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专题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专题学习活动《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5 17: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专题学习:
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学习目标
1、积累并理解从古至今的孝亲敬老故事,讲述动人孝行,适当进行评价。
2、搜集中国古代关于“孝”的论述,了解孝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
3、理解家训、家书、家规的思想内涵,传承优良家风。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
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
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犊之情,大地乃万物之源,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本。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也是一个家庭形成良好家风的基础。
这节课,我们一起从认识“孝”开始,《孝亲敬老,传承家风》。
激情导入
一、分享动人孝行
1、搜集古代孝亲敬老故事。你知道《二十四孝图》里面的故事吗?
1、涌泉跃鲤(姜诗) 2、闻雷泣墓(王裒) 3、乳姑不怠(唐夫人)
4、卧冰求鲤(王祥) 5、恣蚊饱血(吴猛) 6、扼虎救父(杨香)
7、哭竹生笋(孟宗) 8、尝粪忧心(黔娄) 9、弃官寻母(朱寿昌)
10、涤亲溺器(黄庭坚) 11、拾葚异器(蔡顺) 12、扇枕温衾(黄香)
13、埋儿奉母(郭巨) 14、怀橘遗亲(陆绩) 15、行佣供母(江革)
16、刻木事亲(丁兰) 17、卖身葬父(董永) 18、戏彩娱亲(老莱子)
19 、鹿乳奉亲(郯子) 20、芦衣顺母(闵子骞) 21、百里负米(子路)
22 、啮指痛心(曾参) 23、亲尝汤药(刘恒) 24、孝感动天(舜)
《二十四孝图》里面的故事,哪些值得我们效仿?哪些在今天已不宜提倡?
1、亲尝汤药、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拾葚异器、涤亲溺器、弃官寻母、行佣供母让人动容,大多值得效仿。
2、戏彩娱亲、怀橘遗亲、扇枕温衾,不禁让人会心一笑,似乎也可一试。
3、埋儿奉母、卖身葬父现在是不允许的。
4、哭竹生笋、刻木事亲,恣蚊饱血、卧冰求鲤、涌泉跃鲤、尝粪疗疾、扼虎救父、孝感动天虽然有至孝至诚之心,但不少内容具有迷信色彩,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可笑,都应予以抛弃。
你能讲述一个自己喜欢的《二十四孝图》里面的故事吗?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第三子,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拾葚异器:蔡顺,汉代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放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挖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雪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啊。”
行佣供母:江革,东汉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一、分享动人孝行
2、了解当今时代孝行楷模。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当今时代心怀感恩、孝亲敬老的典范人物的孝行。
感恩号"板车载母游中华:一位母亲、两个儿子、37双磨破的鞋、17天跨越了37000公里,这是一段感恩的旅程,铸就的是中华孝子的典范。
2011年,为了实现母亲旅行的夙愿,年近花甲的王凯王锐兄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辆重达700斤的“感恩号”人力“板房车”。哥俩带着八旬老母,从家乡黑龙江兰西县出发,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感恩孝心之旅。
兄弟俩拉着板车,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步一个脚印地一路向南,用时517天,途经北京等1000多个城市和乡镇,行程18000公里,最远到达香港。800多个所经过地方的邮戳,见证了他们的感恩之旅。他们的善举、孝举、壮举、义举,创造了人间奇迹。
6岁独自入大山,10年采药为救父:父亲患上矽肺病,当时只有6岁的徐建威,开始了整整10年的上山采药救父之路,用稚嫩的双手延续着父亲脆弱的生命。
徐建威的父亲徐德铨生前是一个石匠,长期打石头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从5岁开始,徐建威就跟着仅有一点劳动能力的父亲上山采药。7岁时,父亲病情恶化,只能躺在家里靠草药和针剂维持生命。
每个周末和寒暑假,当别的孩子尽情玩耍的时候,徐建威却独自一人踏上艰难的采药之路,无论刮风下雪、寒冬酷暑,从未停歇。在徐建威的悉心照料下,父亲一次次闯过病危关,坚强地活了10年后去世。
一、分享动人孝行
3、设计“孝亲敬老”板报。
1、设计板报时,要注意图文并茂,如果是电子板报,还可以插入音像素材。
2、除了讲述孝行故事,还要注意对人物的行为、品格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3、可以引述前人的名言警句,也可以引用给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还可以自行撰写。
板报示例
二、理解“孝”的内涵。
听圣人论孝道
结合你的汉字知识积累,说说你对“孝”字的理解。
孝,善事父母者。上半部分从老,下半部分从子,子承老也。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孝就是子女尊敬和顺从父母,进行奉养。
搜集古人有关“孝”的论述,阅读、讨论,理解“孝”的内涵。
1、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5、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6、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容。(《礼记·祭义》)
7、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袁采《袁氏世范》)
1、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称为孝,孝是子女的本分和责任。
2、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
3、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所谓的孝,说的是能养活父母就行了。家中的狗和马,也都被养活着。如果不敬父母,又怎么区分呢?”
