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章末检测试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章末检测试卷(二)(课件 练习,共2份)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15 09:39:31

文档简介

章末检测试卷(二)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已知(NH4)2CO3(s)===NH4HCO3(s)+NH3(g) ΔH=+74.9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熵变、焓变均大于0
B.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碳酸盐的分解反应中熵增大,因此任何条件下碳酸盐的分解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D.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反应物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C.在相同温度下,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充入相同物质的量的F2和Cl2,让它们与等量的氢气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D.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可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
3.(2023·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期中)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SO2和NO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SO2(g)+NO2(g) SO3(g)+NO(g) ΔH<0,测得SO3浓度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反应时间/s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c(SO3)/(mol·L-1) 0.10 0.14 0.21 0.26 0.30 0.32 0.33 0.33
A.50 s时,SO3的生成速率为0.002 8 mol·L-1·s-1
B.40~90 s:v正>v逆
C.0~50 s的反应速率等于70~80 s的反应速率
D.110 s时,缩小容器容积,再次达到平衡后,SO2的转化率和浓度均与原平衡相同
4.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 ΔH<0,下列能判定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断开一个N≡N的同时有6个N—H生成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D.N2、H2、NH3的分子个数比为1∶3∶2
5.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2(g)和1 mol I2(g),压强为p Pa,并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H2(g)+I2(g)??2HI(g) ΔH<0,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保持容器容积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1 mol H2(g),平衡正向移动
B.保持容器容积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1 mol N2(g)(N2不参加反应),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C.保持容器压强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2 mol HI(g),重新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不变
D.提高起始反应温度,正反应速率减慢,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
6.合成氨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工业固氮方法,解决了数亿人口生存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埃特尔提出了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吸附解离的机理,通过实验测得合成氨过程中能量(E)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ad”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产物的总能量高
B.该反应历程中的决速步骤为N2ad+H2===Nad+3Had
C.使用催化剂后,合成氨反应的ΔH和活化能均改变
D.工业上通常让合成氨反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来提高NH3的平衡产率
7.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H2,发生反应:2H2(g)+CO(g) CH3OH(g) ΔH<0。下列图像符合实际且t0时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8.(2023·山东烟台高二检测)下列实验的实验目的与实验操作或现象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现象
A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试管中盛有0.1 mol·L-1K2Cr2O7溶液,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H2O2CrO+2H+,向其中滴加10滴6 mol·L-1NaOH溶液,观察到溶液橙色加深
B 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两支试管中均加入5 mL淀粉溶液和两滴碘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 2 mol·L-1的硫酸溶液(必要时可加热),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唾液,观察现象
C 证明KI溶液与FeCl3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取1 mL 0.1 mol·L-1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 mL 0.1 mol·L-1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KSCN溶液
D 证明压强对平衡移动产生影响 向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恒容透明密闭容器中充入氦气增大压强,观察现象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X和1 mol Y进行反应:2X(g)+Y(g) Z(g),并达到平衡,若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则Z的平衡浓度等于原来的
B.C(s)+H2O(g) H2(g)+CO(g),碳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C.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2A(?)+B(g) 2C(?)已达到平衡,则A、C不能同时是气体
