立的意义。(3分)
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民族问题“情况复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3分)
表现: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2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方面所体现的共同特点。(2分)
都依据国情制定;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都具有创新性等。(答出两点即可)
3. (2024·青海)【改革与发展】(10分)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从下图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示例: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
论述:每当社会出现转型或危急时刻,改革者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社会变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他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专题八 中外改革与制度创新
1.【农业政策的调整】(10分)
材料一 面对农业的持续萧条,罗斯福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农业调整法》,通过削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等方式维持粮食价格。政府还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援助,通过立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等形式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此外,美国政府还专门拨出经费,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
——摘编自曾中平《罗斯福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赫鲁晓夫学习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摘编自徐隆彬《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年) 农民收入(元) 家庭经 营收入 工资性 收入 其他 收入
数额 (元) 比重 (%) 数额 (元) 比重 (%) 数额 (元) 比重 (%)
1983 310 228 73.5 58 18.7 24 7.7
1988 545 403 73.9 118 21.7 24 4.4
1993 921 678 73.6 195 21.2 48 5.2
1998 2160 1 466 67.9 574 26.6 120 5.6
2003 2 622 1 541 58.8 918 35 163 6.2
注:百分比为约数。
——整理自《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及特点。(2分)
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农业萧条。(1分)特点:以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国家干预经济)。(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的结果以及导致此结果的原因。(3分)
结果:失败。(1分)原因:未充分考虑国情,盲目照搬他国模式;改革缺乏配套措施,以行政命令发展经济,未重视市场的推动作用;未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弊端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3分)
变化趋势:收入增多,收入来源多元化。(1分)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民可以从事更多的经营活动。(答出两点即可,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经济的看法。(2分)
示例:国家要立法保障经济发展;要关注人民的收入提升;要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要重视科技投入;要因地制宜,结合国情制定政策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1分)
材料一 这一制度能够在中国成为适宜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便利人民群众经常通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管理,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人民正是用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的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新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立“这一制度”的会议,并概括“这一制度”的优势。(3分)
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分)优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便利人民行使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或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体制”的名称,并简述“新体制”建立的意义。(3分)
新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民族问题“情况复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3分)
表现: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2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设方面所体现的共同特点。(2分)
都依据国情制定;都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都具有创新性等。(答出两点即可)
3. (2024·青海)【改革与发展】(10分)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发展相伴而行,并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进步。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顺应时代潮流,从国情出发,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破解社会矛盾的智慧。从下图中任选两个及以上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改革与发展”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不少于150字)
示例: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2分)
论述:每当社会出现转型或危急时刻,改革者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进行社会变革。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他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通过改革,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其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通过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可以增强实力,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要坚持改革创新。(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