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与提升
一、体系构建
1.化学反应的方向
2.化学反应的限度
3.化学反应的速率
二、真题导向
考向一 从微观反应机理分析反应速率与平衡
1.(2023·江苏,10)金属硫化物(MxSy)催化反应CH4(g)+2H2S(g)===CS2(g)+4H2(g),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H2S,又可以获得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S<0
B.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C.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步骤Ⅰ可理解为H2S中带部分负电荷的S与催化剂中的M之间发生作用
D.该反应中每消耗1 mol H2S,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2×6.02×1023
2.(2023·浙江6月选考,14)一定条件下,1-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下:
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 、Ⅲ为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
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
3.[2023·新课标卷,29(1)(2)]氨是最重要的化学品之一,我国目前氨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首位。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数据计算反应N2(g)+H2(g)===NH3(g)的ΔH=________kJ·mol-1。
(2)研究表明,合成氨反应在Fe催化剂上可能通过图2机理进行(*表示催化剂表面吸附位,N2*表示被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N2)。判断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即速率最慢步骤)为 (填标号),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二 选择题中图像的分析与推理
4.(2023·辽宁,12)一定条件下,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发生反应,Mn(Ⅱ)起催化作用,过程中不同价态含Mn粒子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Ⅲ)不能氧化H2C2O4
B.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C.该条件下,Mn(Ⅱ)和Mn(Ⅶ)不能大量共存
D.总反应为:2MnO+5C2O+16H+===2Mn2++10CO2↑+8H2O
5.(2023·重庆,14)逆水煤气变换体系中存在以下两个反应:
反应Ⅰ:CO2(g)+H2(g) CO(g)+H2O(g)
反应Ⅱ:CO2(g)+4H2(g) CH4(g)+2H2O(g)
在恒容条件下,按V(CO2)∶V(H2)=1∶1投料比进行反应,平衡时含碳物质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Ⅰ的ΔH<0,反应Ⅱ的ΔH>0
B.M点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1
C.N点H2O的压强是CH4的3倍
D.若按V(CO2)∶V(H2)=1∶2投料,则曲线之间交点位置不变
6.(2022·湖南,14改编)向体积均为1 L的两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 mol X和1 mol Y发生反应:2X(g)+Y(g) Z(g) ΔH,其中甲为绝热过程,乙为恒温过程,两反应体系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ΔH>0
B.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aC.a点平衡常数:K<12 mol-2·L2
D.反应速率:va正考向三 简答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归因分析
7.[2023·海南,16(1)(2)(3)]磷酸二氢钾在工农业生产及国防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某研究小组用质量分数为85%的磷酸与KCl(s)反应制备KH2PO4(s),反应方程式为H3PO4(aq)+KCl(s) KH2PO4(s)+HCl(g),一定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回答问题:
(1)该条件下,反应至1 h时KCl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
(2)该制备反应的ΔH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该条件下反应为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且反应热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为提高转化率采用的措施中有:使用浓磷酸作反应物、向系统中不断通入水蒸气等。它们能提高转化率的原因是:不使用稀磷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入水蒸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2·全国甲卷,28)金属钛(Ti)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用途。目前生产钛的方法之一是将金红石(TiO2)转化为TiCl4,再进一步还原得到钛。回答下列问题:
