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短文,做下列小题。
历史无声,岁月有言,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教育激励后人。学校研究决定,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在学校的精心准备、周密组织、认真实施下,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区——咸丰。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开始在咸丰境内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当地老百姓不以为然,纷纷投身革命,他们气充斗牛,将敌人在这里埋葬,将热血洒在了这片殷红的土地上。
此次研学旅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在学校也是如此。通过语文学习,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在石头路上也能酣然入梦的红军战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萃、可歌可泣的邓稼先,在朝鲜战场奋不顾身、淳朴可爱的人民志愿军。这些前辈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力挽狂澜。在他们面前,我们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就微不足到了。他们是我们钦配的榜样,我们怎能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回望这闪耀的历史星空,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埋葬(zàng) 淳朴 丰功伟绩 B.殷红(yīn) 酣然 气充斗牛
C.无畏(wèi) 钦配 微不足到 D.狂澜(luán) 辜负 鞠躬尽萃
2.结合语段内容,文段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轰轰烈烈 B.不以为然 C.可歌可泣 D.奋不顾身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学校的精心准备、周密组织、认真实施下,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区——咸丰。
B.通过语文学习,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
C.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D.回望这闪耀的历史星空,我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
B.我们来到了革命老区——咸丰。
C.为中国核武器事业鞠躬尽萃、可歌可泣的邓稼先。
D.我们怎能辜负他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二、选择题
5.下列句子的排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河南安阳,这个问题有成千上万种答案。
②汉字还可以是中小学生锻炼身体的课间操,更可以是中外人士建立友谊的桥梁……
③汉字穿过了数千年岁月的长河,依旧有着超强的生命力,大概是源于汉字系统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的能力吧。
④汉字可以是收藏在博物馆内的一片片甲骨、青铜器文物上的铭文,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产品、服饰、书籍、字体字库设计。
⑤汉字除了用来写,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A.⑤①②④③ B.⑤①④②③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①④②
三、名句名篇默写
6.默写,完成下面小题。
(1)独坐幽篁里, 。(王维《竹里馆》)
(2) ,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3)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4)旦辞爷娘去, ,不闻爷娘唤女声, 。(《木兰诗》)
(5)《木兰诗》中展现木兰战场生活艰难苦寒的对偶句是: , 。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8.诗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赏析其表达效果。
五、名著阅读
9.请根据你对名著《骆驼祥子》的阅读,完成下面各题。
(1)下面是小语的读书笔记,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痛苦的活着,委屈的死去”是祥子命运的写照。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所以祥子只做四天就不干了。
C.《骆驼祥子》围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困难生活。
D.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她和刘四爷彻底吵翻后就自己做主在外租房,与祥子结了婚。作者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2)下面是小文的读书笔记,请你帮他补全批注内容。
原文 批注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坐车人的形象: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曰:旧说梅圣俞④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选自苏轼《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
【注释】①顷岁:近年间。②孙莘老:即孙觉,苏轼好友。③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家欧阳修。④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梅”。
1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博士 古今异义
(2)尝乘问以文字问之 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
(3)自工 查阅词典法:①工匠;②精巧;③善于;④通“功”,功效。
