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第1章
<<<
章末检测试卷(一)
1.(2023·山东烟台高一期中)化学是一门具有实用性、创造性的科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CO2人工全合成淀粉,有效推动了“碳中和”
B.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假说和模型等
C.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论,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D.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汲取古人智慧,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
选择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使用CO2人工全合成淀粉,可以减少CO2,有效推动了“碳中和”,A正确;
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地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存在的混乱问题,C错误。
20
2.某学生将两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和金属钾分别投入盛有等量水的烧杯中,来研究二者与水反应的异同。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①观察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⑤假说法 ⑥模型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⑤ D.全部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通过钠、钾与水反应现象的对比,比较二者化学性质的异同,其中用到了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20
3.Na与水、氧气、氯气等均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Na投入盐酸中,Na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HCl反应
B.Na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2,加热时二者反应生成Na2O
C.Na虽然能与氯气反应生成NaCl,但不能在氯气中燃烧
D.常温下,Na可以与水反应,证明Na比Fe更活泼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将Na投入盐酸中,Na先与HCl反应生成氢气及氯化钠,若Na过量,过量的Na再与水反应,A选项错误;
Na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加热时二者反应生成Na2O2,B选项错误;
Na在氯气中可以燃烧,C选项错误;
常温下,Na可以与水剧烈反应,Fe与水在常温下不反应,证明Na比Fe更活泼,D选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2023·福建宁德高一调研)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
的是
A.Na熔点低,可用于高温下与TiCl4反应制备金属Ti
B.HClO见光易分解,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质
C.Na2O2能和CO2反应生成O2,可作潜水艇的供氧剂
D.NaHCO3能与碱反应,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高温下Na与TiCl4反应制备金属Ti是由于Na的金属性强,与钠的熔点低无关,A错误;
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质,与次氯酸见光易分解无关,B错误;
NaHCO3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是由于其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能与碱反应无关,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2024·济南高一期末)草酸(分子式为H2C2O4,沸点:150 ℃)是生物体的一种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真菌体中。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草酸的摩尔质量是90 g·mol-1
B.1 mol草酸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
C.45 g草酸中含有1.204×1024个氧原子
D.1 mol草酸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选择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5 g草酸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0.5×4 ×6.02×1023=1.204×1024,故C正确;
由草酸沸点为150 ℃可知,标况下草酸不是气体,所以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体积,故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接近称量质量时,轻振手腕,加够药品 B.溶解时,用量筒控制所加蒸馏水的量 C.移液时,玻璃棒插在刻度线以上,防止液体洒出 D.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
时,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
20
C项,移液时,玻璃棒插在刻度线以下,防止液体沾在刻度线上方而使溶液体积增大,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2023·北京八中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O2中含有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
B.22.4 L Cl2含有2 mol氯原子
C.18 g H2O含有的水分子数约为6.02×1023
D.5.85 g NaC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溶液
选择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mol 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故A错误;
22.4 L Cl2没有说明状态,无法计算氯原子数,故B错误;
18 g H2O为1 mol,含有的水分子数约为6.02×1023,故C正确;
5.85 g NaCl为0.1 mo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
0.1 mol·L-1,故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2023·开封高一检测)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mol CH4的质量为16 g·mol-1