(1)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在1 000 ℃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常数如下:
(ⅰ)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 ΔH1=+172 kJ·mol-1,Kp1=1.0×10-2
(ⅱ)碳氯化:TiO2(s)+2Cl2(g)+2C(s)===TiCl4(g)+2CO(g) ΔH2=-51 kJ·mol-1,Kp2=1.2×1012 Pa
①反应2C(s)+O2(g)===2CO(g)的ΔH=__________kJ·mol-1,Kp=__________Pa。
②碳氯化的反应趋势远大于直接氯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于碳氯化反应:增大压强,平衡__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1.0×105 Pa,将TiO2、C、Cl2以物质的量比1∶2.2∶2进行反应。体系中气体平衡组成比例(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①反应C(s)+CO2(g)===2CO(g)的平衡常数Kp(1 400 ℃)=__________Pa。
②图中显示,在200 ℃平衡时TiO2几乎完全转化为TiCl4,但实际生产中反应温度却远高于此温度,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iO2碳氯化是一个“气-固-固”反应,有利于TiO2-C“固-固”接触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向四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有关计算
9.(2023·河北,6)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W(g),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②和③的速率方程分别为v2=k2c2(X)和v3=k3c(Z),其中k2、k3分别为反应②和③的速率常数,反应③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②。测得W(g)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t/min 0 1 2 3 4 5
c(W)/ (mol·L-1) 0.160 0.113 0.080 0.056 0.040 0.0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2 min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0 mol·L-1·min-1
B.若增大容器容积,平衡时Y的产率增大
C.若k2=k3,平衡时c(Z)=c(X)
D.若升高温度,平衡时c(Z)减小
10.[2022·全国乙卷,28(3)(4)]H2S热分解反应2H2S(g)===S2(g)+2H2(g)的ΔH=+170 kJ·mol-1。
(3)在1 470 K、100 kPa反应条件下,将n(H2S)∶n(Ar)=1∶4的混合气进行H2S热分解反应。平衡时混合气中H2S与H2的分压相等,H2S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衡常数Kp=__________kPa。
(4)在1 373 K、100 kPa反应条件下,对于n(H2S)∶n(Ar)分别为4∶1、1∶1、1∶4、1∶9、1∶19的H2S-Ar混合气,热分解反应过程中H2S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n(H2S)∶n(Ar)越小,H2S平衡转化率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H2S)∶n(Ar)=1∶9对应图中曲线________,计算其在0~0.1 s之间,H2S分压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__ kPa·s-1。
11.[2023·全国乙卷,28(3)(4)](3)将FeSO4置入抽空的刚性容器中,升高温度发生分解反应:2FeSO4(s) Fe2O3(s)+SO2(g)+SO3(g)(Ⅰ)。平衡时-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660 K时,该反应的平衡总压p总=____________kPa、平衡常数Kp(Ⅰ)=____________(kPa)2。Kp(Ⅰ)随反应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提高温度,上述容器中进一步发生反应2SO3(g) 2SO2(g)+O2(g)(Ⅱ),平衡时=____________(用、表示)。在929 K时,p总=84.6 kPa、=35.7 kPa,则=__________kPa,Kp(Ⅱ)=__________kPa(列出计算式)。
整理与提升
二、
1.C 2.C
3.(1)-45 (2)(ⅱ) N≡N的键能比H—H的大,使其断裂需要的能量多
4.C 5.C 6.B
7.(1)70% (2)吸热 降低 (3)使用浓磷酸作反应物可以提高磷酸的浓度,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使得气体中氯化氢的分压减小,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解析 (1)由图可知,该条件下,反应至1 h时KCl的转化率为70%。(2)由图可知,焓变为正值,则该条件下反应为吸热反应,且反应热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8.(1)①-223 1.2×1014 ②碳氯化反应气体分子数增加,ΔH小于0,是熵增、放热过程,根据ΔG=ΔH-TΔS可知ΔG<0,故该反应能自发进行,而直接氯化的体系气体分子数不变且是吸热过程,反应趋势远小于碳氯化 ③向左 变小