(4)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参考成语:吹毛求疵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
1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孙权与欧阳修于“师者”一职,皆可谓令人感到“尤有味”。结合【甲】【乙】两文,试探究其原因。
13.【甲】段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七、现代文阅读
“看见”汉字,传承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
蛟龙去,灵蛇来。2024年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题和主标识(如图三所示)。乙巳蛇年春晚将在欢乐吉祥的总基调中,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春节。
2025年春晚台标的设计灵感,基础形状取自古老的甲骨文“已”字(图一)。“巳(sì)”字在甲骨文中,原义表示时间。它代表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们对时间的敬畏与珍惜。设计者将“巳”字图形化,演变成为一个既方又圆、独具特色的花纹图案(图二),最后将其优雅地镜像复制、对称摆放(图三),既结合了“乙”字和“巳”字,对应了2025乙巳蛇年的干支;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的纹样,它代表着顺遂如意,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双已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下图为2024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的官方吉祥物形象“巳升升”。憨态可掬又富有古意的已升升,一亮相就收获不少粉丝.它的设计灵感源自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选自《央视新闻》)
【材料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汉字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自古以来,汉字以其稳定性、传承性、丰富性,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春晚作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符号,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近两年春晚以汉字为立足点,不仅彰显了汉字的无穷魅力,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昭示着中华文化自信。
一横一竖传文脉,一撇一捺总关情。2024年央视春晚主题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因为许多人不认识“龘”,曾引发了一波查字典热潮。2025年的春晚主题又活用了“巳”这个生僻字,同样激发了许多人了解“巳”的读音及含义的兴趣。让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键盘输入,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时,使得许多人的汉字书写质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所下降。而公众对春晚汉字主题关注和讨论,必将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除此之外,汉字美好的寓意还传递着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春晚作为一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晚会,有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和正能量,能够为观众带来心灵的慰藉和鼓舞,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充满信心和希望,给人以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5年春晚台标及吉祥物的的设计灵感都充分彰显了传统文化元素。
B.“巳巳如意”又谐音“事事如意”,这是蛇年与美好祝福的创意衔接。
C.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日益依赖电子产品,以致对汉字书写几乎不关注。
D.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体系中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历史悠久。
15.请结合【材料一】,试推测【材料二】中的吉祥物“巳升升”设计灵感源自哪些传统文化元素?
16.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近两年春晚都以汉字为主题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簸箕
①回老家探望父母,听到大街上飘来一阵叫卖簸箕的吆喝声:“卖簸箕喽——刚编织的簸箕,不结实不要钱呐。”卖簸箕的人骑着自行车,车架子两边整齐地吊着新簸箕。
②我心里正寻思着这年头居然还有卖簸箕的,谁要啊?却见父亲火急火燎地从家里冲了出来,跟我匆匆打个招呼,就转头看簸箕去了。我进了院子和母亲没说几句话,父亲买了个新簸箕笑吟吟地回家了。
③“爸,您怎么还买簸箕啊?我记得家里不是有一个吗?”我嗔怪父亲说。
④“庄稼人,怎能离得了簸箕呢?”父亲笑着说,“原先那个簸箕啊,早就用不成了,挂在偏房的角落里睡觉。”
⑤家乡的簸箕是用竹片编织的,一米方圆,边上有用竹片围绕的檐。没有现代的打谷机时,簸箕是打米后用来吹糠的好家伙,是晾晒东西的好物件。
⑥记得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父亲留卖簸箕的匠人在家免费吃了一顿晌饭。匠人很感动,他让父亲找来沉淀很久的竹篾丝,动手为我家编织起簸箕来。匠人虽然理了个寸头,但根根挺立的白发依然像一层霜,染白他的头顶。匠人精细编织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将簸箕完工,还特意用葛藤包了边,经久耐用。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