B.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
C.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数为NA
D.9.8 g H2SO4中含0.1NA个H2SO4分子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20
1 mol CH4的质量m(CH4)=n·M=1 mol×16 g·mol-1=16 g,A项错误;
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B项错误;
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数为3NA,C项错误;
n(H2SO4)==0.1 mol,N(H2SO4)=n(H2SO4)·NA=0.1NA,D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将质量均为m g的O2和X气体分别充入相同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二者压强(p)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气体可能是
A.H2 B.NH3
C.CO D.SO2
√
选择题
由图可知,相同温度时,p(O2)>p(X),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知,在同质量、同体积条件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压强成反比,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压强越小,只有S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O2,所以该气体可能是SO2,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其中装置不合理的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图1探究钠与Cl2反应
B.图2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C.图3证明Cl2能与烧碱溶液反应
D.图4鉴别纯碱与小苏打
√
20
选择题
B项,如果脱脂棉燃烧,则能表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C项,如果气球变大,则说明Cl2能被NaOH溶液吸收;
D项,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2023·连云港高一检测)用98%的浓硫酸(密度:1.84 g·mL-1) 配制
100 mL 1 mol·L-1的稀硫酸,配制过程中可能用到下列仪器中的几种:
①100 mL 量筒、②10 mL 量筒、③50 mL烧杯、④托盘天平、⑤100 mL 容量瓶、⑥胶头滴管、⑦玻璃棒。按使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⑦⑤⑥ B.④③⑤⑦⑥
C.①③⑦⑤⑥ D.②⑤⑦⑥
√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过程:①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5.4 mL;
②选用10 mL量筒量取浓硫酸;
③稀释浓硫酸:将少量水倒入50 mL烧杯中,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④将冷却至室温的稀硫酸转移至100 mL 容量瓶中,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
⑤定容。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2023·杭州高一检测)在80 g密度为d g·cm-3的硫酸铁溶液中,含有2.8 g Fe3+,则此溶液中S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单位为mol·L-1)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d B.d
C.d D.d
√
20
计算可得,n(Fe3+)==0.05 mol,则溶液中n(S)=n(Fe3+) =×0.05 mol=0.075 mol,溶液体积为= L,则S= mol·L-1。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2023·桂林高一检测)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mol·L-1CaCl2溶液中,Cl-的数目为2NA
B.0.2NA个硫酸分子与 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20
硫酸和磷酸的摩尔质量相等,而每个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数相同,19.6 g
磷酸分子数也为0.2NA,故B正确;
28 g氮气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原子数为2NA,故C错误;
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即32∶2 =16∶1,故D错误。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以CO2和Na2O2为原料,制取纯净干燥的O2,实验装置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②中试剂可以是NaOH溶液
B.装置③的作用是干燥O2
C.收集氧气应选择装置a
D.装置②③之间应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20
装置②中试剂可以是NaOH溶液,用来除去二氧化碳气体,A项正确;
装置③中盛有浓硫酸,作用是干燥O2,B项正确;
由于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应选择装置b收集O2,C项错误;
装置②③之间应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D项正确。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持续通入氯气至过量,溶液颜色可能出现无色、浅黄绿色、红色等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起作用的微粒
是H+
B.过程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试管②中
溶液不再呈酸性
C.过程Ⅲ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浅黄绿色,证明溶液中有Cl2
D.若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持续加入Na2O2粉末,不会出现相同的颜色变化
选择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过程Ⅰ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A项正确;
过程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HClO漂白作用的结果,溶液中仍然含有盐酸,故B错误;
过程Ⅲ形成饱和氯水溶液,显浅黄绿色为溶解的Cl2分子,故C正确;
Na2O2与H2O反应生成NaOH,溶液呈蓝色,Na2O2具有漂白性,使蓝色褪去,故D正确。
