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精练】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卷版+解析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精练】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原卷版+解析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5 17:41:05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课件
统编版
2025年中考历史 二轮复习(专题突破)
专题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考专题突破 精练本
1.【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0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包含农、医、天、算四大学科……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在他们的上升时期都比较重视科技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摘编自《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材料三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3分)
经济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国家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中国古代农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4分)
特点:体系独立;内容丰富;接纳和吸收外来科技;注重实用性。(2分)
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祯的《农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分)
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大发明对现代世界形成的影响。(3分)
促进国民教育;发展军事体制;提升航海水平等。
太和殿屋脊小兽 康熙年间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中国传统建筑中脊兽一般为单数,只有地位极尊贵的太和殿有十个脊兽。 紫禁城奉天门(今太和门)“(院子)长三百腕尺(测量单位),宽两百五十腕尺……其中是一座长六十腕尺、宽四十腕尺的大殿”。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注:明朝时期波斯帖木儿朝来华外交使团中的一位成员撰写。
2.【故宫的历史变迁】(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紫禁城大事记(部分)
1859年,基于对理政空间的需要,紫禁城长春宫一区开始被改造。此后,为慈禧听政、寝居需求,又加盖游廊、戏台等。
1912年,在紫禁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退位,暂居紫禁城内廷。
1914年,紫禁城对公众开放,成立古物陈列所。
1924年,溥仪被要求偕同眷属离开紫禁城。
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在紫禁城乾清门前举行。
材料三 1949年初,故宫与北平城一道完整地保留下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要求工作人员保证文物、古迹安全。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新发展阶段,故宫博物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保护为主的发展思想,真实完整地保护故宫,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编自王旭东《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紫禁城的特点。(2分)
规模宏大,体现了皇权至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紫禁城功能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紫禁城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变化:由统治者理政、寝居的宫殿变为收藏、保护文物的博物院。(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紫禁城服务于大众。(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促成故宫得以保留下来的相关历史事件。谈谈对故宫博物院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看法。(4分)
历史事件:北平和平解放。(1分)
看法:故宫博物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3分)
3.(2024·乐山)【中国茶文化】(10分)
材料一
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唐代中期以前有关茶的历史
各国茶名与“茶”字读音除日本与中国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长江以北及广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
中国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和古茶树品种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茶树40多种中的39种。我国科研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的染色体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业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业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
唐代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
两宋 茶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和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
元明 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
清代 茶叶生产方式出现新的形态,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按照示例,列举不少于三个论据证明中国是茶的起源地。(3分)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种植。
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3分)
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茶法体制趋于成熟;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茶叶出口变化的原因。(2分)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你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照示例,为研究成果拟一个题目。(2分)
示例:《茶:一片东方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示例:《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的发现与改造》
4. 【中华文明成就】(2024·云南)(10分)
古代中华文明重要成就一览表(部分)
时期 重要成就
夏商周 甲骨文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仁”“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以德治国
秦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时期 重要成就
隋唐 唐诗
辽宋夏 金元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宋词
元曲
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曹雪芹:《红楼梦》
京剧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成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
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2分)
论述: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时发明火药并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后,使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变化,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丰富了世界文明成果,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8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专题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0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包含农、医、天、算四大学科……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在他们的上升时期都比较重视科技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摘编自《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材料三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3分)
经济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国家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中国古代农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4分)
特点:体系独立;内容丰富;接纳和吸收外来科技;注重实用性。(2分)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祯的《农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分)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大发明对现代世界形成的影响。(3分)
促进国民教育;发展军事体制;提升航海水平等。
2.【故宫的历史变迁】(10分)
材料一
太和殿屋脊小兽 康熙年间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中国传统建筑中脊兽一般为单数,只有地位极尊贵的太和殿有十个脊兽。 紫禁城奉天门(今太和门)“(院子)长三百腕尺(测量单位),宽两百五十腕尺……其中是一座长六十腕尺、宽四十腕尺的大殿”。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注:明朝时期波斯帖木儿朝来华外交使团中的一位成员撰写。
材料二
紫禁城大事记(部分)
1859年,基于对理政空间的需要,紫禁城长春宫一区开始被改造。此后,为慈禧听政、寝居需求,又加盖游廊、戏台等。
1912年,在紫禁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退位,暂居紫禁城内廷。
1914年,紫禁城对公众开放,成立古物陈列所。
1924年,溥仪被要求偕同眷属离开紫禁城。
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在紫禁城乾清门前举行。
材料三 1949年初,故宫与北平城一道完整地保留下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要求工作人员保证文物、古迹安全。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新发展阶段,故宫博物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保护为主的发展思想,真实完整地保护故宫,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编自王旭东《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紫禁城的特点。(2分)
规模宏大,体现了皇权至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紫禁城功能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紫禁城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变化:由统治者理政、寝居的宫殿变为收藏、保护文物的博物院。(2分)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紫禁城服务于大众。(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促成故宫得以保留下来的相关历史事件。谈谈对故宫博物院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看法。(4分)
历史事件:北平和平解放。(1分)看法:故宫博物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3分)
3.(2024·乐山)【中国茶文化】(10分)
材料一
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唐代中期以前有关茶的历史
各国茶名与“茶”字读音除日本与中国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长江以北及广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