4、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6、如果孝子对父母有深深的爱戴,心中就必然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会表现为和颜悦色;脸上有和颜悦色,则整个人的态度必定委婉柔顺。
7、人们的孝行,如果根源于真诚笃信的情感,即使有某些繁文缛节没有做到,也可以感动天地鬼神。
从“孝”的价值、如何尽“孝”等角度,理解“孝”的内涵。
1、“孝”的价值:孝是子女的本分和责任。
2、如何尽“孝”:
不要做让父母为你担忧的事;
对待父母要内心爱戴,态度恭敬;
侍奉父母要态度柔顺,语言委婉。
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少年该如何尽“孝”。
1、努力做好自己,别让长辈担心;
2、用长辈喜爱的方式,去爱他们;
3、不涉及原则的问题,多顺从少抱怨;
4、不要过分在意形式,随时随地及时去做。
多些关心
多些承担
多些陪伴
三、传承优良家风。
了解家风:什么是家风?有什么特点、作用?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和生活作风,是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生活规范。
家风是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家风的特点:
1、长期培育:家风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家庭长期培育和传承。
2、文化价值:家风体现了一个家庭的文化价值,如勤劳、节俭、忠诚、孝顺等。
3、行为规范:家风规定了家庭成员的行为标准,如尊敬长辈、诚实守信、勤奋学习等。
4、精神风貌:家风反映了家庭成员的精神风貌和气质,是家庭文化的独特表现。
家风的作用:
1、道德约束: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2、文化传承:家风是家族文化的传承载体,有助于保持家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
3、社会示范:良好的家风可以为社会树立榜样,促进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
4、现代意义:通过家风的传承和实践,可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习家风:家训、家书、家规是家风常见的文字载体,搜集材料,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1、《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字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
2、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包拯家规,见《宋史·包拯传》)
3、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朱用纯《朱子家训》)
4、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毛泽东1947年10月8日给毛岸英的信)
学习家风: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家训的典范,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家书,短短八十六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深沉的父爱。
在这篇家书中,诸葛亮以修身、治学、立志为笔,以宁静、淡泊、明志为墨,绘就了一幅关于人生修养与追求的绝美画卷。
谆谆教诲,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字字珠玑,似指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学习家风: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家训?
《诫伯禽书》:是中国第一部家训。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全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
《包拯家训》: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诲学说》:欧阳修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子女,历尽辛苦,呵护备至,不求回报;作为子女的我们,则应充满感恩之心,孝敬双亲。同时,我们还应更进一步,将孝敬双亲的心意,扩大到敬爱所有的长辈;听从长辈的谆谆教诲,将优良家风传承、发扬下去。
古人有言:“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做好修身、齐家,才有社会和谐和国家富强,希望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孝亲敬老,传承优良家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课堂小结
练习反馈
1、与父母、祖辈一起,撰写或修改自己家的家训、家规。
注意语句简洁凝练,同时配上对其内容的具体解释。
可以通过书法作品或数字化作品的形式呈现家训、家规,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我的家风”展示会。
练习反馈
2、学校举行“孝德与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前,学校给大家分发的绘本上有如下一幅插图。请你描述图画内容并谈谈你的体会。
这幅插图描绘了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在给奶奶洗脚,妈妈在给奶奶梳头发,小孩也学着妈妈的样子踩在凳子上给妈妈梳头发的画面;这幅图体现了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在三代人之间传递和延续。
练习反馈
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孝”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
①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说文解字·老部》
②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①奉养,赡养父母;
②敬亲,对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还要敬和爱;
③立德,无论父母生前还是死后,都能做言行一致的好人。
1、搜集整理古代关于“孝”和家风、家训的论述和故事;
2、与父母、祖辈一起商议,撰写或修改自己家的家训、家规。
家庭作业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