20
16.(2023·山东聊城一中高一检测)已知A为金属单质,B为氧化物,D为淡黄色固体粉末,F为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 、E 。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 ;
D→E: 。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Na
Na2CO3
2Na+2H2O===2NaOH+H2↑
2Na2O2+2CO2===2Na2CO3+O2
20
(3)取一定质量的E和F混合物灼烧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共收集到4.4 g气体。加热后剩余的固体物质与足量盐酸反应,共收集到8.8 g气体,则原固体混合物中E和F的质量分别为 g、 g。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6
16.8
20
由题意知,A是Na,B是Na2O,D是
Na2O2,C是NaOH,F是NaHCO3,
E是Na2CO3。
E是Na2CO3,F是NaHCO3,NaHCO3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CO2↑+H2O,而
Na2CO3稳定,受热不分解。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物质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2×84 g NaHCO3分解,产生106 g
Na2CO3,同时反应产生44 g CO2气体,
现在分解产生气体质量是4.4 g,则说
明固体混合物中含有NaHCO3的质量m(NaHCO3)=×2×84 g=16.8 g,其分解产生Na2CO3的质量是10.6 g。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Na2CO3与足量HCl反应产生NaCl、H2O
和CO2,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根据物质反应
转化关系可知,若反应产生8.8 g CO2气
体,则发生该反应的Na2CO3质量为×106 g·mol-1=21.2 g,故原混合物中含有Na2CO3的质量为21.2 g-10.6 g=10.6 g。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1)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约为 。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8 g
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1 mol,因为一个N2和N2O分子中都含有2个氮原子,所以不论N2和N2O的比例如何,N的物质的量就是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的2倍,则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2 mol,质量为
0.2 mol×14 g·mol-1=2.8 g。
20
(2)等质量的O2和SO2,物质的量之比为 ,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 ,原子数之比为 。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1
设二者质量均为m g,物质的量之比为∶=2∶1,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原子个数之比为(2×2)∶(1×3)=4∶3。
2∶1
4∶3
20
(3)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2和O2的质量之比为 。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8
在该条件下,二者的物质的量相同,则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即为44∶32=11∶8。
20
(4)在0.1 L由KCl、K2SO4、ZnSO4形成的植物营养液中,c(K+)=0.7 mol·
L-1,c(Zn2+)=0.1 mol·L-1,c(Cl-)=0.3 mol·L-1,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产生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为 。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0.03 mol
由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c(S)=
=0.3 mol·L-1,则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3 mol·L-1×0.1 L=0.03 mol,则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产生硫酸钡沉淀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
20
18.(2023·山东济宁高一检测)实验室进行以下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准确称量1.06 g Na2CO3,溶于80 mL水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共用去盐酸20.00 mL,该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
20
非选择题
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n(Na2CO3)==0.01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CO2↑+H2O可知,当二者恰好反应转化为正盐时消耗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n(HCl)=2n(Na2CO3)=2×0.01 mol= 0.02 mol,由于该盐酸的体积为20.00 mL,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HCl)==1.0 mol·L-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实验室配制上述稀盐酸240 mL,需要用量筒量取10 mol·L-1的浓盐酸
mL,配制过程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以下操作会使配制溶液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
(填字母)。
A.量取浓盐酸时仰视
B.定容时仰视
C.浓盐酸稀释时未冷却就转移
D.摇匀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及时加水到刻度线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5.0
250 mL容量瓶
BD
20
非选择题
实验室配制1.0 mol·L-1稀盐酸240 mL,实验室没有240 mL规格的容量瓶,需要配制250 mL,根据c1V1=c2V2,有0.25 L×1.0 mol·L-1=V1×10 mol·L-1,故需要量取10 mol·L-1的浓盐酸25.0 mL。量取浓盐酸时仰视,会增加溶质的物质的量,使溶液浓度偏高,选项A不符合;