⑦就是那只簸箕,父亲用它筛选过稻米、高粱、大豆、玉米以及麦粉。春天里,父亲会用簸箕晾晒在盐水里烫了烫的小笋子;夏季时,父亲会用簸箕摊铺着金黄的金银花,小喇叭形的金银花像躺在床上一样在那里舒舒服服睡了个美觉;秋天,簸箕里盛满尖尖的红辣椒,还有茄瓜、刀把头菜、瓜藤根做的榨菜;冬天来了,簸箕里晾开的是一根根红薯条,那些打过霜的薯条格外甜,每次我抓一把红薯条在同学们眼前炫耀,那些发誓不再跟我玩的伙伴都会乖乖地靠拢我,跟我甜言蜜语起来,又成了好朋友。
⑧簸箕见证过我们一家人五谷丰登的年景,也经历过饥荒年代带给我们的历史性酸楚、疼痛。它扎实的边缘被父亲的双手磨蹭得单薄,粗糙的地方被打磨得光滑滑的,能照出人影。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
⑨看着父亲捧着新簸箕高兴的样子,我才明白:簸箕是揣在父辈心窝窝上的一个宝,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蕴涵着光阴的芬芳气息。
⑩现在,家乡的人也极少用簸箕筛米掂谷物了,细米白面,商场超市应有尽有,随到随购,簸箕英雄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偶尔用它扬扬豆秸,盛盛东西什么的,也是可有可无、不关痛痒的物件了。可父亲对簸箕的感情一如既往,农闲时把它倒腾出来,有个缺口断层的地方,父亲会坐下来用竹片儿精心修补得完好无损。簸箕放在一角久置不用,老旧得不成样子,父亲却不时拿出来用抹桌布仔细擦拭,擦拭得它一尘不染像个出嫁的新娘。我和弟弟劝过他几次,将破簸箕处理掉算了,父亲都执意不肯。
如今,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
原来,簸箕与家里的每一件老物件一样,都住在父亲精神世界的春天里,谁也休想把它们从父亲心里掠走!那是生命里某段时光的鲜活再现。
17.本文现实与回忆交错,请依照原文顺序概括父亲与簸箕的故事。
①回老家探望父母,正遇见父亲急匆匆去买新簸箕;
②
③一年四季,簸箕见证了父亲辛勤劳动的成果;
④
18.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19.文章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你如何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
八、作文
21.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有的人直奔目的地,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流连沿途的风景,忘记了目的地;有的人赶路途中,偶尔驻足,美丽的风景让他忘却疲劳更好地奔向目的地。是的,其实,在我们一心前往人生的目的地时,忘记了道路两侧沿途的风景……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一路,风景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个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B.殷红(yīn)——yān,气充斗牛——气冲斗牛;
C.钦配——钦佩,微不足到——微不足道;
D.狂澜(luán)——lán,鞠躬尽萃——鞠躬尽瘁;
故选A。
2.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
A.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句中用于形容革命活动声势浩大,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不以为然:不认为是这样的,不认为是这么回事。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句中用于形容当地老百姓积极响应,纷纷投身革命,不符合语境,使用不正确;
C.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句中用于形容邓稼先的精神值得歌颂,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句中用于形容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其中一个;
C.否定不当,可删去“不珍惜”中的“不”字;
D.重复赘余,可删去“地笑了”或“忍俊不禁地”;
故选A。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A.句中的书名号使用不当,“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活动主题,是特定称谓,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
故选A。
5.B
阅读文段可知,材料内容是讨论汉字在新时代的功用,⑤以问句的形式总领全文,故⑤应为首句;⑤句设问,①句中的“答案”相承前句,故①居后,为第二句;④句中“汉字可以是……,也可以是……”和②句中的“汉字还可以是……,更可以是……”构成递进关系,故④②排列,作为具体的“答案”随其后,分别为第四、五句;最后由③作结,阐释汉字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原因。因此正确排序是:⑤①④②③;
故选B。
6. 弹琴复长啸 故园东望路漫漫 杨花榆荚无才思 暮宿黄河边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7.D 8.“龙钟”是沾湿的样子,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7.本题考查诗的理解和分析。
D.“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双袖龙钟泪不干”指揩眼泪已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恋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
故选D。
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龙钟”本意是形容流泪的样子,在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家乡和亲人,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以至于双袖都被沾湿的状态。通过这种夸张的描写,更加突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9.(1)B
(2)极其自私,对劳动者的苦难和不幸冷眼相待,蛮横凶狠。
(1)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与识记。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杨先生,而不是曹先生,杨先生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曹先生对祥子很好;