D.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达到平衡时,H2转化率为10%,放出的热量为Q1;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当2 mol NH3分解为N2和H2的转化率为10%时,吸收的热量为Q2,Q2不等于Q1
10.(2024·广西1月适应性测试)肼(N2H4)是一种含氢量高的燃料。向恒容密闭容器内加入3 mol N2H4,一定条件下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
Ⅰ.N2H4(g) N2(g)+2H2(g)
Ⅱ.3N2H4(g) N2(g)+4NH3(g)
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2H4均几乎完全分解,分解产物的物质的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对应的物质是N2
B.低于M点对应温度时,以反应Ⅰ为主
C.体系中还存在2NH3(g) 3H2(g)+N2(g)
D.N点时,体系内n(N2)∶n(H2)为3∶4
11.常温下,某小组利用下列充满红棕色气体的装置探究NO2(g)与N2O4(g)之间转化的条件(夹持装置略,实验开始前K1和K2均是打开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已知NO2(g)转化为N2O4(g)的反应放热](  )
A.装置①:关闭K1,将Ⅰ中活塞快速压缩体积,一段时间后,Ⅰ中颜色比Ⅱ中深
B.装置①:关闭K1,将Ⅱ中活塞缓慢向外拉体积,Ⅱ中颜色逐渐变深
C.装置②:关闭K2,向Ⅲ中烧杯内加入热水,Ⅲ中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浅
D .装置②:关闭K2,向Ⅳ中烧瓶内通入氩气,Ⅳ中NO2的反应速率加快
12.(2023·安徽滁州中学高二期中)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A(g) 2C(g)分两步进行,①A(g) B(g)、②B(g) 2C(g),其能量—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催化剂,E1减小
B.总反应的能量变化为E4-E1
C.起始c(A)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
D.反应②在升高温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3.(2023·福建莆田一中高二期中)下列叙述与图对应的是(  )
A.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A(g)+3B(g) 2C(g),图①表示在t0时刻充入了一定量的C,平衡逆向移动
B.由图②可知,p2>p1、T1>T2,且满足反应:2A(g)+B(g) 2C(g) ΔH<0
C.图③为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aA(g)+B(g) cC(g)的平衡变化图像,则图像中b、c、d三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b点
D.对于反应2X(g)+3Y(g) 2Z(g) ΔH<0,图④中y可以表示Y的质量分数
14.将4 mol NO(g)和4 mol CO(g)充入一个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CO(g) 2CO2(g)+N2(g) ΔH<0,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在催化剂、一定温度下对该反应进行研究,经过相同时间测CO转化率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已知: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c2(NO)·c2(CO)-k逆·c2(CO2)·c(N2),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
A.图1中A点逆反应速率小于B点正反应速率
B.200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0.5 mol-1·L
C.200 ℃时当CO的转化率为40%时,v正∶v逆=20∶81
D.E点转化率低于D点的原因可能是催化剂活性降低或平衡逆向移动造成的
15.反应S2O+3I-===2SO+I的lg k与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机理如下:
①S2O+I-―→S2O8I3-(慢);②________(快);③I2+I-―→I(快)。
已知lg k=-×+C(k为速率常数;Ea为活化能;C是常数;R为8.31×10-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Ea≈53.2 kJ·mol-1
B.当使用催化剂时,同温下a点上移
C.②反应为S2O8I3-+I-―→2SO+I2
D.①为决速步,增大c(S2O),k增大,v加快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13分)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 mol·L-1 KI、0.2%淀粉溶液、0.20 mol·L-1 K2S2O8、0.10 mol·L-1 Na2S2O3溶液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已知:S2O+2I-===2SO+I2(慢)
I2+2S2O===2I-+S4O(快)
(1)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________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S2O与S2O初始的物质的量需满足的关系为n(S2O)∶n(S2O)________。
(2)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体积V/mL
K2S2O8溶液 水 KI溶液 Na2S2O3溶液 淀粉溶液
① 10.0 0.0 4.0 4.0 2.0
② 9.0 1.0 4.0 4.0 2.0
③ 8.0 Vx 4.0 4.0 2.0
表中Vx=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某条件下,c(S2O)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反应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S2O)-t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
17.(16分)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测定。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容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如表所示:
温度/℃ 15 20 25 30 35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时气体总浓度/ (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1)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2)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ΔH________(填“>”或“<”)0,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ΔS________(填“>”或“<”)0,该反应在________(填“高温”“低温”或“任何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4)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K值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增大容器的压强,K值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