定容时仰视观察液面,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选项B符合;
浓盐酸稀释时未冷却就转移,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选项C不符合;
摇匀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及时加水到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选项D符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现有9.3 g已变质的NaOH固体(其中含有Na2CO3),恰好可以和200 mL上述配制的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得到气体),则该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
非选择题
43.0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0 mL 1.0 mol·L-1稀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n(HCl)=1.0 mol·L-1×0.2 L= 0.2 mol,当其恰好完全反应转化为NaCl时,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NaCl)=n(HCl)=0.2 mol,假设混合物中NaOH、Na2CO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 mol、y mo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x+2y=0.2,40x+106y=9.3,解得x=0.1,y=0.05,故该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100%≈43.01%。
20
(4)将(3)中所生成的气体通入200 mL某KOH溶液中,气体被完全吸收,KOH无剩余,则该KOH溶液的浓度为 mol·L-1≤c(KOH)≤
mol·L-1。
非选择题
0.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0.50
20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由(3)可知n(Na2CO3)=0.05 mol,则根据C元素守恒可知其与盐酸反应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也是0.05 mol,将其通入KOH溶液中发生反应,可能生成K2CO3,也可能生成KHCO3,或者是两种盐的混合物。若完全转化为KHCO3,则n(KOH)=n(KHCO3)=n(CO2)=0.05 mol,由于溶液的体积是200 mL,则KOH溶液的浓度c(KOH)==0.25 mol·L-1;
20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若完全转化为K2CO3,则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KOH)=2n(K2CO3)= 2n(CO2)=0.10 mol,由于溶液的体积是200 mL,则KOH溶液的浓度c(KOH)==0.50 mol·L-1;若反应产生的盐中含有K2CO3和KHCO3,则KOH的浓度应该在0.25 mol·L-1与0.50 mol·L-1之间。
20
19.采用如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饱和氯水,并进行氯水的性质实验。
非选择题
检查装置气密性
(1)在装入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2)写出丁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Cl2+2NaOH===NaCl+NaClO
+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用制得的饱和氯水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①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有气体生成,说明氯水中发生反应的粒子是 。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H+
氯气与水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其中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的粒子是H+。
20
②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的现象:_______
___________。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试纸先
氯水中的H+使溶液显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同时,氯水中的HClO有漂白性,能使石蕊试纸褪色,所以看到的现象是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变红后褪色
20
(4)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显不足或消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HCl+O2↑
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但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2HClO 2HCl+O2↑,所以氯水放置时间久了,就变成了稀盐酸,所以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显不足或消失。
2HClO
20
(5)将制得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一定量时,红色突然褪去。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由于氯水中的盐酸有酸性,溶液红色褪去可能是溶液碱性变弱。
盐酸中和了氢氧化钠的碱性
20
② 。
用实验证明红色褪色的原因是①或者②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由于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能是次氯酸的漂白性使变红的酚酞溶液褪色。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红色消失
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变红说明是原因①;若不变红说明是原因②
20
20.(2023·山东菏泽高一检测)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取2.3 g钠块在干燥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表面会失去金属光泽生成Na2O,此时固体质量为2.46 g,则原钠块中已被氧化的钠为 mol;再将该钠块在干燥空气中充分加热,会得到淡黄色的 (填化学式)粉末;经过上述两步实验后,最终得到的粉末的质量应为 g。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0.02
Na2O2
3.9
20
非选择题
