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课标要求
了解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二 素养目标
①历史解释: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②史料实证:通过掌握改革开放前后的史料、图片等,列表比较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明确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③家国情怀:通过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教师:几十年来,婚礼不断“换代升级”,体现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以下展示图片了我国在不同时期婚礼的变化。
展示图片:1956年结婚证书、1978年结婚证书、21世纪的结婚证书
教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婚礼很简单,没有旧时的繁琐,更没有如今的“气派”,那个年代讲究“穷光荣”“文明结婚”。改革开放后,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经媒人介绍,媒人先跟父母提出,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同意了才会征求年轻人的意见。由于物资匮乏,结婚拥有“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才称得上颇具体面且有代表性的婚礼。进入新世纪,婚礼也时髦起来,婚纱礼服悄然兴起,婚礼的排场更加壮观,用小汽车迎亲,在酒店举行婚礼,婚纱照也逐渐成为结婚的必备。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婚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摄像、司仪、跟妆、车队、花艺、礼服婚纱等成为结婚的标配。
教师:婚礼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呈现。从简朴到华丽,从单一到多元,婚姻大事的演变过程,也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缩影和我们小康生活的展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感受当时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娱乐这五个方面。
(一)衣
1.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老百姓的衣服基本是以绿、蓝、黑、灰为主,条件差的百姓还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这被视为艰苦朴素的表现,在当时备受推崇。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受到苏联的影响,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男装流行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新中国初期,十分需要耐磨耐脏的日常工作服,工装和军装的灰、蓝、绿等颜色自然而然地成了最实际的流行色,于是工装、背带裤就成为当时的新时尚,人人参加劳动,建设祖国。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时尚率先与国际接轨,多样性、多元化是这一阶段女子服饰的特点。受世界范围崇尚健美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运动服热,蓝色白条纹的运动衫开始兴起,拥有一双回力鞋在青少年中已经是相当时尚的潮人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旗袍走向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受到世界的推崇。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服饰已经不仅是满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二)食
1.展示图片:
图片解读: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不足;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即吃出营养、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2.展示材料:
1978年的中国只是个温饱不足的低收入国家……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67.7%和57.5%。即便是按照当时中国自己所定比较低的贫困线标准衡量,也有多达1/4的人口(约2.5亿)属于尚未解决温饱的极端贫困人口。
——李文主编《当代中国社会》
教师提问:根据上面的图片和材料,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饮食结构十分单一,部分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3.教师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人们餐桌上的菜样丰富了起来,街上的饭馆也多了起来。这时的城市居民摆脱了计划经济统销统购的束缚,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这也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生活日益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快餐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三)住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房屋大多是土坯房,屋顶用木头架起,然后放上茅草,这样既不能防潮,也不牢固。房子会掉土,洗干净的碗放着不一会就脏了;下雨天,屋外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整个房子就只安了一颗灯泡,那灯光却还没有蜡烛亮。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
(四)休闲娱乐
1.教师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资供应严重匮乏,限制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教师讲述: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的交通变迁很难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就让我们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人们关于交通的记忆。
展示图片:
2.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很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
(1)全国铁路营运效率大大提高,2023年底,中国的高铁营业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2)2023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8.3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
(3)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4)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3.教师讲述: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除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以外,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任人选择。生活百态之“车水马龙”。
4.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的电信行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固定电话早已进入千家万户,移动电话的使用十分普遍。
5.教师讲述: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学生: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百态之“机不离手”。
6.展示材料:
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仍然存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仍不流畅,绿色交通发展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通信网络质量和技术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等等。展望未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信业必将迎来更光明的前景,不断向着“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的目标昂首迈进。
——《改革开放40年》
教师提问:针对交通和通信业中存在的问题,请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
教师提示:公交优先、使用清洁燃料、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互联网的实时监测、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大科技研究和投入力度;等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成绩斐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各种运输方式都实现了快速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运营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稳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不断发展完善的交通工具,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也被一代又一代人珍藏在记忆里,成为时代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