(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25 ℃时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 mol3·L-3。
18.(12分)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CH4与CO2,使其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CH4(g)??2CO(g)+2H2(g)。测得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ΔH________(填“<”“>”或“=”)0。
(2)压强p1、p2、p3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压强为p2时,b点处v正________(填“<”“>”或“=”)v逆。
(3)a点时CH4的转化率为________。
(4)为探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根据相关实验数据,粗略地绘制出了两条速率-浓度关系曲线:v正-c(CH4)和v逆-c(CO),如图2所示。
①与v正-c(CH4)相对应的是图中曲线______(填“甲”或“乙”)。
②降低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v正、v逆相应的平衡点分别为________(填字母)。
19.(14分)工业上采用H2高温催化还原法处理燃煤烟气中的SO2和NO。
(1)H2高温催化还原SO2:Ⅰ.2H2(g)+SO2(g) S(g)+2H2O(g) ΔH1
已知:Ⅱ.2CO(g)+SO2(g) S(g)+2CO2(g) ΔH2
Ⅲ.2CO(g)+O2(g) 2CO2(g) ΔH3
Ⅳ.2H2(g)+O2(g) 2H2O(g) ΔH4
①ΔH1=________(用ΔH2、ΔH3、ΔH4表示)。
②已知反应Ⅰ的ln K随的变化如图,该反应的ΔH________(填“>”或“<”)0;A点对应温度下,原料组成为n(H2)∶n(SO2)=2∶1,在初始总压为p总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K为相对压强平衡常数,其表达式写法:在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用相对分压代替浓度。如气体B的相对分压等于其分压pB除以p0(pB=xB×p总,xB为平衡系统中B的物质的量分数,p0=100 kPa)]。
③T ℃时,向1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g)、2 mol SO2(g)和2 mol CO(g),同时发生Ⅰ、Ⅱ两个反应,达到平衡后,CO2(g)和H2O(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4 mol、1.6 mol,则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2)H2高温催化还原NO:2H2(g)+2NO(g) 2H2O(g)+N2(g) ΔH<0。
①平衡时NO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虚线框表示没有测定该条件下的数据)。T1、T2、T3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
②在恒温恒容容器中,N2的瞬时生成速率v=kcm(H2)·c2(NO)。控制NO的起始浓度为0.5 mol·L-1不变,N2的瞬时生成速率和H2起始浓度的关系如图甲。若H2、NO起始浓度分别为0.3 mol·L-1、0.5 mol·L-1,某时刻NO浓度为0.4 mol·L-1,此时N2的瞬时生成速率为________。
③已知Arrhenius经验公式Rln k=-+C(Ea为活化能,k为速率常数,R和C为常数)。测定该反应实验数据如图乙a线所示,当改变外界条件时,实验数据如图乙b线所示,则实验可能改变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
章末检测试卷(二)
1.A 2.B 3.B 4.C 5.D 6.A 7.D 8.B 9.B 10.C
11.A [装置①:根据2NO2(g)??N2O4(g)可知,关闭K1,将Ⅰ压缩体积后,c(NO2)和c(N2O4)均增大,Ⅰ中平衡正向移动,但NO2浓度增大得更多,故Ⅰ中颜色比Ⅱ中深,A正确;同理,关闭K1,将Ⅱ中活塞缓慢向外拉体积,Ⅱ中颜色变浅,B错误;装置②:关闭K2,向 Ⅲ 中烧杯内加入热水,2NO2(g) N2O4(g)的平衡逆向移动,故Ⅲ中烧瓶中气体颜色变深,C错误;向Ⅳ中烧瓶内通入氩气,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故NO2的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12.D [E1是A(g)??B(g)的反应热,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E1,A错误;由图可知,总反应的ΔH=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E1+E3-E4,B错误;恒温恒容,起始c(A)越大,A的转化率越小,C错误;反应②为放热反应,因此在升高温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正确。]
13.B [若在t0时刻充入一定量C,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然后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在t0时刻不变,然后逐渐增大,A错误;根据图②可判断p2>p1、T1>T2,对于反应2A(g)+B(g)??2C(g) ΔH<0,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的质量分数增大;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的质量分数减小,与图像相符,B正确;由图③可知,在t0时刻改变条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故b、c、d三点中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d点,C错误;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随着温度的升高,Y的质量分数增大,D错误。]
14.C [在反应开始时将4 mol NO(g)和4 mol CO(g)充入一个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则c(NO)=c(CO)=2 mol·L-1,由于200 ℃时CO的平衡转化率是50%,则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c(NO)=c(CO)=1 mol·L-1,c(N2)=0.5 mol·L-1,c(CO2)=1 mol·L-1,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mol-1·L=0.5 mol-1·L,B正确;在200 ℃时K=0.5 mol-1·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v正=v逆,k正·c2(NO)·c2(CO)=k逆·c2(CO2)·c(N2),==K=0.5 mol-1·L,当CO的转化率为40%时,c(NO)=c(CO)=1.2 mol·L-1,c(CO2)=0.8 mol·L-1,c(N2)=0.4 mol·L-1,v正∶v逆==0.5×=,C错误;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催化剂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达到其最佳催化活性,升高温度,催化剂催化活性可能降低,D正确。]