钠在空气中发生的反应为4Na+O2===2Na2O,2.3 g钠块在干燥空气中部分生成Na2O,固体质量变为2.46 g,增加的0.16 g是O2的质量,n(O2)==0.005 mol,由化学方程式知反应的钠的物质的量n(Na)=4×0.005 mol=0.02 mol;钠块在干燥空气中充分加热,会得到淡黄色的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2 Na2O2,n(Na2O2)=
n(Na)=×=0.05 mol,m(Na2O2)=n(Na2O2)×M(Na2O2)=
0.05 mol×78 g·mol-1=3.9 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某课外小组为了验证Na2CO3和NaHCO3的稳定性,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加热及夹持仪器已略去)。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①为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你认为在试管A中最好放物质 (填化学式),在A、B试管中能发生的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Na2CO3
2NaHCO3 Na2CO3+H2O
+CO2↑
20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试管A的温度高,试管B的温度低,碳酸钠放在试管A中,碳酸氢钠放在试管B中,碳酸钠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不分解,碳酸氢钠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可证明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20
②实验时,C、D两个烧杯中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证明碳
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非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C中无
明显变化,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钠不分解,装置C中无明显现象;碳酸氢钠分解生成CO2,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章末检测试卷(一)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3·山东烟台高一期中)化学是一门具有实用性、创造性的科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CO2人工全合成淀粉,有效推动了“碳中和”
B.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假说和模型等
C.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论,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D.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汲取古人智慧,利用物理方法提取青蒿素
2.某学生将两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和金属钾分别投入盛有等量水的烧杯中,来研究二者与水反应的异同。该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 )
①观察法 ②实验法 ③分类法 ④比较法 ⑤假说法 ⑥模型法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⑤ D.全部
3.Na与水、氧气、氯气等均能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Na投入盐酸中,Na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HCl反应
B.Na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2,加热时二者反应生成Na2O
C.Na虽然能与氯气反应生成NaCl,但不能在氯气中燃烧
D.常温下,Na可以与水反应,证明Na比Fe更活泼
4.(2023·福建宁德高一调研)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
A.Na熔点低,可用于高温下与TiCl4反应制备金属Ti
B.HClO见光易分解,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质
C.Na2O2能和CO2反应生成O2,可作潜水艇的供氧剂
D.NaHCO3能与碱反应,可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5.(2024·济南高一期末)草酸(分子式为H2C2O4,沸点:150 ℃)是生物体的一种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动物和真菌体中。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草酸的摩尔质量是90 g·mol-1
B.1 mol草酸中含有6.02×1023个分子
C.45 g草酸中含有1.204×1024个氧原子
D.1 mol草酸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接近称量质量时,轻振手腕,加够药品 B.溶解时,用量筒控制所加蒸馏水的量 C.移液时,玻璃棒插在刻度线以上,防止液体洒出 D.液面接近刻度线1~2 cm时,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7.(2023·北京八中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1 mol O2中含有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
B.22.4 L Cl2含有2 mol氯原子
C.18 g H2O含有的水分子数约为6.02×1023
D.5.85 g NaC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的溶液
8.(2023·开封高一检测)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 mol CH4的质量为16 g·mol-1
B.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
C.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数为NA
D.9.8 g H2SO4中含0.1NA个H2SO4分子
9.将质量均为m g的O2和X气体分别充入相同体积的密闭容器中,二者压强(p)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气体可能是 ( )
A.H2 B.NH3
C.CO D.SO2
10.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其中装置不合理的是 ( )
A.图1探究钠与Cl2反应
B.图2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C.图3证明Cl2能与烧碱溶液反应
D.图4鉴别纯碱与小苏打
11.(2023·连云港高一检测)用98%的浓硫酸(密度:1.84 g·mL-1) 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硫酸,配制过程中可能用到下列仪器中的几种:①100 mL 量筒、②10 mL 量筒、③50 mL烧杯、④托盘天平、⑤100 mL 容量瓶、⑥胶头滴管、⑦玻璃棒。按使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A.②③⑦⑤⑥ B.④③⑤⑦⑥
