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课题:海上日出
内容分析: 《海上日出》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在1927年1月赴法国的船上即兴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于《海行的日出》。 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太阳升起时的情景,还写了乌云蔽日和太阳终于冲破重围、普照天地的情况,最后归结到作者自身的感受,为“海上日出”作一礼赞,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与自信。 语言运用: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品味文中描写日出的优美语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海上日出的变化过程及作者的观察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用文字描绘自然景象的兴趣,尝试进行简单的写景片段创作。
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写景就像拍电影,镜头要一步一步移动,景物才能变得生动有趣。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这个“魔法镜头”的使用方法,让你们的笔也变成神奇的画笔,把心中的美景写得活灵活现!准备好出发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奇妙的写作之旅吧!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探秘风景中的“顺序密码”——初探日出之美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品悟多变之趣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巴金爷爷的文字“摄像机”中看到了太阳升起的壮丽瞬间。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内容,谁能用动词、巧妙串联简要复述海上日出这伟大的奇观? 游戏设计说明:通过角色扮演激活旧知,为新知学习铺垫语言基础。 创设情境:同学们,欢迎来到“海上日出小导游”挑战赛!请你们用给出的词语和上节课的“日出路线图”,向游客们介绍晴天日出景象,至少用3个新学词语(如“镶金边”“重荷”“一刹那”)。 活动要求:随机抽取2-3名学生,手持小喇叭道具模拟导游解说。 示例:各位游客,现在天边出现了红霞,转眼间太阳露出小半边脸,它像背着很重的行李一样努力上升,最后一刹那跳出海面,发出夺目光芒! 点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反馈情况给予点评。 学生通过游戏,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上节课的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象做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象做铺垫。
第二节:对比阅读·探秘“变装太阳”
1.合作探究: 教师导入:朗读第4-5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巴金先生写了哪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学生反馈:写出了两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分别是多云时和天边有黑云时的日出。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今天再次走入文本,继续跟随巴金爷爷的脚步,去欣赏大自然的壮美之景。 ① 对比阅读4-5段,完成表格:小组讨论:按“找-说-填”三步完成表格。 天气太阳样子周围景象作者感受晴天多云
② 小组讨论:哪个太阳最让你惊喜?为什么? 2.重点句赏析·破解意境密码。 出示课件:“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又是怎么描写有云时的海上日出的? 预设:作者在描写有云时的日出,是不能像晴天时那样清楚地看到日出的,太阳走进云层,透过云层射下来光线,照到水面上,一片灿烂的亮光,呈现一幅水天相接、水天一色的画面。 联想迁移: 联系生活:你见过哪些分不清边界的美景?(比如大雾中的群山,雨后积水的倒影...) 赏析天边有黑云时: 出示课件: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小组讨论:“镶”可以换成“描”和画吗? 出示课件:同学们进行对比朗读,感受一下作者描写的画面。 A.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B.替黑云描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C.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预设:我觉得不可以,因为用“镶”更能体现黑云背后的太阳要冲破黑云的势力,其威力势不可挡。而“描”和“画”很难体会到这种气势。 教师继续追问:在天边有黑云时,作者这样描写“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里可以把“染成”改为“涂成”吗?为什么? 预设:我认为不可以,因为“染成”体现了慢慢变化的过程,而“涂成”速度之快让人感觉不到云彩是慢慢变化的。 教师提问:通过早晨太阳的变化,不仅有晴天时的海上日出,还有走进云堆中的海上日出,更有黑云时的海上日出……这景象真是让人陶醉,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预设:“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教师继续追问:作者巴金在结尾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样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预设:文章结尾作者用反问句发出赞叹:既赞叹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更赞叹红日的光明及其伟大的力量,引发读者共鸣,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和对光明的追求。 补充资料深刻感悟作者想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海上日出》是巴金1927年去巴黎留学的途中写的。 那时候的中国贫穷、混乱、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但是,很多爱国人士不断地在黑暗中摸索与奋斗,努力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巴金被这些爱国人士的行为感染,他踏上了上海赴巴黎留学的轮船,他坚信通过出国求学,一定能够冲破这黑暗,给困难的中国带来无限的光明。 教师总结:作者描写多云时和天边有黑云时的日出,分别抓住了这两种景象的特点,将日出的景象写得具体、形象。在写景的时候,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重点来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读一读第4~5自然段吧。 独立阅读:默读4-5段,用荧光笔划出关键信息。 学生通过抓住“镶”“冲”“染”等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自己融入景物之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析句子,通过品析句子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既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给予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节:情感升华·对话巴金
1.明信片写作·情感输出。 情境创设: 播放巴金纪录片片段(执笔写作画面), 旁白:“巴金爷爷曾说,要把心交给读者。”如果给他寄张明信片,你想说什么?" 支架提供: 亲爱的巴金爷爷: 您笔下的海上日出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画面),特别是______(词句)让我______(感受)。我想告诉您,我也曾发现______(自然现象),以后我会像您一样______(行动)。 分层指导: 基础组:选择课文插图和支架句式完成填空式写作。 提升组:自主创作,要求使用1个比喻句+1个时间词。 2.分享交流·方法提炼 多元展示: 朗读派:配乐朗读明信片。 绘画派:将明信片内容画成简笔画并解说。 3.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眼睛像相机,捕捉光和影;心灵像画家,描绘动与静。课后你们将化身小作家,用巴金爷爷的方法描写校园日出... 写给巴金爷爷的明信片:“我想对您说______,因为______” 分享自己的明信片。
设计意图:通过书信表达深化情感体验,提炼观察与表达的写作方法。
提升:观察校园日出/日落,写50字观察笔记。 拓展:收集不同古诗日出诗句制作日出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 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 ——[宋]梅尧臣《登泰山日观峰》 积累:读一读刘白羽的《日出》(节选),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