15.D [由题干信息可知,直线的斜率为-=-,故Ea= kJ·mol-1≈53.2 kJ·mol-1,A正确;当使用催化剂时,同温下反应的活化能Ea减小,则图中直线的斜率增大,故a点上移,B正确;由题干总反应结合反应①、反应③可知,反应②为S2O8I3-+I-―→2SO+I2,C正确;由题干可知,反应①为慢反应,而②③均为快反应,故反应①为决速步,但k为速率常数,故增大c(S2O),k不变,v加快,D错误。]
16.(1)Na2S2O3 <2
(2)2.0 保证反应物K2S2O8浓度改变,而其他条件不变
(3)
17.(1)K=c(NH3)·c平(CO2) (2)> 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3)> 高温 (4)增大 不变 (5)1.638 4×10-8
解析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平衡时气体的总浓度增大,即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ΔH>0。
(3)氨基甲酸铵分解时固体变为气体,ΔS>0;吸热的熵增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4)升高温度时,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增大容器的压强时,K不变。
(5)25 ℃时,平衡时气体的总浓度c=4.8×10-3 mol·L-1,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c平(NH3)=c,c平(CO2)=c,则K=c(NH3)·c平(CO2)=2××4.8×10-3 mol3·L-3=1.638 4 ×10-8 mol3·L-3。
18.(1)> (2)p3>p2>p1 > (3)80%
(4)①乙 ②B、F
解析 (1)由图1可知,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CH4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右移,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ΔH>0。(2)经三条等压线做一条垂线,会有三个交点,如图:交点分别为m、n、p;由p点→n点→m点,甲烷的体积分数依次增大,根据反应体系特征,说明体系压强逐渐增大,则p1<p2<p3。b点→a点需要使CH4的体积分数减小,才能建立平衡,故反应正向进行,故v正>v逆。(4)①由于反应开始只加入了反应物,结合平衡建立的过程可知,曲线甲为v逆-c(CO),曲线乙为v正-c(CH4)。②降温后平衡逆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而c(CH4)要增大,c(CO)要减小,综合考虑,只有B、F符合题意。
19.(1)①ΔH2-ΔH3+ΔH4 ②> 50% ③48 (2)①T3>T2>T1 ②0.48 mol·L-1·s-1 ③更换了更高效的催化剂(共67张PPT)
章末检测试卷(二)
第2章 
<<<
1.已知(NH4)2CO3(s)===NH4HCO3(s)+NH3(g) ΔH=+74.9 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熵变、焓变均大于0
B.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因此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碳酸盐的分解反应中熵增大,因此任何条件下碳酸盐的分解反应一定
能自发进行
D.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
反应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根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熵变、焓变都大于0,A项正确;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但也是熵增大的反应,高温下能自发进行,B项错误;
碳酸盐的分解反应过程中熵增大,但不是在任何条件下碳酸盐的分解反应都能够自发进行,如CaCO3的分解反应仅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C项错误;
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也不一定是吸热反应,D项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化
学反应速率
B.反应物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加,
反应速率增大
C.在相同温度下,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充入相同物质的量的F2和Cl2,
让它们与等量的氢气反应,反应速率相同
D.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可增
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升高温度使分子的内能增加,提高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不正确;
由于F2和Cl2的氧化性不同,氧化性强的化学反应速率快,C不正确;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增大压强(即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可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从而使反应速率加快,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不变, D不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2023·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二期中)向绝热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SO2和NO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SO2(g)+NO2(g) SO3(g)+NO(g) ΔH<0,测得SO3浓度随时间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反应时间/s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c(SO3)/(mol·L-1) 0.10 0.14 0.21 0.26 0.30 0.32 0.33 0.33
选择题
反应时间/s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c(SO3)/(mol·L-1) 0.10 0.14 0.21 0.26 0.30 0.32 0.33 0.33
A.50 s时,SO3的生成速率为0.002 8 mol·L-1·s-1
B.40~90 s:v正>v逆
C.0~50 s的反应速率等于70~80 s的反应速率
D.110 s时,缩小容器容积,再次达到平衡后,SO2的转化率和浓度均与
原平衡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平均速率,不是瞬时速率,不能计算50 s时SO3的生成速率,A错误;
从题表数据可看出40~90 s,SO3浓度持续增大,反应正向进行,故在40~90 s:v正>v逆,B正确;
选择题
反应时间/s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c(SO3)/(mol·L-1) 0.10 0.14 0.21 0.26 0.30 0.32 0.33 0.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0~50 s内v(SO3)= =0.002 8 mol·L-1·s-1,70~80 s内v(SO3)= =0.004 mol·L-1·s-1,即0~50 s的反应速率小于70~80 s
的反应速率,C错误;