C.①③⑦⑤⑥ D.②⑤⑦⑥
12.(2023·杭州高一检测)在80 g密度为d g·cm-3的硫酸铁溶液中,含有2.8 g Fe3+,则此溶液中S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单位为mol·L-1) ( )
A.d B.d
C.d D.d
13.(2023·桂林高一检测)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1 mol·L-1CaCl2溶液中,Cl-的数目为2NA
B.0.2NA个硫酸分子与 19.6 g磷酸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28 g氮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D.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比为8∶1
14.以CO2和Na2O2为原料,制取纯净干燥的O2,实验装置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装置②中试剂可以是NaOH溶液
B.装置③的作用是干燥O2
C.收集氧气应选择装置a
D.装置②③之间应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15.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持续通入氯气至过量,溶液颜色可能出现无色、浅黄绿色、红色等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Ⅰ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
B.过程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证明试管②中溶液不再呈酸性
C.过程Ⅲ溶液颜色由无色变成浅黄绿色,证明溶液中有Cl2
D.若向紫色石蕊溶液中持续加入Na2O2粉末,不会出现相同的颜色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10分)(2023·山东聊城一中高一检测)已知A为金属单质,B为氧化物,D为淡黄色固体粉末,F为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E 。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C: ;
D→E: 。
(3)取一定质量的E和F混合物灼烧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共收集到4.4 g气体。加热后剩余的固体物质与足量盐酸反应,共收集到8.8 g气体,则原固体混合物中E和F的质量分别为 g、 g。
17.(9分)(1)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约为 。
(2)(3分)等质量的O2和SO2,物质的量之比为 ,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为 ,原子数之比为 。
(3)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CO2和O2的质量之比为 。
(4)在0.1 L由KCl、K2SO4、ZnSO4形成的植物营养液中,c(K+)=0.7 mol·L-1,c(Zn2+)=0.1 mol·L-1,c(Cl-)=0.3 mol·L-1,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产生的沉淀的物质的量为 。
18.(14分)(2023·山东济宁高一检测)实验室进行以下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准确称量1.06 g Na2CO3,溶于80 mL水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共用去盐酸20.00 mL,该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2)实验室配制上述稀盐酸240 mL,需要用量筒量取10 mol·L-1的浓盐酸 mL,配制过程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以下操作会使配制溶液浓度偏低的是
(填字母)。
A.量取浓盐酸时仰视
B.定容时仰视
C.浓盐酸稀释时未冷却就转移
D.摇匀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及时加水到刻度线
(3)现有9.3 g已变质的NaOH固体(其中含有Na2CO3),恰好可以和200 mL上述配制的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正盐,得到气体),则该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2位)。
(4)将(3)中所生成的气体通入200 mL某KOH溶液中,气体被完全吸收,KOH无剩余,则该K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 mol·L-1≤c(KOH)≤ mol·L-1。
19.(12分)采用如图装置制取一定量的饱和氯水,并进行氯水的性质实验。
(1)(1分)在装入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2)写出丁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用制得的饱和氯水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①(1分)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有气体生成,说明氯水中发生反应的粒子是 。
②(1分)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的现象: 。
(4)(1分)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显不足或消失,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 。
(5)将制得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一定量时,红色突然褪去。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 ;
② 。
用实验证明红色褪色的原因是①或者②的实验方法是 。
20.(10分)(2023·山东菏泽高一检测)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1)(5分)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取2.3 g钠块在干燥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其表面会失去金属光泽生成Na2O,此时固体质量为2.46 g,则原钠块中已被氧化的钠为 mol;再将该钠块在干燥空气中充分加热,会得到淡黄色的 (填化学式)粉末;经过上述两步实验后,最终得到的粉末的质量应为 g。
(2)某课外小组为了验证Na2CO3和NaHCO3的稳定性,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加热及夹持仪器已略去)。
