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各小题。
小语说:阅读经典的过程就是与先贤对话、与智者神交的过程。品读隽永深刻的学术著作,沐浴字里行间弥散的理性光辉,我们能领略历代硕儒的宏博哲思,获得人生的启迪和向美而生的力量。阅读,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吸引我们探寻bān ① 斓的世界。
小文说:听了你讲的话,使我想起了我们一起学习那些经典课文的过程。在江南赵庄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和迅哥儿同看一台好戏;在革命老区延安,我们品尝了美味的糜子、米酒和油馍;在黄土高原上,我们感受了一场不容束缚、不容羁绊、不容闭塞的震hàn ② 人心的安塞腰鼓;在吴伯箫家乡静mù ③ 的庭院里,我们看到了那盏暖融融的灯笼……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都在我们眼前一一展现。
1、依次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jiāo mí jī sāi B.jiǎo méi jī sè
C. jiǎo mí jì sāi D.jiāo méi jì sè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班 ②憾 ③暮 B.①班 ②撼 ③睦
C.①斑 ②撼 ③穆 D.①斑 ②憾 ③慕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当下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________。
(2)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________的搏击!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________。
(4)在人生道路上,________敢于突破、奋勇前行,________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A.家喻户晓 惊心动魄 销声匿迹 只要……就……
B.妇孺皆知 惊天动地 销声匿迹 只有……就……
C.家喻户晓 撼天动地 无影无踪 不仅……而且……
D.举世闻名 惊心动魄 石沉大海 虽然……但是……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能力。
B.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D.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B.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 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
D.“还楞着干嘛?”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6.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一阵杜鹃啼, ;一阵风起, 。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C.《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D.《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8.古诗文默写。
(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 《子衿》
(2)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让我们体会到洞庭湖水势浩大、气势磅礴的动荡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别离,可将缺憾置于广袤时空,以期豁达,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中环境冷清,使人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名著阅读
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道:“青春胜利了。伤寒没有能夺走保尔的生命。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联系名著内容,请简要写出他经历过的其中三次死里逃生的事。
(2)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人,我们总要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请你写出一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生命中重要的人,并简述其重要作用。
10、综合性学习
学校某班准备开展“天下国家”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仿照示例写出两个爱国的历史人物及其爱国表现。
【例】屈原以死报国。
故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下面文字划线句子的内容,参照下联,补写出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翠绿的柏树,苍劲的松枝,数千年来把祖国装点得一派秀丽;清晨朝霞弥漫,黄昏夕阳照耀,把万里江山染成了绚烂的红色。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晨霞夕阳,染就江山万里红。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1. 本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12.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13.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 卷石底以出( )
(2) 心乐之( )
(3) 其岸势犬牙差互( )
(4) 乃记之而去(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16.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三)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7. 选文①—③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18.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加点词“许多”为什么不能删掉?
19. 选文第⑤段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0. 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四)阅读《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回答小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①哈尔滨德强学校开展“厨艺选修课”“手工二课堂”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在这个“五一”假期呈现出来。学习生活也由枯燥乏味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学生们更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别样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脱离劳动生产实践,缺乏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有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2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 选文第③段中的“不识稼穑”在文中什么意思?
23. 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24.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并回答问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25.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 ——母亲捞起螃蟹——
26. 读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27. 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28.文章 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三、作文
29.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其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是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领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2)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
1、B 2.C 3.A 4.A 5.D 6.B 7.C 8.①. 悠悠我心 ②. 窈窕淑女 ③. 气蒸云梦泽 ④. 波撼岳阳城 ⑤. 海内存知己 ⑥. 天涯若比邻 ⑦. 凄神寒骨 ⑧. 悄怆幽邃
9.(1)①在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腿受伤并得了伤寒。②保尔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头部受重伤。③在修铁路时,患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
(2)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朱赫来是主人公保尔生命中的重要的人。朱赫来是一位坚强,勇敢,机智的布尔什维克,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是保尔生活中的一盏灯,照亮了保尔前行的路。
10、(1) 示例一:文天祥宁死不降。 示例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示例三: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1. 比兴手法。起兴并统领全篇,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节和地点,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与色调,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起兴并统领全篇,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通过景物描写点明时节和地点,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与色调,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12. 描绘出“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13.(1)翻卷(2)以…为乐(3)像狗的牙齿那样(4)离开
14.(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
15. C
16. 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17.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18. 许多表大部分,含不确定因素,如果去掉,将变成“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问的准确性、严密性。
19. 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北京1962年的物候记录实例,说明了物候观测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0.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能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如同人类的语言一样,传达着关于季节、气候等信息,既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又准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1.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溶炼成长。
22.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脱离劳动生产实践,缺乏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3.不能。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是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述的。二者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或答:与第④段的首句相对应),所以不能互换。
24.示例:读了本文我意识到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很反感,认为耽误学习。现在我明白了,劳动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劳动技能,还可以锻炼我的意志品质,以后我会积极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25.母亲翻找螃蟹; 母亲发现螃蟹; 母亲放下螃蟹
26.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27. 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28.一是指母亲的爱子之心; 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2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