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110 s时,缩小容器容积,平衡不发生移动,则SO2的转化率不变,但浓度增大,D错误。
选择题
反应时间/s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c(SO3)/(mol·L-1) 0.10 0.14 0.21 0.26 0.30 0.32 0.33 0.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 ΔH<0,下列能判定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断开一个N≡N的同时有6个N—H生成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D.N2、H2、NH3的分子个数比为1∶3∶2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断开N≡N与生成N—H均表示正反应方向,不能判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该反应的反应物和反应产物均为气体,气体的总质量为定值,故恒容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判定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平均摩尔质量 ,反应过程中m总始终不变,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少的反应,故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可以判定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当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时,N2、H2、NH3的分子个数比与各物质的起始量有关,故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5.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2(g)和1 mol I2(g),压强为p Pa,并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H2(g)+I2(g) 2HI(g) ΔH<0,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持容器容积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1 mol H2(g),平衡正向移动
B.保持容器容积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1 mol N2(g)(N2不参加反应),化学
反应速率不变
C.保持容器压强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2 mol HI(g),重新达到平衡时,H2
的体积分数不变
D.提高起始反应温度,正反应速率减慢,逆反应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1 mol H2(g),容器内H2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A正确;
保持容器容积不变,继续向其中加入1 mol N2(g)(N2不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B正确;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故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6.合成氨反应是一种有效的工业固氮方法,解决了数亿人口生存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埃特尔提出了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g)吸附解离的机理,通过实验测得合成氨过程中能量(E)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物种用“ad”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产物的总能量高

选择题
B.该反应历程中的决速步骤为 ===Nad+3Had
C.使用催化剂后,合成氨反应的
ΔH和活化能均改变
D.工业上通常让合成氨反应在高
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来提高NH3
的平衡产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由图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比反应产物的总
能量高,A正确;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
是反应的决速步骤,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决速步骤为Nad+3Had===NHad+2Had,B错误;
催化剂不影响反应的ΔH,C错误;
合成氨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降低NH3的平衡产率,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7.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H2,发生反应:2H2(g)+CO(g) CH3OH(g) ΔH<0。下列图像符合实际且t0时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项,该反应中气体总质量、容器容积为定值,密度始终不变,图示曲线不符合实际;
B项,初始时CH3OH(g)的体积分数应该为0,图示曲线不符合实际;
C项,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定值,则建立平衡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逐渐增大,图示曲线不符合实际;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D项,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反应过程中压强逐渐减小,当压强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图示曲线符合实际且t0时达到平衡状态。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8.(2023·山东烟台高二检测)下列实验的实验目的与实验操作或现象均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或现象
A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试管中盛有0.1 mol·L-1K2Cr2O7溶液,溶液中存在平衡: +H2O +2H+,向其中滴加10滴6 mol·L-1NaOH溶液,观察到溶液橙色加深
B 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两支试管中均加入5 mL淀粉溶液和两滴碘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 2 mol·L-1的硫酸溶液(必要时可加热),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唾液,观察现象
C 证明KI溶液与FeCl3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取1 mL 0.1 mol·L-1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 mL 0.1 mol·L-1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KSCN溶液