故选B。
(2)本题考查做批注。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是对坐车人的语言描写;“跺着脚喊”是对他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面对“车夫在水里挣命”和避避雨再走的合理要求,坐车人冷漠、麻木、缺乏同情心,只考虑自己,不管他人。这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写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不把车夫这样的底层劳动者当人的现状,表现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10.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曾经 精巧 缺点,毛病 11.(1)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比喻不要用旧眼光来看人。
(2)梅圣俞的诗名满天下,大概是亲自实践了这种说法的效果吧。 12.孙权以自身为例劝学,注重引导;欧阳修强调 “勤读书多为文”,注重实践。两人都以亲身体验指导他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3.通过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吕蒙进步。启示:学习能改变人,要重视学习。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根据古今异义法:“博士”的今意:最高一级学位。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通过课内迁移法:“尝射于家圃”中的“尝”指曾经。我们推断“尝乘问以文字问之”中的“尝”同样表示“曾经”,“尝乘问以文字问之”的意思是: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3)联系查阅词典法:“工”的义项为①工匠;②精巧;③善于;④通“功”,功效。结合“自工”的意思:才能写得精巧。可知,“工”意为“精巧”;
(4)根据成语推断法:“吹毛求疵”指吹开皮上的毛寻找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疵:瑕疵,小毛病。据此推断“疵病不必待人指摘”的“疵”理解为“瑕疵,毛病”。
11.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2)满世:满天下。盖:大概。身试:亲自试验。之:的。效:效果。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甲】文“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首先结合吕蒙的实际情况,指出对吕蒙的希冀,即了解历史;然后以“卿言多务,孰若孤”来对吕蒙因军中事务多而推辞的原因,予以回绝;最后孙权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自身经历来证明读书的益处,读书的重要性,以自身的说法,劝告吕蒙要读书;
根据【乙】文“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文,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可知,欧阳修直接将自己多年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勤读书,多写作,在反思中不断的精进,现身说法;
可见两文中的孙权、欧阳修均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为例来传授经验方法,所以显得更加有意味。
1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感悟启示。
一问,结合【甲】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与吕蒙论议后,大为惊叹,感慨吕蒙如今的才干和谋略已非昔日可比。由此可知,作者没有直接描述吕蒙学习后学识进步的具体表现,而是借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展现出吕蒙学识有了显著的进步。
二问,作答此题,先分析吕蒙前后的变化,之前吕蒙以事务多推辞学习,后来听从孙权建议开始学习并取得大进步。思考这种变化能给人带来哪些感悟,如学习对人的成长、改变的重要性等方面。
示例1:学习能让人不断成长,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提升自我。
示例2:人不能因一时的局限而放弃学习,只要肯学,任何时候都能取得进步,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译文:
【甲】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乙】
近年来,孙莘老认识了欧阳修,曾经找机会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写文章,自然就会写得精巧。世上的人(总是)担心自己写的文章少,又懒得读书,每写出一篇(文章),就希望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的缺点不必等着别人来指出,写得多了,自己自然就能发现它的问题。”这是欧阳先生拿自己曾经亲身体验的方法告诉别人,所以特别有意味。《苕溪渔隐》说:过去传说梅圣俞每天必定写一首诗,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都没有改变过。梅圣俞的诗名满天下,大概就是亲自实践了这种说法所收到的效果啊。
14.C 15.①整体形状类似甲骨文“巳”汉字字形;
②动物形象呼应了“乙巳”年蛇年这一生肖年;
③身上有多处“如意”的花纹,体现传统文化。 16.①彰显汉字魅力,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昭示文化自信;
②引发公众对汉字的关注,有效推广对汉字的规范使用;
③汉字美好的寓意还传递着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鼓舞人心。(答出2点即可)
1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C.结合材料三第二段“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时,使得许多人的汉字书写质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所下降”可知,文中强调的是汉字书写质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而非对汉字书写几乎不关注。题干中“对汉字书写几乎不关注”与原文内容不符;