①(3分)为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你认为在试管A中最好放物质 (填化学式),在A、B试管中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实验时,C、D两个烧杯中的现象分别是 ,可以证明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答案精析
1.C [使用CO2人工全合成淀粉,可以减少CO2,有效推动了“碳中和”,A正确;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地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存在的混乱问题,C错误。]
2.B [通过钠、钾与水反应现象的对比,比较二者化学性质的异同,其中用到了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3.D [将Na投入盐酸中,Na先与HCl反应生成氢气及氯化钠,若Na过量,过量的Na再与水反应,A选项错误;Na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a2O,加热时二者反应生成Na2O2,B选项错误;Na在氯气中可以燃烧,C选项错误;常温下,Na可以与水剧烈反应,Fe与水在常温下不反应,证明Na比Fe更活泼,D选项正确。]
4.C [高温下Na与TiCl4反应制备金属Ti是由于Na的金属性强,与钠的熔点低无关,A错误;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漂白有色物质,与次氯酸见光易分解无关,B错误;NaHCO3用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是由于其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能与碱反应无关,D错误。]
5.D [45 g草酸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含有氧原子的个数为0.5×4×6.02×1023=1.204×1024,故C正确;由草酸沸点为150 ℃可知,标况下草酸不是气体,所以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体积,故D错误。]
6.C [C项,移液时,玻璃棒插在刻度线以下,防止液体沾在刻度线上方而使溶液体积增大,错误。]
7.C [1 mol O2中含有的分子数约为6.02×1023,故A错误;22.4 L Cl2没有说明状态,无法计算氯原子数,故B错误;18 g H2O为1 mol,含有的水分子数约为6.02×1023,故C正确;5.85 g NaCl为0.1 mol,溶于1 L水得到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0.1 mol·L-1,故D错误。]
8.D [1 mol CH4的质量m(CH4)=n·M=1 mol×16 g·mol-1=16 g,A项错误;H2O的摩尔质量为18 g·mol-1,B项错误;44 g CO2中所含原子数为3NA,C项错误;n(H2SO4)==0.1 mol,N(H2SO4)=n(H2SO4)·NA=0.1NA,D项正确。]
9.D [由图可知,相同温度时,p(O2)>p(X),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知,在同质量、同体积条件下,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压强成反比,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压强越小,只有S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O2,所以该气体可能是SO2,故D正确。]
10.D [B项,如果脱脂棉燃烧,则能表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C项,如果气球变大,则说明Cl2能被NaOH溶液吸收;D项,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11.A [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的过程:①计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5.4 mL;②选用10 mL量筒量取浓硫酸;③稀释浓硫酸:将少量水倒入50 mL烧杯中,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④将冷却至室温的稀硫酸转移至100 mL 容量瓶中,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⑤定容。]
12.A [计算可得,n(Fe3+)==0.05 mol,则溶液中n(S)=n(Fe3+)=×0.05 mol=0.075 mol,溶液体积为= L,则S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13.B [硫酸和磷酸的摩尔质量相等,而每个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数相同,19.6 g磷酸分子数也为0.2NA,故B正确;28 g氮气物质的量为1 mol,含有的原子数为2NA,故C错误;NA个氧分子与NA个氢分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即32∶2=16∶1,故D错误。]
14.C [装置②中试剂可以是NaOH溶液,用来除去二氧化碳气体,A项正确;装置③中盛有浓硫酸,作用是干燥O2,B项正确;由于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应选择装置b收集O2,C项错误;装置②③之间应增加盛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除尽,D项正确。]
15.B [过程Ⅰ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起作用的微粒是H+,A项正确;过程Ⅱ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是HClO漂白作用的结果,溶液中仍然含有盐酸,故B错误;过程Ⅲ形成饱和氯水溶液,显浅黄绿色为溶解的Cl2分子,故C正确;Na2O2与H2O反应生成NaOH,溶液呈蓝色,Na2O2具有漂白性,使蓝色褪去,故D正确。]
16.(1)Na Na2CO3
(2)2Na+2H2O===2NaOH+H2↑ 2Na2O2+2CO2===2Na2CO3+O2
(3)10.6 16.8
解析 由题意知,A是Na,B是Na2O,D是Na2O2,C是NaOH,F是NaHCO3,E是Na2CO3。(3)E是Na2CO3,F是NaHCO3,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而Na2CO3稳定,受热不分解。根据物质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2×84 g NaHCO3分解,产生106 g Na2CO3,同时反应产生44 g CO2气体,现在分解产生气体质量是4.4 g,则说明固体混合物中含有NaHCO3的质量m(NaHCO3)=×2×84 g=16.8 g,其分解产生Na2CO3的质量是10.6 g。Na2CO3与足量HCl反应产生NaCl、H2O和CO2,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物质反应转化关系可知,若反应产生8.8 g CO2气体,则发生该反应的Na2CO3质量为×106 g·mol-1=21.2 g,故原混合物中含有Na2CO3的质量为21.2 g-10.6 g=10.6 g。
17.(1)2.8 g (2)2∶1 2∶1 4∶3 (3)11∶8
(4)0.03 mol