D 证明压强对平衡移动产生影响 向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恒容透明密闭容器中充入氦气增大压强,观察现象

滴加10滴6 mol·L-1NaOH溶液,氢离子浓度降低,平衡正向移动,实验现象应是黄色加深,故A错误;
根据溶液褪色时间长短可知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故B正确;
FeCl3过量,不能用检验Fe3+的存在来证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故C错误;
恒容容器中充入氦气增大总压强,但反应物浓度不变,故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X和1 mol Y进行反应:
2X(g)+Y(g) Z(g),并达到平衡,若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则Z的平衡浓
度等于原来的
B.C(s)+H2O(g) H2(g)+CO(g),碳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C.若压强不再随时间变化时能说明反应2A(?)+B(g) 2C(?)已达到平衡,
则A、C不能同时是气体
D.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达到平衡时,H2转化率为10%,放出的热量为Q1;
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当2 mol NH3分解为N2和H2的转化率为10%时,吸
收的热量为Q2,Q2不等于Q1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在反应达到平衡前,碳的质量不断改变,达到平衡时,质量不变,因而碳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B正确;
若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表明反应前后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不等,A、C可以同时为气体,C错误;
选择题
根据反应N2(g)+3H2(g) 2NH3(g) ΔH,合成氨实际参与反应的n(H2)=3 mol×10%=0.3 mol,因而Q1= ×|ΔH|=0.1|ΔH|,分解氨气时实际消耗的n(NH3)=2 mol×10%=0.2 mol,Q2= ×|ΔH|=0.1|ΔH|,则Q1=Q2,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2024·广西1月适应性测试)肼(N2H4)是一种含氢量高的燃料。向恒容密闭容器内加入3 mol N2H4,一定条件下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
Ⅰ.N2H4(g) N2(g)+2H2(g)
Ⅱ.3N2H4(g) N2(g)+4NH3(g)
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2H4均几乎完全分解,
分解产物的物质的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曲线a对应的物质是N2
B.低于M点对应温度时,以反应Ⅰ为主
C.体系中还存在2NH3(g) 3H2(g)+N2(g)
D.N点时,体系内n(N2)∶n(H2)为3∶4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选择题
图中为分解产物的物质的量,当温度升高时,NH3
趋于0,以反应Ⅰ为主,根据反应N2H4(g) N2(g)
+2H2(g),曲线a对应的物质是H2,故A错误;
低于M点对应温度时,NH3含量高,以反应Ⅱ为主,
故B错误;
由图可知,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N2H4均几乎完全分解,温度升高时,NH3趋于0,所以体系中还存在2NH3(g) 3H2(g)+N2(g),故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选择题
N点时,n(N2)=n(NH3)=2 mol,n(H2)=3 mol,体系内n(N2)∶n(H2)为2∶3,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常温下,某小组利用下列充满红棕色气体的装置探究NO2(g)与N2O4(g)之间转化的条件(夹持装置略,实验开始前K1和K2均是打开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已知NO2(g)转化为N2O4(g)的反应放热]
A.装置①:关闭K1,将Ⅰ中活塞快速压缩
体积,一段时间后,Ⅰ中颜色比Ⅱ中深
B.装置①:关闭K1,将Ⅱ中活塞缓慢向外
拉 体积,Ⅱ中颜色逐渐变深
C.装置②:关闭K2,向Ⅲ中烧杯内加入热水,Ⅲ中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浅
D.装置②:关闭K2,向Ⅳ中烧瓶内通入氩气,Ⅳ中NO2的反应速率加快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装置①:根据2NO2(g) N2O4(g)可知,
关闭K1,将Ⅰ压缩 体积后,c(NO2)和
c(N2O4)均增大,Ⅰ中平衡正向移动,
但NO2浓度增大得更多,故Ⅰ中颜色比Ⅱ中深,A正确;
同理,关闭K1,将Ⅱ中活塞缓慢向外拉 体积,Ⅱ中颜色变浅,B错误;
装置②:关闭K2,向Ⅲ中烧杯内加入热水,2NO2(g) N2O4(g)的平衡逆向移动,故Ⅲ中烧瓶中气体颜色变深,C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向Ⅳ中烧瓶内通入氩气,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不变,故NO2的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2.(2023·安徽滁州中学高二期中)恒温恒容条件下,反应A(g) 2C(g)分两步进行,①A(g) B(g)、②B(g) 2C(g),其能量—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E1减小
B.总反应的能量变化为E4-E1
C.起始c(A)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
D.反应②在升高温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E1是A(g) B(g)的反应热,加入催化
剂,不能改变E1,A错误;
由图可知,总反应的ΔH=反应产物的
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E1+E3-E4,
B错误;
恒温恒容,起始c(A)越大,A的转化率越小,C错误;
反应②为放热反应,因此在升高温度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3.(2023·福建莆田一中高二期中)下列叙述与图对应的是
A.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反应:A(g)+3B(g)
2C(g),图①表示在t0时刻充入了一定量的
C,平衡逆向移动
B.由图②可知,p2>p1、T1>T2,且满足反应:
2A(g)+B(g) 2C(g) ΔH<0
C.图③为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aA(g)+B(g)
cC(g)的平衡变化图像,则图像中b、c、
d三点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b点
D.对于反应2X(g)+3Y(g) 2Z(g) ΔH<0,图④中y可以表示Y的质量分数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若在t0时刻充入一定量C,逆反应速率瞬间增大,然后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在t0时刻不变,然后逐渐增大,A错误;
