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5 17:3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江山市贺村镇姜家遗址出土石器较多,有石镞、石凿、石锤、石斧、石刀及各种石器半成品:陶器有纺轮、陶盘、陶盏、陶钵等:还有4件玉器和1件耘田石器。根据遗址的灰坑、建筑遗迹、出土器物等特征,以及碳14测试,省考古所确认贺村在5000年前左右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据此可推知,姜家遗址(  )
A. 石器制作以打击为主 B. 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状况
C. 手工业取得长足进步 D. 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2.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对这一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复古情绪在先秦已经形成一种普遍思潮 B. 孔子的仁和礼体现了对社会伦理的追求
C. 老子的无为体现对朴素人际关系的向往 D. 韩非的法治理论体现对和谐社会的赞美
3.春秋时期,孔子:“道老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商君书》中《赏刑》有记载“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也”;汉武帝重用儒生,怛又实行“穷民犯法:酷吏击断”。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重视以德治国理念 B. 法治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注重礼乐教化功能 D. 在治国策略中德法并用
4.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并演唱给周天子听。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和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今日的《诗经》。据此可知,《诗经》(  )
A. 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B. 主要记录民间歌谣
C. 体现了民本思想 D. 反映了周代矛盾尖锐
5.盛泽成为市后,“镇上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百余家”,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据樊树志统计,与盛泽镇相似的市镇,在正德年间有14个,乾隆时期增加到了26个。这表明,明清时期(  )
A. 经济重心转移速度明显加快 B. 城市商业活动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
C. 市镇经济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民间商人群体已居于经济主导地位
6.朱庆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悲剧就‘悲’在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小农阶级……”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创立拜上帝会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挥师北伐 D. 颁布《资政新篇》
7.清末维新人士唐才常针对某不平等条约指出“和约中通商各条将商务税务权利一网打尽,有遍地设机器之条款,而西人动以利益均沾为词,则将来遍中国皆外洋机器,不十年间,无可措手矣。”据此判断该和约(  )
A.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反映清政府朝贡体制的瓦解
C. 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 D. 使列强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8.黄鹄号和东风号是中国造船业中的里程碑。两者表明我国(  )
A. 轮船从购置走向自主研发的历程 B. 海防事业取得了进步和发展
C. 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D. 现代造船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9.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
A.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
B. 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
10.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城市经济改革已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 公有制的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起来 D.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11.雅典公民大会辩论时,发言人不能一次提出两个问题或讨论两件无关联的事,不能就同一问题发言两次,不能诽谤谩骂他人,不能打断他人讲话,不能攻击议会主席。这些规定(  )
A. 降低了公民大会的工作效率 B. 违背了雅典民主的基本原则
C. 限制了雅典公民的参政热情 D. 保证了大会运行的基本秩序
12.日耳曼人的家庭中,家长权虽大,但是家长做出重要的法律行为时,由于涉及全家利益,不能个人决定,而是要征得家庭中成年男子的同意。作为氏族成员,当本氏族有人受到外氏族人侵害时,必须与其他氏族成员共同复仇。这反映出日耳曼部落(  )
A. 同态复仇观念严重 B. 男性居于社会支配地位
C. 维护贵族阶层利益 D. 团体本位主义意识浓厚
13.在欧美等地,1787年,矿工的日劳动时间仍只有8小时;到1842年,就延长为12小时。有的地方的劳动时间甚至长达14小时。而在生产旺季,工作18小时也很普遍。据此可以推知,工作时间的延长(  )
A. 直接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生 B. 反映国家间市场竞争激烈
C. 有利于休闲娱乐行业的发展 D. 迫使轮班工作制得到推行
14.卢梭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寄给伏尔泰,请他评论,伏尔泰在回信中写道“在使我们都变得愚蠢的计划上面运用这般聪明灵巧,还是从未有过的事。读大作,人一心向往四脚走路。但是,由于我已经把那个习惯丢下60多年,我很不幸,感到不可能再把它捡回来了。”这说明伏尔泰()
A. 运用进化论否定了卢梭的观点 B. 主张法律目前人人平等
C. 高度赞扬了卢梭书中的观点 D. 反对抛弃文明,返回自然的主张
15.如图为美国1955-1985年家用电器价格趋势图(以1982年美元价格计算)。此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A. 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B. 社会救助制度在美国逐渐形成
C. 电力开始广泛服务于生产 D. 新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应用
16.1968年,美英苏等30余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但印度拒绝加入条约,并于1974年进行了核爆试验。美国政府认为“过激反应会导致印度敌视美国”“没有必要向印度施加额外的压力”。只采取了暂时推迟国务卿访印的计划等措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美国无力干预南亚国际事务 B. 印度核试验未触及美国利益
C. 地缘政治博弈影响政府决策 D. 走向缓和成为世界发展潮流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租庸调制作为赋役制度,是基于均田制之上发展而来的赋役之法。首先,就租而言,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其次,就调而言,每丁每年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最后,就庸而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20天的徭役,称为正役,第二种是输庸代役,即男丁将徭役换算为应交纳定额的绢布。