(2)①7.2×105 ②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在相同时间内得到更多的TiCl4产品,提高效益 (3)将两固体粉碎后混合,同时鼓入Cl2,使固体粉末“沸腾”
9.D
10.(3)50% 4.76 (4)①越高 n(H2S)∶n(Ar)越小,H2S的分压越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H2S的平衡转化率越高 ②d 24.9
11.(3)3.0 2.25 增大 (4) 46.26 (共57张PPT)
整理与提升
第2章
<<<
内容索引
一、体系构建
二、真题导向
体系构建
>
<
一
1.化学反应的方向
一
体系构建
2.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
表达式:对于一般反应mA(g)+nB(g) pC(g)+qD(g)
影响因素:只与温度有关,与各物质的浓度、分压无关
应用
判断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
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方向
求反应物的转化率和各物质的平衡浓度
化学平衡
影响因素
平衡转化率: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α(A)= ×100%
改变温度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改变浓度
若Q<K,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若Q>K,化学平衡逆向移动
改变压强
若Δvg=0,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若Δvg≠0,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化学方程式中
气态物质化学式前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勒·夏特列原理
3.化学反应的速率
返回
真题导向
>
<
二
考向一 从微观反应机理分析反应速率与平衡
1.(2023·江苏,10)金属硫化物(MxSy)催化反应CH4(g)+2H2S(g)===CS2(g)
+4H2(g),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H2S,又可
以获得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ΔS<0
二
真题导向
C.题图所示的反应机理中,步骤Ⅰ可理解为H2S中带部分负电荷的S与
催化剂中的M之间发生作用
D.该反应中每消耗1 mol H2S,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2×6.02×1023
√
左侧反应物气体计量数之和为3,右侧反应产
物气体计量数之和为5,ΔS>0,A错误;
由方程式知,K= ,B错误;
由方程式知,消耗1 mol H2S同时生成2 mol H2,转移4 mol e-,数目约为4×6.02×1023,D错误。
2.(2023·浙江6月选考,14)一定条件下,1-苯基丙炔(Ph-C≡C-CH3)可与HCl发生催化加成,反应如右:
反应过程中该炔烃及反应产物的占比随时间的变化如图(已知: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
B.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
C.增加HCl浓度可增加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
Ⅰ的比例
D.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
得高产率的产物Ⅰ
√
反应Ⅱ=反应Ⅰ+反应Ⅲ,反应Ⅰ、Ⅲ为放热反应,ΔH都小于0,所以反应Ⅱ的ΔH<0,因此反应焓变:反应Ⅰ>反应Ⅱ,故A正确;
短时间里反应Ⅰ得到的产物比反应Ⅱ得到的产物多,说明反应Ⅰ的速率比反应Ⅱ的速率快,速率越快,其活化能越小,则反应活化能:反应Ⅰ<反应Ⅱ,故B正确;
反应Ⅲ的平衡常数K= ,温度不变,K不变,平衡时产物Ⅱ和产物Ⅰ的比例不变,C错误;
根据图中信息,选择相对较短的反应时间,及时分离可获得高产率的产物Ⅰ,故D正确。
3.[2023·新课标卷,29(1)(2)]氨是最重要的化学
品之一,我国目前氨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首位。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数据计算反应 ===
NH3(g)的ΔH=_____kJ·mol-1。
-45
在化学反应中,断开化学键要消耗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能量,反应的焓变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与反应产物的键能总和的差,因此,由图1数据可知,反应
===NH3(g)的ΔH=(473+654-436-397-339) kJ·mol-1=-45 kJ·mol-1。
(2)研究表明,合成氨反应在Fe催化剂上可能通过图2机理进行(*表示催化剂表面吸附位,N2*表示被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N2)。判断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即速率最慢步骤)为______ (填标号),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
N≡N的键能比H—H的大,使其断裂需要的能量多
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 N2(g)===N(g)的ΔH=
+473 kJ·mol-1,则N≡N的键能为946 kJ·
mol-1; H2(g)===3H(g)的ΔH=+654 kJ·
mol-1,则H—H的键能为436 kJ·mol-1。由于N≡N的键能比H—H的大很多,因此,在上述反应机理中,速率控制步骤为(ⅱ)。