根据图②可判断p2>p1、T1>T2,对于反应2A(g)+B(g) 2C(g) ΔH<0,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的质量分数增大;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的质量分数减小,与图像相符,B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由图③可知,在t0时刻改变条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随反应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故b、c、d三点中对应的正反应速率最大的是d点,C错误;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随着温度的升高,Y的质量分数增大,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4.将4 mol NO(g)和4 mol CO(g)充入一个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2CO(g) 2CO2(g)+N2(g) ΔH<0,测得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在催化剂、一定温度下对该反应进行研究,经过相同时间测CO转化率与反应温
度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已知: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
c2(NO)·c2(CO)-k逆·c2(CO2)·c(N2),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图1中A点逆反应速率小于B
点正反应速率
B.200 ℃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
0.5 mol-1·L
C.200 ℃时当CO的转化率为40%时,v正∶v逆=20∶81
D.E点转化率低于D点的原因可能是催化剂活性降低或平衡逆向移动造
成的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在反应开始时将4 mol NO(g)和4 mol
CO(g)充入一个2 L恒容密闭容器中,
则c(NO)=c(CO)=2 mol·L-1,由于
200 ℃时CO的平衡转化率是50%,则
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平衡时c(NO)=c(CO)=1 mol·L-1,c(N2)=
0.5 mol·L-1,c(CO2)=1 mol·L-1,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mol-1·L=0.5 mol-1·L,B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在200 ℃时K=0.5 mol-1·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则v正=v逆,k正·c2(NO)·c2(CO)=k逆·
c2(CO2)·c(N2),
选择题
=K=0.5 mol-1·L,当CO的转化率为40%时,c(NO)=c(CO)=1.2 mol·
L-1,c(CO2)=0.8 mol·L-1,c(N2)=0.4 mol·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
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导致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催化剂
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达到其最佳
催化活性,升高温度,催化剂催化活性可能降低,D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Ea≈53.2 kJ·mol-1
B.当使用催化剂时,同温下a点上移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当使用催化剂时,同温下反应的活化能Ea减小,则图中直线的斜率增大,故a点上移,B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由题干可知,反应①为慢反应,而②③均为快反应,故反应①为决速步,但k为速率常数,故增大c( ),k不变,v加快,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6.碘在科研与生活中有重要应用。某兴趣小组用0.50 mol·L-1 KI、0.2%淀粉溶液、0.20 mol·L-1 K2S2O8、0.10 mol·L-1 Na2S2O3溶液等试剂,探究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向KI、Na2S2O3与淀粉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K2S2O8溶液,当溶液中的________耗尽后,溶液颜色将由无色变为蓝色。为确保能观察到蓝色,
____。
Na2S2O3
<2
(2)为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所示:
非选择题
表中Vx=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序号 体积V/mL K2S2O8溶液 水 KI溶液 Na2S2O3溶液 淀粉溶液
① 10.0 0.0 4.0 4.0 2.0
② 9.0 1.0 4.0 4.0 2.0
③ 8.0 Vx 4.0 4.0 2.0
2.0
保证反应物K2S2O8浓度改变,而其他条件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已知某条件下,c( )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坐标图中,分别画出降低反应温度和加入催化剂时c( )-t的变化曲线示意图(进行相应的标注)。
非选择题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7.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的测定。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容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
衡:NH2COONH4(s) 2NH3(g)+CO2(g)。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非选择题
温度/℃ 15 20 25 30 35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时气体总 浓度/ (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1)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ΔH___(填“>”或“<”)0,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选择题
温度/℃ 15 20 25 30 35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时气体总 浓度/ (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
升高温
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非选择题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平衡时气体的总浓度增大,即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ΔH>0。
温度/℃ 15 20 25 30 35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时气体总 浓度/ (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ΔS___(填“>”或“<”)0,该反应在_____(填“高温”“低温”或“任何温度”)下能自发进行。
