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省高考历史摸底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公元前316年,燕王哙为博取“圣君”之名,模仿古代禅让制,禅位给燕相子之,结果导致国内大乱,齐国乘机出兵,几乎灭掉燕国。这说明( )
A. 禅让制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B. 民主因素缺失导致燕国禅让失败
C. 国家实力的强弱取决于政治体制 D. 个人意愿无法抗衡历史发展趋势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 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 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 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 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3.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历代王朝奉行重农政策。如图为王祯编撰的《农书》,该论著( )
A. 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身 B. 总结编订了新的历法
C.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 提出了重农抑商政策
4.淳熙十五年(1188年),为答谢金国使者前来吊唁宋高宗,朝廷派京镗为报谢使出使金国,到达开封时,金国设宴张乐,京镗以太上皇服丧期间禁止作乐,誓死抵制,遭到羁押。回国后宋孝宗赞赏道:“昨在京师,坚执不肯听乐,住了十日,此一节可嘉”。此举从侧面反映了( )
A. 京镗作为大臣拥有高尚气节 B. 宋金之间维持和平友好局面
C. 南宋当局对开封的京师追崇 D. 儒学实现理学化并逐渐普及
5.颐炎武指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十”,如果把封建之意寓于郡县之中,就可以纠正“其专在上”的偏颇,就使得“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从而“天下治矣”。由此可知,顾炎武( )
A. 倡导简化行政管理的程序 B. 强调经世致用理念的重要性
C. 主张适当扩大地方的权力 D. 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6.京师同义馆初创时(1861年)即规定,学生每三年大考一次,由总理衙门核实甄别, 优者授七、八、九品官级。上海广方言馆(1863 年李鸿章奏设) 也规定学生三年学成之后, 优秀的学生, 经督抚专折奏保, 可调京考验授以官职。以上规定说明( )
A. 清廷宣布废除八股取士 B. 大、中、小学教育体系确立
C. 洋务运动需要新式人才 D. 西学成为朝廷取士核心标准
7.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各方力量和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只当了83天的皇帝。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由此可见袁世凯称帝失败主要是由于( )
A.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B. 袁世凯内部众叛亲离
C. 袁世凯的寿命短暂 D. 各方力量和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
8. 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 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 随身带有粮票
C. 在西餐馆就餐 D. 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9.生产合作社是建国初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方式之一,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对建国初社会主义改造说法正确的是( )
A. 1953年全国人大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B.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工业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生产合作社主要适用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改造过程中存在盲目求快等缺点
10.如图为 1978-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变迁图。
图中1978至1990年城乡收入比的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免征农业税取得成效 D. 经济改革的渐次推进
11.《汉谟拉比法典》上曾记载:“天神命令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其有如沙马什(即太阳、正义之神)光耀大地。”材料可用来说明古巴比伦( )
A. 已形成依成文法治国的传统 B. 具有君权神授的特点
C. 拥有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体系 D. 实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12.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北洋官报》在政府官员中流传广泛。下表为刊载的代表性文章,下述文章( )
文章名称 内容
《美国国法考》 美国币制沿革
《法兰西外国资本》 法国与其他国家相互投资的情况
《西伯利亚最近之情势》 日俄战争期间西伯利亚地区的地貌、人口特征、商业、军事外交政策等
A. 促进了晚清执政理念的革新 B. 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
C. 传播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 D. 促进了晚清宪政的发展
13.14-17世纪,但丁用意大利方言写成了《神曲》,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格兰最后一部用拉丁语出版的主要著作……拉丁语在欧洲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上述现象( )
A. 完善了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B. 瓦解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 复兴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D. 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14.美国学者斯文 贝克特在其著作《棉花帝国》中指出,1809年利物浦棉花交易所正式成立后,“利物浦价格”成为全球棉花贸易的晴雨表,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织品贸易的领头羊,而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则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这反映了( )
A. 自由贸易政策的效果领为显著 B. 棉纺织业推动工业革命
C. 国际贸易开始出现制度化趋势 D. 技术力量改变经济格局
15.2024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巴西、阿根廷等来自“全球南方”(通常指发展中国家)的G20成员国再次站在了国际舞台的聚光灯下。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以独特的视角、迫切的需求和协同的智慧等,活跃在全球对话合作的舞台之上,这反映出( )
A.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B. 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C. 全球治理体系加速变革 D. 发展中国家主导国际新秩序
16.冷战结束后,美国提出“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等观点,并向全世界推广。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传统文化,向各国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这一宣言反映了当时( )
A. 反对霸权成为全球共识 B. 文明的多样性受到重视
C. 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加速 D. 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催促)取办,无复常准。……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
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摘自《白居易集》卷2《重赋》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并指出其主要措施。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朝两税法的实施。