考向二 选择题中图像的分析与推理
4.(2023·辽宁,12)一定条件下,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发生反应,Mn(Ⅱ)起催化作用,过程中不同价态含
Mn粒子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Ⅲ)不能氧化H2C2O4
B.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C.该条件下,Mn(Ⅱ)和Mn(Ⅶ)不能大量共存
√
由图像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Mn(Ⅲ)
的浓度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开始反应
生成Mn(Ⅲ),后Mn(Ⅲ)被消耗生成
Mn(Ⅱ),Mn(Ⅲ)能氧化H2C2O4,A项
错误;
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减小,到大约13 min时开始生成Mn(Ⅱ),Mn(Ⅱ)对反应起催化作用,13 min后反应速率会增大,B项错误;
由图像可知,某时刻后,Mn(Ⅱ)逐
步增多,而此时体系中基本不存在
Mn(Ⅶ),该条件下Mn(Ⅱ)和Mn(Ⅶ)
不能大量共存,C项正确;
H2C2O4为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不拆成离子,总反应为 +5H2C2O4
+6H+===2Mn2++10CO2↑+8H2O,D项错误。
5.(2023·重庆,14)逆水煤气变换体系中存在以下两个反应:
反应Ⅰ:CO2(g)+H2(g) CO(g)+H2O(g)
反应Ⅱ:CO2(g)+4H2(g) CH4(g)+2H2O(g)
在恒容条件下,按V(CO2)∶V(H2)=1∶1投料比
进行反应,平衡时含碳物质体积分数随温度的
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Ⅰ的ΔH<0,反应Ⅱ的ΔH>0
B.M点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1
C.N点H2O的压强是CH4的3倍
D.若按V(CO2)∶V(H2)=1∶2投料,
则曲线之间交点位置不变
√
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含量减小、一氧化碳含
量增大,说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Ⅱ逆向移动,
反应Ⅰ正向移动,则反应Ⅱ为放热反应,焓变
小于零,反应Ⅰ为吸热反应,焓变大于零,A
错误;
M点没有甲烷产物,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相等,投料V(CO2)∶
V(H2)=1∶1,则此时反应Ⅰ平衡时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水的
物质的量相等,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 =1,B错误;
N点一氧化碳、甲烷的物质的量相等,结合反
应方程式的系数可知,生成水的总的物质的量
为甲烷的3倍,结合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可知,
H2O的压强是CH4的3倍,C正确;
反应Ⅰ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反应Ⅱ为气
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若按V(CO2)∶V(H2)=1∶2投料,相当于增加氢气的投料,会使得甲烷含量增大,导致甲烷、一氧化碳曲线之间交点位置发生改变,D错误。
6.(2022·湖南,14改编)向体积均为1 L的两恒容容器中分别充入2 mol X和1 mol Y发生反应:2X(g)+Y(g) Z(g) ΔH,其中甲为绝热过程,乙为恒温过程,两反应体系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ΔH>0
B.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aC.a点平衡常数:K<12 mol-2·L2
D.反应速率:va正√
甲容器在绝热条件下,随着反应的进行,压强先增大
后减小,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则刚开始
压强增大的原因是因为容器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
即ΔH<0,故A错误;
根据A项分析可知,密闭容器中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因甲容器为绝热过程,乙容器为恒温过程,若两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相等,则甲容器压强大于乙容器压强,图中a点和c点的压强相等,则说明甲容器中气体的总物质的量相比乙容器在减小,即气体的总物质的量:na<nc,故B正确;
设Y转化的物质的量浓度为x mol·L-1,
则列出三段式如下:
2X(g)+Y(g) Z(g)
c0 2 1 0
Δc 2x x x
c平 2-2x 1-x x
根据图像可知,甲容器达到平衡的时间短,温度高,所以达到平衡的速率相对乙容器的快,即va正>vb正,故D错误。
考向三 简答题中化学反应原理的归因分析
7.[2023·海南,16(1)(2)(3)]磷酸二氢钾在工农业生产及国防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某研究小组用质量分数为85%的磷酸与KCl(s)反应制备KH2PO4(s),反应方程式为H3PO4(aq)+KCl(s)
KH2PO4(s)+HCl(g),一定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如图
1所示。
回答问题:
(1)该条件下,反应至1 h时KCl的转化率为____。
70%
由图可知,该条件下,反应至1 h时KCl的转化率
为70%。