非选择题
温度/℃ 15 20 25 30 35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时气体总 浓度/ (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
高温
氨基甲酸铵分解时固体变为气体,ΔS>0;吸热的熵增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K值如何变化?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增大容器的压强,K值如何变化?______。
非选择题
温度/℃ 15 20 25 30 35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时气体总 浓度/ (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增大
不变
升高温度时,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增大容器的压强时,K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25 ℃时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_____________ mol3·L-3。
非选择题
温度/℃ 15 20 25 30 35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时气体总 浓度/ (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1.638 4×1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8.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CH4与CO2,使其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 mol·L-1,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CH4(g) 2CO(g)+2H2(g)。测得平衡时CH4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ΔH___(填“<”“>”或“=”)0。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由图1可知,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CH4的体积分数减小,平衡右移,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ΔH>0。
(2)压强p1、p2、p3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压强为p2时,b点处v正_____(填“<”“>”或“=”)v逆。
非选择题
p3>p2>p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非选择题
经三条等压线做一条垂线,会有三个交点,如图:交点分别为m、n、p;由p点→n点→m点,甲烷的体积分数依次增大,根据反应体系特征,说明体系压强逐渐增大,则p1<p2<p3。b点→a点需要使CH4的体积分数减小,才能建立平衡,故反应正向进行,故v正>v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3)a点时CH4的转化率为_____。
非选择题
8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为探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根据相关实验数据,粗略地绘制出了两条速率-浓度关系曲线:v正-c(CH4)和v逆-c(CO),如图2所示。
①与v正-c(CH4)相对应的是图中曲线___(填“甲”或“乙”)。
非选择题

由于反应开始只加入了反应物,结合平衡建立的过程可知,曲线甲为
v逆-c(CO),曲线乙为v正-c(CH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②降低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v正、v逆相应的平衡点分别为______(填字母)。
非选择题
B、F
降温后平衡逆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而c(CH4)要增大,c(CO)要减小,综合考虑,只有B、F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9.工业上采用H2高温催化还原法处理燃煤烟气中的SO2和NO。
(1)H2高温催化还原SO2:Ⅰ.2H2(g)+SO2(g) S(g)+2H2O(g) ΔH1
已知:Ⅱ.2CO(g)+SO2(g) S(g)+2CO2(g) ΔH2
Ⅲ.2CO(g)+O2(g) 2CO2(g) ΔH3
Ⅳ.2H2(g)+O2(g) 2H2O(g) ΔH4
①ΔH1=________________(用ΔH2、ΔH3、ΔH4表示)。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ΔH2-ΔH3+ΔH4
②已知反应Ⅰ的 的变化如图,该反应的ΔH___(填“>”或“<”)0;A点对应温度下,原料组成为n(H2)∶n(SO2)=2∶1,在初始总压为p总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______[ 为相对压强平衡常数,其表达式写法:在浓度平衡常数表达
式中,用相对分压代替浓度。如气体B的相对分
压等于其分压pB除以p0(pB=xB×p总,xB为平衡系
统中B的物质的量分数,p0=100 kPa)]。
非选择题
>
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③T ℃时,向1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g)、2 mol SO2(g)和2 mol CO(g),同时发生Ⅰ、Ⅱ两个反应,达到平衡后,CO2(g)和H2O(g)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4 mol、1.6 mol,则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______。
非选择题
 4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H2高温催化还原NO:2H2(g)+2NO(g) 2H2O(g)+N2(g) ΔH<0。
①平衡时NO的体积分数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虚线框表示没有测定该条件下的数据)。T1、T2、T3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
非选择题
T3>T2>T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②在恒温恒容容器中,N2的瞬时生成速率v=kcm(H2)·c2(NO)。控制NO的起始浓度为0.5 mol·L-1不变,N2的瞬时生成速率和H2起始浓度的关系如图甲。若H2、NO起始浓度分别为0.3 mol·L-1、0.5 mol·L-1,某时刻NO浓度为0.4 mol·L-1,此时N2的瞬时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非选择题
0.48 mol·L-1·s-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③已知Arrhenius经验公式Rln k=- +C(Ea为活化能,k为速率常数,R和C为常数)。测定该反应实验数据如图乙a线所示,当改变外界条件时,实验数据如图乙b线所示,则实验可能改变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非选择题
更换了更高效的催
化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