解析 (1)在标准状况下,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是0.1 mol,因为一个N2和N2O分子中都含有2个氮原子,所以不论N2和N2O的比例如何,N的物质的量就是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的2倍,则2.24 L由N2、N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的量为0.2 mol,质量为0.2 mol×14 g·mol-1=2.8 g。
(2)设二者质量均为m g,物质的量之比为∶=2∶1,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原子个数之比为(2×2)∶(1×3)=4∶3。
(3)在该条件下,二者的物质的量相同,则质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即为44∶32=11∶8。
(4)由溶液呈电中性可知,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c(S)==0.3 mol·L-1,则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3 mol·L-1×0.1 L=0.03 mol,则向混合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后产生硫酸钡沉淀的物质的量为0.03 mol。
18.(1)1.0 (2)25.0 250 mL容量瓶 BD
(3)43.01% (4)0.25 0.50
解析 (1)1.06 g Na2CO3的物质的量n(Na2CO3)==0.01 mol,根据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CO2↑+H2O可知,当二者恰好反应转化为正盐时消耗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n(HCl)=2n(Na2CO3)=2×0.01 mol=0.02 mol,由于该盐酸的体积为20.00 mL,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HCl)==1.0 mol·L-1。(2)实验室配制1.0 mol·L-1稀盐酸240 mL,实验室没有240 mL规格的容量瓶,需要配制250 mL,根据c1V1=c2V2,有0.25 L×1.0 mol·L-1=V1×10 mol·L-1,故需要量取10 mol·L-1的浓盐酸25.0 mL。量取浓盐酸时仰视,会增加溶质的物质的量,使溶液浓度偏高,选项A不符合;定容时仰视观察液面,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选项B符合;浓盐酸稀释时未冷却就转移,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选项C不符合;摇匀溶液后液面低于刻度线,及时加水到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选项D符合。(3)200 mL 1.0 mol·L-1稀盐酸中HCl的物质的量n(HCl)=1.0 mol·L-1×0.2 L=0.2 mol,当其恰好完全反应转化为NaCl时,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NaCl)=n(HCl)=0.2 mol,假设混合物中NaOH、Na2CO3的物质的量分别是x mol、y mo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x+2y=0.2,40x+106y=9.3,解得x=0.1,y=0.05,故该混合物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100%≈43.01%。(4)由(3)可知n(Na2CO3)=0.05 mol,则根据C元素守恒可知其与盐酸反应产生的CO2的物质的量也是0.05 mol,将其通入KOH溶液中发生反应,可能生成K2CO3,也可能生成KHCO3,或者是两种盐的混合物。若完全转化为KHCO3,则n(KOH)=n(KHCO3)=n(CO2)=0.05 mol,由于溶液的体积是200 mL,则KOH溶液的浓度c(KOH)==0.25 mol·L-1;若完全转化为K2CO3,则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KOH)=2n(K2CO3)=2n(CO2)=0.10 mol,由于溶液的体积是200 mL,则KOH溶液的浓度c(KOH)==0.50 mol·L-1;若反应产生的盐中含有K2CO3和KHCO3,则KOH的浓度应该在0.25 mol·L-1与0.50 mol·L-1之间。
19.(1)检查装置气密性 (2)Cl2+2NaOH===NaCl+NaClO+H2O (3)①H+ ②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4)2HClO2HCl+O2↑ (5)①盐酸中和了氢氧化钠的碱性 ②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红色消失 向褪色后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变红说明是原因①;若不变红说明是原因②
解析 (3)①氯气与水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其中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的粒子是H+。②氯水中的H+使溶液显酸性,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同时,氯水中的HClO有漂白性,能使石蕊试纸褪色,所以看到的现象是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4)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但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2HClO2HCl+O2↑,所以氯水放置时间久了,就变成了稀盐酸,所以久置的氯水漂白效果明显不足或消失。(5)①由于氯水中的盐酸有酸性,溶液红色褪去可能是溶液碱性变弱。②由于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能是次氯酸的漂白性使变红的酚酞溶液褪色。
20.(1)0.02 Na2O2 3.9 (2)①Na2CO3 2NaHCO3Na2CO3+H2O+CO2↑ ②C中无明显变化,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 (1)钠在空气中发生的反应为4Na+O2===2Na2O,2.3 g钠块在干燥空气中部分生成Na2O,固体质量变为2.46 g,增加的0.16 g是O2的质量,n(O2)==0.005 mol,由化学方程式知反应的钠的物质的量n(Na)=4×0.005 mol=0.02 mol;钠块在干燥空气中充分加热,会得到淡黄色的Na2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2Na2O2,n(Na2O2)=n(Na)=×=0.05 mol,m(Na2O2)=n(Na2O2)×M(Na2O2)=0.05 mol×78 g·mol-1=3.9 g。(2)①试管A的温度高,试管B的温度低,碳酸钠放在试管A中,碳酸氢钠放在试管B中,碳酸钠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不分解,碳酸氢钠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可证明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②碳酸钠不分解,装置C中无明显现象;碳酸氢钠分解生成CO2,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