(3)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对于研究两税法的史料价值。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着是荷兰,而后英国、法国开始了开拓美洲的殖民政策。起初,西班牙和葡萄牙占领美洲的巴西、墨西哥等地后,迁入的移民为数不多。一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当时的人口很少。比如葡萄牙人口总共只有 150万,不可能提供大量移民。其次,为了独霸美洲的财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统治者对其他国家的移民施加各种限制。第三,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口当时也不是很多,还未感到人口压力,后来迁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德国人和法国人。最初多是推行殖民统治的殖民者和士兵,接着移民一批贫苦劳动者,他们中间有的为了逃避封建压迫和宗教迫害,有的纯粹为了谋生,当然,也有些是为了发财致富冒险来到美洲的。随后出现的向澳大利亚的移民,情况亦复如此,而且移民中间还有不少是英国流放的犯人。总之,那时欧洲迁移到美洲的人口数量不大。1760年移居美国的人口仅160万,1775年也只达到260万;移居到巴西的欧洲白人1818年时不过84.3万。
——摘编自田方、陈一筠《国外人口迁移》材料二 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世界迁移者年均总数增加了3600万,从1.55亿增加到1.91亿,增长率从1990~1995年的1.4%增加到2000~2004年的1.9%。
2005年,全世界的1.91亿迁移人口中,1.15亿迁往发达国家,7500万迁往发展中国家;大约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迁移,是从发展中国家迁到发达国家。以此可知“南南”迁移者与“南北”迁移者大致一样多。但总体上看,向高收入国家迁移的人数增长大于向低收入国家迁移数的增长。2005年所有迁移者中的75%居住在28个国家,少于1990年的30个国家。1990年所有迁移者中的15%在美国,而2005年这个数字是20%。1990年至 2005年,17个国家占了新入人口增长总数的75%。美国增加了1500万人,最多;其次是德国和西班牙,各增加了400万以上。
——摘编自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人口迁移特点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0年至2005年世界人口迁移发生了哪些变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序号 时间 主要事件
1 1990年 中国军队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遣5名军事观察员,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程。
2 1990年以来 中国军队先后与9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了合作与交流。
3 1999年 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
4 2001年 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5 2013年 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同年提出申办奥运。
6 2015年 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
7 2016年 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中国加入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8 2019年 中国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
9 2020年 华为公司为了协助意大利政府应对严重的新冠病毒疫情,向意大利方面进行了多次物资捐赠和技术援助。
10 2021年 中国宣布将再向非洲提供1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6亿为无偿援助,4亿以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等方式提供。
11 2021年以来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呼吁各国加强“绿色合作”,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绿色复苏”,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提供中国方案,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和动力。
12 2022年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展现了中国精神,也为生态改善书写新方案。
——整理自百度百科
任选材料中的三个历史事件,提炼主题,并简要说明。(要求:写出所选历史事件的序号并明确写出主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1940年7月,纳粹德国对英国本土实施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包括伦敦在内的各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遭到重创。数万民众无处躲避,只能自发前往地铁站、教堂、地下室等地寻求庇护。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带来公共安全隐患和传染病风险,数量庞大的工人缺少安全的休息场所,也为战时生产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在英国共产党的呼吁和《工人日报》等舆论的推动下,英国政府开始主导民众防空设施的建设,并在地方机构和志愿组织的协助下,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民众防空体系,为伦敦市民提供了伙食、医疗等基础保障,维护了伦敦民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水平。防空洞生活的有序开展得益于社会各界协作和全民参与,其过程不仅表现出英国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乐观精神,也改善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摘编自赵媛春《二战时期伦敦民众防空体系及防空洞生活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期伦敦民众建设防空体系的原因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时期伦敦民众建设防空体系的意义。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小题1】原因:户籍混乱,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百姓税收负担沉重。措施: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小题2】影响: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或答“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由于政令松弛,两税法成为官员敛财、向皇帝献媚的手段,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小题3】材料一《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属于文献史料。对研究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措施有重要参考价值。
材料二《重赋》出自白居易诗歌,是文学作品。对研究唐朝两税法实施目的及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古代官修史书服务于封建帝王的统治需要,文学作品带有艺术加工成分,须与其他史料相印证。
18.【答案】【小题1】主要特点:具有殖民扩张性质;以掠夺金银财宝为目的,掠夺性强;移民成分复杂;移民规模不大。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之初,西班牙和葡萄牙实力最强,最先实行殖民扩张;②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口较少,移民有限;③西班牙和葡萄牙对他国移民实行限制;④欧洲人口当时还没有本土压力。
【小题2】变化:移民人数大幅增长;出现“南北迁移”和“南南迁移”现象;移民由欠发达国家向高收入发达国家迁移。
19.【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分析材料内容,选取材料中的三个历史事件,提炼主题,并简要说明,拟定主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主题要具体、明确。根据事件1、2、4可得出主题:中国积极承担国际大国责任,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与智慧;根据事件5、6、8可得出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对主题进行说明。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说明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故答案为:
事件:5、6、8。
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意义: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成立亚投行,召开世界文明大会,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选择其他历史事件并提取契合的主题也可。其他主题如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力量;中国积极构建世界安全共同体等。
20.【答案】(1)原因:纳粹德国大规模轰炸;人口聚集带来公共安全卫生隐患;战时生产不稳定;共产党呼吁和舆论的推动。特征:政府主导,各界协作,全民参与;表现出自我管理能力和乐观精神。
(2)有效防御了德军轰炸;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为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