故选C。
15.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2025年春晚台标的设计灵感,基础形状取自古老的甲骨文‘已’字(图一)。‘巳(sì)’字在甲骨文中,原义表示时间。它代表着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们对时间的敬畏与珍惜”,材料二的吉祥物“巳升升”从整体形状上看,有可能借鉴了甲骨文“巳”字的形态,因为春晚台标都以甲骨文“巳”字为灵感来源,作为春晚的吉祥物,在设计上也很可能与这一元素相呼应,从而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传承。
动物形象呼应了“乙巳”年蛇年这一生肖年。由材料一“2025年春晚台标的设计灵感……既结合了‘乙’字和‘巳’字,对应了2025乙巳蛇年的干支”可知,2025年是乙巳蛇年。而吉祥物“巳升升”的动物形象是蛇,这与当年的生肖年相呼应,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生肖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典型运用,因为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春晚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吉祥物的设计来体现生肖文化是很合理的。
身上有多处“如意”的花纹,体现传统文化。从材料一“设计者将‘巳’字图形化,演变成为一个既方又圆、独具特色的花纹图案(图二),最后将其优雅地镜像复制、对称摆放(图三),既结合了‘乙’字和‘巳’字,对应了2025乙巳蛇年的干支;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的纹样,它代表着顺遂如意,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可知,春晚台标设计中运用了“如意”的纹样。由此推测,吉祥物“巳升升”身上有多处“如意”的花纹,也是为了与春晚台标的设计理念相契合,进一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所代表的美好寓意,传递出顺遂如意的祝福,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
16.本题考查内容概况。
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作为世界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之一,汉字也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自古以来,汉字以其稳定性、传承性、丰富性,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春晚作为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重要文化符号,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近两年春晚以汉字为立足点,不仅彰显了汉字的无穷魅力,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昭示着中华文化自信”可知,春晚以汉字为主题,能够充分展示汉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向世界昭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符合春晚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
从材料三第二段“2024年央视春晚主题是‘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因为许多人不认识‘龘’,曾引发了一波查字典热潮。2025年的春晚主题又活用了‘巳’这个生僻字,同样激发了许多人了解‘巳’的读音及含义的兴趣。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键盘输入,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时,使得许多人的汉字书写质量、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所下降。而公众对春晚汉字主题关注和讨论,必将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可知,春晚主题中运用生僻字引发了公众对汉字的关注和讨论,在当下人们汉字书写等能力有所下降的情况下,这种关注和讨论能够有效促进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所以春晚以汉字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材料三第三段“汉字美好的寓意还传递着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春晚作为一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晚会,有责任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和正能量,能够为观众带来心灵的慰藉和鼓舞,让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充满信心和希望,给人以力量,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可知,春晚以汉字为主题,能够借助汉字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人们面临压力和挑战时给予心灵慰藉和鼓舞,使人们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也是春晚以汉字为主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此概括整理作答即可。
17.②“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匠人为父亲精心编织了一个簸箕;
④现在虽然很少用簸箕,但父亲依然精心修补擦拭它。 18.(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簸箕也像朋友一样帮助父亲完成了很多生活中的劳作。
