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对标考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5 16: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对标考点: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A. 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 B. 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 体现经济繁荣与局限 D. 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2.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 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 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 D. 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3.下表是清朝前期部分历史事件的摘录。请据此拟定一个契合表格内容的主题()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都是中国领土
1726年 在明朝的基础上,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西南地区进行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793年 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管辖权
A. 清朝经略边疆举措具有首创性 B. 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 D.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交织
4.汉代画像石保存了大量关于体育题材的资料,如蹴鞠、骑马、射箭、角抵等。名将霍去病很喜欢蹴鞠,《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开辟场地踢球)”这反映出( )
A. 霍去病无视军情满足个人需求 B. 汉代体育包含一定的军事需求
C. 汉代盛行刚健的尚武轻文之风 D. 军队的体育围绕军事目的展开
5.新中国的对外援助覆盖了亚洲、非洲、拉美和南太平洋地区。1950年到1960年6月底,对外经济援助金额达到40.28亿元人民币。1971年,中国签订的各种对外援助协定总额共计74.25亿元人民币,对外援助支出比重由上一年的3.5%上升到5.1%。这反映了我国
A.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B. 融入经济全球化 C. 开展全方位外交 D. 积极改善外交关系
6.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些事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B. 分封宗法制度的逐渐完善
C. 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一体 D. 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7.护照是公民出入本国国境时,由本国发放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护照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如图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护照的实行概况,我国护照制度的调整
A. 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羁绊 B. 基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
C. 适应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D. 意在建立新型国际秩序
8.某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材料:《尼布楚条约》、“册封五世班禅”、“平定噶尔丹叛乱”,从中可以推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A. 清初君主专制的加强 B. 清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C. 清初维护统一的措施 D.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
9.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A. 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 B. 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 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 D. 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10.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觝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毱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A. 耀兵威于异域 B. 敦教化以厚风俗 C. 寓绥远于讲武 D. 倡戏剧以娱万民
11.1648年,欧洲诸国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皇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 )
A.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 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 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 根除了天主教派在西欧的势力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栉风沐雨,波澜壮阔。在《新中国外交70年: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将新中国70年的外交分为七个阶段。如图。反映新中国的外交()
时间 外交理念与实践变迁
1949—1958 年 一边倒
1959—1968 年 反帝必反修(修正主义)
1969—1978 年 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
1979—1988 年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1989—1998 年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1999—2008 年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2009—2019 年 积极进取,互联互通
①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的外交理念逐渐变化 ②受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影响,不断调整外交政策
③始终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目标服务 ④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外交活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3.1814年10月1日,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齐聚维也纳,召开了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的国际会议,整个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首相卡斯菜尔、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该会议(  )
A. 由大国来协调争端 B. 带来了欧洲的和平 C. 开创国际会议先例 D. 确立近代外交制度
14.在三十年战争前期,哈布斯堡王朝占据优势地位,新教联盟的诸国节节败退。战争后期,新教联盟成为打破哈布斯堡王朝专制统治的主要力量。通过三十年战争,确立了欧洲国家的领土主权概念,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也是建立在新的国家间平衡基础之上。由此可见,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 )
A. 巩固了教权大于王权的原则 B. 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通过宗教政策协调国际关系 D. 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15.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疏通民族关系;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这些做法(  )
A. 完善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 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C. 实现了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 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16.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和自治州州长以及自治县县长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公民担任。由此可见,当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成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B. 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C. 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的愿望 D. 践行了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称 典型事件
突厥 (1)东突厥:629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统兵十万分道出击打败了东突厥;随后,唐太宗先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立了四个都督府,又在今内蒙古地区设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下设六个州,以突厥人为刺史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 (2)西突厥:635年,唐军降服吐谷浑,后又屡败西突厥,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安西四镇;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 (3)后突厥: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
回纥 647年,唐朝在漠北推行府、州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封其首领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突厥衰亡后,唐王朝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回纥由此占据了突厥故地,成为漠北的强国
吐蕃 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提出联姻要求,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手工艺品和技术、医药书籍等。710年,唐王朝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南诏 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在此之后,南诏同唐王朝除有政治与军事上的交往外,文化联系亦较为密切
渤海 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整理自启良《中国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推行多种形式的都司卫所管理制度,像东北的女真部、北方的蒙古部、西北关西七卫等羁縻卫所,还在西南和西北设置大量的土司进行管理,虽然这些制度相似,但明政府又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措施。明朝在边疆地区的经营成效显著,为后来清朝进一步的经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针对人数最多的汉族,清廷提出了“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理念,并凭这一理念得以成功入主中原。清朝针对蒙古民族的特点,采取了满蒙联姻的策略,这既有继承传统的“和亲”政策之意,又赋予了联姻在清代特殊的使命和意义,加之蒙古八旗制的推行,清王朝处理与北边游牧民族关系的效果远在明朝之上。明代确定下来的卫所制度,在清代被长期沿用,甚至持续到民国时期。
——摘编自彭勇、张无尽《明清民族事务处理和边疆管理的共同追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两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相同点及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先秦羁縻政策比较,汉唐时期的民族羁縻政策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大发展,也在某些基本原则上有较大的突破、创新。首先,就多民族统一原则来看,汉唐时期大大强化了周边民族对中央政权的隶属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首领,其所担当的职权往往以受内地政权的册封为根据,并直接受汉唐所设的羁縻政策州府官吏的监督或汉唐驻军的控制。其次,汉唐的羁縻统治进一步发展与健全了先秦时的“依俗而治”原则。“依俗而治”不仅要强调“依俗”,更要在“治”上作文章。“依其故俗”只是治理的一种方法,其实是以设立羁縻机构职官及派军队等政治军事管理行为为前提的。其三,汉唐的羁縻统治民族政策把协调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放在了较重要的地位。汉设西域都护客观上起到了协调民族关系的作用。唐在大漠南北及西域设置的羁縻府州,也有利于防止西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攻伐。最后,汉唐的羁縻统治把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提上日程。汉唐时内地政权与周边民族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
——摘编自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材料二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民族羁縻政策的措施和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历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D
17.【答案】【小题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设置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进行管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
【小题2】贡献: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因革损益历代得失,积累了宝贵边疆治理经验;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重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发展;坚决平定叛乱,加强边疆统治。(任答三点即可)
18.【答案】(1)主要方式:通过战争,安定边疆;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册封爵位,促进友谊;实行和亲,永结盟好。
原因:唐朝疆域辽阔,周边民族众多;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统治者有开明的民族观念。
(2)相同点:务实灵活(因地制宜);在承袭中创新。
意义: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増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9.【答案】【小题1】措施: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羁縻府州;驻守军队;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活动。
特点: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依俗而治;注重民族团结;关注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等。
【小题2】方式:边境贸易(互市);设置机构;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学习;联姻;军事打击;册封首领等。影响:增强了民族认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思想感情日益加深,民族间的隔阖与偏见逐渐减少。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