(2)该制备反应的ΔH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该条件下反应为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且反应热随温度升高而_____。
吸热
降低
由图可知,焓变为正值,则该条件下反应为吸热反应,且反应热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该小组为提高转化率采用的措施中有:使用浓磷酸作反应物、向系统中不断通入水蒸气等。它们能提高转化率的原因是:不使用稀磷酸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入水蒸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浓磷酸作反应物可以提高磷酸的浓度,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使得气体中氯化氢的分压减小,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8.(2022·全国甲卷,28)金属钛(Ti)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用途。目前生产钛的方法之一是将金红石(TiO2)转化为TiCl4,再进一步还原得到钛。回答下列问题:
(1)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在1 000 ℃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常数如下:
(ⅰ)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 ΔH1=+172 kJ·mol-1,Kp1=1.0×10-2
(ⅱ)碳氯化:TiO2(s)+2Cl2(g)+2C(s)===TiCl4(g)+2CO(g) ΔH2=-51 kJ·
mol-1,Kp2=1.2×1012 Pa
①反应2C(s)+O2(g)===2CO(g)的ΔH=_____kJ·mol-1,Kp=________Pa。
-223
1.2×1014
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ⅱ)-反应(ⅰ)”得到反应2C(s)+O2(g)===
2CO(g),则ΔH=-51 kJ·mol-1-(+172 kJ·mol-1)=-223 kJ·mol-1;
②碳氯化的反应趋势远大于直接氯化,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氯化反应气体分子数增加,ΔH小于0,是熵增、放热过程,根据ΔG=ΔH-TΔS可知ΔG<0,故该反应能自发进行,而直接氯化的体系气体分子数不变且是吸热过程,反应趋势远小于碳氯化
③对于碳氯化反应:增大压强,平衡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温度升高,平衡转化率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向左
变小
对于碳氯化反应,气体分子数增大,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左移动;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向左移动,则平衡转化率变小。
(2)在1.0×105 Pa,将TiO2、C、Cl2以物质的量比1∶2.2∶2进行反应。体系中气体平衡组成比例(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理论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①反应C(s)+CO2(g)===2CO(g)的平衡常数Kp(1 400 ℃)=________Pa。
7.2×105
从图中可知,1 400 ℃,体系中气体平衡组成比例CO2是0.05,CO是0.6,反应C(s)+CO2(g)===2CO(g)
的平衡常数Kp(1 400 ℃)=
②图中显示,在200 ℃平衡时TiO2几乎完全转化为TiCl4,但实际生产中反应温度却远高于此温度,其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在相同时间内得到更多的TiCl4产品,提高效益
实际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反应的速率、产率等,以达到最佳效益,实际反应温度远高于200 ℃,就是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在相同时间内得到更多的TiCl4产品。
(3)TiO2碳氯化是一个“气-固-固”反应,有利于TiO2-C“固-固”接触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两固体粉碎后混合,同时鼓入Cl2,使固体粉末“沸腾”
固体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应接触面积越大。有利于TiO2-C“固-固”接触,可将两者粉碎后混合,同时鼓入Cl2,使固体粉末“沸腾”,增大接触面积。
考向四 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有关计算
9.(2023·河北,6)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W(g),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②和③的速率方程分别为v2=k2c2(X)和v3=k3c(Z),其中k2、k3分别为反应②和③的速率常数,反应③的活化能大于反应
②。测得W(g)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t/min 0 1 2 3 4 5
c(W)/(mol·L-1) 0.160 0.113 0.080 0.056 0.040 0.0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 min内,X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0 mol·L-1·min-1