——杨金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中叶,开始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将田赋、徭役和各项杂税合并为一条,按田亩和人丁多寡,分摊到户,折银向官府交纳。但是一条鞭法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它只是将部分丁银摊入了田亩,而且即使这部分的摊入,也没有全面推广。清朝建立以后,在整顿赋役制度的基础上,统治者将丁银全部摊入田亩征收,从而完成了历达千年的摊丁入亩的改革。
——摘编自王爱玲《明清赋税制度改革探析》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问题逐渐突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2003年,在试点基础上,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当年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实行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 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18.有学者认为西方的近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阶段名称 特征
15-16世纪 准备阶段 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发生;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产生现代化的社会条件逐渐成熟
17-19世纪初 启动阶段 第一步是在思想、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18-19世纪初西欧创造出一个新的生产力,引导出一种新的文明
19-20世纪 成熟与全球扩张 西方显然已领先世界其他地区;“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殖民侵略同时扩张,起到了为现代化做铺垫的作用;“殖民主义”承担了马克思所说的“双重的使命”
二战以后 新的转型迹象 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现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以往现代化模式的新动向,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材料二:20世纪英国经历了空前巨变:皇家海军仅相当于美国海军一支分舰队的规模;金本位制度造就的金融秩序早已一去不返,如今,人们对美元、欧元与人民币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英镑。作为工业强国,英国在1890年被美国赶超,此后又先后被德国、日本和法国所超过,到20世纪末已经落到和意大利不相上下的水平。与此同时,英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不断降低——在丘吉尔所鼓吹的外交“三环”中,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无一不在持续收缩,其外交的成效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形势、机会以及与其他伙伴的合作,英国甚至都难以成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最主要受益者。所有这一切无不凸显出英国在20世纪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摘编自梁军《二十世纪英国的衰落及其外交努力》
(1) 根据材料一,任选其中三个阶段,概述英国近代化发展的基本状况(每个阶段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即可)。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英国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19.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一华夏民族一汉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材料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摘编自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意义。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D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C
17.【答案】【小题1】背景:均田制的推行;巩固封建国家的需要。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小题2】变化:从明朝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到清朝把全部丁银纳入田赋中。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财产为主过渡;赋税种类由繁杂变为简单;征税内容从实物到货币;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小题3】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是党中央爱民的体现和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表现;有利于改善民生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18.【答案】【小题1】第一阶段:从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劳动力、市场的角度作答。(或从新航路开辟英国成为欧洲商贸中心,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角度作答)
第二阶段:从《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的角度作答。(或从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角度作答)
第三阶段:从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代议制民主逐步完善为近代化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的角度作答。(或从英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殖民帝国,客观上向全世界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角度作答)
第四阶段:从战后英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角度作答。(或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保障中下层民众基本生活、引领西方福利制度发展的角度作答)
【小题2】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打击;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减弱。
19.【答案】【小题1】变化:联系日益密切,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华夏族发展壮大;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小题2】是民族危机的产物;萌芽时间晚;由精英阶层逐步扩散到人民大众;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目标;具有阶段性。
【小题3】渊源: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各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各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法律和制度的保障。
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