中国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和古茶树品种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茶树40多种中的39种。我国科研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的染色体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业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业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
唐代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
两宋 茶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和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
元明 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
清代 茶叶生产方式出现新的形态,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按照示例,列举不少于三个论据证明中国是茶的起源地。(3分)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种植。
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3分)
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茶法体制趋于成熟;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茶叶出口变化的原因。(2分)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你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照示例,为研究成果拟一个题目。(2分)
示例:《茶:一片东方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示例:《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的发现与改造》
4. 【中华文明成就】(2024·云南)(10分)
古代中华文明重要成就一览表(部分)
时期 重要成就
夏商周 甲骨文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仁”“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以德治国
秦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三国两晋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王羲之:《兰亭集序》
隋唐 唐诗
辽宋夏 金元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宋词 元曲
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曹雪芹:《红楼梦》 京剧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成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
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2分)
论述: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时发明火药并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后,使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变化,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丰富了世界文明成果,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专题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0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包含农、医、天、算四大学科……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在他们的上升时期都比较重视科技的发展……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用性特点在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摘编自《中西方古代科学对比》
材料三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摘编自[美]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3分)
经济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国家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中国古代农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4分)
特点:体系独立;内容丰富;接纳和吸收外来科技;注重实用性。(2分)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祯的《农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1分)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大发明对现代世界形成的影响。(3分)
促进国民教育;发展军事体制;提升航海水平等。
2.【故宫的历史变迁】(10分)
材料一
太和殿屋脊小兽 康熙年间重建太和殿时的原件。中国传统建筑中脊兽一般为单数,只有地位极尊贵的太和殿有十个脊兽。 紫禁城奉天门(今太和门)“(院子)长三百腕尺(测量单位),宽两百五十腕尺……其中是一座长六十腕尺、宽四十腕尺的大殿”。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 注:明朝时期波斯帖木儿朝来华外交使团中的一位成员撰写。
材料二
紫禁城大事记(部分)
1859年,基于对理政空间的需要,紫禁城长春宫一区开始被改造。此后,为慈禧听政、寝居需求,又加盖游廊、戏台等。
1912年,在紫禁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退位,暂居紫禁城内廷。
1914年,紫禁城对公众开放,成立古物陈列所。
1924年,溥仪被要求偕同眷属离开紫禁城。
1925年,故宫博物院开院典礼在紫禁城乾清门前举行。
材料三 1949年初,故宫与北平城一道完整地保留下来,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故宫博物院,要求工作人员保证文物、古迹安全。1961年,故宫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故宫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新发展阶段,故宫博物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保护为主的发展思想,真实完整地保护故宫,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编自王旭东《基于新发展理念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紫禁城的特点。(2分)
规模宏大,体现了皇权至上。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紫禁城功能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紫禁城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变化:由统治者理政、寝居的宫殿变为收藏、保护文物的博物院。(2分)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紫禁城服务于大众。(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促成故宫得以保留下来的相关历史事件。谈谈对故宫博物院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看法。(4分)
历史事件:北平和平解放。(1分)看法:故宫博物院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3分)
3.(2024·乐山)【中国茶文化】(10分)
材料一
中国流传着大量古代先民事迹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始解之”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记述了唐代中期以前有关茶的历史
各国茶名与“茶”字读音除日本与中国完全相同外,基本上均源于Cha(长江以北及广州附近方言)、Te(或Tiy、Tey、Tay,汕头、厦门附近读音)
中国是茶树近缘植物分布和古茶树品种最多的国家,占全世界茶树40多种中的39种。我国科研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茶叶的染色体和化学成分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四川金佛山野生大叶种茶树最为原始,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不少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表明中国是茶的故乡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业史(部分)
唐代以前 茶业起源于巴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茶叶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
唐代 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贸易日趋活跃,饮茶蔚然成风,茶学与茶文化形成
两宋 茶叶制作技术和品饮艺术臻于极致,茶法体制和茶马贸易制度趋于成熟
元明 饮茶风尚发生划时代变革,制茶技术和茶叶品类得到很大进步,传统茶文化跃上新境界,茶叶生产、贸易以及国家茶政持续发展
清代 茶叶生产方式出现新的形态,向机械化、科学化发展,华茶出口贸易迅速崛起,茶叶国际竞争加剧,传统茶业经济转型,逐步纳入国际化轨道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广州、上海、福州茶叶出口总额情况
——整理自郭孟良《中国茶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按照示例,列举不少于三个论据证明中国是茶的起源地。(3分)
示例:四川、云南等地的自然条件适合茶树生长和种植。
中国古代流传有关茶的传说;唐代已有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各国茶名和“茶”的读音源于中国;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结果;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等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3分)
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茶叶贸易活跃;形成茶学与茶文化;茶业纳入国家治理范畴;茶叶制作技术不断发展;茶法体制趋于成熟;清代传统茶业发生转型;等等。(答出三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茶叶出口变化的原因。(2分)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茶叶出口数量增加;1856年以后,受到太平天国运动影响,茶叶出口数量有所下降。
(4)你班围绕“中国茶文化”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请你按照示例,为研究成果拟一个题目。(2分)
示例:《茶:一片东方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示例:《神奇的东方树叶:茶的发现与改造》
4. 【中华文明成就】(2024·云南)(10分)
古代中华文明重要成就一览表(部分)
时期 重要成就
夏商周 甲骨文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仁”“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以德治国
秦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三国两晋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王羲之:《兰亭集序》
隋唐 唐诗
辽宋夏 金元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宋词 元曲
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曹雪芹:《红楼梦》 京剧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成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
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2分)
论述: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北宋匠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时发明火药并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传入欧洲后,使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变化,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丰富了世界文明成果,为人类历史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8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