B.若增大容器容积,平衡时Y的产率增大
C.若k2=k3,平衡时c(Z)=c(X)
D.若升高温度,平衡时c(Z)减小
t/min 0 1 2 3 4 5
c(W)/(mol·L-1) 0.160 0.113 0.080 0.056 0.040 0.028
√
由表知0~2 min内|Δc(W)|=(0.160-0.080) mol·L-1=0.080 mol·L-1,生成Δc(X)=2|Δc(W)|=0.160 mol·L-1,但一部分X转化为Z,造成
Δc(X)<0.160 mol·L-1,则v(X)< =0.080 mol·L-1·min-1,
故A错误;
t/min 0 1 2 3 4 5
c(W)/(mol·L-1) 0.160 0.113 0.080 0.056 0.040 0.028
过程①是完全反应,过程②是可逆反应,若增大容
器容积相当于减小压强,使反应4X(g) 2Z(g)的
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平
衡时Y的产率减小,故B错误;
反应③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②,ΔH=正反应活化能-逆反应活化能<0,则4X(g) 2Z(g) ΔH<0,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时c(Z)减小,故D正确。
10.[2022·全国乙卷,28(3)(4)]H2S热分解反应2H2S(g)===S2(g)+2H2(g)的ΔH=+170 kJ·mol-1。
(3)在1 470 K、100 kPa反应条件下,将n(H2S)∶n(Ar)=1∶4的混合气进行H2S热分解反应。平衡时混合气中H2S与H2的分压相等,H2S平衡转化率为____,平衡常数Kp=____kPa。
50%
4.76
假设在该条件下,硫化氢和氩的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 mol和4 mol,平衡时转化的n(H2S)=x mol,根据三段式可知:
2H2S(g) S2(g)+2H2(g)
始/mol 1 0 0
变/mol x 0.5x x
平/mol 1-x 0.5x x
平衡时H2S和H2的分压相等,则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即1-x=x,解
得x=0.5,
(4)在1 373 K、100 kPa反应条件下,对于
n(H2S)∶n(Ar)分别为4∶1、1∶1、1∶4、
1∶9、1∶19的H2S-Ar混合气,热分解反
应过程中H2S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n(H2S)∶n(Ar)越小,H2S平衡转化率___
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越
高
n(H2S)∶n(Ar)越小,H2S的分
压越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H2S的平衡转化率越高
由于2H2S(g) S2(g)+2H2(g)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n(H2S)∶
n(Ar)越小,H2S的分压越小,相当于降低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H2S的平衡转化率越高。
②n(H2S)∶n(Ar)=1∶9对应图中曲线___,
计算其在0~0.1 s之间,H2S分压的平均变化率为______ kPa·s-1。
d
24.9
n(H2S)∶n(Ar)越小,H2S的平衡转化率越高,所以n(H2S)∶n(Ar)=1∶9对应的曲线是d;根据图像可知,n(H2S)∶n(Ar)=1∶9反应进行到0.1 s时,H2S的转化率为24%。假设在该条件下,硫化氢和氩的起始投料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 mol和9 mol,则根据三段式可知:
2H2S(g) S2(g)+2H2(g)
始/mol 1 0 0
变/mol 0.24 0.12 0.24
0.1 s末/mol 0.76 0.12 0.24
此时H2S的分压为
×100 kPa≈7.51 kPa,H2S的起始分压为10 kPa,所以H2S分压的平均变
化率为 =24.9 kPa·s-1。
11.[2023·全国乙卷,28(3)(4)](3)将FeSO4置入抽空
的刚性容器中,升高温度发生分解反应:2FeSO4(s)
Fe2O3(s)+SO2(g)+SO3(g)(Ⅰ)。平衡时 -T
的关系如右图所示。660 K时,该反应的平衡总压
p总=_____kPa、平衡常数Kp(Ⅰ)=_______(kPa)2。
Kp(Ⅰ)随反应温度升高而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0
2.25
增大
660 K时, =1.5 kPa,则 =1.5 kPa,因此,该反应的平衡总压p总=3.0 kPa、平衡常数Kp(Ⅰ)= =1.5 kPa×1.5 kPa=2.25(kPa)2。由图中信息可知, 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Kp(Ⅰ)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大。
(4)提高温度,上述容器中进一步发生反应2SO3(g) 2SO2(g)+O2(g)(Ⅱ),
平衡时 =_________(用 、 表示)。在929 K时,p总=84.6 kPa、
=35.7 kPa,则 =_____kPa,Kp(Ⅱ)=___________kPa(列出计算式)。
46.26
提高温度,上述容器中进一步发生反应2SO3(g) 2SO2(g)+O2(g)(Ⅱ),在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分压之比,由于仅发生反应(Ⅰ)时 ,则平衡时 ,得 = 。
在929 K时,p总=84.6 kPa、 =35.7 kPa,则 =p总、
,联立方程组消去 ,可得 =4p总,代入相关数据可求出 =46.26 kPa,则 =84.6 kPa-35.7 kPa-46.26 kPa=
2.64 kPa,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