(2)运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父亲苍老的形象,表现出父亲对簸箕的珍惜,表达了父亲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19.第⑦段补充交代了父亲一年四季使用簸箕的事例,突出父亲离不开簸箕,对簸箕有很深的情感;也呼应了前文父亲执意买新簸箕的情节。 20.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指簸箕的“苍老”,也隐喻父亲的苍老。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①空:根据第⑥段“记得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父亲留卖簸箕的匠人在家免费吃了一顿晌饭。匠人很感动,他让父亲找来沉淀很久的竹篾丝,动手为我家编织起簸箕来”可知,“我”读六年级的那个春天,由于父亲的留饭,出于感动,匠人为父亲精心编织了一个簸箕。
第②空:根据第⑩段“现在,家乡的人也极少用簸箕筛米掂谷物了……我和弟弟劝过他几次,将破簸箕处理掉算了,父亲都执意不肯”和第 段“如今,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可知,现在虽然很少用簸箕,可父亲对簸箕的感情一如既往,依然精心修补擦拭它。
1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根据第⑥段“由此,父亲跟编织簸箕的匠人、匠人编织的簸箕都成了好朋友”可知,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簸箕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父亲与簸箕之间的深厚感情,暗示了簸箕在父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根据第 段“父亲虽然满鬓风霜,但他依旧时不时地用他的粗糙手掌轻轻摩挲着那只旧簸箕,就像和他的忘年交之间默契而又无声地进行着述说、交流”可知,此处运用了外貌描写,“满鬓风霜”描绘出父亲历经岁月沧桑的外貌,体现出他一生的辛勤操劳;同时,通过“轻轻摩挲”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出父亲对旧簸箕的深厚情感,如同对待亲密的朋友,生动地传达出父亲与簸箕之间的默契和情感交流,突出了簸箕在父亲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往昔岁月在父亲心中的分量。表达了父亲对旧簸箕的珍视和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19.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第⑦段中,通过“春天里”“夏季时”“秋天”“冬天来了”四季变换的描述,详细列举了父亲如何用簸箕晾晒各种农作物和食物,这既展现了簸箕在父亲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表达了父亲与簸箕之间深深的感情。这突出了父亲是一位辛勤劳动的农民,离不开簸箕这样的农具,并对簸箕有深厚的情感。
结构上,这段内容呼应了前文父亲听到卖簸箕的吆喝声而急切去买新簸箕的情节,说明父亲对簸箕的依赖和珍视,同时也为后文描写父亲对旧簸箕的珍藏和呵护作了铺垫。
20.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语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画波浪线的句子“簸箕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慢慢苍老了自己”是说簸箕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磨损老化,如同人一样“苍老”。这里的“劳累”一词赋予了簸箕以人的特性,暗示了它在父亲的农事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承载了父亲的辛勤劳动。
深层含义,这句话也暗指父亲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渐渐老去。通过簸箕的“苍老”,隐喻了父亲随着岁月的流逝,身体逐渐衰老的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辛劳一生的敬佩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
21.例文:
这一路,风景真好
成长恰似一场漫长的旅程,而我在这条路上,邂逅了无数动人风景。
那是一个蝉鸣喧嚣的夏日,学校组织了一场远足活动,目的地是城郊的一座小山。起初,我满心只想着尽快抵达山顶,将沿途的一切都抛在脑后,脚步匆匆,一心赶路。同行的好友小轩却不同,他总是这儿瞅瞅、那儿看看,时不时还发出惊叹。
没走多远,小轩突然拉住我,兴奋地说:“快瞧!”我不耐烦地转过头,只见路边一丛野花肆意绽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花朵上还停留着几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它们扇动着翅膀,与花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我不禁愣住了,原来在这匆忙的赶路途中,竟藏着如此美丽的景色。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小轩一下子来了兴致,挽起裤脚就下了水。他在水中欢快地奔跑着,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看着他那开心的模样,我也被感染了,加入到他的行列。我们在水中嬉戏打闹,感受着溪水的清凉,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那一刻,我才发现,放慢脚步,这一路的风景是如此迷人。
快到山顶时,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想要放弃。小轩鼓励我说:“加油,我们马上就到了,山顶的风景肯定更美!”在他的鼓励下,我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终于登上山顶,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茂密的树林、错落有致的村庄尽收眼底,如诗如画。
这次远足,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旅程亦是如此。我们常常像最初的我一样,只盯着目的地,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而这一路,那些美丽的花朵、清澈的小溪、真挚的友谊,还有为梦想坚持的自己,都是不可错过的风景。这一路,风景真好,它让我学会了欣赏,懂得了珍惜,也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满满的美好与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